忠诚的本质
令人欣慰的是,对亲密伴侣的幸福依赖可以孕育忠诚 (commitment),即持续亲密关系的意图。既需要伴侣又感到满足的人们,其心目中的忠诚是与正面品质相联系的,如分享、支持、诚实、忠贞和信任 (Hampel & Vangelisti, 2008);他们温情脉脉、体贴殷勤、彬彬有礼,而且还快乐地计划未来的夫妻生活 (Weigel, 2008)。 (你会明白为什么这些人的亲密关系坚若磐石。) 令人不安的是,痛苦的伴侣也会忠于他们的关系,不是因为他们想要维持原状,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对这些人而言,忠诚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束缚人的圈套,而不是正面情感。
研究者编制了一份简易的忠诚度量表 (Ximena Arriaga & Christopher Agnew, 2001),忠诚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这份量表中非常显眼,量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忠诚的伴侣希望他们的亲密关系能持续。其次,他们还有长远眼光,预计了伴侣双方的未来。最后,他们在心理上彼此依恋,从而能乐对方所乐。在忠诚量表里每方面的内容包含四个问题;请对照表6.3看看你是否能分清每个问题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内容。
表6.3忠诚度量表
根据下面的量表等级回答每个问题:
把忠诚视为一种复杂的决策过程,这一做法是与著名的忠诚理论投人模型相一致的。根据投人模型,忠诚来自于与人们的Cl及Cl alt 有关的社会交换的所有要素 (如Rusbult, Arriaga, & Agnew, 2001)。首先满意能增加忠诚。人们通常希望伴侶关系能让他们快乐。然而,高质量的替代选择也很有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忠诚。有诱惑力的替代伴侣容易把人们从自己当前伴侣的身边勾走,所以他们不太可能维持现有的亲密关系。但如果离开当前的关系代价太高,即使有时可以得到这样的替代伴侣,人们也不会总是寻求替代伴侣。故而,决定忠诚的第三个因素就是个体在现存亲密关系中的投人。无论替代选择的质量如何,也无论个体是否幸福,高投人都会增加忠诚。
整体而言,投入模型认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人们希望与现有的伴侣保持亲密:感到幸福;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离开的代价太高 (见图6.8)。该模型假定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同等重要,忠诚就来自所有三个因素的复杂组合。所以,随着人们所处环境的变化:一方或双方伴侣都感到不满意,受到迷人的替代伴侣的诱惑,或者随时可以自由地离开关系,亲密关系常常要艰难地熬过这段时间。发生这样的插曲会使关系变得紧张,削弱伴侣的忠诚,但如果忠诚的其他构成成分能够将伴侣聚在一起,亲密关系就可能继续存在。
总的来说,研究结果都非常好地支持了投人模型 (Le & Agnew, 2003)。满意度、替代选择的质量和个体投入的数量,每一项都能告诉我们个体忠诚程度的有用信息。并且该模式同样适用于男性和女性 (Bui et al., 1996),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 (Kurdek, 1992),西方文化 (Van Lange et al_,1997) 和东方文化 (Lin & Rusbult, 1995)。而且,投入模型的应用普遍支持了亲密关系的交换理论。投人模型里的经济评估可以很好地预测亲密关系能持续多长时间 (Drigotas & Rusbult, 1992),伴侣双方彼此是否会保持忠诚 (Drigotas et al., 1999),甚至备受打击的妻子是否会逃离虐待成性的丈夫 (Rusbult & Martz, 1995)。
不过,投人模型将忠诚视为整体单一的概念——即只存在一种忠诚——而其他理论家认为忠诚不仅来自不同的影响因素,而且有着不同的形式 (Cate et al., 2002)。比如社会学家迈克尔·约翰逊 (Michael Johnson, 1999) 就宣称实际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忠诚。第一种个人忠诚 (personal commitment),即人们受到伴侣的吸引、亲密关系令人满意,而希望关系继续时表现出的忠诚。相反,第二种强迫忠诚 (constraint commitment),即因为离开关系的代价过高,人们觉得不得不继续现有关系时表现出的忠诚。在强迫忠诚中,人们害怕结束伴侣关系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即使他们希望离开但仍旧维持着关系。最后,第三种道德忠诚 (moral commitment) 来自对伴侣或者亲密关系的道德责任感。人们认为结束关系不道德,或者违背自己的誓言和许诺,而觉得应该维持关系。道德上忠诚的夫妻倾向于信仰婚姻的神圣性,不管怎样都认为维持婚姻是一种庄严的社会或宗教责任。
使用这种分类方法的研究表明,三种不同类型的忠诚对人的影响各不相同,在人际关系的研究中作这种区分是有价值的 (Adams & Jones, 1997; Johnson et al., 1999; Kurdek, 2006)。个人忠诚常常是这三种类型里最强烈的,但强迫忠诚和道德忠诚也有影响力 (Cate et al., 2002)。比如即使人们不幸福,个人忠诚度较低,但由于经济或者家庭的压力,他们的强迫忠诚较高,所以仍会保持伴侣关系 (Kurdek, 2006)。当人们开始着手漫长的爱情关系之旅时,道德忠诚就比个人忠诚能更好地预测伴侣关系能否艰难地度过分离的日子 (Lydon et al., 1997)。显然,即使个体对亲密关系的热情削弱,道德忠诚仍能使亲密关系持续。
忠诚引起的后果
但是,无论忠诚的起源或性质是什么,它都会对亲密关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Rusbult, Arriaga, & Agnew, 2001)。忠诚的特征之一是指向长期发展,这能减少亲密关系遭遇坎坷时产生的痛苦。如果人们认为他们的亲密关系会长久发展,就能很好地容忍一时出现的低奖赏和高代价,正如有着长期眼光的投资者在盈利较低的时期也会持有某种股票 (Arriaga et al., 2007)。此外,忠诚会使人们将自己和伴侣看成单一的整体,自称“我们”而不是“他”和“我” (Agnew, 2003)。这会极大地减少为伴侣作出牺牲而付出的代价,因为取悦于伴侣的事件也会间接地使自己获益。
不过,忠诚引起的最重要的结果可能是,它会使人们采取行动以保护和维持亲密关系,即使这样做的代价很高 (Rusbult, Olsen et al., 2001)。忠诚于亲密关系的人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行为和认知策略,这既能维持和提升亲密关系,又能强化他们对关系的忠诚度 (Etclieveny & Le, 2005)。我们将在第14章详细介绍这些关系维护机制。不过,本章就要结束,让我们先预览其概要。
先看一个例子,忠诚会促进顺应性行为 (accommodative behavior),人们会克制自己不以愤怒来应对伴侣的愤怒 (Rusbult et al., 1998)。具有顺应性的人能容忍伴侣的破坏性行为而不还击;他们吞下侮辱、嘲讽或自私的恶果而不报复。这样做,他们就避免了争吵和口角,有助于消除而不是加剧伴侣的糟糕情绪。这通常有益于亲密关系。此类行为可能需要相当程度的自我约束,绝不是因为软弱使然;相反,顺应行为是要有意识地作出努力以保护亲密关系免受伤害。
忠诚的人还表现出更大程度的牺牲意愿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为了关系的融洽而牺牲自我利益 (Van Lange et al., 1997)。为了使伴侣获益和促进亲密关系,他们会做那些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就不会做的事情,还会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最后一个例子,忠诚会改变人们对伴侣关系的认知。忠诚的人表现出认知到的优越感 (perceived superiority) ——他们认为自己的亲密关系比别人的更好 (Buunk, 2001)。详而言之,他们认为在亲密关系中比别人享有更多的奖赏、付出更少的代价 (Broemer & Diehl, 2003)。
人们维持亲密关系还有其他的机制,但以上三个足以说明忠诚激励人们保护亲密关系。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寻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奖赏,但对伴侣的依赖使得他们行动时还得考虑伴侣的幸福。因而,忠诚的伴侣常常作出牺牲、顺应伴侣,做一些并没有即时利益的事情,从而促进他们的亲密关系。
如果人们盲目地采取这些行为,常常会招致自我挫败。但是,如果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这样做,而且伴侣双方都这样做,这类行为就能有力地保护亲密关系,并促进与他人的愉快交往 (Drigotas et al., 1999)。就这样,即使我们的内心根本上是贪婪的,但我们对好友和爱人常常是无私的、体贴的和关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