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网红时代:机会与危险齐飞

全民网红时代:机会与危险齐飞



有人问我我对这个行业的未来有什么看法时,我想了好久,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未来,指的是未来3到5年。对于更长时间的预测,我既没自信,也缺乏那么强大的想象力。靠思辨和个人经验去断言5年以后的发展,是极不负责任的,而且也没太多意义——我甚至无法想象5年以后我自己做的内容的模样,如果5年后我还在做自媒体的话。

与其展望未来,不如说这些是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事实上,最近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思考这些事,并试图解决它们。对于自媒体人来说,当下的自媒体行业正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到来的前夜。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具体描述这种尴尬之前,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我们将2014年算作“中国自媒体元年”,那么一直到2020年为止,中国自媒体有过哪些革新或进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在你开始回忆那些过往的自媒体高光时刻之前,可以先想想围绕自媒体的必要硬件与技术手段都有哪些改变。

你一定会想到手机。没错,可以说,没有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广泛普及,自媒体压根就不会存在。

我认识一位朋友,他是资深“米粉”。他自从换掉索尼爱立信的功能手机,买了第一台小米手机后,就从未买过其他品牌的手机。2014年,他用的是小米4。2020年初,他的手机换成了小米10。

除了小米,所有的智能手机几乎每年都做固定的更新换代,同时还推出新的产品线。但不管国内外的哪个品牌,每一次的产品迭代,其硬件性能都必须成倍地往上升,不然就会被市场抛弃。

于是,我们经历了手机屏幕愈来愈大,在大到超过人手承受极限后,厂商们又开始尝试把屏幕上的边边框框都改成可以显示的屏幕,即所谓的提高屏占比。

然后是手机的镜头,从几十万像素的单一镜头到百万、千万像素的“红绿灯”镜头,再到排布着不同功能几乎要霸占整个手机背面的“浴霸”镜头、“手术灯”镜头、一字长条镜头、过亿像素镜头。

除了屏幕和镜头的更新,手机的图像处理性能也开始赶超电脑,还有那些不断增大却永远不够用的内存空间。与此同时,手机的整体单价却在不断下降。

手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售价的持续下降,是造成当下人人都想“红”,人人都有机会做博主、拍视频最重要的硬件原因。无论你是身在北上广写字楼里的白领青年,还是偏远山村的采茶少女,都可以花费相对低廉的价格买到硬件水平足够支撑内容创作的手机。

而今天的大部分手机厂商甚至格外贴心地把自动美颜、修图、视频滤镜作为技术卖点,同时附有基础的视频编辑功能,这从根本上打破了视频自媒体创作的核心技术壁垒。如果存在从“自媒体人手机使用行为”这个角度出发的社会调查,我猜社会学家很有可能会发现,自媒体时代以前的智能手机和今天的智能手机很可能只是名字与外形类似但本质却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不难想到,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该说,自媒体时代是围绕着4G网络的普及推广而展开的。虽然,我们的5G移动网络已建设完毕,多数新出品的手机也已经开始支持5G网络,只是尚未普及开来。但我相信,在诸位阅读本书时,你很可能已经在享受5G网络带来的互联网冲浪体验了。

网络的普及也是Vlog和直播在2018年、2019年迅速爆发并盖过了过往图文类自媒体风头的重要原因。

你是三和大神也好,东北精神小伙也罢,也不管你游历西方各国,学贯中西古今,还是一双破鞋翻遍每个垃圾站,只要你会说话,有手机,能联网,就可以做直播、传视频。而只要你有故事可讲,在全国几亿网民里总能找到喜欢你的人。

如果说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打破了视频制作的技术壁垒,那显而易见,4G移动网络及正在普及的5G移动网络,击穿了文字工作者为自媒体行业简历设置的那道文化屏障。

在这两者之外,高能量密度电池、网络数据服务、固态硬盘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一大批基础互联网软件与硬件的发展实际上也是支撑当今自媒体行业运转的支柱。

由此,再回头看看我们这个行业本身所谓的“进步”,真的是有什么进步吗?

图文自媒体终究只是将纸媒的一整套运作逻辑搬上网络,不过是在话术上更加网络化。在图文自媒体依然占据绝对优势的微信公众平台上,人们仍惯于把关注量作为内容好坏、商业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这个概念与过去报纸的发行量几乎就是等价的。而在相当长时间内也证明,只要有关注,就必定有一定比例的内容打开转化(只是比例因账号而异),这就导致了微信公众平台所有运营者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增粉”——一如过去的卖报。

如果你公众号看得多,应该就会发现从早期到现在,除去一些技术性、专业性极强的领域,能在图文自媒体打下一片阵地的大部分不是前报纸记者,就是前杂志编辑,甚至有新闻总监带领整个办公室来搞内容创业的。这也不奇怪,毕竟对所有人来说,图文阅读从纸到电脑再到手机,不过是载体发生改变,其内核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自然而然,接受过专业内容训练、有丰富文字经验的前纸媒工作者必然会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而视频自媒体的发展就更少了。如果说文字自媒体还在由纸到手机屏幕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适应性的内容改革,而视频类自媒体连这点革新都不需要——因为它们原本就存在于互联网之上。

作为新领域在近两年受人关注的短视频、Vlog,其实根本不新鲜。因为在视频网站的版权影视作品还没走上正轨的那段“原生态”网络年代,上网看电影、电视剧和动画是一种不用付钱只用动脑的事,而视频网站的主要内容,除了不明来源的盗版影视作品,就是各类自制视频。

受限于当时的网络条件和硬件限制——普通人使用的网络速度和电脑计算水平普遍不如今天的手机,那时的视频制作成本极高,发布周期漫长。而制作者们通常都是兼职创作,没什么作为自媒体人的自觉,广告客户更是稀缺,收入来源几乎全靠网站流量广告分成。但当时网络视频的影响力和内容价值并不比现在差,有些方面甚至较现在更胜一筹。

比如,只要是那个时代的网游玩家就一定会记得《网瘾战争》。业内普遍认为,这个以网游场景为引擎的自制短剧是直接导致工信部出台“绿坝”的舆论动因。

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堪称用爱发电的创作者们几乎把能探索的题材全做了个遍,短剧、新闻、时评、游戏攻略、开箱、音调、鬼畜、特效视频、脱口秀、Vlog……现在的B站弹幕视频网上,仍有不少从那时起就活跃至今的创作者,如之前提过的敖厂长。

如果你打开他们的内容文件夹,就很有可能会发现不少存在于B站建站期间的上传内容。排除时代与技术的局限性,你不会觉得那些10年前的网络视频与今天各平台上的视频自媒体有什么差别。甚至许多今天被自媒体持续使用的视频、图片、表情包素材,都来自10年之前甚至更早的互联网年代。而今短视频、Vlog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一种翻红而已,进步的只是创作者的数量,称得上革新的可能也只有制作者们终于会熟练使用补光灯和滤镜工具而已。

有人可能要说到直播,但其实直播就更没有任何称得上“新”的东西了。网络直播开始的年月,其实比自媒体和前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视频创作还要久远。原因也很简单:一直以来,直播是所有内容形式中门槛最低的。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电脑能联上网再配上摄像头就可以开播——最坏也不过是画面自带“马赛克磨皮”,帧率不高使画面时常出现“PPT视频”。

在互联网上有一句常用常新的调侃——“你顺着网线过来打我啊”(或者是“真想顺着网线过去打你”),就是出自早期的直播中。而在直播平台功能极不健全,又缺乏安全、便捷的即时支付模式的时候,除去直播间的流量广告外,主播最常用的收入模式已经是卖货了——仰仗古老、效率低下但绝对可靠的邮政系统。后来这条路被游戏主播越走越宽,间接养活了早期淘宝上不少小零食、电脑外设商贩。

直到拥有即时美颜功能的各大直播平台横空出世,同时淘宝体系、支付宝系统被大家广泛接受,那些现在我们熟悉的以唱跳为主的小姐姐们才成为直播的主流,而即时打赏、刷礼物也才成为主播的主要收入来源。

显然,淘宝官方对于过去主播自发的销售行为是有过深入研究的,并在2019年年底把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出来。而被淘宝改造过的卖货直播,其实基本上已经抛弃了直播的内容属性,无论功能还是形式都更接近于过去的电视销售节目。如果仔细推敲,你还能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除去拥有新闻背景、新闻属性的直播者,现今无论哪一种网络直播,都可以追溯到更加古老的一个身份——街头艺人(这完全不是比喻)。

过去所有的街头艺人,被固定的街道、广场和城市所限制,影响力总是难以超出自己目光所及的范围,因而登堂入室——成为职业艺人,就是过去街头艺人们的追求与理想,是职业提升的必由之路。

而今天的网络主播完全不用担心影响力的边界问题,理论上互联网所及之处就是每一个主播的影响范围,因而他们得以以看似独立又草根的形态维系自身的存在,形成现在网络主播既不专业也不职业的一种运作模式。这样来看,我们实在很难断言,直播作为当下互联网生态中最炙手可热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后退。

其实,纵观整个自媒体行业的发展,在内容层面上,至今都不存在任何一种形式的创新。尤其是相较于其依附的电子消费品、网络科技、信息技术产业取得的跨越式的进步——这种进步中许多是公认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自媒体内容所做的最多不过是翻新过去已有的各种内容形态,而这种翻新的成果也不能说比过去有什么优越可言。

实际上,这也是行业中多数人所默认的事实。尤其是从2019年中旬开始,短视频、Vlog占据第三方投放市场榜首的时间不到一年,就被直播卖货夺去了其地位,而更早的大部分图文自媒体则进入了成规模的降价降流量、账号合并状态。像小红书、什么值得买、抖音这些在2018年备受行业期待的新平台,虽然看似各自占据了一方疆域,但实际上都没有取得第三方投放市场上人们希望看到的成绩,至今也还没有一个能与微信、微博并列的新的大规模的第三方投放平台。

内容投放市场上普遍存在一种迷茫感——谁也无法厘清或证明大量内容投放的真正价值。所以卖货直播被拉到台前大放异彩,除了淘宝官方的大力推介,其原因也不外乎是它可以让第三方投放机构给客户一个看起来合理的价值结论——有精确到人头的具体数据和销售情况。于是,各路资本方在短暂的沉寂以后,又开始汹涌澎湃地进入直播领域。

其实,在互联网世界的短暂记忆中,直播也不是首次被资本关注。此前个别著名直播公司倒闭的新闻也屡见不鲜,这一次资本没有选择对直播平台直接注资,而是开始既保守又精明的一手打造明星博主带货,另一手投资MCN机构为自己建起高墙。

作为一个次头部视频自媒体的运营者,我们在2019年年底的时候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落差感。虽然广告投放量还没有腰斩式地下跌,可投放者们已经不再争抢广告位,越来越多的代理商或是甲方开始直接要求我们进行直播。

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在这个行业里我们只不过是服务者,因此我们不能拒绝这些要求。

但我依然无法为现在的直播行业摇旗呐喊,甚至不能说看好。原因很简单——我们相信一般的市场经济规律。如果有一家商店,每天坚持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促销,又一直没有倒闭,那我们只能认为,不是商品质量有问题,就是价格本身有问题。若此两者都正常,那肯定是商店老板的思路出了问题。

实际上,我们与一些坚持原创内容创作的自媒体人就有关直播的内容问题进行过深刻的讨论与研究。我们都认为:直播这种内容形式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但现有的直播形式还远不够成熟。我们甚至讨论过,利用直播最大的优势——即时互动性来制作一些更具内容价值的东西。比如,能否把脱口秀搬上直播平台?能否用制作节目的逻辑做直播?能否也在直播上进行更多内容性强的表演?但每一个讨论都会指向一个相同的结论——现在的市场环境根本不支持我们去做那些尝试。

这就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最严重的生存危机——内容发展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

内容发展的停滞意味着流量价值的停滞甚至下跌。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广告投放、流量购买者,只会把钱花在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呢?我们认为,这是硬件与技术发展造就的问题。

过去许多年,伴随着硬件与技术的革新,自媒体行业诞生、发展壮大,硬件与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降价都促进了这个生态体系的繁荣。但硬件与技术发展至今,对自媒体来说,解决的都是有关易用性的问题。这是自媒体内容停滞的关键。

所谓解决易用性问题,就是手机、移动网络的发展给自媒体人和自媒体使用者们提供的高度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制作内容,上传内容,也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内容,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障碍变得微乎其微。但也就仅此而已。至于文字自媒体,我们使用的平台是电子化的报纸、杂志;至于视频自媒体,我们使用的平台是进化了的视频网站;至于直播,我们使用的平台是融合直播网站的视频网站、电商网站。而上述所有的使用终端都是智能手机,这是进步吗?

智能手机的确越来越先进。但它本质上是过去所有常规工具的集合——输入文字的键盘,输入图片的相机,输入声音的录音机,输入视频的摄像机,输出上述所有的屏幕。作为内容制作者,我们使用这些工具,并必须考虑输出效果。

现在的手机输入功能很强大,但多数时候对我们来说意义不大——我们必须考虑手机屏幕上的使用体验。最基本的是人眼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小屏幕上会非常疲倦。所以我们必须把文字设计得更加精短,把视频压缩到几分钟甚至一分钟内,同时无论何种内容我们都需要让它的元素更加简单、直接,最终我们是在寻求当前硬件与人类生理结构的最大平衡点。

内容的广度、丰富性因此遭受了极大的限制,而这些特性也让越来越多的强刺激性、低复杂度的内容被广泛重视,但是这样的内容是极易复制的。因此,虽然不能说手机是承载内容的坏平台,但我们希望有更好的硬件技术出现。这就好像虽然刺破的个人电脑游戏使用体验普遍远高于专业游戏机,但多数游戏玩家仍然希望使用游戏机玩游戏一样。就我们本身的意愿来说,我们更想得到的是谷歌眼镜、VR设备、全息影像这样的内容平台。虽然前者已经宣告失败,后面两者至今发展缓慢,但至少它们明显可以提供给内容使用者更加宽阔的体验空间。而对我们来说,那些硬件如果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自媒体内容的发展才会有新的方向出现。

但当下我们仍必须在现有的平台上进行创作。所以,至少在5年内,自媒体内容都不会有太多的实际进步。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