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次批评,需要24次表扬才能补偿

1次批评,需要24次表扬才能补偿

有位政治家曾开玩笑说,不打孩子比让世界上没有战争还要难。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在教育孩子无效或低效时产生打孩子的冲动,“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古训,人人耳熟能详。到底在教育孩子时要不要打,怎么打,既是理念问题也是技术问题,还是让全世界的父母无比纠结的问题。我在做讲座时经常会问现场的朋友,你们打孩子吗?很多人回答打。

我做过的多次问卷调查都表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父母打过孩子,有的是经常打,有的是偶尔打,还有的是实在生气了只能打。大家打孩子的理由五花八门,但都认为是为了教育孩子。

这个理由真的靠得住吗?有研究者发现,父母自身小时候很少挨打的,成为父母之后打孩子也会较少,夫妻之间关系良好的父母打孩子的也少,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耐心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打孩子的则更少,因此他的结论是:经常打孩子、动不动就怒气冲天的父母更应做的是对自己反省,因为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出在自己身上。

一个普遍存在但常被忽视的事实是:有的父母之所以会用特别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就是在苛责与打骂之中长大的。教育有它的延续性和传承性,上一辈的教育方式,不自觉地就会被下一辈承袭,并且他们会下意识地把它用在对下下一辈的教育上。这种继承既包括一些好的家庭教育传统,也包括一些不好的观念、思想。

有位作家小时经常挨打,同时由于家里住房条件差,完全没有私密性可言,每次他一挨打都会街坊四邻皆知,这让他感到双重的痛苦,他发誓自己做了父亲后绝不打孩子。而等到他自己真成了父亲后才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原因在于有时候他的动怒几乎就是情不自禁的,他觉得自己的父亲好像活在自己身体里,影响着他的一举一动。有一次他和我谈及这些时说:“克服父亲带给我的狂暴情绪将会是我一生的工作。自我挣扎、自我平衡虽是件艰难的工作,但我还是做到了,一想到孩子的记忆中再也没有来自父亲的狂躁与羞耻,我就感到无比欣慰。”

我相信这位父亲的觉醒一定会带给大家一些启发。有学者认为,一个人内心所受到的伤害与失败感需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赞赏与鼓励才能弥补,“1次批评需要24次表扬才能使一个孩子再次恢复内心平衡”。对所有父母而言,我们都要经常思考,我们总是有打孩子的冲动,是否是因为对自己失望,是否是因为我们童年埋下的伤痛还没有得到治疗,我们是否真的穷尽了除了打孩子之外所有教育孩子的方法?能够制怒,学会自我疗伤,意识到要用别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愤怒,标志着父性母性的成熟。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