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强势的父母背后可能站着一个懦弱的孩子

每个强势的父母背后可能站着一个懦弱的孩子

在父母容易情绪失控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容易情绪不稳、内心懦弱,甚至做出危险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犯错时,采用文明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以自我反省的机会。

合格的父母,应有自控力

在我看来,父母因孩子犯错而情绪失控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伤害、挫折、不满没有得到治疗,内心产生了不平衡;第二,父母对自己人生的某种强烈的不如意产生了情感转移;第三,父母相信棍棒教育,怒骂教育。

棍棒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危险性。往往第一次打孩子是最有效果的,当孩子再犯错误,家长再以同样的方式打骂他时,效果就减弱了。很多父母为了达到效果,都会选择不断加码,加大惩罚的力度与程度,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最后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我以前住的楼下有一个男孩,经常被他父亲打。他父亲认为自己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所以就对孩子要求特别高,稍不如意就非打即骂。孩子开始很顺从,慢慢地就开始反抗。结果父亲经常打着打着就失控了,孩子常被打得鬼哭狼嚎的,非常可怕。那年高考之后,孩子因考得不太如意,居然就骑着自行车,到郊区投江自杀了。

其实这一类的悲剧在生活中非常多。我经常感慨,其实做父母是一件做起来很艰辛,需要持续努力、不断学习的工作。有一些人自己心智还不成熟,就做了父母,其实是有一定风险的。一个外国朋友曾跟我开玩笑说,你们中国父母的很多失控,原因就在于做父母做得太早了,自己的青春期还没过完呢,自己还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还没有坚定的意志要做一个有耐心、有自控力的父母。这样的人匆匆忙忙地做了父母,只会成为大家所说的祸害。细想一想这句话,还是挺有道理的。

后天懦弱的孩子更危险

有些父母把因自己的挫折、失败产生的纠结、沮丧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经常对孩子一些小的行为小题大做,使孩子生活在恐惧与无所适从之中。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情感特别容易发生波动,特别不稳定。

有一次,一个校长特地从河南的一个县赶到我的讲座现场向我求助。他班上有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经常被父亲打,他稍有让父亲不如意之处,父亲就劈头盖脸一顿狠揍。在别人看来这个孩子显得特别懦弱。现在他上到高中了,他的父亲还经常打他,孩子实在受不了了,就找到校长哭诉,说他的父亲要是再这样打他,他就要杀掉父亲。他说他现在只要听到父亲的名字,就会浑身颤抖,几乎难以控制自己。这位校长说,他想建议这个孩子离开家乡,到外地去读书,要不然说不定哪天就可能会发生悲剧。他想听听我的意见。

我说其实有一些看上去懦弱的孩子,是更危险的。俗话说狗急了会跳墙,人急了会杀人。懦弱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懦弱感到羞耻,当这种人被逼到极限时,经常会出现惊人的爆发。这个孩子小的时候,没办法也没有能力去改善他跟他父亲的关系,到了高中,他自己觉得有力量了,而他的父亲却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向他逼近。所以我同意这个校长的看法,也希望这个孩子能够跟他的父亲分开,到外地去读书,到外地去自我治疗。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往往就会特别懦弱,没有主见。有很多事情,哪怕他已经想通了要怎么跟父母沟通,但只要走到父母面前,他就会变得毫无主张,说话都结结巴巴的。此外我还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如果母亲特别暴力,她的女儿往往就同样会特别暴力。所以我常说,一个懦弱的男孩背后,往往有一个强权的父亲;而一个暴力的女孩后面,往往会有一个暴力的母亲。

因为父母的性格暴戾而造成的孩子的这种懦弱,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性的,不是身体的,不是生命性的。生命性的懦弱,指的是有些孩子天生比较胆小、害羞,不善于与人相处。但我们这里讲的懦弱,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性格——每当遇到强势的人,他就会变得懦弱,每当需要承担责任时,他就会往后退缩,特别没有主见。

相信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

前面我们谈到很多家庭教育的悲剧,仔细回想一下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悲剧都跟亲子关系恶化有很大的关联。一个人跟他人相处的能力,其实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结果。那些性情温和,待人诚恳,乐于、善于与人合作的人,跟家人的关系都特别地亲密。而且这种亲密,一直会保持终生。

我有时候也会从上一辈的教育中反省我自己。反省什么呢?童年里,我跟我母亲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跟我父亲的关系就有一些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经常打我。我并不觉得父亲打我都是对的,都是有道理的。这种冲突就造成了我跟我爸爸之间总是亲不起来,跟他交谈的时候,也总觉得像有一种隔阂在中间。等我自己为人父母之后,也遇到过烦躁失控、束手无策的时候。但每当此时我总是会想:除了打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教育方式了吗?

在对待孩子犯错误这一问题时,父母必须首先认识到:正常的孩子都拥有自我反省跟改善的能力。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已经知道他自己哪儿做错了。这时如果父母能和他讲道理,孩子是很愿意接受的。反之,如果父母上来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拳脚相加,只会让他产生强烈的敌意与叛逆心理。有时这种敌意和叛逆,在一些孩子身上就会以一种病态的、更具破坏力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们以前经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确实会出一些孝子,但是其实棍棒底下出的逆子要多得多。只不过出逆子的教训很少被人反省,大家只记住了那些孝子,无形中就把这种棍棒教育的有效性极端地放大了。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要犯错误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父母的提醒、教育获得改善,也可以通过孩子自身的觉悟得以调整解决,而对孩子过于严厉的教育,只会使他丧失自我的反思力,到头来只能害了孩子。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