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成为儿童

让儿童成为儿童

每个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长规律,一个人长得太快,也就意味着他老得更快,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弹性跟热情。

孩子“成人化”的危害

儿童的“成人化”是我这几年特别关心的一个课题。所谓“成人化”,是指孩子像成年人一样去思考、说话或者做事。跟一个“成人化”的孩子交谈,他可能经常会说出一些让你感到不习惯不舒服的成人化语言。

有一次,一个幼儿园的孩子看到我就对我说,伯伯,你这件衣服肯定很贵吧?当时我听了感到十分惊讶。如果一个成年人问你,你穿的这件衣服多少钱,已经是一种很不恰当的行为了,更何况一个孩子,在他原本应该对一件衣服的图案颜色感兴趣的年纪,却过早地对一件衣服的价格产生了兴趣。

孩子成人化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父母给孩子设定了太多不符合他身心发展规律的规矩,这些规矩强行让孩子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问题;二是孩子所处的家庭氛围过于成人化,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面,往往父母跟孩子的交谈内容不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父母的生活为中心,这就导致孩子过早地知道了太多成人化的生活;三是孩子很少跟同龄人在一起,这让他丧失了儿童化的语言风格与思考方式。这三个原因都会导致孩子被“催熟”,这让他们看起来很懂事,实际上却失去了很多成长的乐趣与收获,就像水果还没到成熟的季节就被药剂催熟了一样。

父母要意识到,有时候孩子显得很“成人化”并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在生活中,孩子这样的行为却经常得到成年人不恰当的鼓励:你看这孩子怎么这么懂事?怎么会说出我们大人才会说的话?这些错误的鼓励,常常让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真。其实每个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长规律,一个人长得太快,也就意味着老得更快,他就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弹性跟热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有一件事情,把我“催熟”了。在我还不到两岁的时候,我妹妹出生了。我妈妈和我奶奶就不断跟我说,你现在是哥哥了,是哥哥就要有哥哥的责任了,跟妹妹在一块的时候,你要谦让,要疼爱妹妹、呵护妹妹。这原本是一种积极的鼓励,但是因为哥哥的身份反复被强调,我就觉得我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时时刻刻都应该用当哥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我还没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我就成了一个“小大人”。然后我还得到了长辈们的一致赞扬:这孩子非常懂事。其实,孩子非常懂事,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在乡村生活的人都有这么一个经验,很多瓜果在它稚嫩的时候,老人都会叮嘱,千万不要去碰它,碰一下它就会萎缩掉,不会长大了。实际上这跟人性很相似,一个小孩儿,过早地被“催熟”了,过早地懂事了,你以为他会成长得更好,但往往他们长大后会越缩越紧,丧失了应有的生命力。

生命的纯真,让人永远保持创造力

我常常遇见一些令我感到惊奇的人,这些人身上有一种让我特别喜欢的童真的状态:他们对新事物总是怀有特别的好奇心;他们对于未知的学问,总会积极去探索;他们跟人交往的时候,特别开朗、直率,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这些人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就是因为他在童年时期,获得了一个孩子应该拥有的爱、保护和成长。这让他可以自如、自由地生活在自己喜悦的状态里,而不需要过早、过多地去思考是否需要他人接纳与认同的问题,因为健康的家庭生活,时时刻刻都充盈着接纳与认同。

这份延续下来的纯真,可能会让他们长大后依然在某些爱好上存在幼稚化的倾向。但父母不必去担心这种幼稚化。这种幼稚化可以跟他心智上的成熟并行不悖。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作“创造性退化”,指的是那些最有创造力的哲学家、科学家、作家等,在冥想、沉思、寻找灵感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一些“幼稚化”的行为,而这种源自童年的幼稚化的倾向,本身有助于他们产生更好的创意或想法。即使对于普通人,这种偶尔的幼稚化也不会妨碍他们处理工作与生活的事物,反而可能让他们在工作中产生更多的灵感,在生活中保留更多纯粹的乐趣。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