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孩子的债?

父母的爱,孩子的债?

有一些父母,也许是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会把孩子从上幼儿园到高中毕业花了多少钱都记在一个账本上,到了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就把账本拿出来对孩子说,你看我为你花了这么多钱,你至少要把这些钱都还给我。也有的父母虽然并不会这么明说,但也会用某种暗示的方式向孩子表达这样的意思。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或者愿不愿意承认,在很多父母的心里隐隐约约都有这样一个账本存在,只要孩子不听话,不努力,他就会把这个账本翻出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施压:“你看我为了你做了这么多的事,你最后这样回报我,你对得起我吗?”

这些父母口中的“回报”,通常就是指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和设计去生活,如果违背了他们的意愿,自然就是“对不起”他们了。为什么父母这么执着于为孩子设计人生呢?从心理上溯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心理补偿,一个是心理接力。

很多父母在年轻时也有自己希望去实现的人生愿望,但可能因为一些主观客观的原因,导致他们最终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于是成为心中的一个结。等有了孩子之后,他们自然就希望孩子可以“接力”,代替他们实现当初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另外一种心理是,自己小的时候受了太多的苦,遭遇了太多的挫折,希望在孩子身上进行补偿,不让孩子再去受自己受过的苦,让孩子可以得到自己没有得到的甜蜜,所以往往会对孩子过分呵护,过分疼爱。

但这两种心理,实际上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控制。比如说接力,这些父母完全不去考虑孩子是不是有这个兴趣、这个能力,以及承担这个愿望的意愿——事实上,大部分孩子都是不愿意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成为他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会和父母产生激烈的冲突,其导致的结果是:如果孩子屈服了,孩子的一生都会生活在痛苦之中;如果孩子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也会生活在愧疚之中,因为即使他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他也会想,我让父母的愿望始终不能实现,我就是人们所说的不孝子。而另外一种心理,补偿心理,往往会用另外一种形态,就是过度的爱来控制孩子。这种过度的爱,有时候也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这时父母就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还这样对我,你怎么是这样一个白眼狼呢?我的父母就曾经在一次生气时说过“真是白养你了”的话。

父母的这两种心理,都让父母的爱、父母的期待、父母的愿望,变成了孩子一生的“债”。孩子活着,孩子成长,孩子追求的一切,都是为了还这个“债”。如果孩子不愿意还这个“债”,很多父母就会翻出他们记下来的或者藏在心中的那个账本:“你看看,我为你做了多大的牺牲,吃了多少的苦,我这些苦都白吃了。”父母吃的苦越多,孩子欠的债就越多,孩子还债的责任也就越大。也可以说,父母用“爱”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囚徒”。

这几年社会上一直有人在讨论养儿防老这个观念到底是否合理,撇开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不说,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想过,我们生养一个孩子最大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生养一个孩子,其实最核心的目的,是让这个孩子成为一个正常的人,让这个孩子成为他自己,让他有属于他的幸福,为这个世界增添一种积极的因子。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一定会多一份痛苦。

如果爱变成了账本,变成了债,也就意味着亲情变得功利化了,那这个亲情还是亲情吗?爱还是爱吗?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