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父母既无法代替,也无法去设计。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孩子是否想成为你期待的样子?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本质是什么?是去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孩子的成长只能是自我成长,父母不能以控制者的角色去设计,而应该以欣赏者的态度去欣赏,用鼓励和肯定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
但是中国的父母却很容易“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让孩子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从孩子一出生就想着如何设计、控制孩子的成长路线:孩子上什么样的幼儿园,什么样的小学、中学、大学,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父母要求孩子成为自己期待的人,而孩子却未必想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两者之间的差异常常导致冲突的发生。
有一次,我到常州去讲课,一个小朋友对我说,我妈妈让我当学霸。我问她,你自己想当学霸吗?她回答说不想。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当学霸,每次考试都要争取考第一,非常辛苦;如果没有考到第一,回家以后妈妈就会骂她。
我问她:“那你妈妈有没有跟你说为什么要做学霸呢?”
她说:“有啊,妈妈说我小学做了学霸,就可以考上好的初中;初中做了学霸就可以考上好的高中;高中做了学霸就可以考上好的大学;大学做了学霸,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
“那你自己怎么想呢?”
“我不想做学霸,我觉得这样太累了。”
后来我跟朋友说起这件事情时,他说他就是那种一直做学霸的人,高一的时候,他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突然跟他说:“我不想跟你玩儿了。”他问为什么,对方说,因为你是学霸,我跟你在一起压力太大了。
所以对孩子来说,做学霸完全不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学霸的朋友都特别少,因为能够成为朋友的人常常都是实力相当的人,学霸的朋友往往也只能是学霸,但又因为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友谊很难维持下去。
我的一位朋友也是从孩子读幼儿园起就开始为他设计人生。朋友家门口有一个幼儿园,社区里的大多数人都会把孩子送过去,但他认为那个幼儿园档次不高,在那上学的都是平民子弟,像他这样有钱人的孩子不应该跟平民子弟一起上幼儿园。他说,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主要看他的圈子,我要从孩子读幼儿园开始就为他设计一个好的圈子。我说,要是我的话,我一定把孩子送去我家楼下的幼儿园,因为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很多路上的奔波,每天多出一两个小时来做更有意义的事。
让孩子感受自我成长的甜蜜总会有一些孩子,确实按照父母为他设计好的人生轨迹,从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级一级地读上去,学业也很优秀。但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等他完成了父母的某种期待之后,他就觉得还完了父母的债,如果父母对他再有什么要求,他会完全拒绝接受。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国内的大学读完了中文系,最近却打算报考美国一所大学的商科,重新从本科读起。我问他为什么,为什么当初不直接选择商科?他说,其实自己对中文系并没有兴趣,当初是父母给他填报的志愿,他原以为读着读着就会读出兴趣来,结果发现越读越没兴趣,越读越懊丧,后来干脆放弃了专业学习,转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英语上。道路虽然曲折,但这个孩子最终还是走上了自己想走的路。我为他最后的勇气和坚持而感到欣慰,尽管晚了些,但他总算能够感受到自我成长的甜蜜了。
如果一个父母懂得“爱”的本质,他就会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父母既无法代替,也无法去设计。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优势,走上对于他来说“正确的路”,而不是对于父母来说“正确的路”。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舅舅让我在学习上多给表弟一些鼓励。当时表弟还在念小学,有一天我正在和他聊学习的事,他的妈妈和奶奶买菜回来了,两人在隔壁房间里因为菜的价钱到底是多少而争论不休,这时我表弟马上回了一句这个菜是多少多少钱。
后来我对舅舅说,表弟今后可能适合做一个生意人,他对于生意上的事好像更有天分,即使他未来不上大学,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生意人。果然,表弟读到初中就不想再念书了,后来自己出去做生意,还做得很好。虽然他没有完成父亲所期许的考大学,但是他找到了对自己来说正确的那条路,做着自己喜欢并擅长做的事儿,过着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