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历史的声音

内维尔·张伯伦:“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 1938年9月30日

内维尔·张伯伦:
“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 1938年9月30日

这篇演讲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在慕尼黑会议上被阿道夫·希特勒欺骗和操纵。当时,已经吞并了奥地利的希特勒要求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声称要保护在当地人口中占多数的德意志人。张伯伦在伦敦和德国之间来回奔波,以“和平”为目的进行谈判,满足了希特勒的要求。在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希特勒的盟友、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协助下,张伯伦无视希特勒在过去10年中的言论所释放的明显信号,选择让这位纳粹德国的元首满意。富有煽动性而又夸张做作、手段巧妙的希特勒明显比这位步履沉重、手持雨伞[1]的英国人更高明。张伯伦背叛了捷克人,迫使他们把国家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希特勒。张伯伦从慕尼黑返回后,发表了这篇“胜利”演讲。希特勒则违背诺言,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领土。到了那时,张伯伦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诺维护波兰的边界。希特勒仍然相信自己能够恐吓这个英国人和他所代表的软弱的制度,于是入侵了波兰。这就是战争。“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这个措辞仍然是天真、妄想和愚蠢的代名词。

亲爱的朋友们,在我国历史上,这是英国首相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带回来。[2]我相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回家吧,睡个安稳的好觉。

注释:

[1]当时的英国还是绅士风流行的时代。一件大衣、一顶帽子,另加一根拐杖或是一把雨伞是当时英国人的典型装束。英国人爱拿雨伞的原因主要是英国终年多雨,尤其是在没有卫星技术而无法准确预测天气的年代,他们养成了出门带雨伞的习惯。——译者注

[2]1877—1878年,沙皇俄国打败奥斯曼帝国,两国签订了《圣斯特凡诺条约》,使俄国增强了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引起了英国和奥匈帝国的强烈不满。为防止俄国占领伊斯坦布尔,英国把舰队开进了奥斯曼帝国内海马尔马拉海,摆出随时准备跟俄国决一死战的架势。亲手塑造“三皇同盟”的德国宰相俾斯麦于1878年6月13日至7月13日在柏林主持召开了欧洲列强参加的国际会议,逼迫俄国做出一系列让步,对《圣斯特凡诺条约》进行修改并签订《柏林条约》,以此削弱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霸权,英国则取得对塞浦路斯的控制权,由此解除了英俄之间爆发战争的危机。参加柏林会议的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会后回到伦敦,以胜利者的口吻宣称他带回了“光荣的和平”。《柏林条约》签署后,欧洲经历了大约30年的和平时期。——译者注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