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15日发生“尼克松冲击”。理查德·尼克松1969—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相较于美国历史上众多其他总统的名字,中国人民对他的名字更为熟知。1993年4月11日,尼克松最后一次访问中国,他站在1972年他访问中国时专门为他和周恩来定做的一艘小船上,无限感慨地说:“有两件事将使我载入史册,水门事件和对中国开放。一件是坏事,一件是好事。”因为尼克松首先是政治家,就他对历史的改变和深远影响而言,其实是他1971年8月15日所做的“关闭美元黄金窗口”的电视演讲,以及由此产生的“尼克松冲击”(Nixon Shock)。
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的决策时间是从1971年8月6日(星期五)至8月13日(星期五),前后一周。决策地点是戴维营(Camp David)——美国总统休假地,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凯托克廷山公园内,占地125英亩(0.5平方公里),距华盛顿特区113公里,搭乘直升机从白宫出发,只需要30分钟。
决策的主要参与者有:(1)小约翰·包登·康纳利(John Bowden Connally, Jr,1917—1993),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1963—1969年担任得克萨斯州州长。1963年肯尼迪遇刺之时,康纳利是总统座驾里的成员之一,同时身受重伤。(2)乔治·普拉特·舒尔茨(George Pratt Shultz,1920—2021),曾任美国劳工部长、财政部长和国务卿。(3)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1927—2019),保罗·沃尔克在1979—1987年的8年间担任美联储主席,后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1926—)接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顾问。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沃尔克法则(Volcker Rule)。(4)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1904—1987),时任美联储主席。离开美联储后,伯恩斯成为了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杰出学者,同时他还在乔治城大学兼任教授,并继续在全国进行经济政策的演说。在1980年他主持里根总统设立的国际货币政策工作组,后来里根任命他为美国驻德国大使。
“尼克松冲击”的核心内容:(1)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不再直接兑换黄金(closing the gold window, the U.S.dollar inconvertible to gold);(2)实施10%的进口附加税(a 10% import surcharge);(3)在美国冻结90天的工资和物价(imposing a 90-day wage and price freeze in America)。
重要的历史背景有:(1)1971年美国国内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决策分歧严重。(2)1971年越战和反越战冲突升级。(3)美国国内社会动荡。
“尼克松冲击”彻底改变了世界货币金融制度。(1)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镇召开联合国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签订和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Final Act of the United Nation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nference)、《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Agreement of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确定了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取消经常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为此,美国承诺的基本责任包括:美联储保证美元按照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协定成员国对美元的信心;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尼克松关闭美元与黄金窗口,意味着美国抽去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基石”。(2)强制世界不得不接受浮动汇率制度——一种新的货币金融体系。(3)从此,各国货币完全依赖于国家信用,中央银行地位上升,特别是美联储的地位被强化。(4)货币政策至关重要。(5)货币税膨胀。这是政府拥有印制货币的绝对垄断权的必然结果。(6)IMF影响力增加,因为需要IMF监察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当时国际社会完全没有心理和政策性准备。(1)政治家没有准备,包括时任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斯(Edward Richard George Heath,1916—2005)、时任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1913—1992)、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1911—1974)、时任意大利总理埃米利奥·科伦坡(Emilio Colombo,1920—2013)、时任日本首相佐藤荣作(1901—1975)、时任中共总书记毛泽东、时任苏共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Leonid Ilyich Brezhnev, 1906—1982)。(2)银行家没有准备。(3)企业家没有准备。(4)民众没有准备。
世界人民的代价:(1)超发货币、货币贬值;(2)通货膨胀、实际购买力下降;(3)货币流入不动产;(4)持续不断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南美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如果说,布雷顿森林会议制度仅仅维系了27年,那么,后布雷顿森林会议制度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如今,它已经千疮百孔,正在走向彻底瓦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下降,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提高,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数字金融创新,都在加速后布雷顿森林会议制度的瓦解。现在的世界正处于建立一个平等、共享和有效率的货币制度的重要时刻,不论多么艰辛、困难,苦寒拂晓之后的曙光已经出现。[2]
[1].本文系作者基于2016年10月15日在学术沙龙的发言《从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走向失控的货币——当代人类生存的最大课题》和2021年8月16日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50周年》修订而成。
[2].2022年12月,杰弗里·E.加藤(Jeffrey E.Garten)著《戴维营三天》(Three Days At Camp David)中文版由中译出版社出版。该书与本文关注的是相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