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历史不会熔断

历史不会熔断——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90年后的启示

历史不会熔断[1]——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90年后的启示

我发言的主标题是“历史不会熔断”,副标题则是“大萧条与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新政’(The New Deal)90年后的启示”。我发言的重点是就1929年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大历史背景及长远历史影响做一些补充。在这里,我使用“熔断”这个概念,是因为最近美国股市多次发生“熔断”,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风景线”。但是,历史从来是持续的,不可能发生真正“熔断”。我引用熊彼特在90年前那场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说的一句话:“人们感到脚下的大地尽在崩溃”,不仅是对那个时刻的一种概括,而且至今震撼人心。我的发言有以下五个问题。

一、“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精确时段

理解和认知90年前大萧条的发生和新政的历史背景,首先需要对当时美国的真实经济做一个简短的回顾。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几乎笼罩在亢奋和繁荣的气氛之下。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口是1.23亿,汽车、无线电和电冰箱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以汽车为例,1929年的美国民众拥有的汽车是2300万辆,如果每6个人乘坐一辆汽车,那么可以将全体美国民众载上公路。应该说,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工业化获得全方位发展、消费主义形成、信贷经济兴起的时代,是人类第一次体会到工业化带来丰富物质产品的时代。这就难怪,为什么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直到危机爆发之前,没有人能够预见危机可能爆发。

后人一直寻求1929年大萧条背后的深刻原因。例如,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实施货币宽松政策是重要原因。其实,造成当时美国M2急剧增长的原因很多。如果将历史镜头拉大拉远,就会发现:当时美国的工业化过程并没有完成,美国也没有完成从一个半货币化的国家向货币化国家的转型,现代信用制度尚未完备。所以,就美国内在需求分析,20世纪20年代M2的急剧增长是必要的,有助于美国的加速投资,实现工业化,有助于货币化转型和建立现代信用制度。

现在回到大萧条和新政的精确时段:从1929年10月24日的那个黑色的星期四开始,到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星期六)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属于“大萧条”时期;从1933年3月4日(星期六)至罗斯福1937年1月20日(星期三)第二次就任美国总统,属于所谓“新政”时期。所以,从大萧条到罗斯福新政前后是7年时间。

值得指出的是,在罗斯福新政实施之前,美国事实上已经开始了还没有罗斯福的罗斯福新政,应该从1931年到1932年就开始了。那时的美国总统是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874—1964)。因此,广义的新政和罗斯福新政是有差异的,新政和萧条是有交叉时间点的。

我为什么如此追究从大萧条到新政的精确时段?原因是希望人们将大萧条到新政时段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更大背景下,这两次世界大战是理解大萧条和新政的历史坐标。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爆发到1919年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9月爆发到1945年5月结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时间巧合:1929年的大萧条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中间点。如果将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在罗斯福实行新政之前,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简言之,我是主张在大历史、大世界格局背景下来理解大萧条和新政的。大萧条和新政的讨论,不可以与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相分离。恰恰相反,只有将两次大战因素纳入,大萧条和新政的复杂原因才可能有头绪。导致1929年美国萧条的真正核心原因,其实是美国本身的工业化速度和世界一战后重建之间,发生了经济资源错配,更严重的是经济资源与政治资源的错配。但最严重的是,进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工业化,一方面需要世界市场,需要欧洲国家成为受益者,特别是缓和德国的全面危机;另一方面,美国逐渐与战后新格局脱钩,走向孤立主义,中断了美国走向欧洲和走向世界,用全球化来分享美国工业化成果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美国急剧增加的货币供给、资本过剩和产能,在美国本土之内很难得以消化,最终引发了所谓的“过剩性”危机和萧条。

总之,发生于两场战争中间点的萧条,仅仅通过美国自身的原因加以解释是不够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孤立主义是形成大萧条的直接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显然吸取了这个历史教训。

二、1929—1937年影响世界的三个历史人物

1929—1937年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8年,其中包括了大萧条和新政时期。在这8年间,有三位历史性人物对20世纪后来的走向发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他们就是:罗斯福、希特勒和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1953)。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主导的“放任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终结,发源于美国的大萧条,将这三位历史人物推向世界舞台,通过美国、德国和苏联三个国家,创造了三种经济制度模式和三种社会转型方向。

第一,罗斯福“新政”模式。罗斯福之前的胡佛总统,不是没有意识到美国大萧条的严重性和内在主要成因,只是错过了挽救大萧条的最佳时机。当他开始行动的时候,民众特别是产业工人失去了耐心,进而他丧失了中产阶级和精英的支持。但是,胡佛确实开启了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政”。历史将机会给了民主党,给了前纽约州长罗斯福。罗斯福最擅长的是利用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有线广播网,让全国民众直接听到他的主张。那个时候美国的广播电台和广播已经完全普及。罗斯福直接向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宣战,换取产业工人、农场主和底层民众的理解与支持。顺便请各位注意美国总统选举与媒体进步休戚相关。20世纪60年代的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1963),是通过电视当选的美国总统;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 II,1961—)依赖的是互联网;之后的特朗普靠的是社交平台“推特”(Twitter)。

第二,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Nazismus),也称之为“民族社会主义”模式。在这个时期,历史上的时间有非常多的巧合。罗斯福第一次入主白宫的时间是1933年3月;在德国,86岁的兴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 1847—1934)把权力交给希特勒的时间是1933年1月20日。之后,德国议会授予希特勒无限权力是1933年3月。希特勒提出“国家社会主义”,宣称德国恢复到一战之前的繁荣,缩小贫富差距,让每一个德国的劳动者获得就业和基本社会保障,都拥有房子、汽车、冰箱,甚至获得海外度假的机会。

第三,斯大林的“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模式。在列宁去世后的第三年,苏共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决议苏联从1928年至1933年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此,斯大林于1929年彻底废弃了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实行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通过国家力量,在短时期内建立起对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基础,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改变成为一个工业国。

以上三个模式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随着第三帝国的覆灭而终结;斯大林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因为苏联和东欧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被新的经济模式所替代;唯有罗斯福新政的“遗产”持续影响了美国战后的经济制度演变。

三、从危机到新政的“博弈”主体及新的社会平衡

美国从大萧条到新政的全过程,没有发生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冲突,更没有流血性动乱和政权更迭的危险。但是,从大萧条到新政过程中,并非没有社会不同力量的“博弈”。

回过头来看,在这个历史特殊时期,“博弈”的主体包括:(1)罗斯福代表的政府与国家,以及背后的民主党;(2)公司(corporation),以及基于公司的技术人员、企业家和银行家联盟;(3)产业工人及广大蓝领阶层;(4)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其中,罗斯福的作用是至关紧要的,其“新政”的成功之处是避免了因为大萧条导致的阶级对立演变为社会动乱,以致发生制度危机和政权危机。罗斯福创造了不同社会力量的“博弈”规则。例如,1933年的《银行法》(Glass-Steagall Act)、《全国工业复兴法》(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瓦格纳法案》(Wagner Act),都属于所谓的“博弈”规则。最终,罗斯福实现了由政府、公司和工会三极构成的新的社会平衡。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自新政开始,一方面,公司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推动美国进入公司国家(corporate state)历史阶段;另一方面,美国工会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与上述平衡对应的是全社会的税收资源、福利资源、企业利润资源分配的调整。经过罗斯福新政,美国所达到的新的社会平衡有助于美国实现工业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互动,这也为美国战后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

四、大萧条和新政对中国的致命影响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中华民国”进入建立现代国家和新社会的新历史阶段。但是,仅仅两年之后,美国发生大萧条,继而世界性经济危机很快波及中国,并且对中国产生致命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美国大萧条于1930年春天传导到日本,日本对外贸易骤减,这对于高度依赖国外市场的日本经济打击极大。其后果是发生全面经济危机:企业倒闭、失业规模暴增、农民破产、国内物价和股票下跌。因为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治危机,导致法西斯主义在日本的形成和蔓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在经济方面,因为中国货币制度是以白银为主体的“银两制度”,这形成了缓冲大萧条冲击的短期“防火墙”。但是,最终在世界危机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不得不在1933年“废两改元”,接着针对罗斯福政府1934年公布的《白银收购法案》(American Silver Purchase Act),为了挽救白银外流,又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制度,实施法币改革。

而在大萧条席卷美国和欧洲的1929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转折年。这年秋天,不满36周岁的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词中,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用“万里霜”描述他当时真实的心境。到了冬天,毛泽东主持红四军工作,并在福建召开著名的“古田会议”,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从此,中国共产党成为拥有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武装力量。仅仅20年之后,中国共产党获得全国政权。

五、结论

90年之后,我对于大萧条和新政的历史意义有六点总结:(1)终结了金本位制度,全方位走向信用货币制度,奠定了布雷顿森林会议(Bretton Woods system)制度的历史性前提;(2)自由主义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结束,美国成为公司国家;(3)凯恩斯主义替代新古典主义,成为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主流;(4)挽救了资本主义,推动了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5)彻底改变了地缘政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爆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6)在全球范围内奠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1].本文系作者于2020年3月20日在莫干山研究院举办的“线上莫干山讲堂”活动中的会议发言。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