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历史不会熔断

1999年3月,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的科幻影片《矩阵》(The Matrix,中文译为《黑客帝国》)上映。影片的故事极为前卫:网络黑客尼奥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其实是虚拟世界,被一个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于是,尼奥、一位神秘女郎和黑客组织首领墨菲斯联合起来,与矩阵抗争,最终回到现实世界。2003年《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和《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上映,2021年《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上映。四部《黑客帝国》的思想价值在于,未来的世界很可能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并存。人类,包括数字人和虚拟人,可以在这样的两个世界中转换角色。

如果未来是这样,那么传统的历史观念和逻辑都被彻底颠覆:历史不但有古典真实模式,而且有虚拟现实模式;历史中的主体,不但有传统的人类,而且有智能机器人;未来历史的创造者,不但不局限于传统的碳基人,而且主导权要让渡给硅基人。也就是说,历史的对象不仅仅是人类社会,而且包括迅速成长的“后人类社会”(posthuman society)。

人们曾经坚定不移地相信:事实乃是现代史学的核心之一。现在,因为科技革命,以信息和数字形式存在的事实,以量子纠缠方式存在的事实,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事实模式。如果说,按照约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2008)的观点,万物源于比特(“It from bit”),比特就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事实和存在,所以历史就是比特的排列和集合。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马斯克主义”产生,人类开启火星移民计划,人类历史也因此开始超越地球的边界。马斯克主义的底色是“极客技术原教旨主义”,支点是科幻设定,跟反技术的新勒德主义相对,它几乎是量子+贝叶斯+比特+计算建构的。“马斯克主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乌托邦无政府主义者;二是政治光谱是动能派(dynamism),将技术进步视作元目标,凌驾于政治原则甚至道德秩序之上。

总而言之,人类似乎不得不重新诠释和定义事实,物理世界和基于比特的虚拟世界并存,人类生存空间从地球延伸到月球和火星。人类本身也在改变,不同改变的交集,推动历史矩阵的持续扩展和进一步复杂化,加快向后人类社会过渡。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