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历史不会熔断

在日益复杂和异化的历史矩阵中,有一种冷酷无情的力量按照其固有的模式在增强,这个力量就是熵。人类社会和文明受到两种熵叠加的压迫:热力学的熵,熵增加,系统的总能量不变,其中可用部分减少,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信息学的熵,信息量增加与信息熵正相关。“人类在应对物理世界热力学熵的同时,还面临被称为信息熵的积聚压力。热力学熵和信息熵增的交叉和叠加,将会导致物理形态的现实世界和信息形态的虚拟世界陷入失序,触发内卷化的社会熵增,引发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方位危机。”[1]所谓的“全方位危机”可以理解为“危机集群”或者“集群危机”。

所以,人类走到今天,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要改变热力学、物理学和信息学的熵的存在方式,从熵增转变为熵减或负熵。为此,人类需要开启全方位的变革——思想变革、经济变革、社会变革。这样的变革必须是结构性变革,注重整体性和共识性。为此,人类的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是强化差异和继续分流,而是寻求共识和走向合作;不是重复金字塔模式,而是实践DAO的模式,构建Web 3.0机制。道理并不复杂:只有合作与和谐有可能实现熵减,而冲突和对抗势必引发熵增。

总之,是熵减,还是熵增,将是未来历史的主旋律,是历史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较量的焦点。传统的历史学家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作为自然科学第一法则的熵定律,已经成为历史演变的最为重要的法则。事实上,更多的科技定律或迟或早地都会进入历史学领域。

现在,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2023年1月,OpenAI开发的第四代生成式预训练技术GPT-4呼之欲出。GPT-4将拥有100万亿个参数,而一个正常人类大脑约有800亿—1000亿个神经元,以及约100万亿个突触,GPT-4是否预示着可能具备制造人脑的能力,尚难以得出结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GPT-4通过图灵测试,这将意味着模拟人脑的历史进程会超出人们的想象。人工智能的生成式预训练技术的持续发展,将从根本上改造人类目前的经济构造和生活模式,甚至人类本身。其意义可以与实现摆脱地球引力的第二宇宙速度,或者摆脱太阳引力的第三宇宙速度技术媲美。[2]在不断推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前沿背后,很可能存在类似芯片技术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或者互联网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这样的规律将强烈影响历史矩阵中的维度组合。

以德国历史学家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Johann Gustav Droysen,1808—1884)在他的《历史知识理论》(Historik)中的一段话作为本序言的结语:“我们的心智力、精神力量能在理念层面上,把未来和过去与自己的现实结合起来,使自己类同于永恒。”[3]

2023.1.11修订于横琴

[1].朱嘉明《没有负熵,就没有元宇宙》,《元宇宙与碳中和》序言,中译出版社,2022年,第XX页。

[2].2023年1月10日,媒体报道微软公司考虑对OpenAI投资100亿美元,实现对人工智能的生成式预训练技术Transformer——GPT-4的控制。

[3].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著《历史知识理论》,现代名著译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第10页。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