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并没在逐渐式微。因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进行拖拉又凌乱 的军事占领,以及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使它的声誉遭受了打击。但是,具有洞察力的历史学家会指出,目前看似变弱又疲惫的美国曾经从更为严峻的局面中回弹。在人们的记忆里,它面对过不少艰巨的考验和挑战:大萧条、越南战争、战后迅速崛起的工业强国曰本和德国。每一次,它都能重拾意志和毅力去恢复其领先的地位。美国最终会克服困难,未来也将是如此。
美国的成功在于它活力十足的经济,而这活力的来源是一种不 可思议的能力,不仅能以更少资源去实现同等的产出,还能不断创新,创造出很快被世界认为有用、可取的全新商品和服务。苹果手机、苹果平板电脑、微软、互联网——这些都是在美国而非其他地方创造的。与美国相比,中国有才华的人更多,可是他们为什么就没能有类似的发明?显然的,他们缺乏美国人所拥有的火花。而这点火花,意味着美国人能够不时想出可改变游戏规则的新发明,使这个国家又走在前沿。
即使衰退论者是对的,美国确实正在走下坡路,但人们必须记 住一件事,即它是一个大国,衰退将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新
加坡是一个大国,我就不会那么担心我们是不是采取了错误的政 策,因为弊端会很慢才显现出来。然而,我们只是个小国,一旦错了,就会在短时间内带来灾难性后果。反观美国就像一艘大油轮,它不会如小艇那样,说转身就转身。但我认为衰退论者是错的,美国衰退的可能性不大。相对于中国,它可能变得不那么强大。它在西太平洋发挥的影响力可能会受影响,它也可能在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上不敌中国,但是美国人的关键优势,即它的活力不会消失。迄今为止,美国社会还是更富有创造力。事实上,美国人针对国家是否衰退正在进行辩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健康迹象,显示他们没骄傲自满。
我为什么相信美国就长远而言会成功?
首先,美国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的中国都更具吸引力。美国每 年引进成千上万的聪明且不安于现状的移民到那里定居,并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这些移民通常更富创新精神,而且敢于冒险,否则他们就不会离乡背井去另一个国家。移民源源不断地带来新点子,为美国社会带来一种激情,一种你在中国找不到的兴奋。要是少了这些移民,美国就不可能那么成功。过去几个世纪,美国吸引了来自欧洲的顶尖人才。今天,它吸引的是亚洲人——印度人、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甚至东南亚人。由于美国能接受这些移民,帮助他们融入,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去实现美国梦,这些不断被吸引进来的人才也反过来协助这个国家去创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经商方法。
中国和其他国家最终得按照国情去采用美国吸引人才的部分模 式。它们将不得不四处寻找人才,以建立自身的企业。这是最终的较量。在这个时代,大国之间已不会再进行军事较量,因为它们知道这么做,只会摧毁彼此。不过,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还是有的,在这些竞赛中,人才是关键。
美国是一个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社会。它已经吸收了亚洲最优 秀的人才。看看美国的银行和大学里的印度人数量,例如花旗银行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一些新加坡人到美国深造后也选择留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倾向于把奖学金得主送到英国留学,因为我肯定他们会回来。在英国,你不会想要留下,因为那里不欢迎你,而且那里的经济较没活力,就业机会较少。
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国不那么有效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语言。比 起英语,华语是一门更难掌握的语言。除非一个人从小就学习,否则讲华语是非常困难的。华语是单音节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有四个或五个音调。要是你不通晓华语,沟通就成了问题,进而形成一个巨大的障碍。我是以个人经验得出这个结论的。为了学华语,我奋斗了 50年。今天我虽然能讲华语,并以汉语拼音书写,但我始终无法掌握地道的华语,而这不是愿不愿意尝试的问题。即使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强国,也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华语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除了华人和成为中国问题专家的欧美人士,又有多少人去了中国,在那里落户、做生意?中国尝试通过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以推广他们的语言,但是成效顶多只能算差强人意。人们还是去英国文化协会和美国的机构,美国政府什么也不必做。美国曾经开设过新闻处,但这后来也关了,因为根本没这个必要。市场上早就有大量的出版物、电视节目和电影在发挥这个功能。因此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将无法取胜。
美国竞争力的另一来源,是有许多遍布全国各地并相互竞争的 卓越中心。东岸有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西岸有伯克利、旧金山;中部有芝加哥和得克萨斯。这些中心十分多元化并会互相挑战,不会墨守成规。德州人发现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后,身为德州人的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就试图在休斯敦建立一个可挑战波士顿或纽约的中心。另一个例子是曾担任美国驻新加坡和中国的前大使洪博培,他是我的私交。他的家族有前列腺癌病史,他在继承父亲的财富后,就把研究前列腺癌的最优秀科学家带到他的家乡犹他州,以研究这种病。
每个中心都认为本身能媲美其他中心,它所需要的是资金和人 才,而这些都是可以募集的。没有人会认为必须惟华盛顿或纽约马首是瞻。如果你有钱,就可以建立另一个中心。正因为如此,美国社会有一定的多元性,其竞争精神可以不断产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新思路和新产品。中国采取的当然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套方式。中国人相信的是当中央强大时,中国就会繁荣。这里有一种必须合乎习惯的态度,要求每个人都遵从于一个单一中心,要求人们不可标新立异。在这方面,就连英国和法国也无法比拟美国。在法国,所有的聪明人都进了精英学府。在英国则是牛津与剑桥。这些国家相对小、密集,因此更为相同。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美国工业的领先地位被新兴经 济强国日本和德国反超了,这包括电子业、钢铁业、石化业和汽车业。这些都是重要的制造行业,雇用很多工人,包括有工会代表的蓝领工人。在一些欧洲国家,工会透过威胁将采取会造成严重短期损失的工业行动,去抵制劳动力市场改革。但是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企业可以作出艰难却有必要的改变,他们精简人手、裁退员工,并透过采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科技去提高生产力。美国经济因此重整旗鼓了。帮助企业优化信息技术系统的新业务出现,包括
微软、思科和甲骨文。经过一段痛苦的调整,企业能够创造新的且 待遇更好的工作。对于能在中国、印度和东欧代工的旧型工作,他们毫不留恋。他们预见的未来,是在一个不通过生产部件或汽车,而是以脑力、想象力、艺术、知识和知识产权去创造财富的世界。美国因此后来居上,重夺世界增长最快的发达经济体的地位。我很欣赏美国人创业的活力。
到今天,你还是看得到这样的情况。美国的制度更精简,更有 竞争力;美国人提交更多的专利。他们总是在努力创造新事物,或改善事情的做法。当然,这是要付出代价的。美国失业率的波动像溜溜球(y〇y〇) —样大起大落,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率达8%至10%是再寻常不过的。如此发展的后果是一个底层阶级逐渐形成。在-片奢华、狂饮喧闹之中,以及纽约市美丽商店橱窗前,人们可以随处看到躺在人行道上无家可归的美国人,除了蔽体的衣物和当睡垫的纸皮,他们一无所有。一些人一包括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严厉谴责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的鸿沟。
这个事态可以接受吗?这由不得我来评论。一些宗教和慈善 团体设法济贫,包括为失业者设立施食处。然而,你不能期望鱼与熊掌兼得。要是你希望拥有如美国目前那样的竞争力,就避免不了贫富差距的产生,以及底层阶级的形成。要是你选择的是如欧洲在二战后那样的福利社会,活力自然减弱。
最后,美国拥有一种颂扬勇于出去闯天下者的文化。他们如果 成功了,就会被视为优秀的企业家,受人钦佩并获得应得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如果失败了,就当做是很自然的中间阶段,是通往终极成功的必要过程。所以他们会振作起来,重新开始。这种文化有别于英国文化。在英国这个比较静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身份和地位。在这方面,英国深具欧洲特色。英国人有过不少伟大发明——蒸汽机、纺织机和电动马达,他们赢过许多诺贝尔科学奖。但是他们的发明很少成功地被开发成商业项目。为什么会这样呢?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帝国造就了一个崇敬旧富豪和地主阶级的社会,暴发户受到鄙视。年轻聪颖的学生立志要当律师、医生和专业人员,即那种因为智力和动用脑筋而受人景仰的人,而不是那种苦干和运用双手的人。相反的,美国是一个新垦社会,没有阶级障碍,每个人都颂扬起家致富,都想发财,从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冲劲去创业生财。在美国企业里,年轻人往往在会议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他们洋溢的生气会被疏导以帮助公司变得更具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