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韦青
微软中国CTO

“……基础研究会带来新知识,它提供的是科学资本,是所有实际知识应用的源头活水……”

“……今天,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引领者,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真理……”

“……一个依靠别人来获得基础科学知识的国家,无论其机械技能如何,其工业进步都将步履缓慢,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会非常弱……”

如果要罗列过去近百年对全球科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作品,这份由范内瓦·布什根据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要求编撰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一定会榜上有名。虽然这份报告距今已经有76年的历史,但报告中陈述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历久弥新,对当今全球的科学与技术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我的工作性质,使我早早地接触过这份报告,也因为这份报告,进一步了解到范内瓦·布什的传奇经历和这份报告的出炉过程,同时也使我深深体会到即便科学水平如美国,它的发展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同观念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斗争与较量。正是靠一大批有识之士的远见与胸怀,再加上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成就了它如今的全球领先优势与影响力。

由于这份报告在美国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篇报告出炉的背景。当时的美国正处于二战即将结束的阶段,政府已经开始认真考虑美国战后的发展策略。通过二战的洗礼,尤其是亲身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对诸如飞机、雷达、潜艇、导弹和核武器竞争力的巨大贡献之后,美国政府从上至下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就是要依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来提升民众的福祉,维持与发展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政府与学界和企业界的密切配合与相互支持,既在战时为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将成为和平时期科学与技术能够顺利发展的必要前提。范内瓦·布什在这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以自身的远见,再加上总统的支持,成功地抓住了这个机遇,为美国未来几十年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大家要注意,虽然这种政府、学界和企业界的密切配合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但其潜台词是这种合作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需要缜密的策划、强有力的实施以及充分的协调。而事实上,从1945年提出这份报告,到195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正式成立,整整用了5年时间,中间有无数次的争议和较量。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第14任会长弗朗斯·A.科尔多瓦的回顾,尽管在报告递交5年之后美国国会终于批准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但其职能范围已经小于当初范内瓦·布什立下的愿景。其他一些政府部门,比如原子能委员会、国家健康研究院和海军研究院,都趁着这5年的间隔扩充了自己的职权范围。之所以强调这个背后的细节,是希望让读者理解到科学的发展虽然不容易,但是更不容易的是解决人的问题。这也是我现在帮助客户与合作伙伴实践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观察到的普遍现象,也因此多费一些笔墨,把这一点背景罗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当然,人无完人,从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范内瓦·布什起码在两个科学领域的判断事后被证明是有欠缺的。一个是对导弹发展潜力的判断,在战前他曾经表达过对导弹发展潜力的观点:“我不理解有任何严肃认真的科学家或工程师可以在导弹上搞出些什么名堂。”这里也有一个有趣的历史巧合,他所针对的是一个早期被称为“自杀小分队”的导弹兴趣小组,其中有一个来自中国的成员,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钱学森。他的另外一个误判是对数字计算机前景的判断。1940年9月,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找到布什,希望他能够支持开发一种数字计算机,但这个建议被布什否决了,理由是他不认为这台计算机可以在战争结束之前造出来。后来在1943年6月美国陆军提供了建造这种数字计算机的资金支持,并于1945年12月份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可编程电子通用计算机——埃尼亚克(ENIAC)。尽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确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才造出来的,但是他当初的这个决定,仍被视为是缺乏远见的。

说到范内瓦·布什,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就是他的工程师背景。在中国有一个现象,就是工程师作为一个职业,通常不被认为可以与科学家相提并论。但是范内瓦·布什对于自己的工程师背景是非常骄傲的,这种既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又重视工程实践的传统,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23年后的1973年开始凸显出它的作用。根据科尔多瓦的回顾,自1973年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大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开始极大地加强对于工程实践的投入,基金会的战略方向越来越重视技术成果的转让,还专门成立了工程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这是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典范,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由这份报告带来的经验、体会、思考和探索,应该远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基于这份报告在推动美国科学发展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丰硕成果,读者不必只停留在阅读本书,最好以此为契机,彻底深入了解美国自二战以来是如何把握住社会发展的机遇,通过对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工程实践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提升了广大民众的福祉,另一方面极大加强了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现在这个剧变的时代,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从各种现象来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动荡与发展阶段,根据托马斯·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我们大概正在经历一个从“常规科学”到“反常与危机”,再到“科学革命”的范式变革过程,这也是这些年诸如“黑天鹅”“灰犀牛”“灰度”“混沌”“熵”等词语不断成为人们口头禅的原因。

人类从本质上喜欢确定性,在这个确定性消失的时代,我们会彷徨,会迷惑;正因如此,以探索与实证为核心思想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正在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众的重视。这本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因重视之后所进行的反思与审视,反而告诉我们现状并不乐观。过去这一年,全球因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发生的各种现象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人类经历了几百年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洗礼之后,我们离真正的科学精神尚有距离。

2020年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70周年,《科学:无尽的前沿》也因此再次成为美国社会的焦点话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举办了大量的活动,宣传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意义和它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再版了这份报告,并冠名为《科学:无尽的前沿(七十五周年版)》。令人欣喜的是中信出版集团承担起了时代的使命,将本书引进国内出版发行。相信本书必会在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的科学事业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如果读者能够在本书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那将能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推动作用。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