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店文化屈肢葬[1](绘图:狄明)
现在我们知道了秦代诏版的来龙去脉,所谓“道头知尾”,知其所以然更重要,探索过程更漫长。
忙里偷闲的时候,队友们一起看影视剧。有一部美女明星长泽雅美出演的日剧涉及一点考古方面的情节。长泽雅美说道:“什么是考古的真谛?……不断探索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考古乐趣。”因为这句话,我主张给这部剧评9分。
为何在偏僻的甘肃陇东能发现秦诏版?必须把它放到历史环境中去考量。镇原所在的甘肃庆阳地区,文献称为“大原”,是沟通西北与华夏核心区域的重要通道,东周时期是各种势力的角逐舞台,近几年又有重大的考古新发现。
考古新发现的消息勾得我心痒,这下可有由头抽身回趟家了。组亲友团参观考古发掘现场,石家墓地一百多座东周时期的墓葬和相关的车马陪葬、祭祀坑,西周风格的铜鼎,草原风格的金虎……甘肃省考古所的同行们毫无保留地亮宝展示。
“这些人咋缩成了一团?”亲友团中有人好奇地发问。“屈肢葬。回家我给你们讲。”我为家庭唯一能做的贡献只有讲一堂家庭考古课了。
屈肢葬相对直肢葬而言,指的是尸体所摆放的形式,在人刚死之时将下肢卷曲起来再入棺埋葬,秦国盛行此种葬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与死采取同一种模式的人群属于同类。在甘肃地区与早期秦人相伴、与秦文化不同的“类”有辛店文化。这个类别的人以耕田种地为主,更偏向畜牧,使用屈肢葬,甚至有时足跟屈卷靠近臀部,达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这点与春秋时期秦国的平头百姓非常相似[2]。
秦贵族圈的葬式却不是这样,他们和东方其他国家一样选择直肢葬,使用传统姬姓周人的礼俗。文化特质很神奇,它具有强大的力量。秦宗室一直保留着华夏圈的基因,迁都、东归、回家成为执念,秦部族群体却糅杂了多种文化来源的传统。
石家墓地的人生前住在哪儿?2018年,为寻找其匹配的居址,在相距不足一公里的遇村再次进行考古工作,问题却复杂化了。遇村虽然有城却也夹杂墓葬,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兼有仰身屈肢。
所谓阴阳两隔,同一个时期活人居址和死人墓地各有其所。遇村“城”中的“活人”与墓葬中的“死人”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这便是“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了。死人中张三和李四又不是同一个族群,这么乱的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节奏。
秦惠文王出兵教训过不听话的义渠人,宣太后又使美人计堕其心志又大义灭亲,昭襄王在今镇原境内修建长城设县把守。统一之后的第二年,秦始皇开始安排各地巡游,首站就是这里。“朕今天至此,特赐你们一些从咸阳带来的礼物”,县丞双手接过盒子,薄铜片的诏版即在其中,“谢陛下。臣等谨遵教诲努力做好法度量一致。”我被自己的想象逗笑了。
在咸阳城,诏版集中出土于“长陵车站手工业区”窖藏。这个区域的城市功能前章已经说过——工商业区。泄个密。2017年为配合基本建设,队友“老大”在此发掘出了一“窝”形制相同、大小近似的陶器。那天他驾驶电蹦车满载而归,“过来卸车,挖出来一窝(堆)饭盆。”这个师傅平时不苟言笑,不怒自威,颇有江湖老大的范儿。我悄悄告诉会利和老李:“这是陶量,抽空测一下容积。”
一“窝”陶量与数件附加在度量衡器具上的诏版,初始功能是商业买卖,深层次再追,又回到了内史职能,“秦人”视之却不珍惜,确实可惜。
[1] 引自《甘肃永靖张家咀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图一七。
[2] 谢端琚:《甘肃永靖张家咀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