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眼”“孔方兄”,只有中国人能知道所指何意。
半两钱在内的中国古代钱币,外圆、内有方孔的造型体现了民族传统。对这个造型的寓意衍生了很多神乎其神的说法[1],什么外圆象征天、内有方孔象征地,如此一来,钱便浓缩了天地的神力,有钱就可以任性了呗。
有一则故事解释了天圆地方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单居离问孔子:“天是圆形,地是方形,是不是真的呀?”同窗曾子替先生回答了他:“离!你傻啊,如果形状真是这样,地的四角盖不严实啊!”“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可见天圆地方说的不是天空和大地的自然形状,而是天道、地道的哲学。
天圆地方的说法影响极深。秦始皇陵出土铜车马,二号车前、后室有穹隆式的篷盖,能防风避雨、防尘防晒。常有导游向观众介绍说这种造型来自天地的形状,意思是秦始皇虽然身在车辇却胸怀天下,很神。可读书阅史品文化,最忌讳的是一知半解,最可恶的是以讹传讹。
铜车马篷盖真正的“神”奇之处是制造工艺。曲面的篷盖中间最厚不超过一枚硬币,制法是先铸造一块小铜片,然后从中间向四周加热锻打[2]。整个车篷那么大,需要合金延展性好、温度控制得当,还少不了多人合作,一气呵成。
思想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铜车篷盖造型来源于现实生活能见到的动物,比如乌龟的壳。钱币圆形只是便于携带。铸造铜钱一版上有很多枚,从版面上掰下来,边缘有毛糙的断茬。为了集中打磨毛茬,钱孔中间插一个木棍。方孔中插木棍最稳当,磋磨时能保证不晃动。如此而已。没有那么多附会,更不能将附会塞到秦始皇身上。
外圆内方的钱币造型一直沿用至清代,首创之功也不能贴给秦始皇。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有刀形、铲形、贝形和圜形等等各种样式。造型来源与日常生活脱不了关系。食物吃不了、布料用不完,于是出现交换、出现货币。铲形的布币似耕田翻土的农具耒耜。刀币可能仿铸游牧半游牧的戎狄部族,草原人更喜欢随身携带削刀,现在也是一样[3]。贝形的鬼脸钱又称蚁鼻钱,像海贝。圜钱,圆形、圆孔,初看像玉璧,玉璧象征大地,大地象征母亲,母亲织布必用纺轮。
魏国、秦国在战国时期先后使用圜钱。方孔圆钱大量出土于燕国和齐国,后来又被秦国借鉴。“孔方兄”绝非秦始皇的发明,只能说从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后,外圆内方的形状被彻底固定下来。
说到秦,所有丰功伟绩和功过是非全都甩给秦始皇并不合适,也许考古实物能恢复他的本来面目吧。
钻钱眼儿和拜金意思一样。钱币以黄铜为主的二元合金铸造,拜金的“金”并不是金子的“金”。黄铜加锡成为吉金,与灵玉观念合并,一个象征品德,一个体现财富。黄澄澄的真金在咸阳城里有过不少,有时是各种器物的错金装饰,有时是金版。秦人对黄金的崇尚更多来源于外界刺激。从甘肃礼县、陕西宝鸡地区,到咸阳城和秦始皇陵,黄金和秦人的脚步如影随形,但从未喧宾夺主。秦始皇仍然强调黄金以镒为单位、不流通,这是遵循传统的另一种表现。
咸阳城出土瓦形“陈爰”金币[4]
在西方,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有波斯帝国,时代比秦始皇的帝国早一点。波斯帝国的货币形状是圆形、无孔,质材有金、银、铜三种。大流士统一货币前,两河流域和埃及的硬通货主要是银币,金币用于送礼行贿,铜币是辅币,仅限某些商业城市和地方统治者铸造使用[5]。
大流士统一后的货币质地仍然以真金白银为主。钱币正面为人像,头戴王冠,身穿长袍,左手持弓,右手持矛。人物头像的货币从未在中国古代出现过。晚清时期的光绪元宝,原料以红铜为主,背面图案是一条龙,隐晦地代表了皇帝,半土半洋。民国时期的孙中山纪念币、“袁大头”银圆,钱币正面是人物头像。
从原料到造型,钱币上的中国传统彻底消失了。观念上的拜金和钻钱眼儿,何时能消失呢?
[1] 石俊志:《半两钱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2] 侯介仁、杨青:《秦陵铜车马的铸造技术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总第23卷。
[3] 陈隆文:《春秋戎狄尖首刀币在先秦货币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第22卷2005年第3期。
[4] 引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平天下——秦的统一》第211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
[5] 李零:《波斯笔记》第241~24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