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我有三个奢望

05 我有三个奢望

咸阳城空心砖上纹样,构图是以玉璧为中心,龙体环绕穿梭,周边不经意地添加云朵,留白处有细密的圆圈,这样的一幅画面被誉为是“龙行踏绛气,珠联又璧合”。能拥有这样一幅拓片,装裱后挂在家中作为装饰画,是我的一个奢望。

拓片就是古碑文、金文或图案的拷贝版。很多人都玩过一个游戏:一枚硬币,上面蒙上薄纸,铅笔在纸上涂涂抹抹,硬币上的图案和文字就清晰地显示出来。这个游戏和拓印原理相同。在没有扫描、拍照的时代,使用宣纸和墨汁捶拓出与实物大小一致、完全写真的复制技术是中国人的发明,一张三维立体拓可是千金难买。

纵然有奢望却也不能违法,国家文物局曾对文物拓印管理出台过规定。规定必然事出有因,拓印捶打的重力掌握不好,会造成器物断裂;墨汁浓度和用量掌握不好,会渗透进器物体内造成污染。就像对上了岁数的老人,你不能使劲儿碰;对漂亮小姐姐,你不能把泥污甩在她脸上。曾有某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私拓南朝陵墓石刻,所幸未对文物本体造成损害,但影响很坏。拓印这事不是想做就可以做的。

采集到一块完整的龙纹空心砖,是我的第二个奢望。但咸阳城实在太大了,这个奢望有点像大海捞针。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公众考古学成为其中的一支新军。什么是公众考古?或许就是公众参与到考古工作中,实现多元话语;或许是要加强考古学的知识普及,告诉公众考古是什么,为什么。无论哪种定性,我都不赞同只有每年的某日,公众才可以体验考古学,专业人士才出面普及考古学。公众考古不应该是应景模式。

这个理念得到了队友们的全力支持。田间地头的调查、物资采买的市场、发掘现场,都是我们实践公众考古的平台。逐渐收集到的各种眼见的、传说的信息,我们按线索一一核实。

慢慢地竟然捡回几块龙纹空心砖残块。有此类砖块之地,肯定原来周边有大型宫殿,由此也略微降低了一点大海捞针的难度。咸阳城考古工作再不提速来不及了,可是专业人员数量有限,顾不过来。打一场保卫文化遗产的全民之战,必要、可行、有效。

第三个奢望最闹心。

秦始皇陵地宫有石室,陵园建筑的寝殿、便殿和管理者用房铺石台阶,个别房屋以菱形花纹石板铺地[1]。2013年发现一处回廊式建筑,西北角的青石台阶上面雕刻夔龙,围绕龙纹还有阴刻斜线。纹饰构图对称,主次分明,兼顾防滑。石台阶的复原长度2.1米、厚度23厘米。

陵若都邑。生前住城,死后葬陵。秦始皇陵园建筑的基本特征如主体夯筑、用细草泥抹墙并涂白灰,这些都和咸阳城宫殿一样。但是咸阳城考古已经历时六十年,我们在地里也整整转悠了五载,却没有石台阶,这事有点怪。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建筑等级不够。即使是带浴室的一号建筑,也不是秦始皇处理政务的主殿和正宫,荆轲刺秦王的地点不在这里[2]。

秦始皇陵园建筑石台阶(摄影:朱思红)

其次是产量和用量的限制。城里建筑多,三公九卿、内史、少府各种机构的用房多,台阶用量大。陵园建筑数量少,宫观衙署多是象征性的陪葬坑,台阶用量少。陶砖制作难度小,纹饰随意。石材坚固,制作难度大、成本高,尤其是纹饰雕刻不如泥胎随意。

怪,抑或是因为实用性。宫殿台阶上人来人往,频繁蹬踏,使用率高。陶砖渗透性强,吸水性好,通风性好,防滑性好。空心,噪音传播的途径被切断,降噪性能也好。陵园建筑台阶不用过多考虑吸水性以及防滑性,有条件更多地强调礼制合规。石台阶宽23厘米为秦一尺;长2.1米为秦九尺。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九五之尊正合秦始皇的身份。

还有很多原因。比如“复式小高层”毕竟是夯土筑造,陶制空心砖重量轻能降低压力。陶空心砖再多的优势,其实也抵不过石台阶所代表的建筑等级。不论数量多少,最核心的宫殿一定会使用石台阶。

“石台阶,石台阶,整天碎碎念。”师傅们笑话我了。那第三个奢望何时能实现呢?

捡回来的残砖(摄影:狄明)

[1] 赵康民:《秦始皇陵北二、三、四号建筑遗迹》,《文物》1979年第12期。

[2] 瑞宝:《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分析》,《文博》2000年第3期。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