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渭河北还是渭河南,既是秦都咸阳城所在,也是西汉长安城或帝王陵园的辖区,有些砖到底该姓秦还是该姓汉?答案也许随着考古发掘有一天能揭晓,也许成为千古悬案。
西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两家校内博物馆都收藏有空心砖,都说是采集自咸阳窑店镇,都说是秦宫殿遗物。这些砖图案有二龙拱璧、有双凤含珠,规格与发掘出土的秦砖一样,但纹饰制法、构图方式截然不同。
二龙拱璧砖的正面纹饰以玉璧为中心,双龙分列左右,回首顾盼,前爪拱璧。璧的上方和龙的足下各有一对叶形云纹;璧的下方和龙背上方各有一株灵芝草。整个画面构成二龙拱璧的场景。构图风格左右对称,双龙飞腾。图案是模印的阳文,具有减地浅浮雕的效果。而秦空心砖,纹样是飞龙,技法是阴刻。
类似制作风格的空心砖多见于西汉长安城或皇帝陵园,也用作台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图像做主体纹饰,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布置,称为“四神”空心砖。
“四神”砖的纹饰和天象有关,对应天上的星宿。古人上不了天,经常抬头望望,满天星斗激发了中国人对天宫的好奇。他们以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为中心,把围绕周围的星辰分为二十八个星宿,天空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的区间。每一个区间设想有一种神兽。
濮阳墓葬星宿图[1]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座时代为公元前4500年的墓葬,开启了中国天文学的考古历程[2]。这座墓葬的主人是一位老年男性,头向南,脚在北,上南下北;左为东,右为西。墓圹边缘分别有三具儿童殉人。墓主人身体的两侧和脚下有三组由蚌壳组成的图像。墓主人右侧,东方向是龙;墓主人左侧,西方向是虎;墓主人的脚下,北方向的东侧还摆放了两根人的胫骨。所有蚌壳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幅二十八宿星象图。
在湖北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漆箱盖上,二十八宿星图更加明确。箱盖的中央有“斗”字。斗字的周围,绕圆书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箱子的东侧,即左有龙;西侧,即右是虎。
濮阳西水坡的墓葬,曾侯乙墓漆箱盖,秦汉时期简牍地图方向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秦始皇都城和陵园地宫,帝国中轴线上的阿房宫,西汉时期的大地中心天脐坑和四神砖,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如同长卷画轴徐徐铺开。
曾侯乙墓漆箱盖图案(摹本)[3]
从秦始皇帝陵开始,祭祀先王的活动转移到了陵园内,陵侧设置了寝殿、便殿一系列地面建筑。寝殿供皇帝灵魂起居,里面陈设皇帝遗物,宦官宫女、陪陵人员按时按点整理被褥、端茶倒水,“日上四食”,完全像侍奉活人一样。便殿是皇帝灵魂休闲宴饮的场所,也如生前所需(蔡邕《独断》)。贵族或者一般百姓参照皇帝的做法也将祭祀活动搬到墓地,只不过规模小一些。
秦都之后的咸阳塬成为西汉皇帝的陵区,从东向西依次排列了九位皇帝陵园。第一代皇帝刘邦及吕后、第二代皇帝刘盈及张皇后、长公主鲁元公主以及各自的近臣、亲朋好友,死后都挤到了秦咸阳城旧址。
这些人不仅在地下建造墓穴,还要有地上加盖的祭祀建筑,杨家湾汉墓群就属于这种情况。
杨家湾汉墓群位于咸阳宫殿区东南部,总数不少于73座。主墓属于高祖刘邦的陪葬,自身还有数千件兵马俑和舞乐杂役俑陪葬[4]。显然此墓主人等级不低,推测或者是周勃父子,或者是王侯贵族[5],1980年该地再次出土虎纹和朱雀纹空心砖。
考古研究就像侦探断案,形成结论一定要充分考虑历史背景和地区沿革。因为有明确地层,发掘遗物时代误判的可能性相对小些,采集遗物就得反复推敲了。首先要考虑本地曾经都有哪些不同时代的遗存,接着要对比不同时代遗物的制作风格,甚至要查找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一些发现,比对之后才好下结论。
咸阳塬上秦宫和汉陵建筑的混杂局面,我们在发掘现场尚需仔细分辨地层关系,两所高校博物馆藏“二龙”“二凤”空心砖属采集品,从根本上缺失了埋藏信息,仅根据出土地在咸阳城故址,并不能就敲死是秦宫的遗物。我觉得更可能与汉代高等级墓葬有关系。
[1] 引自《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图二,《文物》1990年第4期。
[2]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 引自《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图一。
[4]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咸阳市博物馆:《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大批西汉彩绘陶俑》,《文物》1966年第3期。
[5] 陕西省文管会等《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