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Five 社交篇

Chapter Five 社交篇

我们之所以能够拥有想要的人生,

能做成某一件事情,

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都是需要去谋算策划的。

想得越多,麻烦越少。

不强大的人,怎么社交才有用

社交焦虑一定会在某一个年龄段发生。

我的这个阶段发生在20岁左右,初入社会,发现自己没有融入圈子的能力。

人群当中有不少人都是我这样的,与人交流毫无问题,看上去也比较开朗,但实际上性格偏内向,轻微社恐。

我那时候最怕的就是所谓的“社交场所”,大家都不熟悉,但是装作熟悉的样子,面子话满场飞,一片假热情。

每每这个时刻我都特别尴尬,觥筹交错中说不上话,不知道怎么接话,最恐惧的环节就是轮流敬酒,什么时候站起来?该不该站起来?站起来说什么?这些问题会让我坐立不安。

社交焦虑由此产生。我并不喜欢社交,但是又觉得很有必要。

有焦虑的地方,就有鸡汤。

其中一类鸡汤是:如果你不够强大,你的社交都是无用社交。你要先有用,社交才有用。等你强大了,就有人来找你了。

这类鸡汤很洗脑,给我们这种不喜欢社交只喜欢做事的人提供了理论支持,可以让我们更心安理得地埋头做自己的事。

我管这个理论叫作“强坐等理论”。

还有一类是干货文章,教你怎么样迅速跟陌生人熟悉起来,开口交谈的五十式等,但这些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首先我会习惯性地去解决一些更底层的东西,当我把这件事情的规律和逻辑想明白以后,才会觉得那些技巧层面的东西有用。

社交,实际就是社会交换。

交换的前提是你必须有价值。如果总是抱着想认识对我有用的朋友的念头去与人交往,那么大概率会落空。没见过市场上谁不拿着钱就能买走菜的,你没有怀抱价值而来,参加再多的局,认识再多的人,也不会有人帮你。

只是人并不是明码标价的,你是大明星价值一千,我是过气网红价值五百,所以我不如你,我没法跟你交朋友。

这种想法完全不对。

也不是说只有等我强大了,社交才有用。多强大才算强大?总有人比你更强大。

你可以说等我有钱了我再买LV,但是没听人说过等我有钱了我再出来买东西的,对吧?

并不是两个人要一样强才能交朋友,你是大老板,我只是普通员工,但是我这个人干活忠诚勤奋、专业知识过硬,我们之间是有价值可交换的。

我们不要总是自卑、看不起自己,当你觉得周围的人都比你有钱、比你强、比你人脉广的时候,你身上可能也会有别人需要的东西。况且,有人发言,就需要有人鼓掌嘛。

我高中同学的妹妹在北京做行政人事工作,一起吃饭的时候她姐姐就把她叫过来,她都不敢跟我说话,于是我主动问她是做什么的,做得怎么样。

在交谈中我发现她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做事细致,对自己的工作很负责,恰巧当时我自己公司的人事不给力,我就想,将来可以让她来我这里工作。

饭局结束的时候她要加我微信,我欣然接受,一点也不勉强。

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或许我也曾经在饭局上局促不安,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和更强大的人交谈,但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你只要找对了点,就能让自己发光,吸引到别人。

等我真的变强了许多时,更觉得“强坐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你再强大,如果天天待在家里自我封闭,就会失去许多和人交流的成长机会,也会失去许多与人价值交换,互相促进的机会。

在社交焦虑时,我们不应该被任何一派极端严重洗脑,人是需要交朋友的,不能因为自己不够擅长,就误认为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需要。每个人都有价值,不一定要等到变强才去社交。

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思考:

首先,我可以提供什么价值?

在社交当中,可以提供的价值大概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社交价值,叫信息价值。

跟这个人交往,我就能得到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信息,那么提供信息的人就有价值。

这种信息也不见得是什么商业机密,有可能只是一些八卦新闻。

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班上一定有一个人人都爱跟她交朋友的社交达人,好比“super star(超级巨星)”。

她受欢迎不是因为她学习好,也不是因为她长得好,而是因为这个女孩知道的八卦特别多。从明星八卦,到学校里面谁跟谁在一起牵手被校长抓了全知道,一些时尚知识她也懂,班上同学没钱买杂志,她会去买,看完了以后就可以成为谈资,这就是用信息价值与人交换的典型。

到现在,这个信息价值仍然是存在的,比如你的大学老师就知道你们专业的学长、学姐大部分都在哪儿工作,对口的公司哪家能开出更好的薪资待遇,等等。

第二种可以提供的社交价值,叫作资源价值。

有人可以给你介绍客户,有人可以给你工作机会,甚至有人连北京户口都能给你办下来,这种就属于资源价值。

拥有资源价值的人可以迅速地把自己的人脉网搭建起来。

社交中的第三种可供交换的价值,是情感价值。

人人都需要归属感和接纳感,所以这种情感价值一点都不比其他的价值差,而且人人都可以为别人提供。

有人发言,就需要有人鼓掌嘛!

在这个过程中,你说谁需要谁多一点?

不管是业界大佬,还是公司里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兵,只要是人,都有被人接纳的强烈需求。

近些年我们经常看到大明星在网上回击黑粉,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惊诧:为什么你都这么红了,还要在意某些人的看法?

但是不在意别人的目光是个伪命题。

这不是靠鸡汤就能说服自己的,对接纳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是一个从心理到生理的需要,没人喜欢被人排斥,人人需要被认可。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告诉一个团体当中的某个人“你被其他成员所排斥,他们不接纳你”,这个人居然就开始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继而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最后还演变成了心理创伤。

人被拒绝和排斥,给大脑带来的伤害跟挨一顿打差不多。

在日常的社交当中,别人也会给你提供这种情感价值,比如你往那儿一坐,别人就说“好喜欢你”,有人夸你今天穿得特别漂亮,不管说这句话的人是个大佬,还是一个小兵,你听到之后都会感到开心。

这些话告诉你,你被接纳了,你被喜欢了。

情感价值是刚需。

在社交当中能给别人提供的第四种价值,叫智力价值。

智力价值这个词是我编的,因为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朋友,他特别聪明,我能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不管是想问题的思路,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无论在财富上,还是人们常说的所谓资源上,跟我都不是一个量级的,但是每次和他聊完,都能感受到一种智力上的提升。

《穷查理宝典》这本书的作者查理本身就特别聪明,他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巴菲特曾经说:“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就是这种智力价值的描述。

以上就是我们可以为他人提供的社交价值。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想,在社交当中,能给别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以及你获得的价值是什么。

当思考完价值以后,接下来要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成本。

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但是太多人思考问题喜欢单一维度,比如在社交这件事情上,你总是想社交是有用的,但是却很少去想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我身边还真有这样一个人。只要感觉饭局上有那么一两个人将来可能有用,他都要去赴宴,还要想方设法地去参加这样的场合,天天喝得半醉,自己的工作都荒废得不成样子,因为有时还要主动买单,工作五年多,死活存不下钱。

在社交中我们是需要投入成本的,最直接的就是时间、精力,有时候还有金钱。

我之前有一个朋友,是个富二代,有很强的资源价值。

她爸爸特别厉害,厉害到可以帮助她同学在国企内找一份带户口的工作,按说她这样的人是不是人人都很喜欢?

按道理说,应该是。

你跟她玩一年,就能把自己的工作跟户口搞定,别人大学拼四年,都未必能搞定,所以这个女孩刚开始在朋友中极具吸引力。有许多人就带着这个目的来和她交朋友,可是慢慢地,这些朋友就散去了。因为跟她玩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个女孩的情绪特别不稳定,你天天哄她都不够烦的,还不如自己好好学习,好好考个证,自己找工作。

我是亲眼看着有个喜欢钻营的朋友在她那里败下阵来,从她忠诚的“狗腿子”,变成独立自主的奋斗者。

所以你看,有时候即便你有极强的社交价值,也交不到朋友,因为我们在社交的过程当中,不仅会去衡量社交价值,还会去衡量社交成本。

这种现象在两性关系当中也比较常见。有一些女孩说:“我条件挺好的,有一个人也挺喜欢我的,后来怎么就放弃了,不追我了?”

有可能那个人觉得投入的时间跟精力太多,和她在一起的成本太高了。

除了价值和成本之外,我们在社交时还会衡量风险。

为什么我们总说不要跟人品不好的人交往?哪怕这个人能够提供再高的社交价值都不要。

因为他的社交风险太大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坑你一把,那时再后悔就晚了。

我一直强调,想要交真正的朋友,自己的为人一定要诚信和正直,因为和诚信正直的人交往,会节省精力,不用担心有风险,比较安心。

成为朋友中那个安心的选择,也不错。

以上就是影响社交关系的三个因素:价值、成本、风险。

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找到自己可以提供的社交价值,降低他人与自己社交的成本和风险,就能交到朋友。

在实践当中,还有一些也需要注意。

首先,社交价值的大小和开放程度有关系。

其实有些人特别强,比我厉害很多倍,但是我认为跟他交往没有用,因为他满脸写着“我不会帮助任何人,不愿意跟任何人打交道”。

所以你的社交价值再大,你的资源再广,能力再强,跟我也没有关系,那我为什么要在你身上浪费时间。

我周围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其实不比我强,但是为人很开放,这个开放的意思是很喜欢成就别人,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让渡给别人,所以在圈内好评度高,没人会不喜欢他这样的人。

看上去是他成就了别人,但是同时他也成就了自己。

当人们看到这种开放性,就会觉得自己也有被帮助的可能。即便对他无所求,也会愿意和他做朋友,也愿意帮他。

再多说一点。

最好的自我介绍是什么?

最好的自我介绍就是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内,展示出你的社交价值来。

一个人在自我介绍环节特别幽默,就会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

因为他能提供情感价值,跟他在一起,你永远不会感觉受到冷落,你会很开心。被人哄开心,会有一种亲密和被接纳的感觉。但千万不能为了幽默去抖机灵。如果你机灵抖过了,会让人觉得自作聪明,跟自作聪明的人交往可能会不愉快,而且自作聪明的人都很自我,社交价值很弱。

除了幽默之外,一段短短的自我介绍能展示的社交资源有很多。

我之前就见过一个人,他做的自我介绍特别符合我说的这个方法。

他上台就讲:“我是一个医生,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但我平时很爱帮助别人,我在某个医院工作,如果你们需要我的话,就来找我,我会留下我的电话号码。别的忙我帮不上,但平时有一些头疼脑热可以找我咨询。”

这样的自我介绍谁不喜欢?

在那个场合,这个医生并不是里面最强的人,甚至在医生里都不算特别强,因为他所在的医院不够好,而现场的其他人全是大企业家。

但是他在自我介绍里展示了一种价值开放的状态,无论人们会不会找他帮忙,都觉得他是个很乐于提供帮助的人。他的社交价值就被放大了。

这个方法真的特别好用。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社交价值不够的话,一定要展示开放帮助的状态,这样也可以帮助你交到更多的朋友。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只是从单一的维度上去判断自己和他人。

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去分享自己对社交价值的看法?

是因为我们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把自己的社交价值单一化——我没有钱,所以我不配跟人交往。

近些年更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要有趣,好像无趣的人就没用一样。

你可以提供的社交价值类型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本身就是普通人可以提供的,所以千万不要从一个单一的维度上来审判自己。

第三个问题,叫作接纳自我的陷阱。

在社交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有个陷阱,叫作接纳自我。

当一个人的社交价值特别弱的时候,很多人不喜欢他,不接纳他,不跟他玩,这时候他可能告诉自己“没关系,我做自己就好了”,周围人也劝他(其实是在骗他),跟他说“你喜欢自己就行了,不要管别人怎么想”。

然而事实是,人一定要有社交价值,一定要被别人需要,被别人接纳,这样他才能满足自己的归属感需求。

没有人是完全可以做自己的,这个不是我说的,是哈佛的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或者根本就取决于他的社交关系。

生活中有些人不爱社交,独自一人也很幸福,比如大文豪、大学霸。

但这些人在其他方面其实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接纳。

比如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被他的老师接纳,被他的家人喜欢,这时候周围有朋友不喜欢他,他会沮丧,但是对他的影响程度并不严重。

“人只要做自己就好,我不用跟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这种话千万别信。

关于社交价值理论,我就介绍到这里了。

根据这个理论来转换一下自己的社交思路。

以前我们出去跟别人交朋友,总是盯着谁强、谁有资源,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然后少奋斗好几年。

以后你要先想,我能跟别人交换什么?我能为他提供哪种价值?我在现场怎么展示这种价值?

任何关系中其实都有这个等式,再亲密的朋友实际上也在发生交换的行为。只不过交换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情感和支持。

不公平的交易不会长久持续,没有人喜欢长年累月地白白付出。

重复一下我们的结论:如果你能够提供社交价值,并且与你交往的成本低、无风险,你就是一个非常值得交往的对象。

社交关系分层:

别把最好的时间,给了不对的人

我之前总结过一个谈判的方法。

在谈判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选择难题,有些条件,你答应了觉得自己吃亏,不答应觉得伤感情。

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之前我很好的朋友来找我投资她的奶茶店,要出资十几万,但是一来我不看好奶茶店的生意,二来我绝对不做自己不够了解和擅长的事情。所以我不想投资。

但是她那么努力地想要促成这件事情,直接拒绝我会过意不去,更何况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

别笑我,其实正常的谈判都是这样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并非唯一的目标,假设客户跟你要折扣,你不能直接拒绝,因为维护双方的关系和感情也是谈判的目标之一。

最终我做出的决定是,不投资,但把钱借给朋友。

所以最终的结果大家都很满意,她终于圆梦开了奶茶店,而我呢,我对她的人品百分之百地信任,我也不用担心损失。

扯这么远是想说什么呢?

我把这个谈判方法的底层原理抽离出来以后,后来适用到了许多地方,其中一个地方就是社交。

我之前说过,对我这样内向且轻微社恐的人来说,需要维持深度关系,最不享受的就是浅层次的社交。

再加上我这个人对于时间的管理比较严格,不喜欢无目的行事,所以让我们这样的人为了模糊的有用性去耗费时间和精力,是非常痛苦的。

于是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了,到底要不要在社交上花时间?

但这个问题其实同样是个伪命题。跟谈判一样,很多时候我们手上不止有两个选择:要,或者不要。

我们还有许多个选择,比如制定标准,哪些要,哪些不要。

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用笔记来整理自己的待办事项,这样才不会手忙脚乱;

我们也有理财意识,知道把钱分成不同的比例放在银行、保险公司等,但是不会有太多的人专门做人脉整理。

实际上人脉和时间、金钱一样,都是你的资源,人脉也是需要整理的,否则人际关系也会搞得一团糟。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应该多出去交一些朋友,但是你本身并不享受这个过程,而且说了那么多废话,花了那么多时间,也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就连当时认识的朋友,后来也没有再联系过,难免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要做无用社交。

下一次朋友邀请你,你断然拒绝了,但是后来总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个亿。

看了公众号鸡汤文说“爸爸妈妈已经老了,时间不多了,你应该多陪陪他们”,你很内疚,觉得自己陪他们的时间特别少。

可问题是你在外面好像也没有什么社交成果,平时没有维护好跟朋友的关系,关键时刻想让人家帮忙都张不开口。

这样的两难经常发生,以至不管选择怎么做,都会后悔。

其实我们能够拿出来社交的时间,是非常非常少的。

你要吃饭,要洗澡,要睡觉,这些都是刚需,是需要花费时间的。除此之外,要不要学习?要不要工作?要不要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拿来生存、学习和工作,最后留给社交的时间,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怎么分配这些时间就变得特别重要。

我在自己社交焦虑的那段时间里,总结出自己的“人脉关系分层”理论。先把人际关系分个层次,分了层次之后,再去想针对每个层次的策略。

总体来说,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叫作亲密层。

亲密层就是我们人生当中最核心的社交关系,我把家人以及关系特别好的朋友放到亲密层。

这些人为我提供了必须的情感价值,让我获得极强的归属感,这是我活着的根本。没有这些人,我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未必有奋斗的动力。

亲密层往外一层,叫人脉层。

我们平时经常说要搞搞人脉关系,就是指这一层。

这一层次是最有可能帮助你的。在社交理论当中有个这样的说法,弱联系的人比强联系的人更有可能提供帮助。

强联系的人,比如你的亲人,或者特别亲密的朋友,这些人跟你的社交圈子、资源能力是差不多的,所以你在这个圈子里得到帮助的概率不是特别大。

相对来说,人脉层的人可能跟你的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他们与你只是有弱联系,但这些人很有可能偶尔给你提供一个工作机会,或者职业上的其他帮助。

第三层,就叫作社交层,是人脉层再往外的一层。

社交层的人,我们可能知道他叫什么,见过面,甚至还一起吃过一顿饭,但是后来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交往。

加了个微信,也没说过话。就算开口说话也只是点头之交。

就这样,人际关系从强到弱,分为亲密层、人脉层和社交层,这样分层之后,你就可以把每一个你认识的人都填充到这三个层次当中。

我们在每个层次的社交目标是不一样的。

亲密层社交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层次不要设置功利性目标,我们给对方爱和理解,对方给我们理解和爱,维护好这个层次的关系,即便我们不成功,没有钱,仍然能够感觉到幸福。

亲密层的人可以满足你对于亲密和爱的需求。

人脉层的社交目标就直接很多。我们期待人脉层的人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

至于社交层的人,挑出有可能维护升级到人脉层的,其他的就不用多耗费精力了。

当社交目标清晰以后,我们就知道怎么做了。

如果人脉层的人来找你帮忙,你一定要帮,这样将来他们才能帮你。哪怕他们不是主动来找你,好比你在朋友圈看到他们求助,力所能及的忙也要主动帮。

那是否需要天天和人脉层的人出去吃饭,天天跟他们保持联系?

很多人特别喜欢把人脉层的人交际成亲密层,非要把所有人都处成称兄道弟的关系,才觉得有互助的可能性。

但是我特意观察了身边的这些案例,实际上一个人会帮助你,大概率是这三种原因:

他跟你关系很铁,或者根本就是你的家人;

他很喜欢你,觉得你不错;

他在你身上也有需要获得的东西,你对他来说,也是人脉层。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这个人有帮助你的能力。

如果一件事情对他来说非常为难,那么你说你得怎么跟对方相处,得花多少工夫才能变成他的亲密层,让他愿意为你去牺牲、去勉强?就算你可以搞定他,那么一辈子的时间有限,又可以搞定几个这样的人?

如果一件事情对他来说并不为难,那么你并不需要和他关系多铁,只需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仗义和善良,或者让对方看到你的资源,他就有可能帮助你。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与人脉层的人交往,首先要做好自己。做一个正直诚信,甚至幽默可爱的、不讨人厌的人。其次,跟他们保持常规联系。逢年过节要发信息,甚至可以送一点小礼物,可以把对方生日的时间记下来,发送生日祝福,等等,免得到时候要找人家帮忙,显得太突兀。

最后,社交层的交往方法就很简单了,大家互相尊重彼此,就可以了。

一般情况下,你去找社交层的人帮忙,他是不会帮的。因为如果这件事情比较简单的话,你根本不会跟社交层的人开口,毕竟大家也不熟悉。如果事情比较为难,你也开不了口。

成熟的人都懂,在生活中,帮助别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说的帮助,可不是帮倒个水,帮拿个快递,而是切切实实对他的工作、事业和前途有帮助。每个帮助都是要耗费一些资源的。所以向社交层的人勉强开口求助,结果大概率也是受挫。

因此在与他们交往的时候不要勉强。只是见了个面,吃了个饭,交情不深,但是彼此尊重,让对方觉得你这个人不错,就挺好的。

切忌盲目“狗腿”。

假设你们有机会进一步交往,并且你发现对方人也不错,将来也有可能帮助到你,你可以把他发展到你的人脉层。

当你把人际关系分层以后,当你明确了每个层次的社交目的之后,你会发现你对社交这件事情再也不焦虑了,而且你非常清楚应该如何对待每个人,应该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与他交往。

亲密层的人是需要你耗费最多时间去经营和打理的,需要用爱和耐心跟他们相处,这决定了你的生命质量。

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认为亲密层的人生来就跟我们亲密,比如家人永远都是家人,所以我们不应该在他们身上再浪费任何社交精力,应该花时间把外面那些陌生人变成我们的朋友。

这就大错特错了,我经常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上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如果我的亲密层关系出了问题,那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幸福是会有缺憾的。

亲密层的关系处理好了的话,你的幸福感是持续的,你会拥有满满的能量。

总而言之,亲密层才是需要花费最多时间的。

再往下,人脉层就是用真诚与善良去相处,一定要给对方一种感觉,就是他来找你帮忙,你一定会帮他。

其实你未必能帮到他,但是给人这种感觉很重要。

再往下是社交层。社交层需要用社交礼仪来相处,留下好印象,更多地展示自己就可以了。

在使用这个理论的时候,也有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点,就是社交价值的误判。

刚认识一个朋友,你上来就把人家归类到亲密层,但人家并没有打算和你发展到亲密层,结果会怎么样呢?

“我投给对方无限热情,对方只给我一个冷漠眼神”,然后你就受伤害了,你就痛苦了。

不要痛苦,你只要告诉自己,我只是把他的社交价值误判了,我把他从我的亲密层放到人脉层,或者放到社交层就可以了,然后跟他的相处就会顺畅了。

社交价值误判会给你带来社交时间的分配失衡,你会把你的社交时间花费在不应该花的地方,所以当你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迅速做调整就可以了,不必伤心哭泣,更不用强求。看看你的亲密层,那里有很多人还在呢。

第二点,就是你把对方放到了社交层,你觉得对方人不太好,那么做个点头之交,互相尊重就可以。可是对方想把你放到他的人脉层,或者想把你放到他的亲密层。

他说他很喜欢你,天天约你,你又不懂如何拒绝,结果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社交时间。

如果你确定要把对方放在社交层,就不要总是为了那隐约的互助性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他身上。当然,有可能将来你真的需要求助对方,那时候对方拒绝你也没有关系,因为你在他身上没有投入过精力。

有时候我们要的不是人人来帮我,而是付出有回报,没有花费过心思,就不会觉得难受。

确定对方在社交层,只需要用社交层的方式来和他打交道。当他过度消耗你的精力时,你要直接拒绝。

有这个时间和他周旋,还不如给妈妈打个电话。

第三点,一定要学会主动求助,不要害怕被拒绝。

很多人面对人脉层的人,会不好意思开口提要求,担心会被别人拒绝。

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如果你请求之后,别人帮助了你,他就是你人脉层的人,由于你跟他提过请求,被帮助了,你就欠了他。这时候你们之间的关系会更紧密,感情会更好的。

如果你提了要求之后,对方明明是可以帮你的,但是并没有帮助你,你就把他调到社交层好了。

主动求助,不要担心拒绝,再大方回报,这是我近些年来很重要的社交经验。

除此之外,我再给大家分享一个自己亲身实践过的、高效的社交方法。

第一步,提升自己的价值。

让自己更强是永恒的真理,可以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社交价值。

第二步,当你的社交价值不错了,就可以寻找人群当中的社交明星,然后再搭建人脉网。

有些社交明星可能什么都不干,天天只社交,他认识很多很多的人,喜欢攒局,即便人家不是看他的面子来的也没关系。中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有许多人本身是可以合作共赢的,但是他们并不会自动对接,人和人之间是有缝隙存在的,中介的功能就是填充这个缝隙。

你一定要选一个好的中介,跟着烂中介买不到好房子。

有些社交明星本身就可以成为特别棒的朋友,跟他们一起出去玩会很开心,并且总是能认识到许多有价值的人,回家之后就可以把新认识的人进行分类,放到你的人脉关系分层图里。

第三步,你一定要注意社交礼仪,千万不要做不得体的事情,千万不要冒犯别人。

如果你冒犯了一个人,其他人就会觉得跟你交往有风险,对你产生误解,于是你就会直接躺在对方的社交层里了。

以上就是我的社交关系分层论。

分清层次,画明重点,确定目标,再去行动。

这世界上未必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但用我这个方法起码可以达到一种自洽的状态,再也不用随机决定或感觉混乱,你的社交也会更有秩序。

印象管理: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社团里认识了一位朋友,我非常喜欢他,社团里其他几个人也都很喜欢他。他为人豪爽仗义,又幽默耐心。你身边肯定也有这样的朋友,虽然你不一定是他最好的朋友,但是你和你周围大多数人都很喜欢他。

我以为这样的人天生就有魅力,性格好,这不是什么能学习的技能和技术,你可以跟他做朋友,但是不可能变得跟他一样受欢迎。

没想到的是,等我们关系好到一定程度以后,他就把他招人喜欢的方法传授给了我,还教我怎么追到喜欢的人。

每次他要追喜欢的女孩时,他会想,那女生喜欢什么样的人,于是列举了两个关键词:温柔和仗义。

那个女孩子跟我们上同一节课,天一阴,不管下不下雨,我朋友都会带伞。

终于有一天下雨了,他就默默把伞给了那个女生。

于是那个女生对他就有了这样一个印象:这个男孩虽然不爱说话,但是非常细心、贴心,跟她说话的时候,永远都是轻声细气,永远都是很温柔的。

印象还是比较好留的,很多人都会献殷勤,最厉害的是下面这个事情。

9月大一新生报到,作为大三的学长、学姐,我们要负责接待新生,把新生引导到宿舍。

我这个朋友和他喜欢的女生被分配到了一组,负责给新生搬运东西。入学时天气还是很热的,大家都搬得满头大汗,有人在路上发现了一辆无主的平板小推车,随手就推过来用。

结果,没一会儿这辆推车的主人就找上门了,是另外一个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当时这辆小推车正好在那个女生的手上,于是辅导员就指着那女生的鼻子说:“谁让你用这辆车了,不要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大家都被说得发蒙,那女生也不敢说话。

关键时刻,我这个朋友冲出来了,他一下子把辅导员拉开,气势很足地反驳说:“老师,你虽然是一位老师,但是在没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凭什么对一个女生这么说话?”

具体的话我已经忘记了,但是他光荣伟大的形象被我记住了。

当所有人都被老师骂怂了以后,是他一马当先维护正义。这样的人,你没办法不喜欢。

我们所有人都被他的气场征服了,其实他平时在社团里,只能说为人随和,不是那种特别积极主动的类型,但是在下一次投票选举的时候,我们把他选为了我们的社长。

他在跟我说到这段往事的时候,提到其实自己当时也非常害怕,但是下意识地觉得这个机会可以抓住,让我们,包括那个他想追的女孩子觉得他非常勇敢和仗义。

他当时也衡量了一下风险,无非就是被这个老师骂一顿,这个老师也不是我们学院的,他能够承担这个结果。

至于他为什么和我说这些话,是当时我因为一个很小的人际关系问题而苦恼,没想到他这么坦诚,直接告诉我他是怎么做的。

我一点也不觉得这个人心机很深,只是觉得他确实是个仗义的人。

他跟我讲完这件事情之后,我想了好多。

我们的同龄人,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做自己”,所以每次在人际交往中受挫以后,都会跟自己说“做自己就好了”。

反之也有人总是迎合和讨好,这类人一般都有自我认同的焦虑,在外面对他人越点头哈腰,回到家以后对自己越不满意。

很少有人像我朋友这样,能够做到既不任性,又不迎合,而是主动地管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他仿佛一个导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不是凭心情,而是有自己的安排,这就是我说的那种自我监督能力强的人。

要主动管理印象,而不是留下印象。

从这一点出发,我开始总结自己的方法。

如果我们有一套方法,可以打造和管理自己在他人心目当中的印象,那就太棒了。

具体怎么做呢?

平时在微博上看到那么多网红,你对他们每个人的印象是什么?你能用一两个词简单形容他们留给你的印象吗?

可能某一个网红,你对他的印象是搞笑。

还有一些网红,你对她们的印象是深情。因为你有一次看到一个女孩遭受网络暴力,这个网红站出来撑了一把那个女孩,说了一些很温和的话。

还有一些网红,你可能觉得非常虚荣,因为她们经常晒一些名牌,但是你觉得那些东西不是她们应该有的。

总之你对每个人都标注了你认为的印象,而且这些印象都可以用一两个关键词形容。在你的心里,仿佛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标签。

以标签看人,其实是节省脑力的一种方法,人性确实是很复杂的,但是你的大脑会简单粗暴地把人的性格归类。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我们会给人贴标签。不只是对网红,打开朋友圈,里面的每个人在你心里都是有关键词的。

当然,你在别人心里也会被这些词定义。

不过网红是会打造人设的,明星也会,他们不会随随便便发一些吐槽的微博。

作为一个普通人,好多人就比较傻了,朋友圈乱发,发泄情绪的、丑陋自拍的信息,本意是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结果别人只关注到了不好的那一面。

其实我们也可以挪用网红的印象管理方法。

首先,定位关键词。

你要给自己一个定位,用一两个词来形容自己,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你想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比如你想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有品位、真诚,你要根据这两个关键词行动。

有品位可能体现在你选择的衣服上,平时去的餐馆上,朋友圈里发的照片上。

真诚则需要你做一定的自我袒露,需要你拿捏分寸,大胆地讲一些别人不敢讲的事情。

我有个高中同学,给人的感觉就非常真诚。

开班会时,老师让每个人站起来说下自己的缺点,有些女孩子比较扭捏,站起来说:“我这个人的缺点,就是太较真了。”

那个时候的表达氛围,还不提倡real(坦率),现在许多网红本身走的就是坦率人设,什么都敢说,说得越彻底越红。

所以当我这个高中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的缺点就是记仇”的时候,我们都纷纷把真诚这个标签贴在她身上。

在做关键词定位的时候有些小问题要注意。就是把定位自己的关键词固定下来,不要总是换来换去,最好写在本子上。有些人对自己的要求总是不确定,今天看到A就想要成为A,明天看到B就想要成为B。这样的人最后谁也成为不了,甚至连自己都成为不了。

这些关键词之间不冲突,但可以有层次。

我在之前说过,不要想“我要温柔,又要勇敢,要善良,又要果断,要这样,又要那样”。

凡是“这样……又那样……”这种句式的都是鸡汤,没有太多的可操作性,所以你一定要记得,你给自己的关键词要少不要多。只有少,你才能集中力量把这种印象风格给打造出来。

如果你给自己定的关键词是“一定要果断”,那么在你果断的时候是不是有可能会伤害别人?有的时候,是不是可能考虑得没有那么周全?这个是必然会有的,任何一种性格都有正面和反面,所以你大胆定义就好,把你自己的风格贯彻到底。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形象更有层次的话,那也很简单,在适当的时机表达一些反面的印象关键词就好了。

一个很直率的人,偶尔非常温柔;

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偶尔非常细心。

有时候用这样反衬的方法,去体现想要体现的关键词,效果会更好。

从关键词出发,做好行为记录。

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些关键词的,哪些又是不符合的。

例如你给自己的定位是真诚,可是有一天你做了一件非常虚伪的事情,你就要写下来,这一类行为很有可能是你的行为惯性,必须要主动地修正。

其次,把这些关键词植入别人的脑子。

你不能天天自己想象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做印象管理,就需要把这些词给出去。

频繁曝光。

从心理学上讲,我们会喜欢频繁暴露在我们眼前的人,会喜欢自己熟悉的事物。这就是曝光效应。

我朋友圈里有几个女孩,是我非常喜欢的,其实我跟她们一点也不熟,但是她们发的朋友圈频繁并且有质量,给我留下的印象关键词非常好,我自然就很喜欢她们。

当你定位好了自己的关键词以后,要学会频繁曝光这些关键词,途径有以下几种:

第一个途径,利用外表。

我以前也是那种人,不在意自己穿什么,也不在意自己吃什么,我有自己要追求的事情,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从来不会在穿衣打扮上下功夫。

但有一天,我忽然领悟到,确实有一类人跟我一样,对于穿衣打扮不感兴趣,但是实际上利用外表给人留下印象,是最简单、最快捷的一个方法,效率很高。

人是视觉动物,所以不要放弃这个方法。

我有两个朋友,一个很文艺,平时给人的印象就是棉麻衣服、小清新、窗台会种花的那种类型;另外一个就比较粗糙。

有一次她俩不知道为什么换了衣服,导致我那个文艺的朋友一下变土了。

我才切实地感受到,原来一个人的性格有一部分确实是用衣着来表达的。

平时我们总是听人家讲形象管理很重要,但是真正体会到确实需要机缘,尤其像我这种不重外表的人,其实现在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原因在于对有些人来说,改变一个人的言辞和思维太难了,改变外表形象却很容易。而对于我们这类人,改变言辞和思维是很容易的,所以我在改变形象上会有点懒惰。

至于如何改变形象,有一个比较快速的方法是对标。

先不要去上价值几万的课程,也不要总是换着花样买衣服,美其名曰找风格,毕竟现实是你并没有那么多钱。

找一个人对标就可以了,这个人不见得是名人、明星,完全可以是你周围的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喜欢的那种形象所以直接对标就能解决问题。

你看一下,为什么他的衣服、外表会给你留下这种印象?

你对标完了之后,找到自己身上可调整的地方。

第二个途径,利用社交媒体。

很多人朋友圈里会发自拍,但有些人的自拍真的特别丑。

原因在于好些人发照片的时候,只关注自己的脸够不够瘦,眼睛够不够大,皮肤够不够白,对脸满意了,她就发了,她才不会管这张照片的拍摄背景和整体构图。

她也感受不到别人在看这张照片的时候是从整体来看的。

如果从整体上去审视某些自拍,一张毫无光影变化的假脸,叠加上乱七八糟的背景,一个人从镜头里伸出来的那种感觉真的不美好。

你要学会在朋友圈里发真正好看的照片,并且用这张照片讲故事。

人又好看,场景又好看,又可以用故事去辅助照片,表达你的印象关键词,这样做久了,你想要的印象就会深深地根植在周围人的大脑里。

这是他控制不了的事情,因为人的大脑记忆会出现错觉,逐渐地,他会忘掉真实生活里的你,记住照片和朋友圈里的你。

用用这个方法吧,有实践为证,真是好用得不得了。

第三个途径,当然是利用语言。

怎么利用语言塑造自己在别人那里的印象?你要学会说两种话。

第一种话,叫作自我声明的话。

我以前羞于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在言谈中表达我这个人如何如何,我张不开口说这种自夸的话。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么说是有魔力的。

我姨妈经常给我发表谈话,表达她为家庭做出的牺牲,慢慢地我发现,我对她给自己做出的设定坚信不疑。

当然,她本身也的确为我们家牺牲了很多。

可是如果不表达,未必能让人知道得这么彻底。

你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去说。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之后,可以说我这个人真的挺好,我这个人算是一个真诚的人,慢慢地,周围的人就会被你的自我声明影响。

只要你的行为和你的自我声明有足够的相符性,你的语言就会加强在别人脑海当中留下的印象。

第二种话,你要学会讲有自己观点和态度的话。

很多人都觉得新闻热点什么的跟我没关系,我干吗要去点评。不,你的观点和态度也会帮助你塑造在别人那里的印象。

你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漠不关己,还是你跟别人一样特别愤怒,还是你有更广阔的胸怀,有更大的怜悯心?

不同的观点,表明不一样的人格特质。

你可以发一则朋友圈,说:“我觉得这件事情关乎每一个人和千万家庭,在这种时刻,我们每个人都要发声,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身上发生这样的事时,才能得到别人的援助。”这样的你,是为公义而热心的你。

也有人在朋友圈里经常发泄坏情绪,说话没有观点,只有一堆吐槽。这样的你,是思维混乱不镇定的你。

再有一些喜欢冷嘲热讽的,总以为自己很犀利,这也是失败案例。

所以,你一定要发表适合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态度。

除此之外,在生活中的你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不要总是顺着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很多情商课把人教坏了,天天教你去猜别人的心思,顺着别人的意思去说,但是这么做效果好吗?

未必。

因为你在别人那里没有印象,顶多有个好相处的印象而已。

再次,利用正面连接去曝光。

为什么汽车广告里面,总是站了一堆特别漂亮的女孩?

广告商希望消费者把这些女孩漂亮、性感的特征,投射到汽车上。

事实也是这样,这些女模特确实能够帮助厂商塑造消费者对汽车的印象。

什么叫正面连接?

我喜欢一些品牌,比如GUCCI(古驰)、无印良品,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特质,都可以代表我的一部分。

要学会表达“我喜欢”这三个字,可能是某一个品牌,也可以是关于某方面的书,当你表达了以后,这本书和这个品牌的特质与你的特质就是连接在一起的。

正面连接不仅体现在这些地方。

人们喜欢讲好消息的人,不喜欢讲坏消息的人。

今天有大台风,有些人传播这个消息的时候,就会说“今天有台风,老板还不给放假”,一通抱怨。这叫坏消息,这样会影响你在别人那里的印象。

你完全可以用正面态度来表述这件事情,你把它变成一个好消息“要刮台风了,每一个下雨的日子,我都觉得跟其他日子不一样”,别人对你的好感度就会增加。

把自己和好消息连接起来,不要总是传播坏消息。

最后,利用积极期待。

这个名字是我随便取的,下面我告诉大家这个方法是怎么来的。

我的左手小拇指其实有一点残疾,不太方便,我刚满月的时候被老鼠咬了一口,导致我左手的小拇指有点弯。

小时候,你身上如果有那么一点残疾被别人发现了,别人就会嘲笑你,小朋友是口不留情的,什么难听话他们都讲得出来。

我就琢磨出一个扭转这种局面的方法:我会很用力地表现自己对这个缺陷的喜欢。

我说:“我小拇指上的这个小残缺太棒了,这个就是我的记号,哈哈哈哈,而且很可爱,有没有?”

当我这么说的时候,那些要开口嘲笑我的人就手足无措了。

到后来,魔力就产生了,别人也会觉得,我这个缺陷还不错,很可爱。

最后就能总结出一个道理:如果你喜欢自己的某一方面,别人也会喜欢;如果你假设别人喜欢你的某一方面,到最后别人就真的会喜欢。

即“只要相信,期待就能成真”。

这件事情在心理学上是经过验证的。

心理学家找了十几个人参加实验,让他们跟陌生人交谈,在交谈之前,他们就对一些参与者说:“对面这个人很讨厌你,因为我编造了一些对你非常不好的事,并且告诉了他。”然后他又对另外一些人说,“对面这个人很喜欢你,因为我给对方讲了你的很多优点。”

实际上,心理学家让他们进行交谈的时候,没有跟任何人说过任何话。

他们的交谈开始了,结果就是那些觉得对面的人喜欢自己的人,会表现得更有魅力,会更开朗、更积极、更讨人喜欢。最后,他们真的就获得了对面的人的喜欢。

那些以为对面的人很讨厌自己的人,在交谈过程中表现得小心翼翼、戒心重重、畏畏缩缩,对方也真的就讨厌他们了。

这个实验表明,如果我们的期待是积极的,我们就会表现得积极,别人就会用积极的方式来回馈我们;如果我们用一些比较消极的期待面对对方,那么我们最后得到的也会是很消极的结果。

比如,我们经常害怕被别人拒绝,你会发现到最后,你真的会遭到别人的拒绝。

所以,要学会用积极期待去引导别人对你的印象。

关于怎么去频繁曝光自己的印象关键词,先说到这儿。

下面我再分享一个大绝招。

那就是:利用超出期待的事件,牢牢固定住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首先,我们要学会管理别人的期待。

管理别人的期待,就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别人对我们的消极印象。

为什么吹牛的人不讨人喜欢,因为每次在他那里,别人的希望都会落空,所以自然对他的评价越来越低。所以切勿为了一时的爽快和存在感,让别人对你期待过高。期待越高,越有失望的风险。你完全可以先主动降低你在别人那里的期待值,然后再有意识地去突破,去做超出期待的事情。

你肯定也有这样的感受。身边有个朋友,之前一直非常浑不吝、不正经,但是突然有一天做了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在评价他的时候,你就会说,这个人看着不正经,但是实际上很严肃。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天天说自己特别高尚,人特别好,跟别人说“你们有麻烦都来找我,一定帮你们”。虽然他帮了不少忙,但是如果有一天他没帮别人,别人对他的印象就会唰的一下降下来。

所以要学会有意识地去操控他人对你的期待。

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试着降低他的期待,然后忽然有一天,你做了一件超出他期待的事情,他对你的印象会立马扭转,且牢牢固定。

这背后是有原理的。

首先是近因效应在起作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人其实挺不好的,各种不好,但突然有一天,他帮了你一把,你对他前面全部的印象都没有了。

这就是为什么女孩子很容易原谅渣男。渣男伤害过她很多次,但最近一次好像表现得还不错,这个女孩立马就觉得他人还是挺好的,这就是近因效应。

你对一个人最大的印象,来自最近他对你做的事情,所以不要害怕降低了别人对你的期待之后,你在他那里的印象就没有办法扭转了。完全可以。

其次,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并不是由日常来决定的,而是由他做的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决定的。

那什么事情会让人印象深刻?

咱们刚才说的前后对比太明显的算一种,还有许多种类,比如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也会让人印象深刻。

像我开头讲的那个朋友,就非常善于抓住时机去做超出期待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在别人的印象里是吝啬的,你只需要狠狠地大方一次,他们就无法把你定义为吝啬的人。

如果你在别人的印象里是懒惰的,你只要狠狠地勤奋一次,他们就不再觉得你懒惰。

在工作中,这个方法更好用。

某些时刻超出老板的期待,绝对可以助力你在职场上的成功。

记住,永远不要再那么被动地给别人留下印象,而是要学会主动,像一个导演一样去策划、去管理。

可能你会觉得,这样的人会不会想太多,活得很累?

不用想太多。这么做的人,真的不会累。

我们之所以能够拥有想要的人生,能做成某一件事情,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都是需要去谋算策划的。

想得越多,麻烦越少。

说话交易理论:如何说话才能受欢迎

说话,是一辈子都要修的功课。在这门功课上,我们得到的不及格太多了。

我现在回想自己大学毕业找工作的那段经历,在面试环节,好多话都说错了。面试官问我:“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我说:“最穷不过要饭,不死终将出头。”

你可能会问,这句话不是显得很有拼劲吗,为什么是错的?

因为我没有考虑到,当时面试我的是一个看起来超级稳妥、注重规则的女领导,她更喜欢的答案应该是“靠谱就是最大的能力”等这类话。

果不其然,过了两天我就收到了拒绝通知,并且HR详细地告知了我被拒绝的原因:上司认为,你这个人不太好领导。

我后来研究了许多具体的说话技巧,怎么和人谈判,如何说服他人,怎么称赞一个人方才显得更真诚,等等。

学来学去,我发现说话跟做交易的本质是一样的。说话,其实就是做交易。说的人给出内容,听的人付出时间和耐心。所以,怎么说话才能受欢迎这个问题,和卖什么别人才愿意买是一样的。

最低的标准就是值得。当倾听者付出了成本之后,不能让他亏本,要让他开心、有获得感,这样他的大脑就能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会令人上瘾,他会忍不住来找你说话。

这个上瘾的过程就好比打游戏,在游戏中能够获得美好的感受,所以会一直不停地想要再来一局。不过生活当中,有些人就像很无趣的、令人生厌的游戏,人们在他们的游戏里只感受到挫败和屈辱。

想让别人听你说的话,需要察言观色,发觉对方想听什么。也就是说,当你卖出一样东西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对方是否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对方需要什么有时候很难判定,尤其是在彼此都不了解的情况下。

换位思考是很难的。我曾写过一个方法去修炼这方面的能力,就是去记录那些别人对自己做错的事情,记录自己被冒犯的时候,并且分析这类话的特点,保证不从自己的口中说出。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记录反馈,说错话不怕,记住对方给你的反馈,保证不再说就好了。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问。

但是像推销员一样开口就问“您需要点什么?”其实会令人戒备和不舒服,与陌生人初相识,最好先聊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打开说话的局面,然后再去探索他目前的状态和需求。

收集第三者证据也是有效的方法。平时在朋友圈和微博会看到许多吐槽,大多数人并不会直接把令自己最舒服的交谈方式讲给他人听,而是选择在社交媒体中默默吐槽遇到的不愉快的交谈经历。如果你就是被吐槽的那种人,就要注意纠正自己的不当言谈。当然,也有人会写出一些自己的感动和温馨时刻。

我的线下课学员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怀孕和生产的过程都是独自在国外度过的,本来丈夫要过去陪同,但是被工作绊住走不开。在国外独居期间,她要挺着大肚子买菜做饭,生产时刻只有医生和护士在她身边。离开医院的那一天,其中一个护士跟她说:“从怀孕到生产,你都是一个人,辛苦了。”

那一刻她痛哭流涕,其实家人不是不关心她,丈夫会每天打电话过来让她吃好点,母亲也会表示担心和挂念,但从未有人跟她这么认真地说“你辛苦了”。

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就默默地跟自己说,爱和关心有时候不能代替“你辛苦了”这四个字,因为有些时候真的是很辛苦啊。说出来,才表示你看到了,你懂了。

这就是换位思考的训练方式,这个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们只能通过观察、感受和记录,来慢慢地了解人性。

识别一个人的需求很难,如果容易的话,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赚到钱。

不过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去想一下哪些东西是大家都需要的。

说话中,可以提供的价值大致有这几种。

首先,情感价值。

类似表扬、感谢、爱的表达,这些都可以让人感受到情感上的愉悦。但这些话有些人却不喜欢好好说,他们经常用贬损表达喜欢,用批评表达爱,这就跟踩钢丝似的,稍微不慎,便弄巧成拙。

我就比较老实。我会真诚而赤裸地表达喜欢和感激,这些话是绝对不会出错、有一定价值的,算是说话市场当中的长销款。

其次,信息价值。

大学期间我们班上有个女孩,听课认真,记笔记整齐,每次回到宿舍会向我们所有人转达老师留的作业内容,这就是在提供信息价值。

再次,资源价值。

人脉就是典型的资源,有人跟你说,要介绍厉害的朋友给你认识,你会很开心。

最后,智力价值。

现在我所在的一个创业群里,有许多行业翘楚分享经验,我经常能从他们的分享中找到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可以感受到一种智力上的提升。

我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能遇上这样的挚友,与他们谈话仿佛能看到一个新的世界,那个世界的架构与自己的所闻所见都不同。

这四种价值,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给出去,总是没错。

在使用说话交易理论的时候,我总结出几个说话的原则。

第一,确定你的交易方。

你在生活当中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A拿B开玩笑,周围一帮人哄堂大笑。在A的眼里,他说话的交易方是这一群人。

但这个时候他往往忽略了B的感受,B作为一个被开玩笑的人,有没有觉得你为他提供了价值?还是说,你的行为只导致了伤害?

我们不是非得为了取悦一群人而去伤害另一个人的。

有时候,当众去夸奖一个人,拼命地捧高一个人,也会导致其他人不舒服,所以在说话之前,一定要确认自己的交易方都有哪些人。

当你说出一句话,现场的每一位都可能是你的交易方。

第二,倾听更容易提供价值。

其实作为一个倾听者,在社交中风险更小。

倾听者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地提供自己的说话价值,在对方讲话的时候,双目注视,频频点头,以此表示耐心。

这个交易中,你只要做到上述这些事情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增加自己说话的价值,还可以给出正面的反馈,例如“你说得真好”。那么你会很容易获得对方的喜欢,对方什么事都想跟你说。

以前我很羡慕那种被人信任的人,他们也不见得是社交明星,却给人一种信心和被接纳感,所以周围的人都愿意找他们分享秘密。

后来,我发现做到这一点太简单了。点头称是,表示听懂,给出反馈——就可以做到了。不过倾听也有倾听的缺点。就是有时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价值。

说的人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大,因为他可以把控自己的说话内容,完全可以主动地设计一些更有价值的内容扩散出去。他可以讲笑话把你逗笑,他也可以表示自己有许多的资源,以这样的方式让人们喜爱他。

可是听的人没有这个机会。他只能通过倾听和反馈,表示自己是个温柔耐心的人。

这是说话价值理论给我的第二个启示。

第三,无价值的谈话要不得。

有几种典型的无意义、无价值的谈话。

第一种,就是无用、无聊的话。

每一次开口说话都想想,这段话对别人有用吗?有什么用?会让他开心,会让他觉得自己被人喜欢,还是能为他解决问题?

无用、无聊的话并不会直接伤害他人,但因为对方听你说话付出了成本,所以他听完之后会很恼火,或许在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不耐烦。

在演讲当中,有一句话我一直觉得是超级废话。好多人上台之前很紧张,喜欢在开讲之前做许多铺垫:“我这次没有准备”“我现在有点紧张”“我也不知道说什么”……

这些话的意义是什么?

对演讲者来说,或许可以缓解紧张,但是对听众来说,就是完全无用和无聊的。

第二种是无价值谈话,是引起对方消极感受的谈话类别。

有些话本身就是坏话。

我每次跟员工说要加班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在从头皮上冒出来。这种话,不仅没有为对方提供价值,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消极感受。

还有一些话,看上去不是坏话,却会让对方觉得危险。比如我当着A的面说了B的坏话,其实我并没有说A,也没有剥夺A的什么东西,但是我的行为会让A觉得,是不是有一天我也会说他的坏话。

任何暴露人品缺点的话,其实都会让对方潜意识中感受到防备和不安。相反,如果一个人真诚正直,和他交往就可以预测到,他的行为绝对不会伤害到自己。

除此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另外一种话,那就是“坏说的好话”。我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最喜欢说“我是为了你好”,却在提出建议的时候非常强势,这些话即便表达了关心和爱,也会让人不舒服。

以上就是一些不受欢迎的话。

不过人活着不可能一直处处取悦、毫无原则,总是有一些风险比较大的话,我们必须说出口。那么应该怎么说,才能尽量降低交易风险呢?

第一种,批评别人的话。

比如孩子今天逃课去网吧了,肯定要批评他。可是许多批评最终无效的原因是对方根本不听。因为不喜欢,所以选择逃避。

那具体怎么处理批评话术,才能不让对方胡乱拒绝?

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表达对方做的具体事实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我学习说话的过程中,得到的最深刻的体悟是:其实谁生气就是谁的原因。

什么意思呢?

孩子不好好学习,男朋友不回微信,你之所以会生气,其实不是他们不好,而是你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你自己定的标准没有达到。

你需要孩子好好学习,你需要男朋友及时回微信,这才导致你有动力去批评和谴责,因为你想改变他人。但是没有人会觉得这种被改变是舒服的。所以不如直接坦诚地说“你的做法导致了我的消极感受,所以我才想让你改变”。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对方就不会那么抗拒。

你可以说:“你去了网吧,这让我非常难过,我一直都在担心你是不是在外面出事了。”而不是说:“你这么大个人了,怎么一点都不懂事?”

第二个步骤,说完自己的感受后,去充分倾听对方的理由。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孩子跟你说:“我去网吧是因为有个朋友心情不好,所以我想陪他放松一下。”

第三个步骤,从中挑出不对的环节替换。

比如,“朋友不开心,不一定要陪他去网吧,你可以陪他去打球”。充分听取对方做错事的过程之后,给出建议和替代的方法。

第四个步骤,说出对他的期待。

这个方法可厉害了,当你给出建议之后,你可以表达你的信任和期待。

“我觉得下次碰到这种情况,你一定能处理得更好。”

“在我心里,你是绝对能做到既安慰了朋友,又不让我担心的。”

批评一个人,无非希望他用正确的做法替代错误的做法。所以如果你想让对方做什么,就去鼓励他,甚至提前赞美他做得好。

而不是反复地说“不要”“不许”“不应该”。

按照正确步骤来说话,就能把一句本来会让别人不高兴的批评的话,变成一句让别人听了之后感觉不错,甚至觉得很好的话。

最后,他会自愿去改正错误的做法。

第二种风险很高的话,叫作反对。

很少有人真心喜欢被人反对。

就连我作为老板,理智上明明知道应该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尤其是优秀员工的意见,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但是还是会有不舒适感。

于是只能自己去克服,告诉自己,不能不喜欢提反对意见的人。可是如果能学会一些针对提反对意见的说话方法,其实可以让双方都舒服。

首先,先合理化对方的观点。当然不是同意他的观点,而是去合理化他的观点。

这招我用得可太熟练了。每次我要反对一个人的时候,我会先找出合理的部分。

一、合理肯定对方的感受。

“你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注意,有这样的感受是合理的,并非产生的观点合理。

二、合理肯定对方产生观点的过程。

“你有这样的观点,肯定是有你的理由的。”

这意味着,我觉得你因为这个理由产生如此观点是合理的,而不是我同意你的观点。

肯定完之后,就要提建议了。

其次,从自己的经历和角度出发,提出反对意见。

举个例子,朋友和男朋友吵架,决定回去拿刀把男朋友砍了。如果你反对这么做,你要怎么说?

先去合理肯定对方的感受:你的男朋友很过分,产生愤怒感太正常了。

或者合理肯定对方的观点:基于这样的事实,或者基于你的性格,你决定这么做,我是能够理解的。

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建议:只是就我自己而言,我之前也想过用暴力方法来处理问题,然而效果不好,所以我觉得应该先采取更好的沟通方式,看看能不能解决。

这样对方就容易采纳你的建议。

当一个人被反对的时候,最讨厌的感觉就是“你说的都对,我说的都错”,你不在意我的感受和我的理由,你只是一味地觉得你是最聪明的。

你再从自己的经历跟角度出发来提出反对意见:我反对你,并不是说你就是错的,你说的话都是没用的,只是从我自己的经历,从我自己所见过的证据来说,这样做更合理。

第三种高风险的话,叫作请求的话。

我请别人帮忙,就等于让别人付出,我的请求并没有给对方什么价值,所以他可能不会喜欢。

公司里我很欣赏的一位员工哪里都好,就是在和同事协作的时候,总是喜欢用祈使句。

“我要三点之前拿到这份资料,你去给我做了。”这种话没人喜欢听,对方只会觉得你讨厌又蛮横。

怎么说出请求的话,才能让对方觉得付出的同时,自己居然还赚了?

第一种方式,可以说清楚让对方帮忙后的结果。

“如果你可以帮我做这份资料的话,接下来的工作一定会非常顺利,我在流程上至少能节省三小时,我们整个项目都会获益的。”这种话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行为的价值。

第二种请求的方式,叫作非你不可。

“只有你能帮我做这份资料,别人都不行。”

这种非你不可的说法,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被认可。

还有第三种方式,就是感谢,提前把你的感谢说出来:“帮我扫地,太谢谢你了。”其实就等于把有价值的话附加在没价值的话上了,也会让你的请求变得好一些。

第四种高风险的话,叫安慰。

安慰的风险可高了。

好多人都觉得安慰的话是天生正义的,所以说话会特别不注意。

但遭遇了不幸的人是非常脆弱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假设你本身条件比对方优越,对方可能会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假设你在安慰的时候反复提到他的伤口,他反而可能更痛苦;假设不知道对方想听什么话,那么对方在无比难受的情况下,还要付出时间和耐心听你的那些无价值的话,也会很难受。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随便安慰他人,不要觉得,我安慰你是给你送温暖来了,所以我的每一句话都是好话。

那么我们在安慰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不要上来就分享自己的经历跟感受,很多人安慰别人的时候,喜欢讲“你这个情况,我也遇到过”,然后自己倾诉了十五分钟,这样会让对方感受特别差。

因为他失去了被注意的感受,而人的痛苦是需要被关注的。

第二,不要上来就提建议。

如果你上来就提建议的话,他只会体会到更深的无力感。

我有一次跟我哥吐槽自己遇到的难事,我哥上来就跟我说,早跟你说过应该这样做,那样做。那一刻,我很郁闷,我难道不知道怎么做吗?我只是需要被关注和安慰而已。

第三,一定要去肯定和支持对方的感受。这种话是永远不会出错的。

比如对方离婚了,很伤心,你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对方:“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会伤心的,换了谁谁不难受啊。”

这种话就叫作肯定跟支持对方的感受。

在安慰别人的时候,最容易犯什么错误?忽略对方的感受。

举个例子。比如A家的小狗丢了,B跟他说:“不是什么大事,没关系。”我们安慰别人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说“没关系”?但“没关系”这个词其实特别冒犯别人。

“怎么就没关系了?我的感受就那么不应该吗?我这么难过,然而你却告诉我没关系?”

上学的时候,班里经常有人考不好,心里很难过。我们班主任上来就安慰同学:“不应该难过,这种时候就应该抓紧时间分析试卷,看看自己哪里没考好。”

这种话比“没关系”更严重,因为这直接点出了对方的感受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向他传达“你此刻的情绪是对的,是应该的”这样的话,他会感到安慰。

还有最后一个方法,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说什么,你不妨在行动上关心他。“我也不知道说什么,那我就去帮你买点吃的吧。”

最后一种高风险的话,叫拒绝。

拒绝别人,肯定是风险很高的,肯定是不提供价值的,别人肯定是不爱听的。那么应该怎么做?有人跟你借钱,然而你不想借,怎么办?

第一个步骤,理解对方的困境。“我知道你现在遭遇了经济上的困难,这时候肯定需要借钱。”

第二个步骤,清晰地说出自己拒绝的理由,表明拒绝的态度。“我最近手头也有点紧,所以这次暂时不能借钱给你。”

第三个步骤,告知对方什么情况下自己一定会提供帮助。“如果过了这段时间,你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话,我一定会帮你的。”或者说,“借钱这件事我帮不了,我可以帮你做的事情是为你介绍借钱的渠道,如果需要的话你就告诉我。”

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你一定要强调自己的不便之处。很多时候,你拒绝别人的时候说得很模糊,这种模糊会让对方觉得,你本来是可以帮他的却不愿意帮他。

有些人更傻,总是怀疑他人的借钱理由。“有这么困难吗?一定要借钱吗?借钱不好。”这样只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为拒绝找借口。

你可能会觉得,一定要这么绕弯子吗?不借就是不借,干脆一点拒绝就好了。如果是那种可以干脆拒绝的关系,我们就不用那么为难了。拒绝本身是非常伤害对方感情的,之所以要小心翼翼地处理这件事情,就是因为不想失去这个朋友。朋友来找你帮忙,一般都是把姿态放低的,如果被拒绝了,等于在这种低姿态上又被你踩了一脚。所以如果处理不好,会非常影响感情。

我们只是利用自己的智慧,把影响降到最低。

以上就是处理一些风险性对话的方法。

接下来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是不是价值高的话就可以随便说?

能把好话说好的人,也不多。

我跟许多人分享过我说感谢的一个妙招。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成绩非常差,那时候总要找班上的优等生请教问题,每次跟他们说谢谢的时候,我都会在感谢上叠加表扬,比如加上一句“你怎么这么棒,你怎么这么厉害”。感谢加上表扬,能让你的话价值翻倍。

感谢也可以叠加承诺,如“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地方,你一定要告诉我”。

感谢还可以叠加效果,“谢谢你帮我,因为你,我现在感觉学习也不难了”“你帮我解决的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许多天了,你的帮忙让我今晚不用熬夜了”等等。

我还有许多具体的技巧,在我总结自己说错的话时,对各种情况都做了分析和研究。这些具体的技巧,即便知道了,也很难直接应用到生活中。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原来的那种谈话回路,好多话都是脱口而出的。如果想要做出改变,就需要大脑非常警惕,能够迅速地识别出谈话的信号,调出自己脑海中那个更正确的说话方法。

我经常跟线下课的学员讲,知道正确的知识很容易,但是如果缺乏自我监督能力(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和自我塑造能力(用正确的做法替代惯性的错误做法),就很难做出改变。

说话交易理论之下,可以多列举一些高风险的谈话,找出处理方式,一旦出现类似谈话,就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

知道这个理论本身就会让人警觉一些。

最后想提醒大家,说受别人欢迎的话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有些人的表扬和夸奖是无用的,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本身就没什么价值。对于自己不认可的人,得到他再多的夸赞也没有快乐可言。

有些人的支持和赞同也没有用,因为他本身不是一个有逻辑的、会思考的人,他的同意也只是盲从罢了。

一个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看法的人,是支持还是否定无足轻重。

所以什么是有价值的人?

第一种,有能力给别人提供资源、提供帮助的人,他们的话是有价值的。

第二种,有能力独立思考,且思考深刻的人,他的话也是值得听的。

有价值,进而受欢迎。

这就是我的说话价值理论。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