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Six 学习篇

Chapter Six 学习篇

别让你深度思考的能力被毁掉或者丢失。

背景知识:阅读理解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

每次和宝妈聊天,我都会问她们,除了上学之外,你们会考虑培养孩子哪一方面的能力?

妈妈们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会送孩子去学钢琴、学舞蹈等等。

可能是这些妈妈都吃够了没有特长的亏,因为不会唱歌,不会跳舞,所以只能看着那些能歌善舞的姑娘在学校的各种晚会上光芒四射,而自己只能眼巴巴地坐在底下当观众。

儿子学什么呢?学打篮球、踢足球。

我的大学同学生了个儿子,才两三岁就送去学书法,原因是同学觉得写一手好字对男孩来说很加分。

这些答案没有对错,我只是想,她们认为学这些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到底学什么更能滋养一个人的成长呢?

就我回溯自己这短短二十多年的人生,资质普通,没什么加分技能,不说勤劳、勇敢这些品质的话,我立身所凭的能力是理解和表达。

懂得快——别人一说我就能理解;表达方面有优势——不算能言善辩,但是表达还算清晰。

而这些能力来源于一件事——阅读。

所以如果让我选择,我会给我将来的孩子一座图书馆,他可以不学唱歌、弹琴,但他一定要有大量的阅读基础。

我会带他去听各种专家、学者、明星、企业家,甚至一个有着特别生活经验的普通人的讲座。我会送他去世界各地,去发掘发生在我们生存的星球上的各种人的故事。

郝景芳曾写过:现实中的教育系统,负担的第一功能往往并不是培养,而是选拔。

选拔实际上并不涉及教育理想,而是一种资源分配。

为了杜绝徇私舞弊,最好是清清楚楚的数字标准;

而为了获得数字标准,最好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以“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期望每个孩子拥有适合自己心灵的成长环境;

以“选拔”为目标的教育,期望用可操作的手段挑出排名最靠前的孩子。

这段话,我太同意了。

其实我们在上学期间基本上都没有被“培养”过,而且即便选拔,严格的高考制度也只能够考核某些能力罢了。

这就是我们高中一毕业就会迷茫的原因,比迷茫更可怕的是,有些学习成绩不好,并且其他什么也没学的孩子,等于带着一个几乎本能的大脑,面对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复杂世界。

复杂的真实世界里需要的是什么呢?

需要的是洞察和理解的能力,是分析和思辨的能力,是表达和影响的能力,是创造和协调的能力。

而这些东西学校几乎没有教过,如果不想成为一个上过学的白痴,就要自学。

我很重视自己这方面的自我教育,因为需要,也因为不服气。

像我们这种从小地方考出来的所谓高才生,常被塑造成木讷而不聪明的刻板印象。

既然学校没能让我变聪明,那我就要自己培养自己。

作为一个个体,我无法像教育专家一样为自己设计出一个专业的能力培养体系,我只能一路摸索,一路学习,拼命地从环境中汲取我需要的东西。

后来我发现,当我学习得越多,我就学习得越快。

具体来说,一个人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其实取决于他过去学习的东西,取决于他过去积累了多少,记忆了多少。

而我们大脑当中积累和储存的知识,可以称为“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这个概念,是我从一本书中找到的,我一直都很想形容大脑内存的重要性,直到有一天遇到这个概念,我惊喜地发现,就是它,它可以代表我想说的意思。

背景知识是什么?

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厨师小明和服务生说:“我不会在老板来吃晚饭的时候,试推我的新菜品。”

这句话就包含了两个要点。第一,小明要推出新菜品了;第二,他不会在老板来吃晚饭的时候推出新菜品。

这是我们能从这句话当中总结出的要点,只要能读懂这句话,就能提炼这句话给出的字面信息。

但如果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就需要知道它没有明确给出的背景信息。

第一,人们在尝试新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出错;

第二,我们都希望给老板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不愿意在他来吃晚饭的时候推出这个新东西。

只有拥有这两条背景信息的人,才能理解小明说的这句话。

如果是一个婴孩,他不知道尝试新东西会出错,或者他不知道人们在老板面前都想留下好印象,就不能理解这句话。

他就会问:“为什么啊?为什么不在老板来的时候尝试?”

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理解能力的差距。

我们平时在看任何一本书时,甚至听人家说的话里,都有许多背景知识被省略掉了,所以有人能听懂,有人就不能。

而如果我把所有的信息都说出来,如:

小明说:“我不会在老板来吃晚饭的时候,试推我的新菜品,因为推出新菜品很容易出差错,而我想在老板面前留个好印象,所以我不会推。”

我们会觉得这些说话和写书的人非常啰唆。

我再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在直播的时候,有个同学问我:“媛媛姐,我想学习英语,又想减肥,同时还想开始准备考研,我有一堆事情要做,但是我每天什么都不做,总是在宿舍里浪费时间,怎么办?”我说:“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之一,就是你的选择太多了,你需要减少你的选择。”她说:“哦,是的,我太不专注了。”

直播时间有限,我无法为她解释更多,实际上这个跟是不是专注没有关系,选择过多本身就会限制行动。

这时候我看到快速滚动的弹幕里有这样一条,就是“选择悖论”。

选择悖论是我之前带着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学习的一个概念,书里对于选择过多带来的危害做了细致的探讨。

那一刻我在想,有这个背景知识的人和没有这个背景知识的人,在听到我说的那句话时理解的内容不一样,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

信息被呈现的时候,本身就是跳跃性的,如果背景知识不充足,理解能力则会不到位,就会觉得深奥和艰涩。

长期下去,就失去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只能去看看朋友圈里的鸡汤故事和伪科学文章,因为理解那些内容,只需要基本的生活经验,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背景知识。

一旦需要相应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问题时,这样的人就会露怯,暴露无知。

我发现我许多在农村生活的小学同学,小时候在同龄人中很聪明,但是长大后许多人就会变得像我们的父辈一样,大脑好像运转缓慢了。

而其中上过学的,考到大城市的几个同学,仍然能保持大脑灵活。

原因就是后者见的世面多了,读的书多了,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多了,理解能力就更好了。

最近公司在做App,产品经理经常跟我抱怨,技术人员的理解能力有问题,很难沟通,好像根本听不懂他说的话,明明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为何对方还不懂?

职场上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判断人的另一个方法就是看这个人灵不灵,好不好沟通。灵不灵其实取决于他大脑里储存的东西够不够。

如果你说一句话,对方在大脑中根本调不出任何有用的东西去帮助他理解,就是不灵。所以他的问题是连地基都没有,而不是楼盖得够不够高。多与人沟通确实可以提升理解能力,因为对方丢给你的话本身就是信息,你的大脑需要处理和分析才能理解别人说的话,听得多了,自然收集到的信息就多。但是更快的方式是多读书啊。读书是获取背景知识最快捷的方式之一,不用亲身经历,不用总和人亲自沟通,就可以让自己的大脑迅速丰富起来。

书读多了,理解能力就增强了。

而阅读理解能力就是人最基本的能力。

有一本书叫作Marva Collins' Way(《马文·科林斯之路》),哈佛幸福课的主讲人曾强烈推荐过这本书。

Marva Collins(马文·科林斯)是出生于1936年的一位美国教育家,她在1975年创立了一所学校,专门接纳那些所谓的别人眼中的不良学生,把那些面临着毒品、犯罪困扰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送入大学。

除了对学生鼓励,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之外,Marva Collins采取了一个很特殊的教育方法,她把当时学校的落后教材抛弃,找来了一些故事书,手把手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Marva Collins始终都认为,无论一个人以后做什么,只有拥有阅读和表达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并且做得更出色。

通过那些故事,Marva Collins教学生们历史、地理、哲学、戏剧……在她的细心指导之下,即便是四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

这种大量的阅读训练,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背景知识,进而提升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背景知识增多的好处,不只是在阅读理解方面,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背景知识之后,你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会提高。就像我今天写的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肯定被不止一个人看到,但是大家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当你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的大脑不由自主地在检索过去的记忆和经历,帮助你去理解我所写的每个词。有人检索到了相关的内容,所以很快理解;有人不能,会觉得不知所云和枯燥;有人已经知道了我所说的一切,理解起来很容易,可能会觉得无聊。

理解程度的不同,又决定了你能记住多少。

如果你拥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你只需要把你理解到的新知识归类到过去的记忆和经验中。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而无法理解的人,何谈记忆?死记硬背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很快就会忘记。所以背景知识的多少,严重影响你的学习效率。

我们学习的速度,如果画一幅图的话,它的速度其实一直在增加。学得越多学得越快。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我的起点可能比大多数人要低很多,之所以最后能到达跟别人同样的终点,甚至比我的同龄人还要走得快很多,就是因为我学习速度很快,并且越来越快。

读书真的会使人聪明啊。

深度思考:把问题想明白,然后解决掉

199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会议,这个会议上集合了来自全球的五百多位政治、经济精英,包括撒切尔夫人、老布什这样的人。

这些精英在一块儿讨论的命题是“如何应对全球化”,他们都觉得,随着全球化的程度加深,一定会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

最终全球财富会集中在20%的人手里。

这样一来,那80%的人就成了边缘人,如果他们不满、抗争、发生冲突怎么办?

有人就想出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叫作“给那80%的人塞上一个奶嘴”。

这些奶嘴是什么呢?比如发泄型产业,多发展赌博、色情,还有游戏产业,让这80%的人把多余的精力发泄出来。

发展满足型产业,比如看一些明星的花边新闻、家长里短,让这80%的人沉溺在安逸当中,从而失去上进心,也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样的话,他们慢慢就不会抗争了,他们会期待媒体为他们思考,会被娱乐信息占据全部思考能力等等。这个战略,就是著名的奶嘴计划。

人一旦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容易上当受骗,更重要的是,有一句很棒的话大概是这么说的:走向世界的捷径,就是拥有自己的观点。

可是扪心自问,自己是有观点、有看法的人吗?这些观点足够深刻和理性吗?我们到底是属于那80%的人,还是那20%的人?

思考能力低下有几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特别爱听故事和看故事。

自媒体作家,也就是大家平时看的公众号作者,他们最喜欢编故事。

因为他们知道,喜欢在手机上看文章的人不喜欢动脑。而不爱动脑的人,只看得懂故事,所以他们就天天在公众号里编故事,拼命吸引不爱动脑的粉丝,最终把这些粉丝变现。

看故事和听故事,是人从童年就养成的习惯,但是我们不能只看故事和听故事,当看到一些需要动脑思考的内容,或稍微有点难度的内容时,你是会动脑思考,还是马上翻过去?

你现在还能读那种有深度的文章吗?还是每天都沉浸在别人编的故事里?

你的思考能力,是不是已经被毁掉?

第二个特征,情绪化。

有一部分人喜欢用情绪代替自己的思考,遇事第一个动的是情绪,而不是脑子。情绪一上来,什么都干得出来,什么都说得出来,这部分人很容易被煽动和忽悠。

第三个特征,情感跟逻辑分不清楚。

“妈妈一定是为我们好的,所以妈妈说的都是对的,所以要听妈妈的。”这句话就是严重地把情感跟逻辑混为一谈。“妈妈是为我好,是爱我的,我特别感动”,这是情感。但是“因为妈妈爱我,所以她说的都是对的,我都要听”,这是逻辑错误。

“你为了我好”跟“我要听你的”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你对我好并不代表你是对的,出于为我好的目的,也可能做出对我有伤害的事情。

第四个特征,只能从自身出发。

你发条微博说“婆婆和媳妇太难相处了”,底下一定会有人反驳你说“我和我婆婆相处得就很好”。

“地域黑”也是这种人,用自己见过的个案来替代全部,以偏概全,凡事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这是典型的思考能力比较低下的表现。

第五个特征,喜欢把假设当结果。

“我国现在经济已经开始衰退,所以我们都不要辞职,找工作会越来越难。”

这句话是我随便举例的,在生活中这样的言论太多了,给出一个假设的前提,然后提出建议。

在这句话当中,“中国经济衰退”就是一个假设。

很多人喜欢把假设当结果,从假设出发就开始去推论其他事情,而这个假设本身都不一定被证明过,如果假设是错的,那后面的话根本就不可信。

第六个特征,用现象代替原因。

一个公司,员工每天懒散,业绩不好,应该怎么办?

销售总监认为,是销售人员没有干劲造成的,所以他每天都在想方设法地给销售人员打鸡血、喊口号、培训、发奖金,各种措施下去之后,没有效果,即便员工看上去很有激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销售总监看到的那个并不是原因,只是现象。原来公司业绩不好,并非销售人员懒散造成的,而是产品质量有问题,销售不积极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产品本身缺乏竞争力。

有些事情只是呈现出来的现象,不能把它当作原因来解决。我朋友是某公司客服部门的经理,客服部门的离职率非常高,刚招的员工基本上三个月内就会离开,老板怪她培训不到位,但其实是销售人员的管理有问题:销售对客户经常夸大其词,最后导致客户埋怨过多,客服人员承受的压力太大,才导致了频繁有人离职。

第七个特征,把概率当必然。

不好好学习就一定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人生就一定很失败。这叫作把概率当必然,这也是思考能力低下的表现。

如何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的观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很有想法?

一般情况下,观点形成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知识也缺乏,信息也缺乏,能力也不够的时候,我们判断一件事情,首先是靠直觉。直觉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但是具体为什么,也说不上来。

直觉很容易带来偏见。我妈就对父母离异的孩子有偏见,她认为父母如果离婚了,孩子的性格一定有缺陷。有人认为贫寒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定很自卑。

这些直觉带来的偏见可能是因为听了别人的只言片语之后形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对自己过去经验的模糊感受。偏见总有一天会遭受挑战。以前你认为父母离异的孩子一定是自卑和不幸福的,结果有一天你看到了另外一个说法——家庭不健全的小孩,长大之后反而更幸福。

这个时候,一场辩论在你的头脑中展开,见识了不同的观点,就要去选择到底相信哪一个。

判断的次数多了,就会拥有判断力。

这就是观点形成的第二个阶段。

在后来的人生当中,你会遇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大脑中激荡,慢慢地你变得不敢说话,也不敢下定论了,你再也不是那种能把自己的直觉脱口而出的人。你会从一个特别敢说话、什么都敢说的状态,到一个不怎么敢说话、小心谨慎的状态。其实这是好事,这证明自己开始因为有知而不再无畏。

这是第三个阶段。

最后,在终于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看了很多的观点之后,你形成了自己比较认同的观点,这时候又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你的观点经历了从直觉到偏见,到反复被挑战之后调整,到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基本就会稳定下来,短时间内不会变化。

但是这个观点也不是牢不可破的。

你经历过偏见被推翻的过程,所以并不排斥他人来挑战你的观点,这时候的你会成为既有主见又不顽固的人。所以如果想要形成深度思考,必须要让自己的偏见接受挑战。

我妈一辈子也不会改变她的偏见了,因为她没有机会对其他任何论点进行思考,她这个年龄已经停止学习了。

刻意的深度思考有两个方向:上推式思考和下推式思考。

什么是上推式思考?

调查研究发现,在某国,A人种的犯罪率比B人种要高出23%,那就意味着每一百个B人种犯罪,就有一百二十三个A人种犯罪。

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想什么?

你会想说:“对,是这样的,A人种受教育的程度低,他们特别暴力,爱抢劫,而且还爱乱生孩子。”

你会对这个调查结果产生自己的想法。

在没有见过其他的观点时,大脑当中现在形成的很有可能是直觉带来的偏见。

我们向上研究一下,为什么那个国家的A人种犯罪率高?

上推式思考的关键就是,在看到信息的时候,不跟着信息下定论、说情绪,而是反推为什么,往上推论。

为什么A人种犯罪率高呢?

因为在某国,青年的犯罪率比较高,原因也很简单,年轻人比较冲动,而A人种年轻人比B人种年轻人要多,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A人种罪犯比B人种罪犯多。也就是说,犯罪率高并不是因为他是A人种,而是因为年轻人大多数都是A人种。往上推论之后,你可能会自我检讨“好像冤枉A人种了”。这个时候,就是不同的观点在脑海当中碰撞,已经开始挑战偏见了。

我们接着再往上想,为什么A人种年轻人这么多?

在二三十年前,A人种有一个很高的生育潮,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那段时间特别爱生孩子。

当你这样一步一步往上推的时候,会发现原因一层接着一层,最终你会找到问题的源头,把这个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思考深度大大加强。

所以,以后我们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时,不要盲目地被信息带着走,大部分这样的新闻信息都有强烈的指导性和煽动性,他们之所以那么说,就是希望你去这么想。

用往上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才能找到根本问题所在。

经理在车间的地面上发现了油渍,他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找人把地面擦干净。检查一下哪里漏油,发现是一台机器漏油了,于是找工人来检修,修好之后不再漏油。

二、发现机器漏油之后,继续查漏油的原因,发现是其中一个螺丝的标准不合格,要求采购部重新采购新螺丝,杜绝漏油情况发生。

能做上推式深度思考,就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在上述两个案例当中,主要采用原因链条法往上推,这个方法要求大家一定要问为什么,问到不能再问为什么为止,找出事情的根本原因,然后再下结论。

原因链条法是一种上推方式,还有其他方式。

第二种,叫作追溯证据来源和可靠性。

今天,我跟你说在某国,A人种的犯罪率比B人种要高23%,并且这是一个心理学家调查得出的结论。

你不要直接下定论,你可以往上思考一下,我话里的信息是否可靠,例如,这个数字是否是真的?这个心理学家是谁?他是否权威?我说的是否有偏差?

第三种上推方式,叫作时空追溯法。

我前两天看到报道说印度强奸案发生的概率很高,但是我不会马上下结论——“印度很乱”。而是会想看一下,印度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吗?历史上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如果历史上印度并非强奸率很高的国家,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发生了变化?

这样也容易让你找出根本原因,形成深度思考。

除了历史追溯之外,也可以做平行对比。

关于中国看病难的新闻,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报道一次,黄牛排队难挂号,医生态度不好,住院没有床位,等等。看到这种新闻,先不要抱怨。

要么向上推,中国历史上看病一直都这么难吗?如果过去很容易的话,为什么现在很难?也可以平行对比,只有在中国看病这样难吗?为什么别的国家并不难,还是说别的国家看病比中国还要难?

这时候就容易形成深度思考。

以上是我给大家提供的关于上推的三种路径:第一种路径,追溯原因的链条,为什么之后的为什么;第二种路径,追溯证据的来源和可靠性,看看提供的证据是准确还是不准确;第三种路径,时空追溯法,过去是不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平行看一下其他的对比对象是怎么回事。

与上推思考不同的一种思考方向,叫作下推式思考。

什么叫作下推式思考?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呼吁限制明星参加真人秀的酬劳,指责明星片酬过高,他们参加一个节目等于十个科学家工作一辈子。

看到这样的数字会很惊悚,很气愤,难免会下结论:“不应该让明星拿那么多酬劳,应该限制明星的酬劳,最高不能超过五十万。”

这时候其实可以进行下推式思考,想一下,如果真的限制明星酬劳,会发生什么事?

明星只拿了五十万,但是他的节目会有很多人看,越火的明星,对提高收视率越有帮助,收视率高了,广告效果就好,广告效果有保障的话,电视台的广告费还是那么贵。

所以限制酬劳的最终受益的是谁?

法律没有限制电视台收广告费的上限,所以只要这个节目的收视率高,电视台就可以跟许多广告商要价,而最终它一定会选择那个给钱最多的广告商。

这样的情况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么怎么办呢?限制电视台广告收费的价格?假设最高定在一百万,有许多广告都要投,应该挑选哪一个?

挑选了谁,谁不就赚到了吗?

这个广告商开心死了,以前要花一千万才能抢到的广告位,现在一百万就能拿下了。当然,可能一百万也拿不下,在这么多广告商都觉得一百万很值的时候,大家一定会抢起来,那么会不会有广告商愿意多拿一百万给电视台领导,作为贿赂,反正出两百万也值。

让贿赂发生肯定是不对的,那这样好了,广告商获益之后让他多纳税,最终把这部分钱变成税收,可不可行?

又或者不要限制明星的收入好了,他可以拿一千万酬劳,然后让他直接去纳税。

如果要向明星收重税的话,会发生什么事情?

有没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避税的方法,比如签阴阳合同什么的?监督这些明星纳税可行不可行,成本会不会很高?

我也不知道哪个方法最好,但当你进行下推式思考的时候,你的思考已经开始变得有深度了。

下推式思考的精髓,就是假设。

你可以假设结果就是这样的,然后去推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哪些问题。假设限制明星的酬劳会怎么样?不限制明星酬劳而收取重税会怎么样?

在一步一步的假设中,有可能就会产生你想要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开始从一个点变成一条线,一条线会变成一个面,一个面会变成一个球,你的思考会越来越立体和有深度。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深度思考的两个方向。

思考无论是否深刻,大脑一定要开放。一个大脑不开放的人,喜欢处处下结论,而一旦有了结论,思考就停止了。我经常告诉自己:“我说的话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是可能变化的。”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一步一步地推翻自己,从而更接近真相。

在我们这个时代,信息太多了,如果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就会像一个陀螺一样,反复被抽打,今天被这个煽动,明天被那个启发,最终一定会付出代价。

在我们这个时代,问题越发复杂,每个问题都存在于它的系统当中,如果只能看到表象,问题就不会被解决,最终还是要付出代价。

结论就是,谁傻谁吃亏。

别让你深度思考的能力被毁掉或者丢失。

吸星大法:那些学得快的人,到底厉害在哪里

大多数人因为年轻而骄傲,但是我经常因为年轻被质疑。

听听这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

一个人的年龄确实跟智慧有关,活着的时间越长,积累的学习材料越多,大概率生存的智慧也会增长。

但年龄绝对不等于智慧。

有些人真的是年龄增长而脑子不长。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不只是需要学习材料,还必须要思考加工。

这就好比生活确实给了人许多题目,但是架不住你一道不做,所以许多三四十岁的人仍犹如巨婴。

同样,有些人做一道题学到的东西比别人做十道题都多,并且懂得自己找题做,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二十多岁的人可以比四五十岁的人还要成熟和有智慧。

我总结了两个超越年龄障碍,累积经验的方法。

第一个,利用别人的经历作为学习材料。

高中学哲学时就做过这样的练习题:

一个60岁的饱经风霜的老人,与一个16岁的小孩,在听到同一句话时,理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老人阅历、经验丰富,所以理解得更深刻。增加自己的学习材料,是增智的手段之一。

我那时候看书少,但是我一旦看到一个社会事件,或者周围人经历事件的时候,就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跟他的做法相比,我选择的做法好在哪里,差的话差在哪里?

许多人以为增长见识就是多去旅行,或者多见世面,这是个大错特错的想法,因为只看是没有用的,没有深度参与或者深度思考,就跟你复习的时候看书一样,眼睛滑过去了,什么也没记住,脑子一动不动。

所以不能只是看,还要想才行。

经常这么做的好处有很多。

第一,把别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材料,比在课本上看到的、听课听来的更直接和深刻;第二,因为关注了很多不属于自己生活经历的知识和问题,在以后遇到你关注过的知识,就比没有关注过的人强很多;第三,这些广泛的关注范畴作为背景知识,可以加深你对每一个当下的理解。

我一直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丧心病狂到看到别人离婚,我都会想要是我,我会怎么做,读研时学习《婚姻法》,结合以前自己看到的实例,学得不亦乐乎。

微博头条上的热搜八卦曝光明星出轨,我就一直等待他们的公关消息,等到以后会自己分析,出轨方、受害方和婚外情对象、婚外情对象的对象,四者谁写的公关文最好?危机公关的规律是什么?

海底捞之前被曝光厨房不卫生,遭遇了严重的信誉危机,当下就出了一篇非常精彩的公关文。我会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这篇文章?

虽然我未曾亲身经历,但是我也思考过许多比我的经历更复杂和更庞大的事情。这才是见世面。

见,且思。

绝对不能做这个世界的旁观者。

有人喜欢坐着鼓掌,有人喜欢看戏骂人,但是他们最终都只会成为他人的消费品。

信息太多太杂,越旁观的人脑袋会越笨,那些赚你钱的人,就希望你什么都不用想,只要接受就可以。

你越处于旁观位置,想得越少,大家就越容易赚你的钱。而聪明人从不只是简单的旁观者,他们的脑子就没有停止过,都是一边看一边想。即便没有经历,也能拥有经验。

第二个,利用别人的思维作为发散的方向。

这个世界上有大把比我聪明的人。在读一些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并不能够完全理解作者的意思。这就意味着作者的思考比我更复杂。

什么是利用别人的思维作为发散的方向?其实就是用别人的脑子来思考。

当出现一些问题跟热点事件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一定要独立思考,明确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然后再去理解不同的观点。

看到信息的时候,一定要看评论,但是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评论,也不要直接看评论。

看评论是人的本能,不信你下次主动观察一下自己,点开一则新闻的时候,下意识的动作是先去看评论。

为什么?

因为人对一则新闻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绪,而点开评论,就是为了寻找那个跟自己共同的声音。如果有人骂了你想骂的话,说了你想说的观点,那反手就是一个赞,对吧?

如果有人的说法跟你不一样呢?你还是会先看这条评论的评论,如果有人在骂这条评论,你就放心了,你甚至还会追着骂。

而当你发现你跟所有人都不一样呢?勇敢的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怯懦一点的就会来一句“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想吗”。实际上就是一种翘首等赞的心理。

一般人都是不吭声的,人在进化中有长期的群居经验,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你和大家都不同,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你的本能就会掩饰这种不同。你发现了吗?

在我描述的这一系列过程中,人是没有任何思考的,几乎都是下意识的动作。

我们只是疯狂地在找人认可我们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每天有无数信息过我们的脑海,但是我们的思考能力却没有任何提高。

如果你有耐心去思考别人的观点,你会发现有些人的观点跟你一样,但出发点不一样,有些人跟你的观点虽然不一样,但是他也有恰当的逻辑。

也有些人,看评论觉得评论说得有道理,看评论被反驳,觉得反驳也有道理,反驳的人又被骂了,觉得骂人的也有道理。

最后选择了点赞最多的那个去相信。

别被我说晕了。

如果你有我说的这种特征的话,确实需要认真地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了。方法就是,先去理解这些不同的观点。没有想到的观点和角度,先去理解为什么别人会这么想。然后你再去丰富自己的观点,深化自己的思考。

好吧,这么说有点空。

我的笔记里面,有一个栏目叫作“思想”,里面记录了很多观点。

当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会把自己觉得不错的、不同角度的观点都写下来,强迫自己再重新思考一遍。比如其中有一则笔记的标题是:劳动者之间是不是平等的。

之所以记录这则笔记,是因为当时看到一个社会事件。

有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当了清洁工。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工作没有高低贵贱,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重;但是每一份工作创造的价值大小是有差别的。

原子弹专家和清洁工,就是不一样。但是我不能贸然表达,否则一定会有人误解我。

等我想明白了以后,打开评论,看到了各种观点。有人在骂,说:“人人平等,清洁工怎么了?狗眼看人低。”还有人说:“个人选择,个人自由,其他人没有资格干涉。”也有人说:“我不支持大学生去做清洁工,因为人格上的平等,不意味着劳动价值上的平等,劳动价值的平等,也不意味着对人员素质要求的平等。”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记录了下来。

因为我没有说明白的事情,他说明白了。

我在笔记里写下“人格的平等,不等于劳动价值的平等”,原子弹专家跟清洁工从劳动者的人格上当然是平等的,但是他们为这个社会创造的价值不一样。当我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时候,却选择做一份价值更小的工作,其实也是一种形式的浪费。我们每个人长大除了父母栽培、自己努力之外,还消耗了一定的社会资源。

“劳动价值平等,不意味着对人员素质要求的平等”,这句话我也写下来了。

假设制造一颗原子弹和扫干净一条大街的劳动价值平等,但是这两个工作要求的人的能力不一样,一个对脑力要求更高,一个对体力要求更高,所以找一个与自身素质更适配的工作显然是更理性的选择。

不过即便是我认可的观点,也会有人反驳。

反驳有理,我也会一一记下。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看问题的角度,他们可能有人是大学老师,有人是街头小贩,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我的人生经验完全不同。

这就是用别人的脑袋来思考。

而且肯表达出来的观点,尤其是大V写文章论证的观点,一般是他们觉得非常骄傲的,哪怕是一条微博,其实都是精心编辑发出的,这等于把别人脑袋当中非常好的那部分拿过来,消化成自己的思考,促进自己的大脑成长。

到底什么是愚蠢,什么是聪明?

其实聪明的人不见得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但是因为勤奋思考,所以有自己的原则、观点和立场,并且随时在吸收和学习,准备更新自己的认知。

吸星大法好,能把周围的一切都化为自己功力增长的养料。别人的错误和失败,形成我的经验;别人的经验,成为我的智慧。

但是愚蠢的人呢?

就好像我们村东口的二大爷,每次都拿着个小烟斗站在大槐树底下指点到底什么时候适合跟日本开战。不要小看我二大爷,他每次都能把周围人反驳得心服口服,因为他的每一个观点,都有一个根据,而那些根据就是来自网络的只言片语。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二大爷了。

经历少,不思考。

所以67岁的人了,还跟小孩一样“纯真”。

学习就是加速度

我在演讲时说过,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希望你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可绝地反击不容易。

人生好比跑步,之前看过一个小视频,可以明明白白地说明什么叫作赢在起跑线。

一群孩子站在草坪上进行一场跑步比赛。

老师说:“比赛开始之前,我有几个条件要说。如果你符合这些条件,就向前迈两步。如果你不符合条件,就待在原地不动。”

宣布完规则之后,老师说了第一个条件:“如果你们父母的婚姻持续到了现在,向前两步。”

接着是第二个条件:“如果你的成长环境里有个父亲般的人物,向前两步。”

“如果你有机会得到私立学校教育,向前两步。”

“如果你请过家教,向前两步。”

“如果你从来不用担心手机欠费,向前两步。”

“如果你从来不用和爸妈一起担心账单,向前两步。”

这个时候,参赛者之间的距离已经逐渐拉开了。

很多参赛者可以在每一个条件宣布时,都开心地向前跨越两步;

也有些参赛者,从最开始到现在,一步都没有移动过。

一位黑人男孩始终待在原点,看着大家一步步接近终点,他已经有些迷茫了。

看完这个短片,你会想到什么?我当时想到了努力,对,一定要努力。落后的孩子就要快点跑。出生在什么起点上,我们都不能控制,有一些外界条件,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但是这个老师忽略了一些事实,那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加分项。

那个什么都没有的黑人小朋友,或许他比所有人都更有勇气,更聪明,更自律,所以未必会输。可勇气无法衡量,一般人都会忽略它的作用,不会注意到它的优越性。

还有,聪明也并非一眼能够看到的条件。但这些其实都可以给你的人生助跑。

家境比我好的人一大把,受教育程度比我高的人也太多了,但正是因为起点低,压力大,所以我比常人更舍得吃苦,更敢于面对。

这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除此之外,有许多优越条件是既定的,比如父母不是你可以重新选择的,甚至他们的感情也不是你能影响的,生命当中是否有一个父亲般的给你指导的前辈,真是运气说了算。

但有些条件是可以通过努力去获得的。尽管没有一个给我们父亲般指导的前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通过学习获得。

创业之初,我曾立下一句slogan(口号):学习就是加速度。

在我们没有资本、没有好的发展机遇时,学习是我们缩短跟别人差距的唯一方式,学习是可以让我们赢得更快的方式,是我们可以赶上别人的唯一武器。

只要拥有学习的习惯和技巧,就永远有赢的可能。但是学习本身就很难。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常出现的问题有这些。其实我们用来学习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大家认真核算一下,自己一天的时间到底够不够用。

作为一个已经工作的人,我们经常感觉抽不出时间学习,所以做了许多的学习计划最后都无疾而终,过了一段时间回头看,什么都没有学,又会骂自己怎么那么懒。

懒惰是一方面,但实际上你的时间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我在实习阶段做过学习计划,但是发现根本就执行不了,有时候我拥有时间,但是缺少精力。

下班回到家已经晚上七点,看上去好像可以学习到十二点,但是我没有把自己放松的时间计算进去。上班使人筋疲力尽,回到家以后,意志力严重缺乏,根本无法开始学习。

还有人计划在上班时间学习。确实,工作有时候是不饱和的,但是你考虑到同事可能随时来找你,老板可能随时会发现你的情况吗?

上班时间是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的。

普遍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一天当中大部分的清醒时间,都是在工作,工作本身当然是学习,但是非工作形式的学习,工作时间肯定是完成不了的。

工作的时间是你卖给老板的。工作结束后回到家已经很累了,此外你还有家庭生活,其实留给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学习时长,在使用学习时间的时候,要非常谨慎,不要觉得只要学就有用,学什么都行,随便买一堆书,买一堆课程,瞎听瞎看,这样你浪费的最珍贵的反而不是钱,而是本来就很稀罕的学习时间。

第二个我们在自主学习当中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学习范围太广。

总有人问我,在线学习是不是骗人的,为什么我报了那么多课程,也学习了,但是我却没有任何改变?

其实知识本身没什么骗人的,有人在推广的时候虚假宣传,有人在内容上瞎编乱造,我们只能说这个人是骗人的。

至于为什么你学习以后没有改变,因为本来就不会有改变。

首先,你学习的东西太少了。

可以看一下自己现在列的书单和自己报的线上课,尽管涉及方方面面,然而在每一个方面的学习广度和深度都没有,所以我们很难感受到自己通过学习解决了某个问题和带来了哪些改变。

上学上了十多年,大学四年集中地学习一个知识领域都没有什么改变,怎么可能通过学习一两个月就有改变?

肤浅学习只能让你了解,不能为你解决。

第三种比较常出现的学习问题,就是当我们选定了某个领域来学习,比如我想学学新媒体运营,我一定要有一个完美的学习计划,我一定要系统学习,为此可能会花费几千上万块去报一个班。

好多学习理论也是这样倡导的:一定要整体性学习,一定要系统学习,一定要有学习框架。

其实很多时候,过分追求一个完美的计划和框架,会导致自己没有办法开始,等到这个计划做得完美之后,你可能已经不想学了,光做这个框架就已经浪费了你很多精力。

对于自制力差的人,反而要坚信:三分钟的热度,有三分钟的收获。

报个班是学习,平时听到别人说的某句话,或者谈到这个问题的文章,都要认真地钻进去,不要想着以后再看,还要系统地规划一下才可以开始。

学习这件事情太难坚持了,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许多人学习只是模糊地觉得学习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并没有仔细辨认过自己学习的原因。

人为什么要学习某样东西?

自主学习的动力一般源于以下几种:

第一种学习动力是兴趣。兴趣会带来想学的感觉,比如看到人家弹古筝非常优雅,所以就特别想要弹古筝,这是学习动力的一种。

第二种学习动力就是急用。我需要掌握这个技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第三种学习动力可以忽略不计,就是为了模糊的有用感而学习。

我周围好些朋友一旦迷茫、焦虑,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就会学英语。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学英语。他们说:“希望可以改变一下现在的状态,上进起来。”我说:“为什么上进等于学英语?”他们就会说:“嗯……英语将来很有可能会用到啊,阅读英语原著什么的。”总之结论就是,一旦想要自我提升,就会学英语,一旦学英语,就会背单词,一旦背单词,就会abandon(放弃)。

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我很想学,而且这个技能又非常有用,这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但是急用的东西未必感兴趣,感兴趣的东西未必急用,如果要我来选的话,去学那个急用的技能。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太功利了,这些人秉持的观念就是学什么都有用。

你读的书会成为你的底蕴。

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中曾说:假如我当年在大学没上过那一门课……所有个人电脑恐怕都不会有今天各种优美的字体。

这也是一个“当初不经意的选择,对后来人生造成影响”的例证。

一时兴起,拥有某个技能,为前途奠基,这样的好事我是从不想的,因为我不知道哪个技能能在将来发挥作用。

现实是什么呢?现实是有一堆东西要学,有一堆问题等待被解决,为什么我不学习那些可以让我的现状变好的东西呢?为什么我非要追求看不到的底蕴?

如果学习不能让我生活得更好,学习也就没有意义了。

而比这更现实的是,人在学习时是需要看到效果的,否则真的难以坚持。

当抱着急用的心态去读书学习的时候,因为着急,所以学习效率很高,效果很好,最终用自己的所学解决了实际存在的问题,就能体会到什么是学以致用,你才会把学习当作信仰,当作习惯。我现在的创业过程中,每天都要一边做事,一边学习,不用被任何人激励和监督,我就能自己坚持不懈地学。因为遇到的问题太多了,怎么管理员工,怎么管理项目,这些都是需要从零开始学习的东西。

许多创业者能保持读书和学习的热情,跟自己的境遇是分不开的。当你的环境一旦安逸下来,就不会再遇到新的挑战,学习的动力也会丧失。

这种动力不是模模糊糊的兴趣可比的。

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弹古筝,跟我下周就要上台表演古筝带来的学习紧迫感是不同的。对成年人来说,学习最难的就是投入和坚持,然而大多数人的“兴趣”不成熟,都只是一时兴起,非常脆弱。

所以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状况,今天想去跳舞,明天想学瑜伽,后天想学古筝,最后都没有学成,因为你的“想”和好奇心不足以支撑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忍受学习中的无聊直到入门。

如果真的是兴趣所在,那是忍都忍不住的学习欲望,所以就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即便我们对这个东西非常感兴趣,但是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本身也是非常枯燥的。

比如我对跳舞感兴趣,我可能只是对它在台上展现的那一刻感兴趣,只是对在舞台上的状态非常羡慕。但是学习舞蹈的孩子都知道,学习的过程很枯燥,一个动作要做几遍、几十遍。

怎么样把学习变得有趣,这是人类的永恒命题。

我们来总结一下从急用性出发学习的好处。

第一,能够帮助你及时应用你的所学,并且得到反馈,它符合学习的正确步骤,完成了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最痛苦的就是不知道所学的这个东西是哪里来的,不知道它将来是怎么用的,学习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记忆工作,我只要在做题的时候想起来是怎么解的就可以了。

更何况我学的那些都非常抽象,理解起来也很困难。

从急用性出发学习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很着急解决,并且一直存在,所以自动会提醒你马上去学习。

我有个朋友,要在年会上讲话,但是他的表达能力很差,所以他天天都坚持去学习演讲。因为这件事情就在日程表上摆着,所以会一直提醒他赶紧练,不练就来不及了,他在短短两周之内练习的效果可能比别人练习一个月还要好。

第三个好处,就是学习效率高。因为要用,所以你必须得快速地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相比无目的地散漫学习,效率要高出好多倍。

我无法再用更多的语言跟大家解释这个方法有多好,说太多你们会觉得我很啰唆。

但是自从高考结束以后,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的。我通过读书和自学,解决了人际交往的问题;通过读书和自学,解决了自己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

面试的时候,有一个应届毕业生问我:“媛媛姐,我到了公司以后有人带吗?”

我说:“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我出来创业,有人带我吗?入职以后,你的前辈顶多是把基本的操作流程快速地告诉你,或者矫正你一些工作习惯,现代社会分工很细,所以没有什么工作的门槛高到需要跟古代学徒制似的,一个人去完完整整地带另一个人。”

不会有人带你的,带也带不了多远。最核心的那些东西必须要你自学。你可以读书,你可以去百度搜索,你甚至可以去一些行业群内付费提问专家,你可以花钱去听最好的名师课。

在一个公司里,带新入职的基层员工的人又能厉害到哪里去?

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明明可以很方便地跟这个行业内的卓越者学习,你为什么不自己去?所以,你根本不需要纠结什么有没有人带你。她听蒙了,来了一句:“你说的也对。”

好吧,实际上我们公司就是没有谁带谁的说法,在实践中学习,遇到问题主动询问和自己动手,就是最好的学习。

从急用出发去学习的具体步骤是怎么样的?

第一步,做一个问题清单,列举自己眼下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现在很着急解决的工作当中的问题,或学习当中的问题,或生活当中的问题,都可以写下来,然后在上面标明紧迫程度。

我最近比较着急学的知识是关于如何管理的,甚至还去看了许多心理学书籍。我就像一个饥渴了许久的沙漠迷失者,在一本又一本书中寻找答案,这个过程根本不用任何人敦促。

第二步,从清单中最急迫的问题开始,用关键词上豆瓣搜索相关的书单。

豆瓣的书评区质量还不错,搜到书之后除了评分之外,还可以从长评里找一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通过别人写的读书笔记就能看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得好不好,进而可以过滤掉很多“标题党”,或者虽然好但是无法解决你问题的书籍。

第三步很关键,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技巧,就是从目录跟框架出发,先去了解一下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找出其中最着急阅读的章节开始读。

这样做的好处,第一,可以避免你把这本书买回来之后从来没有打开过;第二,避免你读了序言跟第一章之后,就没有兴趣读下去了。

如果这个章节读了一半没读懂,不妨再退回去。这时候你退回去读,就会很感兴趣,因为读不懂又成为一个急迫解决的问题了。

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

第四步,把你问题的答案记录下来,也就是做读书笔记。

记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横亘在你的生命里,会多次出现。

而我们的记忆力显然没有那么好。

以前去大学做讲座,大家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类似的。

A提出了这个问题,“老师,请问怎么提高情商”,B还是会提问一遍。

更不能理解的是,A在以后的人生中会一直向不同的人提这个问题,人总是这样,以为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至于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他连记都不想记,等下一次再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

问呗。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问题的关注度超过了对于答案的关注度。所以你一定要记录自己已经找到了哪些方法,并且按照那些方法去实践,最好把那些方法的实践效果也记录下来。

这样的话,当你想提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可以看看哪些被实践过,有没有反馈,就没有必要总是反复地提问了。

最后一步,就是做一些其他章节的阅读,快速把这本书给结束,看看有没有更多、更好的启发。这就是我们自主学习的一个步骤。

不知道你读到这儿脑海当中是否浮现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把学习和读书画等号?

发现没有,我在提到具体如何学习的时候,第一个步骤是教大家去找书。实际上现在的学习手段不只是读书了,有许多音频、视频课程,微博有问答,知乎也有答案,甚至还有许多专业网站。但是读书还是我首推的。

你有没有发现,人对文字是有崇拜心理的?对待文字,人类的心情是很庄重的。没有出现音频和视频的年代,也就是文字时代,文字就是智慧的象征,著书立说就是一个学者的终极追求。话,可以随便说,书,不会随便写。

说出的话有人会忘记,但写下的字是需要经过许多人的眼睛和脑子审视的,会被许多人评论的,而且他们还可以对着你的文字去查询,去探讨。所以人在写书的时候,会比在说话的时候更谨慎。

这就是我为什么推荐大家去书里找答案,在书里,你能找到一个更谨慎的答案,你也能找到一个更系统的答案。

遇见问题,先去书里找答案,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但是问题是,即便书里有答案,大家还是视而不见,他们喜欢反复问,到处碰,总茫然。

那些厉害的人,都是自学的。学习得多了,学习本身就成了能力,就成了普通人最不凡的武器。

End 写在最后:年轻没有用

TED演讲上有个心理学家的演讲视频,大概是说:20岁到30岁是人生最重要的十年。许多关于人生的重大决定,都是在这个阶段做出的,好比和谁结婚,要不要生个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等等。

人们总说,30岁不过是人生一个新的十年。这是一句谎言。

20多岁的时候谈恋爱,好像在玩抢凳子的游戏,你总觉得眼前的这段不算数,总觉得不会和他结婚,恋爱的原因只是觉得寂寞,想有人陪着你一起玩。

可是到了30岁,音乐会忽然停止。

周围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那把椅子坐下,因为不想成为那个唯一没有坐下的人,你会慌忙地抢一把离你最近的椅子。

一位婚姻不幸的女性说:“我常常想,我现在的丈夫就是当时离我最近的那把椅子。但最近的那把椅子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20岁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很年轻,还可以去浪费和挥霍,于是把当下该做的都推给以后,把青春当成放纵的借口。到了30岁就只能凑合。

年轻时,做错事让人付出的最大代价,不是伤心,而是时间本身。青春不过也就那么几年罢了。

我今年28岁了,20岁这十年即将过完。如果让我对十年前的自己说一句话,我会告诉她,青春真的没有用。你总觉得年轻人有无限可能,但如果像你这个样子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那未来只有一种可能:你会成为一个更老的自己,不会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发生。

年轻人如果更早知道这一点的话,后来的人生会更从容。

现在我把自己后来知道的一些事情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工作:

第一点,即便年轻,也没有那么多试错的机会。

很多人喜欢说,年轻就是要多尝试。但就像我之前说的,时间是最大的成本,做事最好有连续性,在一件事情上积累一年和五年,感受是不一样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

有句话说,对于我们普通人,在一个领域去深挖是回报率最高的做法。

第二点,不要害怕暴露缺点,随时准备跳出舒适圈。

我录了几条抖音发到网上,结果好多人在评论里嘲笑我,说我不好看,说我胖,说我说话的姿态不优美。看完这些评论之后,我很庆幸,庆幸自己当时鼓起勇气去做了这件事,庆幸这些缺点暴露了出来。

人是怎么进步的?因为有缺点暴露出来,然后去改正,人才会进步。

在职场上也是这样,不会做的事情、做错的事情、麻烦的事情、不喜欢的事情,不要逃避和偷懒。这些事情就是你工作中的怪兽,打怪的过程能暴露出你身上需要增加的能力值,进而实现成长和蜕变。

否则,你有可能成为那些不敢跳槽的职场老油条。

第三点,老板只喜欢做选择题,而不是简答题。

千万别总是问老板,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什么都问他,那么要你干什么呢?哪怕再幼稚,哪怕是新人,也要动脑想出几个方案,然后让老板去选。在职场上,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能解决多少问题。

第四点,了解人比学技术重要。

不管是做产品还是社交,都太需要高情商了。我说的不是那种迎来送往的表面社交技巧,而是比较有能力换位思考,能够体会到他人的逻辑和心态。据说乔布斯可以在测试产品的时候瞬间把自己变成白痴,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一样来使用产品,然后提出问题。这个能力很厉害,所以他才能做出那么好的产品。

所有的生意,都是人的生意。

懂人,才能赚到钱。

第五点,做一些长期才能看到效果的事情。

有句话说,我们总是喜欢高估自己一年内能做的事情,却低估十年以后的自己。

短暂地投入,快速地成功,这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情,但是往往会期待落空。一年内我们能做到的事情不多,但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和投入,十年后则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读书,锻炼,学习某样技能,这些事当中只要有一件可以坚持十年,你就能颠覆自己的命运。

第六点,工作是头等大事。

别被朋友圈刷的那些猝死文章给带跑了,也别被感情填满生活,如果有一样东西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还会影响工作,就要立马挥刀斩断。

工作太重要了,人生价值需要在工作上体现,理想生活和承担责任也需要工作来保障,所以别为了任何人牺牲你的事业。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工作效率和工作节奏,而不是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做选择。

关于爱情:

第一点,在第三次恋爱之前,觉得不合适要果断分手。

我有个姐姐,谈了七年长跑的异地恋,29岁的时候分手了,再去寻找新的伴侣恋爱,却发现不像年轻时可选范围那么大。

但其实这七年中,她一直觉得有不合适的地方,却没有勇气终止这段错误的感情。

我说过,恋爱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别信那种30岁没什么的鬼话,年纪越大选择越少,这个是必然的事情。尤其在小城市,30岁之后遇到合适伴侣的概率会明显变低。

找到合适的人是需要试错的,所以这个过程不要太晚开始,也不能太犹豫。

在第三次恋爱之前,或许你都不知道什么是合适。

在激素的作用下,与一人相恋,相处久了发现不合,果断分手就好了,或许以后不会遇上比他更好的了,但是谁说得准呢?

单独去评价一个事物,远远没有在对比后再去选择来得理性。

直到遇到第三个时,也许你已经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了。这个时候就不要没头脑地乱撞了。

第二点,只要说出你的需求,那么大多数吵架都可以避免。

不爽的时候,我们都会把自己的需求隐藏起来,生闷气,等对方来猜,去找一个表面的原因来掩盖。

但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把自己的需求说明白,就可以避免争吵。男人也是非常现实的。

永远别想着靠男人上位。

第三点,男人也会嫌弃女朋友穷,而且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有钱人也知道自己有钱,所以一般情况下,你必须付出对等的代价,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赚钱还可以靠自己,但是恋爱不能你一个人谈。一个合适的人,绝对不等于一个有钱的人。

第四点,结婚前最好先和对方谈谈。

谈谈你们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切身利益,哪怕只有“在一起很快乐”,也算好处的一种。婚前把大多数问题都了解清楚。例如“多少岁的时候生孩子”“双方的父母怎么安排”等等。婚后再来磨合这些问题会更痛苦。

第五点,吵架是增进感情的机会。

人需要争吵、翻脸,再和好。两极分化之后会有互相融合的过程。这种允许愤怒的关系才给人稳固的笃定感。在这个过程中,要去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掌握表达生气和吵架的技巧。

不怕有矛盾,怕的是双方没有办法解决矛盾,每次吵架都能演变成分手战争,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损耗。

关于生活:

第一点,靠谱的朋友要有两三个。

到了一定年纪,那些脾气差的、满身负能量的、没有共同语言的、没有人生目标的、特别虚荣的朋友基本上就可以断掉了。他们都不适合深交。

在你的事业有了起色,当你有了家庭后,你的精力越来越有限,把时间放在有价值的人身上才更值得。比如那些能给你建议的,能让你学习的,能互相信任的,以及和他在一起会很开心的人。

这样的朋友有两三个足矣。

不要为了合群而压抑自己,凡是勉强努力才能合群的,本身就不是你的圈子。如果始终无法融入一个圈子,最应该做的就是换一个。

只要一个人性格无害、品格正直,就不会没有朋友。

第二点,越早做打算越好。

25岁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

父母那一代人25岁的时候,国家就开始安排工作了,而我们这一代,25岁的时候就只剩下迷茫了。

迷茫的时候也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去想的。年轻时要学会理财,学会为未来的生活去防范风险。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用钱,手头至少要有让自己抵御一次失业或生病风险的钱。

要掌握一些可迁移的技能,防止失业。要为自己解决养老问题,以免老来悲惨。

第三点,学会休息。

如果你在假期一味地放纵只会更累。睡到天昏地暗,宅到地老天荒,这都没有办法缓解你的疲惫感,反而会让你的生理和心理越来越疲惫。所以一定要学会休息,学会在休息的时间放松、清空自己。这个休息会成为你工作的救星。

很多人都是这样,既不会工作,也不会休息,把自己搞得浑身是伤,疲惫不堪。我找到的最适合的放松方式,就是远离城市,彻底和工作隔离,去爬山和郊游。

第四点,学会盯住自己的人生目标。

你必须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做什么的,什么样的你才是最舒服的。做自己规划好的事情,不要被无意义的人或者事牵绊,不要生闲气。不要被他人为你塑造的形象所累,不要被称赞和好评绑架,不要相信任何一种他人告诉你的人生目标,例如生孩子。

第五点,家庭最重要。

人因为无条件的爱和亲密感,从而有坚定的自信基础。我之所以常有安全感,是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会无条件地接纳我和爱我,所以我才能无惧任何否定和困境。

因为被爱,所以才能勇敢。

家庭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家人是我们连接感的重要来源,决定了幸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要珍惜和维护你的家庭,如果你很不幸出生在一个充满缺憾的原生家庭里,那么,你要自己去创造一个新的家。

第六点,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30岁不晚,50岁也不晚。只要是做正确的事,任何时候都不晚。或许最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实现,但起码你正走在通往正确的路上。

如果选错了爱人,选错了工作,还勉强坚持下去,那会错一辈子的。学会及时止损、断臂求生,就算一辈子好不了,也比一辈子不好强。

第七点,永远靠自己。

这个简直就是人生真理。

你会发现什么人都不可靠,有时甚至发现就连父母都不可靠。

当父母和你的观念不同时,他们并不会支持你,或者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父母的无力。但这并不代表要让大家成为“离群索居者”,而是在心理上一定要自立。自立的人才有安全感。不管你有任何愿望,你有任何想买的东西,不管你想过哪一种生活,都要靠你自己来做到,来完成。

18岁的时候我认为,25岁的人老得可怕。

25岁的时候我反而不觉得害怕。

年少不值得回头,那时候的自己慌乱无序,骄傲自大。而现在,时光赐予人智慧和成熟,让一个人日渐笃定和从容。能够驾驭一切以后,谁会羡慕被奴役的日子?

年轻没什么好的。虽然我现在还算年轻。

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或者想获得更多免费电子书请加小编QQ:2338856113 小编也和结交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 或者关注小编个人微信公众号名称:幸福的味道 获得上百个书单 为了方便书友朋友找书和看书,小编自己做了一个电子书下载网站,网址:http://www.ireadweek.com 如于某种原因,经常换网址 如果打不开,可以qq联系我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