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认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吗?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我的内心一直交织着两种感受:一种是感慨,感慨的是开放、市场与政府组合在一起,把我们从一个相对落后的贫困状态中解脱了出来,并把物质生活上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水准;另一种是忐忑,忐忑的是浮躁、泡沫与欲望组合在一起,让我们在一个令人兴奋冲动的自我膨胀中不断沉迷,同时还侵蚀了人们内在精神的安宁。
今天很多人都在讨论创业、新商业模型,讨论风口期,在意红利。如果你决定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那么红利其实应该是不需要讨论的事情。你的商业模型以及最终追求的价值,其实没有风口期,只有持续地进行创造。
在这个时代,首要条件并不是快速的变化而是持续的变化,这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被拖入了信息过载的焦虑之中。我们进入了难以名状的时代,各种主义横飞,无主流,无定数,如今的环境给人们提出一个难题:当如此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无法厘清眼前的状况、难以预估的风险、越来越多的动荡围绕在身边时,我们该怎么办?
这已经不只是挑战与困惑,还导致人们产生了对未来的无力感。因为这一切也削弱和颠覆了过去几十年里人们所熟悉的标杆与价值判断。人们不断询问: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可以信赖的选择?
令我惊奇的是,此时我总是想到西西弗斯。这位古希腊的国王因为触犯诸神而受到惩罚,诸神要求他把一块沉重的巨石推上陡峭的山峰,石头每次快到山顶时就会滚下山脚,西西弗斯就再把石头推上去,这个过程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很多人从不同的视角去诠释西西弗斯,但是我的理解是,他是自己的主人,这块巨石上的每一个颗粒、这山坳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和西西弗斯一起才组成了一个世界。真正的救赎恰是他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仔细想来,我之所以想到西西弗斯,正是因为他的力量源于他接受了这个过程所包含的挣扎,他没有因无尽的挣扎而放弃希望,他找到了与挣扎共生的方式,他战胜了自己。
所以,面对不确定与风险,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直面它的勇气,更需要有认知它的能力,亦即我们该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才可以真正与不确定性相处、与动荡的世界相处,如西西弗斯般与挣扎相处。
今天,“道”在何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自己界定对于外界的认知与判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创造出一个内在的、更大的空间,让我们得以保持内在的稳定性,并由此感知整个世界,从而与之相处。这个内在的空间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奇特的术语,它根植于认知哲学,简单而言,它是指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总看法。“我们生活在一个移动技术的世界里,但移动的并不是设备,移动的是你。”我们要记得我们的根本,以及我们几乎失去的灵魂——让生活有意义。只有我们,可以定义自己的意义与价值,这全有赖于我们自己对世界的总看法,而不是其他。
在人类羸弱、自然浩瀚之时,哲人先贤总是向内寻求力量,引领人类走出迷茫。孔子说:“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芦苇,但他是会思想的芦苇。他不用等待全部宇宙武装起来打击他;一点蒸气、一滴水,就足以置他于死地。可是,宇宙压溃他时,人仍比他的凶手更高贵;因为他知道死期已到,而宇宙毫不知情。”
我会花很长时间持续修炼自己,有些时候可能会采用一些相对特殊的方式,比如选一个时间安静下来,禁言、禁声,甚至禁思,因为外部的信息太过繁杂,采用这样的方式去倾听内心,用自己的稳定性感知整个世界,然后跟它相处。我们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不能与不确定相处,甚至我们认为每一个变化都在给自己带来困难。但是变化在今天是常态,所以你要做的就是跟它相处,如此你才能真正地感到自己的稳定性。
其实,所有外在的变化并不是促成你发生变化的原因。正如《六祖坛经》中,两个和尚的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说:非幡动,非风动,而心动也。所有的意义与价值全有赖于我们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也就是由我们自己决定。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场的第一句话就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道可道,非恒道。在老子看来,“道”并不是一个必须尽力遵循的“理想”,而是一条通过我们自身的选择、行动与努力而不断开拓的道路,每个人都可以重新创造“道”。
数字化生存中,我们怎么选择?
第一,建立长期主义的价值观。
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在一段时期内,“风口”“颠覆”“超常规发展”等一系列概念,代表着一些人为了获得短期利益而设置自己的发展模式,我将这些称为机会主义的价值观。但是,真正能超越变化的并不是机会主义者,而只有那些心怀爱、信任与承诺并让生活变得美好的长期主义者,才能超越变化而得以持续。
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能是唯一一个能与市场和变化对抗的力量。巨变的环境会带来很多挑战,但是同时也会带来很多诱惑,如果仅仅是为了短期利润,或者采用机会主义的价值判断,就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越是在动荡的时候,越要坚守企业的基本假设符合长期发展利益,保有长期主义的价值观是今天的一个必然选择。建立长期主义的价值观,意味着做有意义的事,意味着有明晰的道德标准。有意义的项目能超越变化带来的压力,而明晰的道德标准对复杂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和风险以及危害具有天然的屏障作用。
第二,从预测判断转向不断进化。
在一个持续变化的环境里,没有人能预测并借由预测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就是朝着特定的方向,做好一次又一次调整自己的准备,并努力在前进过程中不断验证和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在有太多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持续而灵活的适应性是人们必须掌握的能力。
不断进化的承诺也是一种来自古老军事战略的版本。卡尔·冯·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在其名著《战争论》中写道:“战争中充满不确定性,战争中四分之三的行动都或多或少处在不确定的迷雾当中。”在他看来,审慎的战争策略就是要针对敌军状况,相应地筹建一支军队,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不断因应变化而做出调整,从而提升成功的概率。
第三,致力于不可替代性。
很多人问我:“我怎样才能在今天寻求机会,我的定力可以帮助我做什么?”现实让我们发现,被迭代的企业绝对不是因为技术,而一定是因为不重视顾客才被淘汰;绝对不是因为机会不够,而是因为自己的价值贡献不够,所以自己淘汰了自己。
在动态竞争中,稍有闪失也许便会被淘汰,这不仅是组织参与竞争的一种身份,更是组织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机遇之后是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是更复杂和更长久的考验,因此,只有更踏实、更具价值的组织才能存续。
从反向角度看,一个不能踏实做事的组织,呈现给顾客的是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这样的组织无法真正得到顾客的信任,更不会获得顾客的长久支持。没有顾客基础的组织无论已经发展到多大的规模,终究还是脆弱的。所以,组织需要专注于自己的行为,专注于专业性与价值创造,“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和核心,也是踏实、专注、心无旁骛工作的根本。踏实地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一个可持续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更会让组织拥有更多、更大的生存发展机会。
第四,从固守边界到伙伴开放。
在通常情况下,内部与外部总是会存在一个明显的界限。但是一个封闭系统是无法适应动荡环境的,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也就有了全新发展空间的可能性。
这个时代正转向平台化,转向云化。平台化、云化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开放,就是连接与协同。比如,海尔有一个由40万名“解决者”组成的网络——来自世界各地的机构和技术专家帮助公司应对大约1000个领域的挑战。开放伙伴生态系统让海尔获得了有效的持续价值创新。
第五,构建共生态。
研究发现,一些企业不断地利用技术优势和信息独享,制造出更丰富的需求和选择,创新出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推上风口,但是如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言,“把独享当作目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包容性才是商品游戏的新主题”。
不难看出,长久的价值创造是命运共同体带来的集体智慧结晶,共生的逻辑是让组织形成命运共同体、拥有集体智慧的重要维度。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代表的是多种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共生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利互惠。由此延伸出的共生型组织,意味着不同组织之间存在着相互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组织之间基于协同合作进行信息和资源的共享,通过共同激活、共同促进、共同优化获得组织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实现的高水平发展。尽管共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冲突和分歧,但它从更大程度上强调了共生组织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以及实现彼此更优越的进化循环。
第六,做好当下即是未来。
在去南极的路上我聆听了导游对南极的介绍,其中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人类第一次登陆南极点的故事。徒步到达南极点,是一百多年前所有探险家梦寐以求的。有两个团队做好准备打算完成这一创举:一个是来自挪威的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团队,另一个是来自英国的罗伯特·弗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团队。两个团队出发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在两个多月后的1911年12月15日,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了南极点,插上了挪威的国旗并顺利返回了基地。而斯科特团队晚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最令人惋惜的是,因为晚到了一个多月,回程时天气非常差,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生还。人们在惋惜之余也在总结阿蒙森团队成功的经验,并将其归结为一句话:不管天气好坏,坚持每天前进30千米左右。在一个极限环境里,达成目标,你要做到最好,但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当下,你都要做到最好。
上述内容引自我为2019年写的新年寄语,我对自己说:我们该了解,当一个人处于充满未知的环境下时,他的优点和弱点都会显得异常清晰,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我们因此拥有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模式,接受与未知相处,接受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如果可以面对未知的冲击,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当海浪拍岸时,岩石不会有什么伤害,却被雕塑成美丽的形状。”
数字技术就是这海浪,而你要做的就是成为这块岩石。
[1]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代表作有《狂热分子》。
[2]新华网,“微信全年拉动全社会消费44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