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汉语四千年

三、字词典

三、字词典

古代字典和词书很多。鉴于《潮流图》主要关心字形、语音的传承与演变,下面只介绍关系比较大的几种。韵书是一类专用字典,将在后文再介绍。

1.《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词书,训诂学重要典籍。“尔雅”的“尔”意思是“近”,“雅”的意思是“正”,特指雅言、通语;“尔雅”意思是使语言近于通语。

《尔雅》大概成书于汉武帝时代以前,是秦汉间经师训诂的汇编,最初是为学习经书服务的。不过其词条、材料来源很广泛,不限于经书。《尔雅》现存19篇,13000多字。前三篇是释诂、释言、释训,收的是古代文献中的一般词语。后16篇分类收集各种名称: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色、释鸟、释兽、释畜。其文如:

卬、吾、台、予、郑、身、甫、余、言,我也。(图49)

图49 《尔雅疏》宋·邢昺

意思是“卬”等九字同义,意思都是“我”。又如: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这是解释“璧、瑗、环”三种圆环形玉器,如何根据“肉”(外面的环)“好”(中间的孔)的比例来区分。

《尔雅》成书早,保存了许多古代的材料,有多方面的价值,是唯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郭璞《尔雅·序》称: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

《尔雅》成书后不断有人增补。三国魏张揖增补《尔雅》而为《广雅》。篇数、篇次、篇名不变,而规模宏大。古词古义不见于《尔雅》的,《广雅》几包举无遗。此外,后世还有众多拟《雅》之作。

2.《方言》

战国至秦汉语言变化大,地区分化严重。秦汉一统后,需要一种方言、古语与当时通用语对照的工具书。扬雄(前53~18,一作“杨雄”)的《方言》(图50)就是这样的书。

图50 汉·扬雄《方言》,晋·郭璞注

《方言》约成书于西汉末年,全名《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轩使者,是先秦时代受命坐着轩(一种轻便车子)到各地采集民歌、童谣、方言异语的人。绝代语,指古今差别较大的词语。别国方言,指各地有差异的词语。全书共收9000余字(今本11900余字),分类、编次仿照《尔雅》,其体例是方言同义词汇比较,如:

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蜋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

胹、饪、亨、烂、糦、酋、酷,熟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胹。徐扬之间曰饪。嵩岳以南、陈颍之间曰亨。自河以北,赵魏之间,火熟曰烂,气熟曰糦,久熟曰酋,谷熟曰酷。熟,其通语也。

《方言》是后人研究古音古义、汉代方言与通语异同变化的重要材料。晋郭璞《方言·序》评曰:

考九服之逸言,标六代之绝语,类离词之指韵,明乖途而同致,辨章风谣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真洽见之奇书,不刊之硕记也。

3.《释名》

东汉刘熙的《释名》是训诂专著,体例仿《尔雅》,而内容更广泛,明朝后又称《逸雅》,收词1502条,分27篇。刘熙《释名·序》说:

夫名之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即物名释义,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二十七篇目是: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

这是第一部以音训为主的训诂专著。同音或音近字互相训释,探讨事物命名缘由。如:

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阙也。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景,境也,明所照处有境限也。晷,规也,如规画也。曜,耀也,光明照耀也。星,散也,列位布散也。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可见颇为随意,往往穿凿附会。但因为是声训,保存了很多古音材料。又因为成书早,保存了很多器物、制度方面的材料。

4.《说文解字》

汉代许慎(约58~约147)的《说文解字》,产生的时代背景跟《方言》一样,是为了解决战国以来字形变化巨大、各地分化严重等问题而作的。

《说文解字》也简称《说文》,成书于安帝建光元年(121),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许慎认为“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文、字”总称为“书”。书名的含义就是:说解“文”和“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说解字义、辨识读音的字典。

现存宋初徐铉校订本,共30卷,收字9353个,分为540部,“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总篇幅达13万多字。字头用小篆书写,解释部分用隶书。有些字还收古文、大篆体的重文,共1163个。

《说文》最大的特点在于:根据古字形进行系统地形声分析,“以形为主,因形以说音说义”,从而溯本求源,指明本义。例如:

“宀(mián)”字:“ 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属皆从宀。”

“家”字:“ 居也。从宀,豭省声。 古文家。”

“宅”字:“ 所托也。从宀乇声。 古文宅。 亦古文宅。”

“室”字:“ 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

“安”字:“ 静也。从女在宀下。”

《说文解字》对后世语言文字研究、字典编纂有深刻影响。比如它首创的偏旁编字法,一直沿用至今。清代小学兴盛,研究《说文》的著作有200多种,最著名的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图5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合称“说文四大家”。

图5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本页含“須(须)、頿(髭)、 (髯)”三字。

另,晋代吕忱的《字林》是对《说文》的续补。

附: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也。三曰篆书,即小篆。四曰左书,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5.《玉篇》

魏晋南北朝也是文字变化、分化严重的时代。所以从当时直至唐代,出现了很多正字方面的著作。前面提到颜之推的《训俗文字略》、颜师古的《字样》、颜元孙的《干禄字书》,都是这类书。另有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519~583)的《玉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今本《玉篇》是梁代肖恺、唐代孙强、宋代陈彭年等补充修订的《重修大广益会玉篇》。其体例跟《说文解字》近似,分542部,收22500余字,字头用楷书(原书字头则有楷书、隶书两说)。用反切注音,释义简略。并收入一些异体字、后起字、俗字。卷末有《分毫字样》,分辨248个形近字。

《玉篇》成书较早,引用了多种亡佚的书,对文字发展史研究和典籍研究有重要价值。

6.《康熙字典》

在《康熙字典》之前,比较重要的通用字典是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正字通》因袭《字汇》而有所改进。

《说文解字》字头为篆体,不便日用。《玉篇》没有次序,难于检索。《字汇》《正字通》体例较好,但不完备。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诏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0余人编一部字典,历时近6年完成,这就是《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现存的第一部官修字典。

《康熙字典》仿照《字汇》《正字通》的体例,又有所改进。分214部首,部首依笔划多寡为序,部内各字的排序也依笔划多寡,检索比较方便。

该书收集了历代字书、韵书的释音、释义,并广泛引用古书例证。每字都载有古体,又附录重文、别体、俗书、讹字。收字47035个,另有古文字1995个,是传统字典里收字最多的。正文后的“补遗”另收冷僻字,“备考”收不能用的字。这样,凡古籍中所见的字,几乎搜罗无遗。

该书材料丰富,不过错误也比较多。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