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汉语四千年

二、识字写字教材

二、识字写字教材

儿童识字写字是汉字传承、演变的重要途径。《潮流图》特别开列了识字写字教材一类资料。

张志公先生把传统语文教育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步骤:一、启蒙,以识字教育为中心;二、读写基础训练;三、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启蒙阶段有时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集中识字,通常是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认识两千字左右。第二步是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巩固已识的字,继续学习新字,并为第二阶段的读写训练打下基础。(《传统语文教育初探》,1页)

下面我们介绍启蒙阶段常用的一些教材,以第一步中使用的集中识字教材为主,兼及第二步中使用的巩固识字、拓展识字教材。

1.先秦两汉

史载最早的识字教材是《史籀篇》,传为周宣王太史所作,大篆字体。秦代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合称“三仓”(也作“三苍”),都根据《史籀篇》,并省改为小篆。“三仓”不是专用的识字教材。其动机是树立社会用字标准,是规范字书,收字多,基本上没有重复的字,很多不是日常用字。

汉代闾里书师根据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整理、改编成新的《仓颉篇》,隶书体,3300字。《仓颉篇》一直流行到东汉,唐以后亡佚,近代以来出土简帛中多有发现。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的《仓颉篇》现存1300余字。《仓颉篇》大致是将意思相关的字编成大致能读通的句子或一组词语,四四为句,每句用韵。这种体例叫“类而韵之”,对后世影响很大。《仓颉篇》起首是:

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昭,谨慎敬戒。勉力风诵,昼夜勿置。苟辑成史,计会辨治。超等轶群,出元别异。

又有句子如:

云雨霣零,雾露雪霜。朔时日月,星晨纪纲。冬寒夏暑,玄气阴阳。

陂池沟洫,渊泉堤防。江汉浍汾,河溏池漳。

《仓颉篇》与扬雄的《训纂篇》、贾鲂的《滂喜篇》也合称“三仓”。“三仓”收字全备,无重复,是字书,也供识字之用。

汉代史游的《急就篇》是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秦汉以前的识字教材,也叫《急就章》。《急就篇》收常用字,字数较少,不求全备,有少量重复字。与此前以通用字书兼作识字教材不同,《急就篇》是最早的专用儿童识字教材。它在东汉时取代了《仓颉篇》的地位,直到唐代仍流行。现存《急就篇》是东汉人改编过的,34章,2144字。每句七字、三字居多,也有四字的。第一章是:

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请道其章。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爰展世,高辟兵。

《急就篇》因为收的是常用字,所以也是写字教材。历代都有书法家书写范本,以供人模仿学习。现存最早的是三国吴皇象的《急就章》(图29)。《急就篇》还兼有丰富的常识和思想教育的内容。它的体例对宋以后盛行的“三、百、千”和各种“杂字”教材有深远影响。

汉代蔡邕(133~192)的《劝学篇》选常用字,偏重学习态度教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颇为流行。现已亡佚。其文如:

人无贵贱,道在则尊。

木以绳直,金以淬刚;必须砥砺,遂其锋芒。

2.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仍用前代传承下来的“三仓”、《急就篇》、《劝学》等识字教材。时人往往请书法家书写范本,以供学习。《魏书》有个例子:

浩既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无惮劳,所书盖以百数。……世宝其迹,多裁割缀连,以为模楷。(《魏书·崔浩传》)

马仁寿《开蒙要训》是当时流行的新教材。马仁寿生平不详。《开蒙要训》大概成书于东晋至齐梁之间。原书亡佚。后在敦煌石室发现27种唐五代写本(与发现的《千字文》34种数量相差不多),包括藏文注音本。可见当时是很流行的。《开蒙要训》全文1400字,内容是分类编排名物器用等杂字,多俗语俗字,语言质朴,对后世各类杂字有影响。其文如:

乾坤覆载,日月光明。四时来往,八节相迎。春花开艳,夏叶舒荣。丛林秋落,松竹冬青。雾露霜雪,云雨阴晴。

畦苑种莳,栽插端行。……榠楂椑柿,柑橘槟榔。瓜桃李奈,枣杏梨棠。葱蒜韭薤,茱萸椒姜。芸薹荠蓼,葫荽芬芳。蔓菁葵芥,萝卜兰香。

这个时期新出的周兴嗣《千字文》,是中国沿用最久的识字教材,从成熟到清末民初近1500年间长盛不衰。《千字文》也叫《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最早是宫廷教材。唐李绰《尚书故实》说:

《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右军书者,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韵之。

《千字文》沿用“三仓”的做法,四四为句,全文1000字,没有重复字。四句一韵,有些地方注意平仄,讲究对仗。常用典故,追求文采。可见是永明体的文风。其文如: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

《千字文》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比不上后来的《三字经》,也没有《急就篇》《开蒙要训》那样接近生活;有不少生僻字,常用字也不齐全。不过仅仅是集王羲之墨迹一千字,能做成这样也算是千古奇文了。

《千字文》也是写字教材,历代都有书法家书写的范本流传。据说隋代书法家释智永(本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曾写《千字文》八百本分赠江东诸寺(参考图46)。唐欧阳询、怀素、高闲、北宋徽宗(赵佶)、元赵孟、明祝允明、文徵明、清赵之谦等许多著名书法家,有《千字文》作品流传至今。书法家书写的《千字文》《急就篇》方便学童读写结合,对这两种教材的普及、传承也有很大帮助。

图46 唐·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敦煌石室残卷。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因为普遍流行,凡识字的人都很熟悉,隋唐人常用《千字文》做文字游戏,行酒令。从宋代至民国初年,还有用《千字文》给档案编号的,叫千字文编号法。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报道,陕西榆林市星元图书馆发现一部清初刊行、未见于著录的汉文《大藏经》,千字文编号现存80多个,至“鱼”字号止。

3.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仍流行《急就篇》《开蒙要训》《千字文》等前代教材。

这一时期,出现一些抄集名言谚语,进行识字兼思想教育的书,如《太公家教》。《太公家教》流行于中唐到北宋初年。宋代在中原失传,而在辽、金、高丽、满洲,一直用了四五百年。据传,直到明代,越南还有用的。在敦煌古代写本中,《太公家教》的册数可能最多,仅巴黎和伦敦就藏有35种。《太公家教》继承蔡邕《劝学篇》的传统,侧重思想教育。其文如:

他篱莫越,他事莫知,他贫莫笑,他病莫欺,他财莫取,他色莫侵,他强莫触,他弱莫欺,他弓莫挽,他马莫骑,弓折马死,偿他无疑。

罹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悔不忍饥。

含血噀人,先污其口;十言九中,不语者胜。

款客不贫,古今实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月之珠。积财千万,不如明解一经;良田千顷,不如薄艺随躯。

这种汇集格言谚语的体例,为后世《增广贤文》等书所继承。

还有把典故编成韵语的集事书,如《兔园册》《蒙求》。《蒙求》是中唐至北宋最为通行的童蒙课本,作者是唐代李翰(一作“瀚”)。《蒙求》内容丰富,全书596句,2384字,共收典故590多个。原著每行还有两句注解。其文如: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

匡衡凿壁,孙敬闭户。郅都苍鹰,宁成乳虎。周嵩狼抗,梁冀跋扈。郗超髯参,王珣短簿。

后世有很多“蒙求”类书,如《幼学故事琼林》《龙文鞭影》等。

这时还出现了专门供写字入门的帖子。刘复(刘半农)《敦煌掇琐》中载有:

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日舍屯

这些字的结构都很简单,由易到难。往往用来做成字帖,供蒙童发笔时练习笔画、笔法之用。

这几句话半通不通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明祝允明在《猥谈·上父亲书》中说到一个“歪解”:

“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右八句,末曳“也”字,不知何起。今小儿学书必首此,天下同然。书坊有解,胡说耳。……向一友谓予,此孔子上其父书也:“上大人(上,上书。大人,谓叔梁纥):丘(圣人名),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乙、一通。言一身所化士如许),小生八九子佳(八九七十二也。言弟子三千中,七十二人更佳),作仁(作,犹为也),可知礼也(仁、礼相为用。言七十子善为仁,其于礼可知)。”大概取笔画稀少开童子,稍附会理也。

孔子名丘。相传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礼”为仁的规范——“克己复礼为仁”。这二十几个字的习字帖子把孔子的主要学说和贡献暗含于其中,可谓用心良苦。

这种写字教材后世一直流行。我们都知道鲁迅小说《孔乙己》,主人公的名字即源于此(“丘乙己”也作“孔乙己”)。如今湘鄂渝交界土家族地区还流行一种“上大人”牌,牌面即写着这些字。

另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唐代的楷书整理运动。

南北朝以来楷体字逐步取代隶书成为正体,但是简体、异体、错别字很多。颜之推就曾指出过。所以到唐代时出现了不少整理异体字、俗字和订正错别字的书,如颜师古的《字样》,杜延业的《群书新定字样》,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唐玄宗的《开元文字音义》,张参的《五经文字》,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等。

颜元孙的《干禄字书》是为应试做官的人编写的,“干禄”即求取功名利禄之意。他把字分通、俗、正三体,指出不同字体的适用场合,如《干禄字书·自序》所说:

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账、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傥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进士考试,理宜必遵正体,明经对策,贵合经注本文,碑书多作八分,任别询旧则。

后来颜真卿将《干禄字书》书写、刻石,使它得以广为流传(图47)。

图47 《干禄字书》(局部)

《干禄字书》对后世的正字传统影响很大。清代临桂(在今广西桂林)人龙启瑞撰《字学举隅》,辨正笔画疑似,纠正俗体讹字,即是仿效《干禄字书》而作。《字学举隅》颁行后,科举考试禁止用俗体字,它成为“近百年来楷书字体之标准”(黎锦熙先生语)。周有光先生称之为“正字法的顽固典型”(《汉字改革概论》319页)。

颜元孙(?~741)是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琅邪颜氏源远流长,颜回第二十四世孙颜盛三国时从曲阜迁居琅邪临沂孝悌里,此后历代大儒、名臣辈出。著名的有北齐颜之推,他的《颜氏家训》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家教著作,其正字著作有《训俗文字略》;后文还会说到他在音韵学上的贡献。颜之推之孙颜师古是唐初大儒,在经学、史学、书法等多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在文字整理方面作有《字样》。颜元孙是颜师古的侄子,唐代名臣颜杲卿的父亲,书法家颜真卿的族父。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所祭即是颜杲卿之子颜季明。颜季明、颜杲卿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先后被杀,一门忠烈!

4.宋元

宋代教育比此前历代都要发达,教材也更丰富。除了沿用前代的《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等教材外,还产生了《百家姓》《童蒙训》《千家诗》《名物蒙求》《性理字训》以及各种“杂字”等重要的蒙学教材。

南宋王应麟(1223~1296)所编《三字经》(一说宋末区适子编)即“三、百、千”的“三”。现今流行的本子有1200余字,内容包括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朝代更迭等方面的思想和知识,最后用勤学有为的古人故事激励儿童奋发学习、显亲扬名。三三为句,每句押韵。文字简练晓畅。其文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三字经》从宋代一直沿用至近现代,广为流传,被称为“蒙学之冠”。有很多仿作,如清代的《弟子规》《女三字经》《太平天国三字经》,还有双语的《女真三字经》《蒙文三字经》等。章太炎先生有《重订三字经》。

《百家姓》即“三、百、千”的“百”,大概形成于北宋初年,作者不详,共收507姓。四四为句,押韵,但句子没有实际意思。《百家姓》容易记背,方便儿童集中识认姓氏用字以便日常交际,是很实用的教材。其文起首是: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以“赵”开头,乃是因为“赵”是宋朝国姓。明代的《皇明千家姓》则以国姓“朱”打头。而清代康熙皇帝尊崇孔子,《御制百家姓》则以“孔”打头。

宋代理学兴盛,重视儿童修身教育。重要的修身教材有南宋吕本中的《童蒙训》、朱熹的《童蒙须知》、真德秀的《教子斋规》等。这些都是理学大家写的通俗读物,既包含儒家的伦理和政治思想,也可作巩固识字、进一步识字的教材。

朱熹(1130~1200)的《童蒙须知》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五个方面讲儿童的修身与学习要领。比如读书写字的要求: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真德秀(1178~1235)的《教子斋规》是家庭读书规矩,包括八个方面:学礼、学坐、学行、学立、学言、学揖、学诵、学书。其文字简朴而思致绵密。比如学诵要:

专心看字,断句慢读,须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视东西,手弄他物。

此类教材后世仍有很多,除了私人性质的外,还发展为书院的学规、学约、学箴、教条、程约、院训等。

宋代也通过诗歌阅读巩固识字,进一步识字。著名的诗歌选本有陈淳《小学诗礼》、刘克庄(1187~1269)《千家诗》以及《续千家诗》《神童诗》等。其中《千家诗》流传最广,后有谢枋得(1226~1289)选、王相注的七言《增补千家诗》、王相选注的《新刊五言千家诗》,以及二者的合刊本。

今本《千家诗》选诗224首,很多名篇佳作,大多浅显易懂。比如第一首是程颢的《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第二首是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程颢和朱熹都是理学大师,这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孔子和弟子讨论过的“乐”——这是宋代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生活、写诗也是体悟道理的一种途径。这两首诗一亲切平实、一精谨绚烂,都算得上圆融通透,确实不错。

“三、百、千”加上《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可见古人很重视《千家诗》在蒙学初始教育中的地位。

宋代学童写字入门的帖子,除了沿用前代的“上大人”外,还有用宋代理学家邵雍的《山村咏怀》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简单易懂,含有十个笔画简单的数目字,比较适合学习笔画,可兼识字。

另外,“永字八法”也是常用的写字入门方法。永字八法指“永”字包含的八种简单笔画及其书写要诀:

侧不愧卧,如高峰之坠石。
勒常患平,如千里阵云。
弩过直而力败,如万岁枯藤。
趯宜蹲而势生,峻快以如飞。
左上为策。策仰收而暗揭。
左下为掠。掠左出而锋轻。
右上为啄。啄仓皇而疾掩,如利剑截断犀角象牙。
右下为磔。磔 趞以开撑,如崩浪雷奔。(元盛熙明《法书考》)

永字八法可能很早就流行了。唐李阳冰说王羲之“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直到现在,还有用永字八法练写笔画的;为了方便练习横画,有时可写异体字“ ”(唐颜师古《等慈寺碑》)。另外,永字八法也用作笔画的名称,所以对于识字也是有帮助的。

5.明清

明清两代,“三、百、千”仍是最基本的识字教材。前文已经提到,这时产生了很多“三、百、千”的改编本。

这时新形成的比较有影响的教材是明孝廷机的《鉴略妥注》、萧良有等人的《龙文鞭影》,清邹圣脉增补注释的《幼学故事琼林》、李毓秀的《弟子规》、无名氏的《昔时贤文》、王筠《文字蒙求》、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等。

《鉴略妥注》,原称《五言鉴》,是五言韵语连缀而成的简明历史读本,从上古至明代的通史提纲。“鉴”即指《资治通鉴》。比如叙述秦一统和项羽败亡:

秦始皇登基,并吞为一国。更号皇帝名,言词称曰诏。
焚书坑儒士,欲把儒风灭。孔道被伤残,孔墓被毁掘。
北塞筑长城,预备防胡贼。西建阿房宫,势与天相接。
后被楚人焚,烟火连三月。
…………
项羽力拔山,一怒须如铁。恃己多勇才,不用谋臣策。
唯有一范增,见弃归田宅。垓下被重围,楚歌声凄切。
起舞于帐中,泣与虞姬别。非不渡乌江,自愧无颜色。
拔剑丧其元,兴亡从此决。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成书于明朝,清朝中叶后更加流行。内容主要是自然常识和历史典故,知识面很广,全书有两千多个典故。其文如:

粗成四字,诲尔童蒙。经书暇日,子史须通。
重华大孝,武穆精忠。尧眉八彩,舜目重瞳。
商王祷雨,汉祖歌风。秀巡河北,策据江东。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成语考》,清邹圣脉增补本叫《幼学故事琼林》,内容包括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三十多类常识,其文用骈语,两两相对,如起首是: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而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而下凝者为地。

《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是简明的知识索引(尤其是文史知识),古代学童若能熟读成诵,终身读书、作文受益无穷。

《弟子规》是学规,内容主要是伦理道德教育。它以《论语》中孔子的这句话为提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全篇对这句话进行了演绎、发挥。清代中期后它比《三字经》还要流行。其文如: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

《昔时贤文》,又称《增广》《增广贤文》,是一部教为人处世的格言、谚语集。俗话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看书。”其文如: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弟子规》《昔时贤文》等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今天看来有些不免陈腐过时,不合时宜。不过也有一些关于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仍不过时。

清代乾嘉时期小学鼎盛,《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尤其突出。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称为“说文四大家”。王筠的《文字蒙求》则是专门为学童编写的文字学普及读物。全书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共讲解1260字。见图48。作者提倡给学童讲解字理,《文字蒙求·序》说:

人之不识字,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言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而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

图48 《文字蒙求》

清代诗歌教材,除了沿用《千家诗》,又形成了《唐诗三百首》。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认为《千家诗》编选得不够精当:深浅不一,工拙莫辨,时代交错,只选五七言律诗绝句。因此他编选了唐诗三百余首,体裁包括古诗、乐府、律诗、绝句,并据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取名《唐诗三百首》。其后《唐诗三百首》的影响逐渐超过《千家诗》。

明清时期还有一类流行的非正式的识字教材——《杂字》。《杂字》大概是跟《千字文》同时代出现的;宋代时已经流行,和《百家姓》并称为“村书”,可见是农村常用的识字课本。因为是非正式的课本,见于著录的很少。敦煌石室发现的无名氏的《俗务杂字》,分蔬菜、饮食、杂畜、舟、车等十九部,每部罗列常用词语并注音,或有简单释义。它是词语手册,不是专用教材。

明清时杂字书很多,据张志公先生研究,有四种编法:

(1)分类词汇。这一类不是专用教材,而是分类罗列的词汇手册,不连属成文。如《益幼杂字》,分五谷、蔬菜、杂货、身体、人物等六十类,共五千多词。清王相的《世事通考杂字》也是如此。

(2)分类韵语。分类编排词语,虽不成文,但仿照四言或六言诗用韵,以便记诵。如明代的《鳌头备用杂字元龟》:

花卉枝叶,根蒂苞葩。果实子核,萼蕊茎芽。牡丹芍药,木樨桂花。海棠石榴,水仙梅花。

(3)分类杂言。分类编排的长短不一的短语、短句,或有节奏,或部分押韵。如《群珠杂字》:

梳头洗面,吃饭穿衣,备妆奁而嫁女,整肴馔以待宾。会亲眷,相女婿,通乡贯,结婚姻,分娩贺喜,下定娶亲。

(4)杂字韵文。这种杂字往往给特定地方的特定人群看的,连属成篇。如《山西杂字必读》是以市井小商人子弟和学徒为对象的。开头是:

人生世间,耕读当先。生意买卖,图赚利钱。学会写账,再打算盘。天平戥子,纸墨笔砚。升合石斗,一秤两端。明千明两,不哄不瞒。冷蒸热卖,现吃现端。

《杂字》是那些不以考取功名为人生目标的民众的识字教材。(以上见《传统语文教育初探》28~31页)

汉字识写入门难度较大。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识字写字主要是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分散进行的。在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识认七八个至十四五个不等的字,用硬笔学写八个左右的字。这样完成一篇五百至千字短文的教学,通常需要用三节课,每节课三四十分钟;学生家庭作业中往往还有写字练习。这样把3000个常用字(其中2500个要会写)分散到六年里面学习,时间拉得很长,效果并不理想。汉字复现率低,学生记不牢,新识的字常常回生;识字进程长、进度慢,会长时间影响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因为识字写字教学效率低,“少慢差费”,教师没有因为分散教学而感到轻松,反倒常常抱怨任务重,以至于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由上一版规定一二年级识1600~1800字,写800~1000字,缩减为识1600字,写800字。

古代教育在最初阶段使用专门的集中识字教材,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先集中识认2000字左右。然后通过简明读物巩固识字成果,并进一步识字,兼学一些常识,进行修身教育。这些教材、读物绝大多数是好读易背的韵文形式。认识相当数量的字后,才正式学习经书和作文。同时,写字与识字分开进行,快识慢写,多识少写。这些做法对当代学前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很有借鉴意义。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