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主义(egonomics)指的是根据对自我的好处判断每一个问题、做出每一个决定。真正的自我主义者绝不会不谋私利。即使他表面看上去很慷慨,他也已经在内心盘算过表面上表现出慷慨的公关或广告价值、算计过相关得失了。在他眼里,重要的是他在商业和社会等级中的地位——他的自我。
下面这位学生的回应就很好地体现了自我主义者的思维方式。
“二加二等于几?”老师问道。
“我是买方还是卖方?”这名学生回答说。
自我中心主义与投资有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不喜欢自我中心主义,也不希望它在现实中存在,但正如我的前合伙人哈德威克·斯蒂尔斯所说的,“事实就是这样”。
让我们从较高的层面,即从管理我们所投资的公司的人开始谈起吧。他们是否把自我中心主义置于经济学之上?我们又如何知道这一点呢?
切记不要直接问他们,当你这么做时,这也意味着这是你最后一次问他们了。不管怎么说,记住行胜于言,如果我们足够明智,我们就应该看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
公司自我中心主义者更看重的是扩大公司的规模而非增加公司盈利,他们会用股东的钱进行扩张,而不是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当你看到一家公司年复一年地获得较低的投入资本回报率,却“为了提高竞争地位”而不断增加资本支出时,该公司很可能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理念。当你看到一家公司更多地关注总部,而不是销售额和利润率或其他重要事项时,这可能是自我中心主义作祟的结果。
我曾听到一些人大声疾呼,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也曾这么呼吁过,但我希望我所投资的公司能在赚钱的同时做到这一点,而不是承担了社会责任却不赚钱。
在自由社会里,把老百姓的钱投资于回报率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的企业的人是在破坏我们的经济,不管他们是否知道这一点都是如此。在我们的经济体制下,利润率和投入资本回报率应该起到调节器的作用,即在利润率高的时候需要追加投资,在利润率低的时候需要减少投资或者根本不需要投资。坚持向长期以来利润率低、回报率低于正常水平的企业投资是对物力和人力的不当使用。
当你看到你投资的公司年复一年地把留存盈余再投资于利润率过低的业务时,你应该收回对该公司的投资。想看个例子吗?我们就来看看钢铁行业吧。
表16.1显示了行业领导者美国钢铁过去10年的投入资本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数据。
如果把留存盈余投资于债券的话,1970年的投入资本回报率会高出一倍。
我虽然不是钢铁行业的专家,但我这个门外汉也很关注该行业内劳动密集性强、工会过于强大和国外进口钢材等问题。希望被推迟实现会让人心痛。管理层面临的挑战是迅速提高回报率,或停止把股东的钱投资于这类业务。
35年前,斯卡德尔、史蒂文斯和克拉克公司发布了一本名为《鲜有建造了纪念性建筑物的企业发放股息》(Monuments Rarely Pay Dividends)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声称:“当企业开始大搞面子工程时,明智的投资者会悄悄地抽身,因为建造了纪念性建筑物的企业鲜有发放股息的。”
“几乎每一家大铁路公司都建造了一座巨大而荒谬的‘陵墓’来纪念逝去的收入。郁郁寡欢的银行董事们在宏伟庄严的礼堂里回忆着昔日的辉煌。一家大型纺织企业集团在倒闭前夕正在建设供高管使用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高尔夫球场和宝贝宫殿模范村。华丽的工厂行政大楼标志着股息发放的结束。
“成立时间短的企业总是危险的。十分之九的企业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消失了。这样的企业不能保证其产品能在竞争中取胜、能在长期赢得公众的认可;不能保证其财务结构能经受住岁月和不可预见的困难的冲击;不能保证其管理层的领导力能提高。把钱投资于这样的公司纯粹是在投机。
“但有的企业会不时地证明它的生存能力,它是竞争中的强者而非弱者。它主导了自己所在领域的市场。它的生产由一位能力非凡、有决心保持领先的天才指导。它由一位勇敢、富有想象力和意志坚定的斗士领导。它由一个现实主义者管理财务。它是一个由一群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形成的组织,他们尝到过胜利的甜头,不惧竞争。它身处新兴领域,前途一片光明。
“在对的时间以对的价格投资于这样的企业能够积累财富。
“但是,企业在经历想法前卫、行动迅速和回报丰厚的创业期之后,往往会经历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死气沉沉的时期。之前斗志昂扬的领导者变得守旧、陈腐和傲慢。曾经富有创造力的天才,随着视野变得狭隘,越来越不能容忍新创意了。曾经的现实主义者变得贪婪或卑鄙,这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组织为过去的成功所累,步入中年的领导者渴望获得个人声望和回报,他们的诡计撕裂了组织。
“人类最后消逝的情感是自豪感。一个富有成就的人,当他人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即将过去时,他似乎会萌生出这样的渴望:建立一些能证明其成就的有形的、持久的和美好的东西,这是一种高尚的欲望。
“因此,一个多年来团结一致、主导了一个行业并盈利丰厚的组织自然也会有这样的自豪感,而且它也想通过一些能够持续存在的实物展现其领导力和实力。
“但这正是企业不能做的事情。企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过去毫无意义,未来才是最重要的。它绝不能固守于旧观念、旧信念和旧标准,也不能被自豪感所束缚。
“企业最不应该变得陈腐、守旧。
“行动迅速、随机应变的企业总是能吊打‘僵化’的企业,不管后者有多强大。
“守旧的企业往往依赖先例和传统。它对改变没有耐心,往往忽视不断变化的大众品味。它的声誉不断下降,它先前生产的优良产品变得过时。经销商不再忠诚,被更积极活跃的企业所吸引。新一代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对他们来说老旧的企业算不上什么。为了保持昔日的尊严,老企业的行动变得迟缓,但昔日的尊严不能带来回报。
“在理解企业隐藏的价值之前,投资永远不会超过猜测和预感的水平。投资者应该只受一个因素的影响,即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财务报表中几乎显示不出盈利能力。成堆的砖块和石头毫无意义。利润是人类精神和努力的回报,是卓越领导的回报。”
但对投资者而言,奉行自我中心主义会面临比自命不凡更大的危险。
我曾与一家大公司的两位高管共过事,他们都很能干,但他们对待同事和下属的方式截然不同。
当你向第一位高管提出一个想法时,他会想方设法改进它,并把完善后的创意归功于你。
当你向第二位高管提出一个想法时,他会吹毛求疵,放大瑕疵,并对你大加鞭挞。
当然,第一位高管得到的建议比第二位的多得多,第二位高管在乎的是在同事和下属面前显示自己的智力优势。公司的团队精神很难在第二位高管身上体现出来,这对公司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的投资人士面临着特殊的问题。一个是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想法,另一个是通过重申他人的错误来安抚自己的自尊。
汉密尔顿·M. 蔡斯(Hamilton M. Chase)多年来一直担任斯卡德尔特别基金公司(Scudder Special Fund)的CEO,拥有业内最佳的长期记录之一,他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待人宽厚。在我与他交往的30年里,我从未听他提及别人犯过的投资错误。
如果说正直是投资者评判管理层的第一个非统计因素(见第十五章的内容),那么第二个非统计因素就是心平气和。
投资者如何确认管理层是否心平气和呢?
我认为这不需要请精神科医生帮忙做诊断。在经常看财经报道的人看来,有很多方法确认受自我中心主义驱动而非经济学驱动的管理层。其中的一种方法是深入分析管理层的特点。在高管层中,能干的人超过一个吗?还是只有CEO处于公司的聚光灯之下?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不仅要努力保持对竞争对手的领先地位,还要让自己确信,他的水平配得上六位数的薪水。要当心一言堂的公司,这类公司离陷入麻烦只有一步之遥。自私贪婪的CEO会伤害公司。最优秀的人才会离开,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这位CEO在任,他们就不会有出头之日,他们的任何成就都得不到认可。这位CEO会毫不费力地在公司内部安插对他唯命是从的人,一些敢于提出异议的人会被他扫地出门。
几年前,我拜访了一家公司的CEO,当时该公司早已被另一家公司收购了。在一间十分宽敞但光线昏暗的办公室里,他背对着一扇朝南的窗户坐着,在光线的作用下,他可以看到我,而我只能看到他的轮廓,不过这些无关紧要。我用了不到30秒的时间就决定不对这家公司进行投资,因为它的CEO无论是面对手下的员工还是外部人士,都想在气势上压人一头。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当时以多低的价格买入该公司的股票都是不值得的。
相反的例子是现年81岁的约翰·W. 希尔(John W. Hill),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关公司希尔和诺尔顿公司(Hill and Knowlton, Inc.)的创始人和大股东。在头脑几乎是唯一资产的竞争激烈的行业里,希尔多年来一直在向他的同事推荐公司职务、客户和公开露面的机会。正如他所说,他的目标一直是让比他更能干的人聚集在他周围。这个目标体现了他非凡的管理智慧,但让人对他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产生怀疑。
我对自我中心主义的一些评论似乎显得有些琐碎了,但从警示效果来看,一缕烟雾可能比火警报警器更管用。
1927年我到《华尔街日报》社工作时,当时报社的老板克拉伦斯·W. 巴伦非常重视对个人行为的分析。在面试求职者时,巴伦有时会让年轻人从当天的报纸上剪下来一篇报道。如果求职者表现得笨手笨脚,修剪好几次才能完成这一任务,他就会被淘汰。在巴伦先生看来,这样的人不仅粗心大意、浪费资源,而且不善于观察、不够聪明……如果他能盯着剪刀的刀刃咬合处,而不是它们的尖端看,那么他就可以顺利地剪下报道,还不会使相邻的部分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