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神》 我宁可做一个普通人, 也不愿做一位神灵

《美国众神》
我宁可做一个普通人,
也不愿做一位神灵

 

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里,人们该如何面对那些与我们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如果信仰并不存在,如果所有的神灵都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个梦,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说到科幻文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就不得不提“雨果奖”和“星云奖”,这两个奖项合称为“双奖”,地位相当于科幻文学领域内的诺贝尔奖和奥斯卡奖。如果一部小说同时拿到了“双奖”,那么毋庸置疑,这部作品就被列入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殿堂,成为一部经典著作。

美国作家尼尔·盖曼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到目前为止,他一共获得过六次雨果奖,两次星云奖,创作领域横跨科幻文学、恐怖文学、漫画、剧本、歌剧等多个领域。

他的代表作《美国众神》可以说是一部“科技含量”没那么高,但却让人脑洞大开的“软科幻”作品。这本书没有讲述任何关于未来世界的故事,主角也不是什么拥有神奇力量和高科技的超级英雄这样一部科幻文学中的“奇葩”,为什么能够同时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双奖”?又是如何征服了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科幻迷以及《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专业媒体,将它奉为经典的呢?

《美国众神》这部小说有三个关键故事元素:

首先,作者在现代美国这个时代背景下,设定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旧神和新神。这两个阵营的所有角色构成了小说的主题,也就是美国众神。作者从历史、职业、个性、特征等维度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的神,这些神以人的形象,以各种各样的状态生活在这个国家。这些神并不完全是作者胡编乱造杜撰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于人类神话、历史、宗教、传说等领域内有名有姓、有故事的神灵。

小说的第二个关键故事元素,是一个名叫“影子”的男人,以及他出狱后的工作和一次公路旅行。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旧神与新神纷争也不断升级,最终,一场残酷的战争在所难免。男主人公影子在两派的斗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小说的第三个关键元素,是这两个关键词:美国和信仰。《美国众神》创造了一个完全虚构的美国,一个游离于现实世界边缘之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癫狂世界。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当代神话、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去表现美国这个怪异而巨大的国家的?是什么令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精神的美国显得如此特殊?而美国作为现代国家的先行者,在面对宗教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这样一波接一波的现代化浪潮的冲击时,他们对于传统和未来的信仰,对于新事物和旧事物的看法,对于人类自身的境况和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明的理解,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完这本小说,也许我们不仅会对以上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也会对美国这个国家产生一些更深的认识。

 

对于一部作品到底能不能被列入科幻的范畴,科幻文学界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和判定,那就是看这部作品是否具备三个要素:第一,逻辑自洽;第二,科学背景;第三,人文思考。这三个要素的含义非常明了。

《美国众神》中的第一个“科幻设定”就是:美国大陆上居住着数以百计的神,他们以人类的形象生活,他们既会诞生,也会死亡,会经历普通人遇到的种种困境,这些神只是在某些细枝末节的方面不同于凡人。这些神以信仰为食。一个神生活状态的好坏,取决于有多少人信仰这个神,当人们不再为它祈祷、为它献祭,因而失去信仰的时候,这些神就会变得衰弱,生活也随之变得窘迫。

这些神分为截然对立的两个阵营,旧神和新神。尼尔·盖曼笔下所有的旧神,绝大部分来自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这些人类古典文明诞生的地方,这些旧神不是胡编乱造、臆想出来的,而是来自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宗教学、神话学、历史学领域,比如北欧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古希腊与罗马神话、伊斯兰和波斯神话、日耳曼神话、斯拉夫神话等。这些神的名字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战神奥丁、邪神洛基、雷神托尔、死神阿努比斯等。

对这些神话故事的延展和化用,在当下的流行文化中并不少见,《复仇者联盟》《木乃伊》《指环王》《霍比特人》《圣斗士星矢》《魔兽世界》等漫画、动画和影视作品,都是以神话人物和故事为背景的,尤其是对北欧神话的借鉴。既然有如此多的作品中都借鉴了这些古代神话,那《美国众神》这部小说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尼尔·盖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将这些神设定成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将他们都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将这些角色以非常合理的方式,安排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扮演着小偷、妓女、名媛、屠夫、出租车司机、超市售货员、殡仪馆入殓师等各种各样的角色。为了生活下去,这些旧神打劫、卖淫、诈骗、偷窃,努力在社会的边缘挣扎生存;他们酗酒、吸毒,以此来麻醉自己,有些甚至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脱离苦海。

虽然这些神已然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但因为信仰逐渐失落,众神正在被他们的人民遗忘,被社会抛弃,逐渐沦落,力量也随之变得衰弱。

但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星期三先生,也就是众神之父奥丁,他无法忍受这种状况,并将目标指向造成这一切状况的另一个阵营:新神。奥丁决定在男主人公影子的协助下,集结生活在美国各地的其他旧神,对新神发动战争。

如果说作者从历史神话中汲取了素材和灵感,那么新神的设定,可以说是完全出自尼尔·盖曼脑洞大开的原创概念。在旧神的阵营里,星期三先生奥丁是一个能够发动众神,领导全局的角色;而在新神的阵营里,同样有一个老大哥式的人物:世界先生。

这个世界先生的角色,我们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领袖和统治者。世界先生代表着全球化、好莱坞、科技进步、优胜劣汰、资本主义等这些我们当下社会里人们所向往、追求和崇尚的无所不在的信念。如果说奥丁阵营代表着古典世代的历史传统,那么世界先生及其所领导的新神,就代表了现代世界的时代精神。

除了世界先生,新神的阵营里还有能控制科学技术的高科技小子、能控制大众媒体的媒体女神,还有信用卡之神、高速公路之神、互联网之神、汽车之神、医院之神等。可以看出,尼尔·盖曼将现代人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科技,与人们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都设定为一种新神。这些新神凭借着人们的依赖和信仰而不断膨胀,逐渐取代着旧神的地位。

在飞速变化的美国社会里,无论是旧神还是新神,都面对着巨大的不安和恐惧。旧神害怕终有一天会被所有人遗忘,一旦到了再也没有人信仰他们的时候,即使是过去再强大、再古老的神,也将不复存在。而对于新神来说,虽然他们数量庞大,信仰者众多,但这些信仰是短暂的,人们是喜新厌旧的,能否持续获得人们的信仰,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不断自我更新,跟上世界不断变化的步伐。

在《美国众神》架构的这一世界观下,信仰成为了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没有人类把自我、时间和生命奉献给众神,他们将会死去。于是,如何争夺人类的信仰,成为了新旧众神的主要矛盾。前面提到的两个阵营里的大BOSS,星期三先生和世界先生,二者看似是水火不容,但实际上作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为我们揭示了这两者的真实关系。

 

故事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影子。

尼尔·盖曼使用了“公路小说”的创作方式来串起整部小说的情节,主人公影子跟随星期三先生开车穿越了大半个美国,他们的这趟旅程可不是为了自驾游,而是为了找到分散在这个国家各个角落的旧神,说服他们团结起来,向那些不断膨胀的新神势力发起挑战,夺回曾经属于他们的人民的信仰。

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角影子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但这个普普通通的男人,一开始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按理说影子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在这场你死我活的众神之战中,应该老老实实扮演好一个“吃瓜群众”的角色,为什么作者要以影子这个人为主线,串联起整部小说呢?

首先,影子这个人物实际上代表了整个当代人类群体。旧神和新神对影子的拉拢,实际上就是对人类信仰的争夺。

小说的一开头,影子已经是一个在监狱里待了三年的犯人了,三年前他为了自己的妻子劳拉在外面和人大打出手,将人打成重伤,因此进了监狱。入狱后,影子对自己当初的行为追悔莫及,他在监狱里少言寡语,本分做人,甚至成为了模范犯人,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早点出狱,和自己心爱的妻子劳拉重新团聚。

终于,因为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影子提前获得了假释。就在他满心欢喜地以为就要和劳拉重聚的时候,典狱长突然告诉他一个消息:劳拉出车祸死了。影子的世界瞬间崩塌了,面对爱人的离世,影子陷入了一种迷茫和恍惚的状态,他逼迫自己打起精神,先赶回自己的家乡,参加妻子的葬礼。在回家的飞机上,影子和星期三先生相遇了,对方声称要为影子提供一份报酬不错的工作。影子一开始并没有答应。

飞机由于天气原因不得不提前降落,影子怕来不及参加妻子的葬礼,决定租一辆汽车开回老家。旅途中,正当影子在一间酒吧歇脚休息,他再次和星期三先生相遇了。这一次,星期三先生对影子透露了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的好朋友罗比也死了,而且是和妻子劳拉死在了同一辆车上——事实证明,劳拉和罗比早有私情。这个消息彻底让影子崩溃了,他不仅被自己的好兄弟戴了绿帽子,还失去了工作。悲愤交加的影子在星期三先生的软磨硬泡和酒精的作用下,终于决定替星期三先生工作,开启了一趟充满未知的旅程。

小说的后半部分主要讲述的,就是影子和星期三先生的美国大陆穿越之旅。一路上,影子经历了无数难以置信的事件:他的妻子因为一枚幸运金币复活,变成了“活死人”,因为爱情的信念一路追寻着影子的脚步,并最终和他相遇;影子跟随星期三先生见到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旧神,他们的生存状况有好有坏,对这个国家一团糟的信仰状况似乎都有点漠不关心,但星期三先生依然执着地说服他们,参与他对付新神的计划。

这期间,影子甚至还经历了来自新神的威胁、恐吓、拉拢、追杀,却都幸运地死里逃生。最后,因为星期三先生的死去,迷茫的影子终于找到了自己最为坚定的信念,并发现了这场所谓“众神之战”的肮脏真相。在他的斡旋下,旧神与新神最终放弃了殊死一战。

整个故事中,男主角影子经历了犯下罪行、面临痛苦、寻求信仰、找寻自我、发现真相这一系列的过程。可以说,影子犯下的罪行代表着整个人类的罪孽,他所遭受的痛苦代表着整个人类的痛苦。他与旧神和新神的交流,就是人类对于昔日的价值传统,和日新月异的现代精神的互动关系。影子从一开始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到最后变成了一个拥有坚定信念,并勇于发掘真相、面对真相的人,这一整个过程则代表了一个现代人找寻信仰和确定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便是尼尔·盖曼赋予影子这个人物的第一个重要性。

影子的第二个重要性在于,作者尼尔·盖曼其实是想借由影子这个角色来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影子身上的某些观念和行为方式,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表达。首先,作者尼尔·盖曼让影子在人生最痛苦、最低谷的阶段遇到星期三先生,也就是奥丁为代表的旧神阵营,影子开始帮助旧神做事,也代表着他向传统价值和信仰的靠近。其次,当影子面对高科技小子、媒体女神、世界先生等新神势力的拉拢和威胁时,他表现出了明显的厌恶情绪,同时表现出对旧神阵营的好感。最后,作者对于旧神的描写非常细致,着墨很多,同时竭力表现旧神丰富的力量和充满人性的细节,而对新神则是极尽嘲讽,表现他们冷冰冰的性格和残酷的行为0

尼尔·盖曼虽然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但他英国人的性格和一些传统价值观念,依然能够通过文字传达给所有的读者;作为一名幻想小说家,尼尔·盖曼的很多作品都以古典世代、童话故事或神魔传说为背景。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非常质朴的情感,甚至是对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科技进步、消费主义,抱有一种保守和不信任的态度。而这种价值观也通过影子,通过《美国众神》这部小说,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

男主角影子之所以重要,还因为他是星期三先生(也就是众神之父奥丁)的儿子。这意味着影子并不是普通人,他有一半的神族血统。

这种说法在故事的许多地方都有暗示。在故事的一开始,影子和星期三先生初次相遇时,星期三曾允诺影子如果他愿意为自己工作,就能得到世间任何东西,甚至可以成为美国的下一任国王。而作为众神之父的奥丁,如果能够战胜新神赢得胜利,恢复旧日的全部能力,让一个人成为国王这件事,应该是比较容易办到的。

接着,当影子和星期三先生第一次利用银行管理漏洞去进行诈骗时,星期三暗示影子可以控制气候,发动一场大雪。结果影子在努力尝试后竟然真的做到了,天空飘起了漫天的雪花。按理说如果影子只是普通人,是不可能仅仅通过一点暗示就做到控制天气的。而他有这样能力的唯一原因,就是他是众神之父、风暴之神奥丁的后裔,因此获得了这样的能力。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影子在回忆自己童年的一场梦境中,看到了自己母亲当年的男友,和星期三先生长得一模一样。在小说最后,星期三的人类肉身消亡后,他曾对影子说过,献祭自己的亲生儿子能够为他带来更多力量,也印证了影子就是奥丁之子这一事实。

除了以上这些线索,还有读者将原著和北欧神话进行对比,不仅证明影子是奥丁之子,还进一步证明他就是北欧神话中的光明之神巴德尔。巴德尔是光辉的化身,春天与喜悦之神,是光的拟人化。这种观点的证据之一,是影子的妻子劳拉在成为“活死人”之后,可以看到影子的身体明亮璀璨,持续不断地发出光芒,劳拉就是通过这个光芒找到影子的。影子的英文全名叫作ShadowMoon,分别是“影子”和“月亮”这两个单词,而影子和月亮这两个事物在人类眼中都不可能单独显现,必须要有光亮。

 

说到美国这个国家,我们不得不提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关键词:移民。毫无疑问,美国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移民成分最复杂,价值观最多元化,人种最多样化的国家了。

尼尔・盖曼在叙述故事主线的过程中穿插了几则短篇故事,这些短篇故事均以“来到美国”为主题,讲述了在人类历史不同时期中人们向北美大陆迁徙的经历。尼尔・盖曼将这个移民大熔炉启动的时间点,向前调整到了公元前一万四千年,也就是地球最近一次的冰河时期。

这批最早前往美洲大陆定居的人类,同样带着自己的神和信仰来到了这片土地上。时过境迁,旧日的神灵逐渐被遗忘,新神一代代出现,随后又再次陨落。

而后的美国,先是成了欧洲的犯人们为了逃脱死刑而不得不来的流放地,之后又变成支撑宗主国经济的大农场和大工厂,在战争中成了现代国家,最终成为“冷战”结束后唯一的超级大国,这是历史记载中的美国。而尼尔·盖曼认为,美国历史的绝大部分都是未经检验、未经想象和未经思考的,这个虚构的历史说,美国是由朝圣者们所建造的,他们希望并且相信,在这里可以寻找到自由。

这些人找到自由了吗?在众神看来,人们来到美国,放下曾经的信仰,并创造出一套崭新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社会体系和神话传说,这里的人可以成为英雄,成为徒手杀死怪物的勇士,成为带来宝贵知识的智者。但是,他们没有人能成为神。这不幸的地方,不适合神灵生存。就像小说中星期三先生对影子说的一段话:

 

世界上只有这一个国家,关心自己到底是什么,其他国家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挪威人不会去探寻挪威人的心灵,也没有人去寻找莫桑比克的灵魂。他们知道自己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在尼尔·盖曼的理解中,美国是当下信仰最为多元,移民成分最为复杂的国家,但同时也是最世俗化的国家。在这里,任何信仰都没法完全扎下根来,任何神灵都没法很好地生存。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当星期三先生被新神害死后,影子为了实现当初对他的承诺,将自己悬吊在世界之树上九天九夜,经历了和奥丁一样的痛苦洗礼,终于在众神的帮助下复活成为了真正的神。而他也终于参透了“众神之战”的秘密:在新神的阵营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世界先生,他的真实身份正是奥丁的兄弟,邪神洛基。

原来,正是由于众神之父奥丁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无法获得足够的信仰,才联合自己的兄弟洛基,让他化身世界先生,并将新旧众神引入势不两立的不同阵营。而两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众神开战,引发一场大屠杀,用美国众神的鲜血为两人献祭。而及时阻止了这场悲剧发生的,也正是奥丁自己的儿子。

尼尔・盖曼的这最后一个“科幻设定”——美国与信仰——让我们最终明白:表面上看,众神之战是奥丁和洛基为了自我生存而编制出的谎言,但人们之所以曾经信仰这位战神出身的众神之父,难道不是源自人类本性中对于暴力的追求和信奉吗?在众神之战的表层之下,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在美国这样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国家里,我们该如何面对那些与自己信仰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如果信仰并不存在,如果所有的神灵都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个梦,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影子的一句话也许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在众神即将开战的山顶战场上,面对无数旧神和新神,影子说道:

 

我宁可做一个普通人,也不愿做一位神灵。我们不需要让别人来信仰我们,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