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匠在一张琴做好之后,一般会为其起个名字,刻在琴底——把名字刻在琴面上被视为极无文化和品位。题文则仅限于琴主及其朋友所刻,相当私人化,近乎是秘密的暗号,并非为任何偶然看到琴的人而刻。琴名具有个人色彩,表明它曾作为爱物和朋友被珍惜过。
琴谱中有不少适当的名字可供那些在为琴命名时没有把握的人作参考,也有些专门的琴名辑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谢庄的《雅琴名录》,编于5世纪,其中的琴名不断地出现在后来的作品当中。结果,大量的古琴同名,即便它们出自完全不同的时代。
系统地浏览不同时期一些有代表性的琴名,可清楚地看到一幅让人惊叹的图画。许多名字围绕着琴的音色,将其直接与某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季节、自然的变换,或动物的声音相联系:夜空的飞雁,山间溪水中的裂冰,寒夜寺中的钟声,暮色中渐起的笛声,或青山黯淡时的景色。“雁鸣”“春雷”“南风”“鹤鸣九皋”“秋笛”等,便是几个经常出现的名字。
大部分的琴名都与大自然有关,尤其是某些难觅的风景,如高山、瀑布、深谷。一个世外桃源,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矛盾冲突,一个人人向往着能得到宁静平和、可以心无旁骛的地方。森林、山谷、沙滩、石、松、竹、泉、溪、流水、瀑布一类的词也常常出现。有时候也会出现含有河、湖、海、浪的词,比如“一池波”和“海上明月”,但并不常见。
常见的是季节和许多我们能见到的现象,如风、雨、雷、霜、雪和冰,还有天、云和月,但让人意外的是从未出现过“日”字,这是个在中国许多场合中相当重要的词汇,因为“日”亦代表阳性。但我们通常见到的琴名多与自然界中的一些颇具戏剧性的情景相关,比如琴名“春雷”“松雪”。
“花”字也偶尔出现在琴名中,如“花笑”。但更经常出现的还是兰、梅和香等词,如“幽兰”“梅花落”。
个别动物名也在名录之列,尤其是“鸟”一词,还有具体的鸟如鹤和雁,当然还有龙、凤、虎,以及所有在中国的意象中极富神奇力量的动物,如“虎啸”。所有动词都与声音有关,在琴名中自然也不例外。通常用的有声、响、落(仅用于水和花)、吼、啸、叫、吹和其他许多能唤醒人们对声音联想的词,如笛(不同种类的)和钟。
优雅的琴名如“玉玲珑”,暗指古时贵人腰带上的玉饰互相碰击时发出的细脆的声音。“雪夜钟声”是个浅显易懂的名字,但也有更精致隐讳的,如“石涧敲冰”,描述的是有人走到涧边敲冰,为不期而至的友人取水煮茶时山谷间回响的清脆声响。
在颜色中有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最高,青和碧,尤指夜晚遥望杉树覆盖的丘陵和山野的颜色,如“碧天凤吹”。也偶尔出现红色,如“赤龙”和“朱雀”。白色让人联想到云和雪,如“白雪”。有时琴名中也有“清”“高”两字,一般都与自然界有关。
有些琴名与古时儒家经典中的智者贤人及其理想有关,如正、真、中和、怀古,但与描写大自然的词汇相比数量极少,也颇显牵强,是出现得比较晚的一些名字。
在琴名中不断出现的数字仅有“万”字,这是“无穷无尽”的同义词,大都出现在与大自然有关的词汇中。比如管平湖的大红琴“万壑松风”,就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名字之一,也是中国古琴中音色最为优美动听的一个。
人名从未出现在琴名中。然而古琴名总难免弥漫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感伤、忘却和悲哀,它们在诸如孤、远、冷、静、暗、深、清、纯这些既表达个人情感,又描述自然状态的形容词的衬托下,更加强调了感情的成分。典型的例子有“独幽”“松石间意”和“云泉”。
琴名充满着强烈的大自然的感受,犹如读到唐诗。它们传递的是同样的伤感和孤独,但也表达了一种历经世事的淡泊和看破红尘的觉悟。正如诗人王维(701—761)的这首诗,描写的是他离开朝廷隐居于青山之间的感受: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令人惊讶的是,居然有的琴取名为“无名”。并非琴主无法找到适当的名字,而是按道家从精神到肉体一切简约的传统罢了。由充满冲突的朝廷政事中淡出、隐世、自我修炼、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称之为“养生”“悟道”也。“道”即万事万物中永恒不变的原则。
把自己的琴命名为“无名”,暗示试图摆脱对一切不必要事物的依赖,以达到接近道家的觉悟和平和。弹琴也是达到这一境界的一个途径。“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诗人、哲学家和古琴弹奏家嵇康曾在其充满诗意的散文《琴赋》中写道。
历史上传世名琴很多。其中之一为“绿绮”——琴名所指的是琴的丝罩,牵涉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段爱情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故事中感人的细节也逐渐增多。这张琴原为汉代杰出的文学家兼优秀古琴弹奏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所有。他热恋上友人的女儿、天生丽质的卓文君。她当时新寡,住在娘家。
司马相如听说,他与文君之父及友人弹琴时,卓文君常躲在屏风后偷听。于是,有一晚他刻意弹了一段《凤求凰》。琴音和司马相如的暗示深深地打动了文君,她决定与相如私奔,因此惹怒了父亲。尔后,二人屈尊经营酒肆,当垆煮酒,以为生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君的父亲慢慢地接受了事实,文君也重新得到娘家的财产。司马相如后来奉汉武帝之命搜集民歌,并对词曲进行修订,以便能为文人所欣赏。至于那酒肆的命运却不得而知,不过,直到今天,在四川仍流行着以“文君”命名的白酒。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后来成为爱情经典,我们从音乐片段和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的《琴台》中已经有所了解。760年,杜甫在成都造访了司马相如当初弹琴之处,并作了《琴台》诗。
该主题之后又再次出现在中国古典名著《西厢记》中。这出杂剧讲的是一个精彩的爱情故事,除男女主人公外,还有残酷的将军、见义勇为的僧人,是13世纪王实甫基于唐人小说的素材创作的。
剧中充满了失信的诺言、误解和爱情书信。月夜下烟火飘香,琴声缭绕,张生弹奏《凤求凰》,几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这全都得归功于有心的侍女红娘的出谋划策,是她精心策划了弹琴,特别是后来求爱的细节。“但听咳嗽为令,先生动操。”如此这般开始的一段双簧,张生这边弹琴,莺莺在墙那边以长歌多情呼应。于是一切都顺理成章。至于他弹的琴为何名,却不得而知。
在中国,张珙和崔莺莺的故事家喻户晓,不断作为主题出现在通俗文化和艺术形式中。这幅插图表现的是张生在院内弹琴,莺莺和红娘隔墙而听。
这个制作于1700年的约一米高的花瓶上,再现了《西厢记》里的重要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