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文经典 > 古琴

铭文

铭文

古琴“海月清辉”的背面,刻满了当时留下的诗文。

几乎所有的古琴都有刻款,往往非常好看。最简单的是镌刻上琴的名字,直接刻在龙池——琴底中央的出音孔上面。琴名用的是小篆,或者用更为自如的行书、草书。

人们越来越习惯在琴上刻以印章铭文,就像我们今天在自己的书上签字似的,尤其是一些质地上乘的琴更是如此。有时候琴主会刻上一整首诗,赞美其琴美妙丰盈的音质,或者其他出色之处。在许多珍贵的老琴背面,往往刻满了溢美之词。

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宋代著名古琴“海月清辉”,龙池上方刻着琴名,顺着修长的琴身刻有一个四方形宽边印章,表明此乃乾隆御藏,在龙池两旁沿雁足而下还刻有六位署名的和一位无名诗人的诗句,以赞美“海月清辉”。

琴腹内有时也有铭文,或刻或书,自上而下。它们在琴胶合之前就有了,或者来自琴的某次大修,从龙池口隐约可见。铭文中有时写的是对琴及其未来命运的祝福,有时则注明琴匠或修琴人的姓名或制作年代;而有时,就像我的那张琴,只能依稀看见造琴者的红色印章。

铭文通常是先用笔墨写上文字和签名,然后再镌刻,就像当初在龟壳上刻写甲骨文那样,先写后刻。单个的或者稍大而又刻得深的铭文,用平时刻图章时使用的工具即可,而那些文字少,含诗句或颂词一类比较浅的刻款,则要使用稍小稍薄的锋利刀具。当琴有大面积刻款时,油漆裂开的可能性就增大,特别是那些长篇的文字。最初的铭文大都是白色或红色,后来也有了金银色,但常被视为俗气。

刻铭文需要高手,因为油漆一旦裂开,修复起来就很难。人们精心题写刻款,以赋予琴新的价值。爱琴者因为能从自己的琴中看到岁月的流逝变迁——看那精心细致的修复,看那色彩的层次,想到所有曾经弹奏过这张琴的人,如何用心良苦地呵护它,再代代相传——而欣慰。

除了琴的音色之外,漆、图章、铭文都是弹琴者最常谈论的一些话题,就像釉对于瓷器爱好者那样。一切都很重要,特别是用来判断琴的年代时,此类故事甚多。

其中著名的一个是关于《琴说》的作者陈伯葵(北宋政和年间)的,《琴说》是一本早期有关琴的理论书籍。陈伯葵据说拥有一张唐代的古琴,很引以为荣。有一次欧阳修和范仲淹来访,他便把琴拿出来给他们欣赏。该琴叫作“石磬”可谓名副其实,但它究竟是不是出自唐代呢?来客表示怀疑,并就其样式做了一番讨论,并谈及刻款、木纹、声音和漆中所见的断纹等等。最后大家一致肯定陈伯葵的琴老归老,但绝非出自唐代。

以后,陈伯葵总是随身携带这张琴,用以鉴定或与他所见的其他古琴相比较。他以此为依据,综合其观察写成这部有名的著作。

刻在唐代古琴“九霄环佩”背面漆上的印章。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