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公案》

《狄公案》

这真实历史上的断案啊,压根就不是我们心目中想象的那回事儿!断案手法尤其简单,一半靠天定,一半靠直觉,总之不怎么靠谱。甚至就连那鼎鼎大名的包青天,写出了《洗冤集录》的宋慈,连带着电影、电视剧里传得跟神仙似的狄仁杰,那都有注水作假的嫌疑。

有朋友问了,真实历史上的神探啊名捕啊,业务水平真就这么低吗?您看电影、电视剧里的狄仁杰,不仅能断案、会推理,还武功卓越,击退了反唐的叛党逆贼。这些事迹难道都是假的吗?

咱们都知道,狄仁杰的形象演变到今天,时而运筹帷幄、不苟言笑,时而英姿飒爽、武功高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版本的狄仁杰。但是不管哪一种版本,都有一个相同的标签,那就是神探。据说狄仁杰断过的案子,没有一万也有八千。然而可惜的是什么呢?家喻户晓的狄仁杰被传颂了一千多年的神探人设,可能跟您想的不太一样。

狄仁杰之所以被打造成了传奇神探,这一切还要归功于二战时期的一个外国人。有人说,这都不挨着呀?狄仁杰是唐朝人,怎么跟20世纪的外国人能扯上关系呢?这个外国人啊,是个铁杆的探案迷,而且是个非常有名的汉学家,他就是当年驻重庆的荷兰外交官高罗佩。他也不知道从哪儿弄了本中国古典小说《狄公案》,哎哟,看得如痴如醉,挑灯夜读。也许是他的个人兴趣吧,也许是为了跟谁讨论剧情吧,反正一咬牙一跺脚,他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把《狄公案》翻译成了英语。翻着翻着,哎哟过瘾,写得绘声绘色,情节曲折离奇,他还杜撰出了更多的新故事,结果一套名为《大唐狄公案》的英文侦探小说,打这儿起响彻海内外。“狄法官(JudgeDee)”的名字,就成了中国神探的代名词。

到这儿您算是看明白了,敢情狄仁杰断案传奇尽是编的呀?其实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也许是个义士,也许是个神医,也许是光复大唐的能臣,但他从来就不是什么神探。

那么历史上的狄仁杰,为什么会被我们误会,拿他当成福尔摩斯了呢?这其实是有原因的。史书记载,狄仁杰曾任大理寺丞。大理寺丞是个什么职位呢?现在说就好比是最高法院的一个庭长。但无论是从《新唐书》还是《旧唐书》中来看,想要查关于狄仁杰断案的真实记载,难上加难,因为记载的篇幅太少了,就那么几笔。几乎所有关于狄仁杰断案神奇的记录,都集中在了一句话上,《旧唐书》记载: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什么意思呢?到大理寺做官的狄仁杰,用了一年的时间,加班加点儿审结了共涉及一万七千人的案子!大理寺的陈年旧案他都给审了,而且审完之后,没有人喊冤说不公。

这可了不得了!一年结了几千个案子,涉及上万人,恐怕拿个吉尼斯世界纪录都不为过。可要真是那样,狄仁杰会只是一个小小的大理寺丞吗?其实那些个案子,很多尽是寡妇改嫁啊、老王家牛让偷了、老李的鞋不见了这一类的民事纠纷。正因为这些案件又杂又小,没人管理,慢慢地就积攒成了陈年的卷宗。狄仁杰的职责也就是审一审卷宗,什么调查取证、抓捕犯罪嫌疑人,这些个流程都是刑部的职能,狄仁杰他不管。当然啦,职责不一样,他想管也管不了。换在今天,法院的厅长也不会去现场勘探、采集证据,是不是?

也许《旧唐书》想要宣扬的,并不是狄仁杰的刑侦能力如何,而是他为人刚正、办事利索的态度。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狄仁杰的形象给了当时的人们遐想的空间,成了古代小说创作的原型。像唐朝的小说《大唐新语》《松窗杂录》《广异记》,五代的志怪小说《玉堂闲话》,包括着重描写狄仁杰探案的《武则天四大奇案》,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狄公案》,都从各个方面丰满了狄仁杰的文学形象。

这些虚构的断案故事越说越神,越传越广,以至于大家所熟悉的真实的狄仁杰,早已不是那个大理寺当值的小公务员。那么褪去判官身份的外衣,真实的狄仁杰是什么样的呢?

或许您想不到,真实的狄仁杰他或许不是神探,却有一个同样传奇的身份——大唐名医!是个著名的大夫。

据《古今医统大全》和《名医类案》记载,狄仁杰的医术是可以和药王孙思邈相提并论的。您没听错,就是那个写了《千金要方》、据说活了一百四十一岁的养生达人、药王爷孙思遂。他跟狄仁杰在医学界排在同一列!您就知道狄仁杰的医术那不是闹着玩儿,不是票友。

《古今医统大全》里就讲述了狄仁杰行医救人的故事。狄仁杰赶赴京城,路上碰见一富家子弟的孩子,鼻子下面长一大瘤子,这瘤子据说有拳头那么大!孩子的父亲心急如焚呐,眼瞅着孩子不行了,奄奄一息,狄仁杰打这儿路过了:“没事,我能治。”只见他取出一根针来,打孩子脖子后头扎进去、运针,拔针的瞬间,他的左手在瘤子根部那儿怎么一弄,瘤子就掉下来了。哎哟,儿子治好了,这富人家高兴坏了,愿意多给钱、多给礼物相赠,但人家狄仁杰没要,拂拂袖走了,不问名和利。

除了医术好之外,狄仁杰还是一位有名的地方长官。从政几十年,做过汴州刺史的行政文秘、大理寺丞、豫州刺史、洛州司马,所到之处,百姓人人称赞,领导也寄予厚望。很快,这名声就传到了唐高宗和当时的皇后武则天那儿。直到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杰在基层奋斗了三十多年,终于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这一年他六十二岁。

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掌握了朝政大权,并且把俩儿子都踢走了,自己当了女皇帝。封建时代,一个女人当皇帝,那还了得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朝堂上的官员能答应吗?不答应好办,杀呗!所以武则天对大臣是出了名的不留情,在位期间杀掉了十四个、流放了九个宰相。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武则天。但有一个人例外,在武则天当政的这些年,除了武家人做宰相外,剩下的能深得武则天信任的宰相,只有狄仁杰。

可老话儿说得好啊,既在江边站,就有跳河的心!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天授三年一月,一天早上,大臣们上朝,一瞧,坏了!当朝一共六位宰相,除了三位武家的人,另外三位全被抓起来了,犯的还是掉脑袋的大罪:谋反!这三位宰相当中,就包括狄仁杰。

狄仁杰这几个人啊,反对武则天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为太子,那这武家人可生气啊,展开了迫害,一心想把狄仁杰弄死。武承嗣伙同来俊臣,用谋反的罪名诬陷狄仁杰。这来俊臣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成语“请君入瓮”的缔造者,就是通过这一招坑死了同事周兴。进了他的衙门,都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面对这样一个不好惹的人物,狄仁杰干了一件事,这事连来俊臣都没想到。一上堂,准备动刑,狄仁杰乐了:别打别打,有话好说,我承认谋反!《旧唐书?狄仁杰传》关于这件事情有记载,他当时回答来俊臣说:“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我狄仁杰确实反了,我们是唐朝的旧臣,大周革新,革的就是我们这些人的命啊。

按理说,谋反罪名成立,接下来等待狄仁杰的不会是什么好结果。来俊臣也没想到,狄仁杰居然会这么痛快,很配合,可见他是个软骨头,也就放松了警惕,没有时时刻刻地盯着他了。然而来俊臣万没想到啊,狄仁杰在头巾上写了申冤状,藏在棉服的夹层里,偷偷地哄骗狱官转交给家人。几经辗转,这衣服就递出去了,传到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的手里。赶紧地,拿着东西上奏武则天,申冤!这下来俊臣可慌了,要知道狄仁杰未下狱之前,深得武则天宠信,你万一这边没关几天,那边武则天后悔了,麻烦就大了。赶忙令人伪造了一份狄仁杰的谢死表,交给武则天。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接到谢死表后发现一个端倪,怀疑有问题,很快召见了狄仁杰,问:“你怎么承认谋反了,是不是真有这事儿?你看我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你了,对你也不薄,你怎么能谋反呢?”狄仁杰这儿一边磕头一边说:“臣没有谋反。我要是不承认,早就死在他们的酷刑之下了。谢死表也不是我写的。”

武则天虽说残暴吧,但她不傻呀,知道来俊臣这帮人不是善茬,之所以一直没动他们,只不过是想借这些酷吏的手铲除异己。在分析了狄仁杰确无反意之后,武则天免了他的死罪,贬去做了彭泽县令。

要说当时的大唐,哦不,严格来说是当时的武周,女皇武则天在位,想要取唐而代之,那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她在感业寺出家做过尼姑,在废王立武中挺过宫斗大戏,人生大落大起后荣登皇座,身边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信任的人,但只有狄仁杰是个例外。

神功元年(697)十月,武则天把狄仁杰召回了朝廷,恢复了他宰相的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虽然这次再登相位后又立了不少功劳,但有这么一句话:跟他那句延续了两百年大唐基业的金言妙句相比,再大的功劳也不足为奇!

他说了什么话,能有这么大的功劳?列位,当时的武则天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妇人了,皇位继承人的难题摆在她的面前,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等同于让大唐复辟,又转回去了!那传位给武氏家族的人可不可以呢?比如让武家的侄子来当皇储?事实上,不行。

她特别清楚,武氏家族没有人有她这样的能力,可以维持大周的皇位。传给武家人,就是坐等着自己死后国家内乱。那传给儿子李显怎么样呢?又有点不甘心——这叫捆着发木、吊着发麻,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身边呢,也没有这么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人了,唯一值得相信的,就是狄仁杰。

一聊:“你说,怎么办?”狄仁杰说了:“姑侄之间,固然亲近,但和母子情比起来,恐怕还是要疏远一些。陛下为何宁可相信侄子,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呢?”

这一席话,击中了武则天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思虑再三,最终决定召回李显。不久之后,赶上突厥大举入侵,为了替儿子号召人心,为他铺平登基的道路,武则天先是把李显立为太子,又让他出任河北抗击突厥的大元帅。至此,李家后人继任大唐国君算是板上钉钉,狄仁杰的复唐计划终于成功了!

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大呼:“朝堂空也!”下令退朝,以寄哀思。朝堂上不是空了,是朝堂上没有能人了。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虽然心向大唐,但他没有辜负武则天对他的信任,从来都是兢兢业业,举贤不避亲仇。真实的狄仁杰,远不像影视剧里的那样会刑侦、会推理、会破案,但是呢,他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活跃在近千年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被大伙儿称为神探。反正这样的误会,有几个也挺好。

我印象很深,哪怕在传统戏曲里边,有关狄仁杰的戏也很多。当年评剧里最出名的一出戏叫《马寡妇开店》,说狄仁杰赶考,夜宿在马寡妇店中。马寡妇半夜敲门,打算跟他私会,他没有答应。天上呢,据说有神仙还看着呢,本来当年的状元据说不是他,但一看他正直,给换了。这是民间老百姓一个美好的愿望。有机会,各位可以听听我们的传统戏曲,了解一个不一样的狄仁杰。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