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学相声、学评书,后来又唱戏,一路走下来呢,好多观众聊天儿都提到,觉得演员学问大,尤其是说书的,前三皇后五帝,谈古论今,什么都知道。——嗨,其实您不了解我们的工作特性,您甭看我们打从开天辟地能说到计划生育,把您说得一愣一愣的,我们这都是“记问之学”,就是一辈辈口传心授下来的。
其实评书表演它是有统一的框架的,尤其是短打,在人物设计上各有不同。一般您看啊,每一个评书都有一个核心人物,我们叫“书胆”;还有一个有点缺心眼儿的负责逗乐,我们叫“包袱点”;还得有一个反面人物作为核心。
也不光是短打书,袍带书也如此。我说过《隋唐》,是个系列书,什么《九老兴隋》啊,《双鞭记》啊,《征东》《征西》啊,都算这里边的。当然了,也没有人会演这么全。因为过去来说,都有几个把杆儿的活,就是比较拿手的、能卖钱的。过去先生说一套书,在地上、在茶馆干的时候一般是三个月,跟签合同似的:我在您这儿说仁月,仨月之后换个地儿,南城换北城了,所以一年有这么四个茶馆就说起来了。没有说得特别全的,说够仨月就得。
《隋唐》说到瓦岗的时候,书胆就是秦琼;包袱点那多了,齐国远、程咬金,都算;反面人物,就是宇文化及。除了宇文化及之外,还有一个被塑造成反派的就是越王杨素。
杨素
杨素这个人,在《隋唐》里边其实提到得不多,主要出场还都是在前面《九老兴隋》的时候,后边没他什么事儿了,但是故事里给他安排做坏事做了不少。书里面设定,他是隋文帝杨坚的亲兄弟,说杨坚是亲哥仁,他是老大,老二就是杨素,老三是靠山王杨林。有的版本呢,说杨林是老二,杨素是老三,这没什么区别,就看说书人怎么设计了。就这么一个王爷,给他设计得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听说他的兄弟杨林要入朝的时候,他怕自己的行为被杨林知道,提前就跑了。如果说,宇文化及更多地是在朝廷上干坏事儿,杨素就属于作风问题比较严重。那么,真正的历史是这个样子吗?
首先说,隋文帝杨坚不是哥仨,是哥五个。他确实是老大,老二是蔡王杨整,老三是滕王杨瓒,老四是道王杨嵩,老五是卫王杨爽,这哥几个还有一个大姐姐,安成长公主。里面既没有杨林,也没有杨素。
那么杨素究竟是不是杨坚的亲戚呢?这个倒是不假。他们都是弘农杨氏的后人,祖先都是东汉安帝朝的太尉杨震,但很难说杨素他是皇亲国戚。这么说有几点理由:一个是一直到他死,也没封王。你看杨坚的亲兄弟们都是王,他们家老二杨整、老四杨嵩都没活到大哥当皇上,都是追封的。杨素呢,在杨坚在位的时候是越国公,死之前不久,杨广封他为楚国公,离着王位还是有一步之遥,说明两家还是不够亲。
另据《隋书》记载,杨坚、杨素出道的时候是分别发展的,后来才到一起。史书原文是:“及高祖为丞相,素深自结纳。高祖甚器之,以素为汴州刺史。”就是说,杨素是在杨坚当上北周丞相之后,认为杨坚能成事儿,所以跑过去投靠,而杨坚是因为杨素的才华才重用他,两人没有论亲戚。
没有说,一见面:
“哥哥!”
“兄弟!”
“挺好的?”
“好!”
“混得不错,给个官当吧?”
“行啊,来吧!”
——那不像话。除此之外,通过杨坚一朝其他大臣评价、议论杨素的语气可以判断,都是那种对同事的评价,没有对其皇室身份的敬畏。所以说,他们有亲戚关系没错,但是这种亲戚关系我觉得可以忽略不计,没有亲到那个程度。
说杨素跟隋朝皇室关系不近,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杨素的一切官职爵位,没有一点是靠裙带关系,完全是靠他自己的功劳得来的。历史上的杨素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武将,大隋江山你要说有一半是人家杨素打下来的,那一点也不过分。
首先说,年轻的时候,他就辅佐当时的北周灭了北齐。后来,他跟晋王杨广、大将贺若弼一块儿灭掉了南陈。再往后,他平定了泉州人王国庆的叛乱。开皇十九年,又率兵大破突厥,重伤了他们那边的头儿——达头可汗。开皇二十年,他又和晋王杨广合击来犯的步迦可汗。反正是战功卓著吧。《隋书》记载了杨坚对杨素的一段评论:“越国公素,志度恢弘,机鉴明远,怀佐时之略,包经国之才。”杨广对他也有评价,说他:“汴部郑州,风卷秋律,荆南塞北,若火燎原,早建殊勋,夙著诚节。”就是把他的功劳概括了一下,说他打仗跟秋风扫落叶一样,没有不成的。
除了战功,杨素还能治国,还有文采。杨坚说他:“自居端揆,参赞机衡,当朝正色,直言无隐。论文则词藻纵横,语武则权奇间出。”翻译过来就是说,杨素自打当了宰相之后,处理国家大事得心应手。为人还正直,有什么说什么。写文章辞藻华丽,打仗出计谋,“看我七十二变”,很厉害!
而且这杨素还特别会写诗。他有一首诗很有名,叫《赠薛播州》,是思念他的好朋友薛道衡的。薛道衡那是被称为隋朝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人!与虎同眠,焉有善兽?杨素能跟这样的人成为朋友,那错不了。这首诗还留下来了:“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敻。惟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这首诗一问世就被广为传唱。《隋书?杨素传》记载:“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
这么说,这人很厉害呀,文韬武略,方方面面都很好,怎么让小说家就传成了那样呢?咱们先举一个例子,你看杨素带兵怎么带。不管人家那边出多少人,他先派出一二百个兵,跟人家玩命。赢了呢?赢了就赢了。输了呢?一个不剩,全宰!要是打仗的过程中有人投降了,这几百人的下场也一样,谁也活不成。要这么一说,杨素这脾气,也实在不是人脾气。
唐朝宰相魏征不就说他吗:“杨素少而轻侠,倜傥不羁,兼文武之资,包英奇之略,志怀远大,以功名自许。”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人文武双全、目空一切,这点倒有点像《隋唐演义》里面的靠山王杨林。杨林那是虚构的,他的人设就是自负,喜欢谁谁就得好,讨厌谁谁就得死。有人说,杨林的人物原型是卫王杨爽,其实我倒觉得应该是杨素。
政治上,杨素祸害人还是挺有名的。为了辅佐杨广,他陷害了杨广的亲弟弟蜀王杨秀;因为贺若弼这些个老将经常不买他的账,他平时没事儿就恶语中伤;那些个在他面前溜须拍马的,不管有没有才华,都被他提拔了。但这些,相比较来说还是小问题,他办的最胆大妄为的事情,是在他得知自己和太子杨广私下结党的事情被杨坚知道时,立即假传圣旨,包围了皇宫,命令自己的心腹看住重病的隋文帝。而且当天晚上,隋文帝就死了。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咱们不得而知,但是这项罪名杨素是躲不开的。
但是咱们要清楚啊,不管是忠是奸,他绝不是小说里面写的那样,一听厉害的来了就跑,他没有。咱们再补充一点史料。杨素重病期间,杨广天天派人来看,明着是过问他的病情,实际上盼着他早死。杨素混官场那么多年了,能看不出来吗?所以他果断放弃治疗,坦然赴死,省得儿孙受自己的连累。就这气度,也是够瞧的。
李道宗
说完杨素,咱们再说一个和他隔的时间不太远的。在《隋唐演义》后面有一套书,叫《薛仁贵征东》,里面有一个大反派——江夏王李道宗。
李道宗有个老丈人,叫张士贵。张士贵出于自己的目的,几次三番加害薛仁贵,为国挡贤。事败之后,不但不思悔改,反而杀向了长安,打算谋反,最终让薛仁贵给灭了。
李道宗也因为这个恨上了薛仁贵,想了一主意,利用自己的女儿给薛仁贵栽赃。先请薛仁贵进王府喝酒,酒里边下了药,麻倒薛仁贵之后,把人家的衣服脱了,扔到自己女儿的房中,打算第二天再来抓薛仁贵一个现行,诬陷他酒后失德、调戏郡主。他女儿见状呢,一是为了自己的名节,二是为了保护忠良,一咬牙,自杀了!第二天,李道宗发现女儿死了,就诬陷薛仁贵杀了自己的女儿。皇帝听说之后,很生气啊,就把薛仁贵打进死牢。后来朝中的大臣出面调查,薛仁贵沉冤昭雪,李道宗反而因此获罪,被判圈禁在家。
这是小说家之言,历史上没那么回事儿。慢说李道宗,先提他那老丈人张士贵,这个人,可以说被黑得比李道宗还惨。
历史上的张士贵是唐朝的老臣了,李渊起兵的时候就跟着老李家一块儿混,并且在李世民的帐下屡立战功。《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张士贵一直就跟在李世民的身边。政变之后,执掌禁卫军,可以说是心腹大将,死的时候还陪葬在昭陵。您说,谋反的人能有这个待遇吗?谋反了还埋皇上身边,怕皇上在地底下闷得慌是怎么的?
另据《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薛仁贵主动投靠到他门下之后,张士贵对薛仁贵是大胆使用、尽力提拔,后来干脆,薛仁贵替代他接掌了禁卫军。并没有一点张士贵陷害薛仁贵的记载。所以,李道宗根本不可能为了他去陷害薛仁贵,也没记载说李道宗娶过张士贵的女儿。
至于李道宗,那就更了不得了。他不是评书里面的那种太平王爷,是真正上过战场的。据《旧唐书》记载,他跟唐朝宗室的关系,可比杨素跟隋朝皇室的关系近。他的爷爷叫李璋,和唐太祖李渊的父亲李昞是亲哥们,等于说,他是李渊的堂侄,和李世民是叔伯兄弟。李渊登基的时候,还追封了李道宗的父亲李韶为东平王。
李道宗在武德五年带兵收复五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定边,并且一鼓作气,为大唐开疆扩土一千多里。贞观三年参与反击突厥。第二年,俘虏突厥颉利可汗,还收降了突厥的苏尼失部。贞观八年,率兵参与征讨吐谷浑。一开始吐谷浑闻风而逃,这个时候,很多将领就主张班师回朝,李道宗坚持追击,并且亲率本部兵马第一个追了上去,战功卓著。贞观十一年,李道宗被封为江夏郡王。贞观十八年,追随李世民征讨高丽。贞观二十年,击破薛延陀。反正他这一辈子就是戎马倥偬。
除了军事成就,有一项外交成就也跟他有关系。大家都知道文成公主吧?您看历史上那么些个和亲的公主,就数文成公主最有名。这文成公主不是李世民的女儿,她父亲是谁,史书上没说,但是负责送文成公主入藏的,就是江夏王李道宗。所以有人据此判断,文成公主可能是李道宗的女儿。如果是真的,李道宗那是功在千秋——当然现在功劳也不小。
咱们再说一个,李道宗“疑似”在文学上的成就。据说,李道宗写过一副对联:“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被认为是影响了对联发展的重要文学作品。这副对联,现在还挂在武汉灵泉寺,据记载是他专为灵泉寺题写的。但是灵泉寺建于唐天宝八年(749),李道宗死在永徽四年(653),所以这是个谜,对不上榫儿!不过既然有这个说法,想必历史上李道宗的文化功底还是不错的。
李道宗的结局呢,这一点跟评书的结局有点像。不过不是因为陷害薛仁贵,是因为李道宗跟长孙无忌、褚遂良属于政治上的不同派别,遭到敌视。永徽四年,驸马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之事败露。这两口子,加上参与谋反的荆王李元景、大将薛万彻,反正都被弄死了,向来跟长孙无忌不对付的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也跟着吃瓜落儿了。李恪被人吊死,李道宗流放象州,就是今天的广西柳州,道儿上就死了。
罗士信
凡是涉及历史题材的传统小说,总会有一个排行榜。您比如《封神演义》里边有“封神榜”,《隋唐演义》里边有“四猛四绝十三杰”,《水浒传》里边有一百单八将排座次,《红楼梦》有“金陵十二钗”。
咱们要说的这个罗士信,常听评书的都知道,列在《隋唐演义》的排行榜上,属于四猛之一,而且还排在头一位。
罗士信,在《隋唐演义》里面是个很突出的人物,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这人的长相啊,跟一座黑铁塔似的,高大魁梧。一个人能把打架的两头牛给分开,还有一双飞毛腿,跑得跟马一样快。有的版本还说他能打飞石、会暗器。但是呢有一个缺点:缺心眼儿,智商不高。可也就是他这种憨憨傻傻的状态,让人觉得很可爱。
有朋友问了,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个人吗?嗨,这玩意儿您别往心里去。您比如罗士信,在各种关于隋唐的评书里边,出场的状态也都不一样。每一位说书的先生,他所说的《隋唐》都是他独家的《隋唐》。有的说书先生把罗士信跟罗成说成是一个人,说他是小白脸儿;有的先生呢,说罗士信就是个傻子。根据不同先生的不同需求,他会有不同的设计,所以您不用太往心里去,非把历史跟评书往一块儿扭,您还上班不上班?还干点儿别的不干?
抛开这些不提,咱们光说历史上,确实有一位叫罗士信的勇将。不过这位呢,不傻!有勇有谋,忠义无双,而且有的时候还有点儿阴损毒辣。说起这个,《隋唐演义》里另一个少年英雄罗成,就非常符合这一点。罗成漂亮啊,小水灵儿,现在说就叫“鲜肉”,能耐也大,排在十三杰第七位。可就是心眼儿歹毒,对谁都能下毒手。所以有人就认为,《隋唐演义》里的罗士信和罗成的历史原型,都是历史上的罗士信本人。
历史上的罗士信是隋末齐州历城人。历城,听《隋唐》的没有不知道的。他跟秦琼是老乡,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这个人十四岁那年就上战场了,少年得志。
说起他的年龄,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说他第一次上战场是十四岁,那是公元613年。他死的时候,三本书说的也一样,是公元622年,所以他享年应该是二十三岁。可《旧唐书》非说他死的时候是二十岁,《新唐书》说他死的时候是二十八,咱也不知道古人这个账是怎么算的。反正不管怎么说,罗士信在历史上留下来的人设是一个少年英雄。
公元613年,山东一带有农民因为受不了隋朝的苛政,起兵造反。在统治阶级的眼里边这就属于反贼啊,不能坐视不管。当时山东的军事长官叫张须陀,要派兵镇压,罗士信那个时候就在他的手下。年轻人嘛,总是一腔热血,他就跟张须陀说自己要上战场、平叛乱。张须陀不让他去,说:你太小,人都没发育全呢,上战场送人头吗?《旧唐书》的原文是:“汝形容未胜衣甲,何可入阵!”就是说你这样啊,连盔甲都撑不起来,哪能去打仗?
所以说还是个孩子。可你别看他人小,脾气不小,一听张须陀说这话,二话不说就穿上了两层的甲胄,带上两个箭壶,骑上马,找起义军打仗去了。——穿了两层甲胄,这说明两点:第一,他很聪明,先把自己弄得安全一点;第二呢,这孩子可能确实是单薄,一套铠甲他挑不起来。
反正这孩子不好弄。哎哟,一上战场,了不得了。没等战斗队伍列好,他抄家伙就蹿出去了。据我个人推测,他身上最少三样兵器,一个是前面说的弓箭,一个是枪,还有一个应该是剑或者是刀。
一进敌阵,就捅了好几个,又把一个敌人的脑袋给砍下来了。——一个十四岁的孩子,第一次上战场,就拿人命不当回事,一下子就把敌人吓傻了。张须陀在后边一看,来精神了,下令人马往前冲!当时是大获全胜。张须陀很开心呐,这才知道自己手下还有这么一个小宝贝疙瘩。
为什么说罗士信上战场用了三样兵器呢?您看,捅人用枪,砍人头呢就是用刀或者剑。这就跟《三国演义》里的赵云似的,一手枪,一手剑。再加上弓箭,所以是三样兵器。这也说明罗士信战斗的技术全面。
他作战的特点是出手果断、杀伐骁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心狠手辣。怎么看出来的呢?太血腥的咱不说,咱们说一个他指挥打仗时候的表现。
公元616年,罗士信的老领导张须陀战死。到了619年,他就投靠了大唐。第二年,他就参加了消灭王世充的战斗。提起这个王世充呢,反正《隋唐演义》里面这是个地道的小人,专门靠算计人活着。历史上,这个人虽说不至于那么次吧,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公元620年,罗士信率兵攻打王世充的要塞千金堡。本来按照罗士信的意思应该是让千金堡的守军投降,没想到这帮人骨头挺硬,不但不投降,还在城头上大骂罗士信,骂得挺难听。罗士信呢,想出一个主意,让人连夜带着几十个婴儿在千金堡的外边哭,一边哭呢一边冲堡里面喊:“行行好吧,开开门吧,我们是洛阳来的,投靠罗士信的。”里面的人当然不会开门了,但是得听着啊,听外边儿说什么。一会儿,听见外边有人聊天:“咱们可能找错了,这儿是千金堡,咱们跑吧。”说完,这帮人就跑了。
外边的这一跑,里边的就开始胡琢磨了:“你刚才听见了吗,这帮人都带着孩子,肯定是老百姓,都是找罗士信的,看意思是没找着。可罗士信的大营不就在我们附近吗?难道说罗士信已经撤兵了?要是这样,那这帮人咱们就得追回来。”追吧!打开门,千金堡的守军就冲了出来,追那帮“老百姓”去了。《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堡中以为士信已去,来者洛阳亡人,出兵追之。”
反正是追出去了,追出去就上当了,半道上让罗士信事先埋伏好的部队给消灭了,然后一鼓作气攻破了千金堡。攻破之后,怎么办呢?史书上记载了两个字:“屠之。”屠城啊!谁让你骂我的?罗士信就把一个堡的人都给杀了。那年他才二十一岁,下手狠呐,而且你看他那个主意多损,让人抱着孩子哭!咱也不知道这孩子哪儿弄来的。
当然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战乱的年代,一个在战场上玩命的将军,你让他处处讲人道、讲道德规范,那不可能,还干活不干活了?有道是“慈不掌兵”,带兵打仗的,就得狠一点儿。当然了,你带兵太狠,手底下人就不跟着你了,这一点在罗士信的身上体现得特别充分。
每回罗士信打完仗,缴获的战利品他都给手底下有功劳的人分一分。要是战利品不够的话,他拿自己的东西给人家。所以一打起仗来,手底下的士兵跟他一样,都玩儿命。但是,他执法很严,就算跟自己有亲戚、有交情,出了事儿也是一罚到底,弄得手底下的人很怕他。不过从这一点看得出来,他也算是挺耿直的。
还有一件事,也能体现这一点。在归降大唐之前,罗士信有一段时间是在王世充的手底下。那怎么后来,他又投靠了大唐去打王世充呢?
关于这个问题,小说《隋唐演义》里写得挺精彩。说是秦琼、程咬金、罗成(也就是罗士信的另一个文学形象),一起投靠王世充。王世充呢,给他们仁盖了一座“三贤府”。后来秦琼、程咬金投靠了大唐,罗成因为生病,没有跟着一块儿去,之后两军交手,罗成阵前倒戈,投靠了唐朝。京剧里边有一段《锁五龙》,说的也是这件事。艺术就是艺术,它不是历史,不过历史上罗士信舍弃王世充投靠大唐,比小说更精彩。
一开始,王世充对罗士信非常好,比小说写的还好,两人好得都不行了,同吃同睡。再后来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王世充手底下的人多了,对罗士信就不那么好了。当然了,要是光因为这个,罗士信也不能做得这么绝,后来有件事成了导火索。罗士信有一匹好马,让王世充的侄子看上了。老话说君子不夺人之美啊,没想到王世充这个侄子呢,不是君子,脸皮厚,伸手就找人家要。
这就是不会做人了。说到这儿,我就想起有一年我们一个演出方来了。是在青岛演出的时候,于谦老师在后台揉着核桃。您看这个梨园行啊或者曲艺界的人啊,都爱玩这核桃,不是说外面兴起来盘手串了我们才爱,我们这是有传统的,一直就玩儿着。于老师手里拿着俩核桃,跟那儿盘。这俩核桃还不错,样也挺好,个头也够大,而且是刚买来的,还挺爱,那会儿核桃还便宜,好多年前了。于老师坐在后台盘着核桃,青岛有个演出方的人,就一直坐在那儿看,聊天、说闲话也是心不在焉,老盯着于老师手里这对核桃,看得出来很爱。到最后,凑到跟前儿了:“于老师,您这核桃可真不错,您多少钱买的呀?”于老师说:“嗨,卖核桃的也是朋友,也没多少钱,才五百八十块钱买的这对核桃。”“噢,太好了。”这主儿一嘬牙花子,“我很爱这对核桃。我不能让您吃亏,我给您六百,您把它卖给我吧!”这一后台的人都快气死了!怎么呢?君子不夺他人之爱,这是其一。其二,人家五百八买的,您给人六百,让于老师挣二十块钱?通过一个事儿,你就能看出人性。
王世充这侄子也是如此,就要这匹马。罗士信肯定不给啊,大将最爱马了,结果这侄子呢找他叔叔去了。你要换了我遇到这种事情,我就得教育自个儿家孩子,你哪能这么没羞没臊呢!是不是?没想到王世充呢,比他侄子还混蛋,愣把这匹马抢过去了,给侄子。通过这件事情,罗士信算是看透王世充了,这人成不了大事,这才投奔大唐。
看似一件小事,也说明罗士信的性格就是眼里不容沙子,这也是为什么他打王世充的时候下手狠。要知道,《新唐书》是把他放在“忠义篇”里面来说的,也就是说,写历史的人认为这个人的综合形象是忠义的。按照咱们前边儿所说的来讲,并且用古人的价值观去分析,他也对得起“忠义”二字。除此之外,最能证明罗士信这个人忠义的事情,就是他的死,很悲壮。
公元622年,唐军征讨刘黑阔。唐军这边的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后来的贞观天子李世民,罗士信也在作战部队之中。
刘黑阔这个人,有能耐,是隋朝末年少数能跟唐朝这边掰掰腕子的人物。一瞧,怎么的,大唐打过来了?他没有一味地被动防守,而是看准了机会,主动出击。当时他手里头有一座城市叫洛州,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的曲周县。洺州先是被唐军攻破了,后来刘黑阙得着一个信儿,说洛州城里有人要跟他里应外合,于是刘黑阀又杀了回去。由于这次他指挥得当,洺州城变得岌岌可危,李世民先后派了三次援兵都没能接近城池。就在这个时候,罗士信挺身而出。
他先是带领二百人马把洺州城里的部队给换了出来,然后严防死守,抵抗刘黑闼的进攻。然而他带进去的只有二百人啊,当时还下着大雪,援兵打不进来,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最后他兵败被俘。刘黑闼知道他是猛将啊,有意招降,但罗士信始终不肯低头,于是被刘黑闼所杀。
消息传来:“罗士信将军战死!”把李世民心疼坏了,花重金把尸身给买回来,然后厚葬。说起埋他的这个地儿,更让人感动。他以前有个恩人叫裴仁基,因为刺杀王世充失败而被杀。打败王世充之后,他把恩人的尸首安葬好,并且跟别人说:“我死以后,也埋这儿。”最后真的如他所愿。
罗士信这辈子太短暂,但是也太精彩。首先说,他屡立战功,二十岁出头就被封为公爵。熟悉历史的各位都知道,李世民登基以后,把他最倚重的功臣画成图像挂在凌烟阁,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有人说,他要是活到大唐统一、李世民即位,也许能名标凌烟阁。其次,这个人忠正耿直,爱憎分明,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是一个正义、可爱的小直男。这孩子年轻,但胸怀韬略,懂得活学活用。他让婴儿去哭城,就是历史上“四面楚歌”的一个变形。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生动鲜明、特点多样、有血有肉的历史名将,才能让后世文学家能因为他创作出两个性格和外形完全相反的艺术形象。这个很正常,您比如京剧舞台上,罗成、罗士信就是一个人:姓罗名成,字士信。评书里边呢,又有好几种说法,每一个说书艺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只是借的罗士信这个名字。所以您听书就是听书,看戏就是看戏,翻历史就是翻历史,别把它们搅和在一块儿跟自己较真。
一部《大隋唐》,把历史上多少功臣名将都给颠覆了,史学家的笔,它比不了说书人的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