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关于说话的一切

阶段二:思维-内部言语阶段(心理表征-符号化阶段)

阶段二:思维-内部言语阶段(心理表征-符号化阶段)

阶段一的重点是提高“分辨率”,阶段二的关键则在于丰富“词汇量”。没有原始材料就没有反思的对象,没有符号材料则没有反思工具。心有所感,意有所动,我们终究需借助符号来捕捉、指认这些感动,这些被符号化过的心理表征,即我们常说的“念头”“心声”。

和“颓废”“旷直”“简素”“主体间性”这些符号打过交道的人,相比从未见过它的人,总会多一些整理经验的抓手。当他们遭遇类似情境时,便有机会使用这些符号来澄清混乱的内部经验和外部现象。

在这个意义上,某领域的“专家”就是掌握了该领域术语表的人。仍然拿喝茶举例:如果你深刻地掌握了下图中每个词汇所对应的经验内容,那么你大概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品茶师,能够轻易地对某类茶品评头论足,换句话说,你在该领域实现了词汇自由。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醒我们,“概念纯粹是用来表示差异的……它确切的特征是它们不是别的东西”。实现“词汇自由”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能在足够多的其他概念的帮助下,逼迫某个概念现身,相对准确地理解和使用它,正如在雄奇、简素、婉约、松懈、敏锐、狭隘、悲观的帮助下,我们才在更微妙的意义上理解了“颓废”的丰富意涵。

很多人会刻意收集一些生僻大词和精美句子,甚至从小被家长逼着背美文、诗词,这对提升经验“分辨率”其实很有帮助。敏锐的感官、好奇心、丰富的经验是把握它们的前提,但这些词汇也能反过来牵引我们的注意力,引导我们识别经验中的细节和层次,最终殊途同归。仍然要提醒你的是,后一种方案有明显的工具主义倾向,隐藏着使我们变得平庸的危险。正如阿城先生所说的:

沉雄、冷峻、壮阔、亢激、战栗、苍凉,你读懂这些词并陶醉其中时,若还能意识到情感上的优越,那你开始对快感有“深刻”的感觉了,可是,虚伪也会由此产生,矫情的例子比比皆是,历历在目。(阿城《常识与通识》)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