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关于说话的一切

阶段一:刺激-思维阶段(外部刺激-心理表征化阶段)

阶段一:刺激-思维阶段(外部刺激-心理表征化阶段)

这个阶段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分辨率”。同样的刺激源,不同的人接收到的刺激是完全不同的。我喜欢听音乐,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听不见”那些低音贝斯的;我喜欢看电影,但在系统学习电影知识之前,我几乎意识不到景别、视角以及色调的变化,更别说理解背后的镜头语言了;我喜欢喝茶,但至今也尝不出金骏眉比一般的正山小种好喝在哪儿。

首先是感受能力的粗钝,其次才涉及所谓的“词穷”。我们很容易把自己感受力粗钝的问题归结为词汇量匮乏。但事实上,你根本没有捕捉到那个刺激,无从建立与之对应的心理表征,却想在词库里找一个漂亮的词汇来反向建构经验,“言之无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比如,我们都会用“颓废”这个词,且看它是如何出没于一流文人的脑子里的。

粗陋何来颓废?沮丧罢了。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颓废很怪,只有不自觉的时候才迷人,所以有时雄奇,若苏东坡、辛弃疾,有时婉约,若王实甫,有时旷直,若李白,有时简素,若张岱。颓废是指松懈某种狭隘,敏锐的悲观。颓废是造成艺术敏感的重要的质之一。风度在于不自觉的时候,颓废亦是模仿不来的,模仿的结果是可笑。(阿城《文化不是味精》)

我们自以为拿住了“颓废”一词,用它描述某种经验,耐不住经验本身的单薄;我们顺手记下了“雄奇”“婉约”“旷直”“简素”,指望日后能用它们拼凑出令人激赏的句子,糊弄一下阅卷老师和不走心的读者也许够用了,但别糊弄自己,避免沦为一台“高档人肉复读机”。

深刻的表达往往是“有感而发”,第一阶段的“塌陷”是根源性问题——我们对经验对象无感。感官孔道闭塞,生命体验匮乏,经验材料单调,加之缺少对这些材料进行反思和推敲的能力,得到的感悟必然是浅薄的、缺乏层次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没有真的在听音乐、看电影以及品茶。在做这些事情时,我们心灵的触角没有完全伸展出来,仅有的注意力都被最能刺激神经的元素占据了,包括那些动次打次的声音、狗血的剧情、惹眼的声光电以及某种强烈的味道。我们听到、看到、尝到的,是一个“分辨率”极低的对象,在心里留下的,是极其粗糙的经验。

经验的粗糙先于语料的匮乏。只要我们明确了这个优先级,就马上要转而强调语料库的重要性了——如何提高“分辨率”,如何反思推敲你的含混经验?最终你还是得借助概念符号。这正好是阶段二的重点。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