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在阿里巴巴上任,第一个任务就是乘飞机到世界各地出差,不是公干,是到当地裁员。当时是2001年,科技网站泡沫破裂。这一场经验告诉我,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我们只有一颗制胜的子弹。
为了大大降低烧钱率,渡过科网危机,阿里巴巴相信,我们只有一颗制胜的子弹,要保住最强的武器,坚持到最后,谁不跌倒,谁就会胜利。在科网潮中烧钱烧尽了而离场的企业为数众多,能够坚持不死的,必有生机。于是阿里巴巴提出了“B to C, B to C, B to C”的计谋。
15.1 一颗制胜的子弹所谓三大“B to C”就是指“Back to China”(回到中国)、“Back to Coast”(回到沿海)及“Back to Central”(回到中央)。用了不到1分钟的时间,阿里巴巴高层就做了决定,把业务带回中国,生存下去的唯一可能性就在中国本土。然后就是把所有成本结构(Cost Structure)重组,把高薪的员工大刀阔斧裁掉。于是我的第一站是杭州。
在杭州的办公室,原本聘请了一名比利时籍员工,他的薪水极高。我向他解释了企业面临的难关,并向他提出把薪酬减半,换来把股份提高三倍的提议,不过,他一口拒绝了。最后,我在他的眼泪下把他开除了。
我接着飞到中国香港。那天我与员工吃年夜饭,他们很想知道公司面临危机的大计,让我快快告诉他们。我心想,长痛不如短痛,于是狠下心肠,说计划就是裁员,我和CFO(首席财务官)蔡崇信一起,一下子把大部分员工解雇了,剩下不到10人。
我就是带着这种心情到美国的。出发前,我太太问我要不要避弹衣,她说美国刚刚有个员工用轻机枪把老板及人事经理杀死了,就是因为被裁。我和CFO到美国,和CTO(首席技术官)吴炯一起商讨后,二话不说,公布除了3名员工外,其余通通被裁。说罢第二天,我就乘飞机回国。
欧洲的员工也解雇得只剩一人。韩国呢,我跟他们说,只给他们一定数额的资本,倘一年后还未有收支平衡就得关门。后来,他们也全部被裁了。
15.2 放眼全球 立足当地“Back to Coast”指把办公室集中在沿海城市。开始时,阿里巴巴在四川、昆明、东三省等地也设有办公室,虽然网站在这些地方非常受欢迎,但当时仍未有收益,于是我们决定把这些办公室关掉,只剩下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及福建的办事处。上海的写字楼也太大,我们协议把它分租出去。就这样,减少分公司,减少租金,节流不少。最后一个“B to C”是“Back to Central”,我们把总部重新定位在杭州,重新上路。
经历这一场改革,不出一个月,阿里巴巴的烧钱率大幅度下跌至每月50万美元以下,成绩显著。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决定非常正确,当时以境外高薪技术人员支援境内的网络系统,根本就是资源错配。境外高科技人员无疑有一己之长,但对远方的中国国情实在认识不多。我们有不少竞争对手在科网危机时仍坚持把境外人员保留,反而裁去境内员工,牺牲境内员工的薪酬去支援境外高薪员工,实在不是长远之计。
阿里巴巴当时已经很清楚,应放眼全球,立足当地。只要把我们的长处瞄准市场机遇和对手的竞争劣势,把自己跟敌手区分开来,就能够坚持到最后。阿里巴巴在杭州的员工由头到尾未有削减过,经历低潮站稳阵脚后,现时员工数目反而一直上升,由2001年的100多人增加到现在[1]的2000多人。
虽然在低潮时,我到上海公干也只是乘地铁,在杭州住100多元一晚的旅店,身体力行为企业节流,但这一番经历,让我获益良多,望诸君也有得着。
[1] 指2005年。——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