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办义学,得到太后、皇帝的嘉奖。片中出现的慈禧、光绪形象,是照搬清末以来的民间八卦说法。
清末,外辱不断,慈禧集中了民间怨气,被描述成一个没见识的粗野之人。片中的她一开口,就是“把我惹急了,就把你们都宰了”。
她面对的是上朝的大臣,大臣们下跪磕头,自称“奴才”。询问北京的官宦后代,朝廷上没有“奴才”这个词,“奴才”一词的使用仅限于家奴,在家里的话,不可能拿到朝廷。慈禧对大臣是直呼其名,叫“李鸿章”“袁世凯”,大臣开口自称为“臣以为……”,慈禧开口自称是“我觉得……”
片中退朝,是大臣们候着,慈禧由太监扶走,是京戏做法,京戏不像话剧转场能拉幕布,转场不便,演大臣的演员们后面还有戏,不好让他们下台,于是让演皇帝的演员先退。
现实里,退朝不是太后退,是退大臣。退几步,转身就走了,没有“后背对着太后,不雅”的禁忌。一直正对,低头退到门口,是后宫下人退走的礼节,不是大臣的。
“皇上”是戏曲里的词,皇宫没这词,是叫“皇帝”。朝廷上,大臣叫慈禧为“太后”,下人才称为“老佛爷”——只能在后宫里说,这个词是不能当着大臣说的。
慈禧晚期,迫于外国压力,舆论开放,国人纷纷办报,多成多败,京城一地,据称就有过三百多份报纸。慈禧在报纸上总挨骂,“老佛爷”的叫法,也被报人披露。多数大臣震惊,之前不知,觉得后宫里跟下人闹着玩的词,流传外界,实在不雅。
电影里称“老佛爷”,观众必反感,一个祸国殃民的人,自称为佛,实在狂妄。其实不是称佛,是“老年喇嘛”的意思,京城里生活着许多蒙古喇嘛,北京人管蒙古喇嘛叫佛爷。外地人不知,以为是“佛”,还加“爷”字,怎么听怎么别扭。
北京人口里的“爷”,也不是“爷爷”的意思,还是佛爷。京城文化是汉满混合,而满蒙通婚,大半习俗跟蒙古同。京城家族,堂兄弟之间大排行,老五称为“五爷”,老十三称为“十三爷”。称对方为“爷”,不是自居小辈,是拿对方当出家人尊重。
北京人对刚出生的孩子,也称“爷”。爷爷刚抱上孙子,会说:“我的爷呀,来了我家,您得受苦啦。”当纯洁的孩子为出家人。
电影里拍的皇宫状况,得满足民间想象,写实了,就没观众缘了。一九八七年的《末代皇帝》典型如此。
事实是,皇帝大婚,从东北老家请了一批萨满(巫师),但皇帝嫌他们形象怪异,没让在婚礼上出现,本该萨满主持的环节,让几位满族大臣的夫人代办了。妃子要早一日入宫,跪迎皇后的婚嫁队伍。
跟英皇室结盟,甚至结亲,是清皇室的复辟计划之一。皇帝想实行英皇室的一夫一妻制,不娶妃,好日后跟英皇室交往,不显得自己落后。迫于积习,不行,为多少显得文明些,尊重妇女,不让妃子感到低人一等,废除了妃子跪迎皇后的环节。
但当导演的人,哪能错过视觉出彩的造型、“妃后见面”的戏剧性场面?贝托鲁奇拍成妃子带着一帮奇装异服的萨满,迎接皇后……场面荒诞刺激,欧美观众满意。
康有为、梁启超在报纸舆论上,将光绪描写为一代明君的坯子,可惜被太后霸着权力,不让他做事,未展才华而患病早亡。壮志未酬身先死,造成他民间口碑好。大众恨大清,不恨光绪。
本片中,慈禧、大臣们都相貌猥琐,独给光绪找了位英俊演员,没给他台词——因为他毕竟属于新时代被批判的阶级,要有台词,得暴露其阶级本性。
所以不说了,拍他坐书桌批奏折,举止文雅,一派读书人模样。导演小心地维护了大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