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文经典 > 光幻中的论语

元曲苦情

元曲苦情

苦情戏典范是《窦娥冤》,跟好莱坞剧作截然相反,美国的观影人群主体是城市蓝领阶层、农场打短工的牛仔、零售贩子,都是手停口停的月薪阶层,他们喜欢赢,赢了才能活。所以,好莱坞电影是“一场胜利”,个人跟现实搏斗,战胜现实。

苦情戏是“一场失败”,个人面对现实,像霜打的茄子般——蔫了,坏事接踵而来,一桩比一桩严重。好莱坞是有来有往,在现实打击下,个人能反击,《窦娥冤》是一边倒,个人毫无还手之力,窦娥被逼死。

元曲苦情,因国破家亡,科举废除,文人居下流,前所未有地无力,写的剧情,要逼出心底最后一滴泪。哭痛快了,才爽。

一九六五年电影《苦菜花》、大陆八十年代《天云山传奇》、香港六十年代《可怜天下父母心》、台湾八十年代《妈妈再爱我一次》都是苦情戏。

沟口健二导演的《山椒大夫》,是日本苦情戏典范。父亲死后,坏人就来了,母亲被卖作妓女,儿女被卖作奴隶。女儿长大后,自杀,儿子长大后,一度当官,观众刚舒了口气,打击立刻落下,为了实现亡父的理想,儿子丢了官。

成为穷人后的他找到母亲,而母亲已又瞎又疯,过去的灾难无法挽回,现今的他也没能力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母子二人终于团聚,却只能相拥痛哭。

日本传统文艺是“颓到底、惨到底”。影评人佐藤忠男提供史实,二战期间,日本鼓励民众参战的宣传片,为赢得最大覆盖面的观众,要采用苦情戏模式:一个男人打仗去了,家里的父母妻儿陷入贫困和无人帮的处境,很快病死累死,得知自己家破人亡的他,洒泪重上战场。

美军入驻日本后,清剿战争宣传片,不料看后发现,明明是反战电影呀,讲述战争摧毁个人幸福。不知日本民众看了,会产生上战场的冲动,思维是“他都那么惨了,还要上战场,可钦可敬,我没他惨,更要上”。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喊苦就有大众缘。

卡耐基总结人性误区,第一是不认错,第二是总觉得自己冤。是考察犯人得出的结论,刚判刑会认错,监狱里待久了,就会觉得自己没错,是被冤枉的。欺负人的人,内心自我定位也是被欺负的,是给挨打者“逼的”。

好人坏人、弱者强者都内心委屈,对“受欺负”的电影,深感共鸣。

好莱坞一九四〇年的《魂断蓝桥》也是苦情戏。女主在生活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战争来临,爱人、父母、事业全部失去,因为还想活着,为一口饭,当了妓女。结尾因为自尊,吃不下这口饭了,选择自杀。

简直就是我们的《苦菜花》,在美国本土没观众缘,感动亚洲。

《武训传》前半是苦情戏,武训生来就是乞丐,跟母亲沿街乞讨,父亲已死,很快母亲也死了。十七岁到张举人家打工,被赖去工钱,三年白干,还遭毒打。

所爱女子小陶被张举人打手掳走,武训无能为力;小陶要被张举人高价卖给一个龌龊老男人,武训无能为力;小陶被逼自杀,武训无能为力。

惨成这样,肯定能赚到钱了,剧组也真的关机了,不料被追加投资。钱得花完,剧组二度开机,一百分钟左右的电影,扩充为三小时。

多了的钱,让导演重新思考,加了“武训悟道”段落。影片后半,不再苦情,武训反抗,虽然反抗的方式超出常理。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