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文经典 > 光幻中的论语

善书—社会主义

《武训传》里的悟道 善书—社会主义

一九五〇年公映的《武训传》,其剧作是《悲惨世界》一般的配置。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欧洲顶级畅销书,一部书的赢利等于一个跨国企业。法国评论界分析原因,用词是“天主教—社会主义小说”。

当然小说中的社会主义,是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还不懂阶级斗争。揭露各种不公正现象,设想解决社会矛盾的是“大工厂”——像大家庭一样提供福利的工厂,十九世纪中期欧洲的报纸、口头舆论都在讨论这种大工厂,是穷人改善生活的希望,也是富人追求社会进步的理想。

主人公冉阿让一生都是个司法制度的受害者,符合“揭露不公正现象”。他创办了含托儿所、工人救济金、免费药房的企业,符合“大工厂”。晚年似一位天主教圣徒般,以全面牺牲个人幸福、奉献他人的方式,获得精神升华。

天主教道德观是大众传统,空想社会主义是大众热门,写这两桩事,人人都知道、人人有共鸣,阅读人群的覆盖面大。

《悲惨世界》是雨果个人最畅销的书,用此种配置,他仅此一次。《巴黎圣母院》《笑面人》《九三年》的读者限于平素看小说的人群,未能广及民间,而《悲惨世界》发动平日不读小说的人群也看。

《武训传》公映后引发全国范围的大众好评,是一九五一年上半年的票房冠军,没有看电影习惯的人也争相看,《泰坦尼克》一般。模仿法国评论,可称为“善书—社会主义电影”,采用善书传统和科学社会主义观点。科学,是懂了阶级斗争。

善书——讲因果报应范例、个人成道的故事,从字面解释为“劝人行善之书”,是清朝畅销书类型,延续到民国。三十年代的《扬善半月刊》是学术刊物,却冒充善书为刊名,为争取读者吧?可想当时善书销量仍大。

善书的兴旺,因为清朝有小两百年在全国范围内,每月民间都要宣讲《圣谕十六条》——康熙总结的道德规范,在各地孔庙里。确实枯燥,为招揽民众来听,热场一般,以弹唱表演的方式先讲善书,后来喧宾夺主,以演出为主。所以孔庙从不冷清,里面是吹拉弹唱。

所讲善书不是固定的,不断更新。

《武训传》男主由凡人到圣贤的善书故事,辅以新时代广为传播的阶级斗争观点,人人都知道、人人有共鸣,必是高票房。

善书是用来唱的,我这代人不会。唐诗宋词是用来唱的,我这代人不会。四书五经都是用来唱的,我这代人不会。香港电影一九九三年的《青蛇》、一九九四年的《梁祝》里,私塾读书在唱,可惜用的是现代流行歌曲,或山东快板。

《武训传》的可贵,是片中留下了一段私塾吟唱的调子。

私塾吟唱的调子有多种,韩国釜山孔子学院录音了几位韩国私塾时代老人的吟唱,未听到原版,听到一位当年派去跟老人们学的教师的唱。跟《武训传》不同,是另一种,竟然耳熟,是现今我们寺庙里唱《大悲咒》的曲调。

悲欣交集,慨叹文人不要的,被寺庙保留下来。祖辈的东西毕竟还在,在我们的地方上没有绝,只是“当面不相识”,不知它原是什么。

善书分两种:因果报应、个人成道。

“因果报应”多找名人编故事,梅兰芳是入善书的。如下:

梅兰芳的父亲是一位穷苦的胡琴琴师,领了一年薪水,回老家过年。途经一地,发水灾,不忍心见灾民饥饿,就把年薪都捐出去了,空手回家。

他过了个穷年,善报落在儿子梅兰芳头上。梅兰芳成为戏曲界龙头,一生的富贵荣耀,其实都是父亲一年年薪的回报。

——肯定不符合事实,梅父不是打工仔,是老板,除了拉琴,还经营饭庄。梅兰芳成为四大名旦之首,是祖孙三代累积出的综合实力。比如,其他三位名旦的乐师班底,都出自梅家,不是他父亲教的,就是从梅家乐师班分出去的。

但老百姓更愿意听“一年年薪换一生”的故事。

因果报应的故事是底层的励志书、成功学,以小博大、以少胜多,代价不高,收获难以想象的巨大。穷苦琴师一年年薪,没多少钱,换来儿子成为京戏龙头。

另一种“个人成道”的故事,更是以小博大,小付出,能成圣贤。比如:

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个叫“黄打铁”的铁匠,收入少,手停口停——今天不打铁今天没得吃,十分苦闷,觉得自己如同犯人,一生都将被囚在火炉前,动弹不得。有位过路僧教他,打一下铁,念一声佛。他老实照做,三年后,成道了。

没看过经书,却超越高僧大德。

武训三十余年乞讨办义学,一番辛苦,朝廷赏黄马褂、立功德牌坊,封为“乞圣”,成为圣贤,超过了功臣、忠烈、鸿儒。功臣要冒险、忠烈要惨死、鸿儒要著作等身,代价巨大,他们成不了圣贤,你成了,跟他们比,你还是“以小博大”。

低起点的人达到最高成就,对于大众,实在励志。善书畅销,是因为怎么看怎么高兴吧?描述出“唾手可得、一步登天”的捷径人生。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