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足以改变孩子人生的称赞法

第十一章 足以改变孩子人生的称赞法

若仔细揣摩伟人们的成就,就会发现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只靠自己,其背后也有助力者,以及这些人对他们的称赞与激励。称赞与激励是改变他们平凡人生的魔法,也是激发人们潜力的催化剂。

01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意思是受到的称赞越多,想做好事情的欲望就越强烈。即,在他人的称赞或者更大的期待下,效率会大大提升,出现更好的结果。

1968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罗伯特·罗森塔尔在旧金山的一所小学里,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做了智力测试。然后,在每个班随机选出了20%的学生,并告诉老师这些是“优胜组的学生”。八个月后,又做了同样的测试,结果显示:名单上的学生的平均分高于其他学生,不仅如此,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可见,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同理,家长持续的称赞与激励,也可以让孩子产生惊人的变化。

各种事实表明,称赞不仅能让人心情愉悦,也有助于激发潜能。傻瓜温达[1]在聪慧的平冈公主的称赞与信任下,成为了优秀的将军;双目失明的聋哑人海伦·凯勒在沙利文老师真心的称赞下创造了奇迹。

称赞的效果已被医学证明:受到称赞后,人会分泌各种免疫物质,这些物质会被传送到大脑,抑制不必要的压力荷尔蒙的分泌。除此之外,称赞的优点也数不胜数。

02 称赞也是一门艺术

称赞是一件好事,但是善于称赞的人却不多。如果一味批评,孩子会垂头丧气、自信不足;如果对孩子无条件地大加赞赏,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可见,称赞也是一门艺术。

|从简单的称赞开始|

如果你是从现在才开始练习称赞,请从“简单的称赞”开始。“简单的称赞”要求我们要称赞孩子必定能做好的事情,而不要把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为改正错误或不良行为而进行的称赞则可谓是“有难度的称赞”。若想做好“有难度的称赞”,就必须给孩子指出值得称赞的目标行为。例如,“贤洙一直都不挑食呢,真是一个好习惯”是“简单的称赞”,而“能主动学习,真棒。比起成绩,看到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爸爸更开心啊”则是“有难度的称赞”。

开始称赞时,请从简单的做起,这一点尤为重要。

●“今天看起来心情特别好呢,有什么好事吗?”

●“今天帮了爸爸很多忙,谢谢。”

●“把房间打扫得这么干净,在学校也一定受到表扬了吧。”

●“今天脸洗得很干净,所以看起来很漂亮哦。”

●“今天你能遵守与爸爸的约定,爸爸感到非常幸福。”

|即时称赞|

称赞的时机要恰当。日常生活中,孩子做的很多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即时称赞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改正一些坏毛病时。如果称赞不及时,效果就会减半,孩子会认为是爸爸心情好才会称赞他,还会让孩子慢慢养成察颜观色的不良习惯。

●“哇,这幅画是秀贤画的吗?颜色涂得真好!”

●“幸亏有泰浩照顾妹妹,爸爸才能打扫好房间。谢谢泰浩!”

●“你被选进那个队伍,爸爸真高兴!”

|说出具体的理由|

称赞最能激起孩子的行动力。如果想让孩子完成既定的目标,就必须有目的地称赞孩子。然而,没有依据的称赞也不是件好事。长相一般却称赞漂亮,成绩差反而称赞学习好,长此以往只会在孩子内心埋下不信任的种子。

●“艺苑今天把玩具整理得很好,爸爸真开心啊。”

●“不挑食,肯定能健康地长大。”

具体地称赞孩子的某一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对孩子明确表达自己的期望。“不要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不要笼统地说,应该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期望——“读完的书要放回原位”或“玩过的玩具要重新放回玩具箱”。如此一来,爸爸指明具体的方向,孩子也更容易获得称赞。

例如,称赞孩子画的画时,与其说“画得真好”,不如说“长颈鹿的脖子画得很长很美”,具体地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加以说明并称赞,孩子理解了自己的行动和家长称赞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后会更加积极努力。

|与其称赞结果,不如称赞过程|

还有一点,不要只称赞事情的结果,而应强调孩子努力的过程。能让孩子继续努力的动力,正是对过程的称赞。

如果称赞的重点只放在结果上,孩子很容易变得焦躁。稍有不慎,孩子就容易陷入“为求目的,不择手段”的险境。倘若孩子努力去做一件事,最终却没能做好,他会想着爸爸只注重结果,从而受到挫折、失去积极性。称赞孩子努力的过程,会让他在结果不尽如人意时,也能沉着下来继续努力。

重视结果的称赞方法:

●“恩惠得了一百分,爸爸很高兴。真棒!”

●“数学考得很好,爸爸太开心了。”

●“今天比赛得了第一名啊,我们的艺苑果然很棒。”

●“把房间打扫得这么干净,真棒!”

重视过程的称赞方法:

●“今天打扫房间辛苦啦,家里明亮了许多啊。”

●“每天都认真练习,实力越来越棒了啊。”

|肢体语言也可表达称赞|

如果只靠话语来称赞,孩子很容易把称赞当成玩笑。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真诚,家长需要用肢体语言去称赞。有时,一个拥抱比十句话更有力。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称赞,例如,握紧孩子的手,或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又或者给孩子投去充满爱意的眼神,更能让孩子感到幸福。与孩子对望,身体向孩子倾斜时,孩子会感到亲近和舒适。

身体接触下的称赞:

●(紧紧抱住孩子)“你知道爸爸相信你吧,镇宇,爸爸爱你!”

●(摸摸孩子的头)“秀贤现在做得很好,爸爸真是太开心了!”

对孩子独立完成的事要格外称赞:

多称赞孩子的理由之一是,要使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主动做事时,应该给予他更多的称赞。这是孩子为成功而努力的证据,所以要毫不吝啬地去称赞。

明智的爸爸会根据孩子的特点,观察孩子一段时间,选择孩子能接受称赞的最佳时期、场所、事件。这时对孩子的称赞会事半功倍。

●“志龙知道打扫自己的房间了,做得真好。”

●“哇!今天早上衣服穿得真快啊。”

●“你竟然自己完成了!真为你感到自豪啊。”

●“孩子,你给花儿浇水,花儿笑了,爸爸也笑了,心情真好啊。”

|最容易被忽视的称赞|

很多爸爸在孩子完成既定的事情时,常常给予称赞。但是,当孩子听话地不做爸爸不允许他做的事时,爸爸也不要认为那是理所当然而置之不理,其实这正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称赞。这种情况依然属于遵守约定的情况,所以需要给予孩子称赞。例如,可以说“让你不要边听音乐边学习,果然做得很好啊,真是我们的好敏俊,真棒”。叮嘱孩子不要做某件事时,如果孩子真的做到了,应该相应地给予称赞。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继续往好的方向发展。称赞时,如果孩子正在努力做某件事,应该激励他在过程中全力以赴。爸爸的鼓励能让孩子产生“我可以做到”的信心。

一定要记住的是,再好的称赞,如果依据不足、夸大其词,便会蒙蔽孩子的双眼。平常只是涂涂画画,却被称赞为“天才美术家”,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容易变得自负或者经不起批评。

千万不要按自己的主观判断或当时的心情去称赞或责骂孩子,也不能把称赞孩子当成亲近孩子的权宜之计。

此外,敷衍的称赞是不关心孩子的另一种表现。请记住,只有注视孩子的双眼并真诚地说出每一句话,才能打动孩子的心。

称赞的同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可以提高孩子的动力。“作业做得好,学习又认真,这次还得了一百分!送你三张贴纸作为奖励。”细分奖励的阶段,送给孩子贴纸等简单的小礼物,能引导孩子走上父母所期望的道路。

03 孩子会因为真诚的批评而改变

有时候,批评同称赞一样,也能使人发生改变。只要灵活利用,就能发挥作用。批评只有出于真诚,孩子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而在这一方面,与妈妈相比,爸爸更加合适担起批评的责任。

如果要批评孩子,但又不想让孩子受伤,最好在批评之前想好批评的方法或强度。如果爸爸情急之下说了重话,或在不考虑当时状况的情况下批评了孩子,那么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不但不会自我反省,反而可能会变本加厉。如果想批评有效果,那就要了解孩子的状况,适时选择场合,且在单独两人一起时批评比较好。如果突然在很多人面前批评孩子,孩子会很受伤,甚至会跟父母大吵大闹。

在需要批评的情况下,比起笼统的指责,不如具体地说出孩子的不足。例如,比起“你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如说“你帮爸爸打扫一下房间不可以吗?”这样的表达更具体,孩子反而有可能会把批评当成鼓励。批评频繁或者时间长,会让孩子觉得这更像是唠叨,从而使效果下降。

批评时请避免负面性的词语。批评或者指责时,需要选用更客观、积极的表达方式。

●“没有一点灵活性”“没用”“成天这么随随便便”“到底能做好什么”。(×)

●“我们成元做得都很好,但是如果能把打扫也做好,就更帅了。”(√)

如果想让孩子毫无负担地接受父母的批评,爸爸首先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客观的信息。给孩子提供的客观信息越多,他就会越自觉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足。如果给孩子提供的是主观的信息,那么只会适得其反。比起单纯地批评孩子的缺点或错误,不如以爸爸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让孩子自行判断自己的行为。提供信息是提供知识,促使孩子对相关的事情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批评会有碍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

●“你没有时间概念,你是不是要改改?”(×)

●“成功的人都是守时的人,所以你是不是也要学会努力去遵守时间?”(√)

如果直接指责孩子的某一行为,那么孩子不但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认为爸爸很冷漠。因此,等一段时间过去后,以冷静而严厉的语气或间接的方式与孩子谈话会更有效。

●“你对朋友说话很没礼貌,这是坏习惯,要改!”(×)

●“你能和朋友们很快熟悉起来,这很棒,但是说话前多思考一下,朋友们也许会更喜欢哦。”(√)

批评时请不要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最好先称赞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再指出孩子的问题所在。

●“不刷牙是坏习惯。”(×)

●“胜浩什么都做得都很好,如果睡觉前能刷牙就更好了。”(√)

与其说一些具有强迫性或指示性的话语,不如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一定要记住,孩子会因为真诚的批评而改变。

04 明智批评的五个原则

“你怎么那么听不进话?”“你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我真的是没法活了。”这些都是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的一些话。虽然父母是希望孩子能够改变才会如此,但这些话却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对孩子行为的改变毫无帮助。

在指责孩子时,理应只责备孩子做错的行为,可是有些家长却在批评孩子错误行为的同时,经常说一些侮辱孩子人格的、毫无意义的话。虽然这样的责备和批评出自于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做得更好的一片心意,但听到这些话的孩子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会觉得爸爸冷酷无情、不了解自己的内心,并不会认为自己有错。由此可见,减少责备的人和被责备的人之间的思想差异,达成共鸣最为重要。

|孩子很小时候,不要指责他们|

与简单的教训相比,通过与孩子的对话进行批评更有效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连话都还听不懂,即便批评责备他们,他们也不能理解,这样一来,爸爸就会更加生气。虽然说孩子们能听懂训斥的年龄各不相同,不过一般都要到五岁之后。当然,如果孩子比同龄人成熟,能够听懂大人们说的话,也不会成为问题。对待五岁之前的孩子,与训斥他们相比,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是更加聪明的选择。

|孩子做出危险举动,应该当场批评|

有的批评需要在当场进行,而有些批评需要在事后进行。当孩子做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时,当场批评会让孩子变得胆小,也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但是当孩子做出一些与生命相关的危险行为,比如孩子跑到马路上、玩刀、玩火时,就必须当场制止并批评他们。即便是严厉的斥责也不为过。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真切切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再重犯。

|批评之前需以身示范|

口头批评可能对孩子们不起作用,尤其是对于还不太能听懂大人说话的孩子来说,批评反而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因此,在批评之前亲身示范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说,当孩子把房间搞得一团糟的时候,爸爸就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并亲自收拾房间,示范给孩子看。而且,教训孩子要有一贯性,对于同一件事情,时而批评时而不批评是非常不好的做法。如果爸爸的批评没有一贯性,爸爸生气时,孩子会不明就里,无所适从。

|不要使用无视孩子人格的话语|

爸爸们生气时,经常会用一些无视孩子人格的话语来批评孩子。“你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啊?”“你傻啊?”这些斥责会伤害到孩子的人格,同时也会让他们积压不满。而且,如果训斥得太严重的话,孩子们会在爸爸在场时做得好,而在爸爸不在场时又变得没有自制力。这样的孩子,以后很有可能会成为只做爸爸要求做的事情、完全没有自信心的孩子。

|不要强制要求孩子承认错误|

有时候,孩子们即便是受到了批评,也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时,爸爸会逼迫孩子承认错误并不断地数落孩子。孩子还未认错时被训斥的话,他们的内心会受伤害,还会有反抗行为。这时,爸爸应当引导孩子自行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这样才不会伤害到孩子的情感。

[1] 高丽时期的人物,从小家境贫寒,为了照顾失明的老母而四处行乞,被取笑为“傻瓜”。后来与平冈公主成亲,努力学习技艺与武功,成为了将军。——编者注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