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通过亲身体验一切有待了解的事情来成为专家。我们自己不曾在古代生活过,因此无法亲自了解当时的女性一般在多大年纪结婚。很少有人具备足够经验来判断什么样的汽车在事故中是最安全的。对于斯里兰卡,或者州议会,甚至是本国普普通通的教室或者街角,我们都无法亲自了解那里真正发生了什么。因此,我们必须依靠其他人——比我们条件更优越的人或者组织、调查结果,或者参考资料——来告知与这个世界有关的、我们需要了解的大量信息。我们会给出这样的论证:
X(相关信息来源)说,Y。
因此,Y是真的。
例如:
奥伯雷·德格雷博士说,人类最多能活1000年。
因此,人类最多能活1000年。
然而,这种论证是有风险的。提供信息的专家可能过于自信,受了误导,或者根本就不可靠。毕竟每个人都有偏见,即便并非出于恶意。为了检验真正权威的信息来源需要达到哪些标准,我们依然必须提出若干规则。
规则13 列出信息来源当然,有些事实性论断显而易见,或者尽人皆知,以至于它们根本不需要专门去证明。一般来说,我们没有必要去证明美国有50个州[5],或者朱丽叶爱罗密欧。然而,美国目前的精确人口数字确实需要征引统计资料。同理,为了阐发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主张将女性送上太空的论证,我们需要找到相关权威资料来表明,俄国确实有能干的女铁路工人。
错误:
我从书中得知,在有些文化里,梳妆打扮基本上是男人的事,与女人无关。
如果你讨论的是我们所熟悉的这种性别角色是否适用于全世界的男女,那么这就是一个相关的例证——显然例子中的男女角色与我们的不同。但是,我们当中很少有人对这种异常情况有亲身了解。为了夯实这一论证,你需要完整地引用资料。
正确:
卡萝尔·贝克威斯在《尼日尔的沃达贝人》(“Niger’s Wodaabe”)[《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1983年10月刊]中报告说,在沃达贝部落等西非富拉尼族内部,梳妆打扮基本上是男人的事。
引用的方式不一而足——你或许需要一本引用指南,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那一种——但所有方式都包含同样的基本信息:应足以让其他人很容易自行找到该信息来源。
规则14 寻找可靠的消息人士消息人士必须具备发表相关言论的资格。本田汽车的机修工有资格讨论各个型号本田车的优点,接生员和产科医师有资格讨论怀孕和分娩,教师有资格讨论学校的状况,等等。这些消息人士具备资格,因为他们具备相关的背景和知识。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可靠相关信息,你应该去找气候学家,而不是政客。
当消息人士的资质并非显而易见的时候,论证者必须做简短的介绍。奥伯雷·德格雷博士说,人类最多可以活1000年。那好,这个奥伯雷·德格雷博士是谁?我们为什么应该相信他?答案是,他是一名老年病医学专家,提出了多种详尽的衰老成因理论(他认为,衰老并非不可避免)和若干预防衰老的措施,在《线粒体自由基衰老理论》(The Mitochondrial Free Radical Theory of Aging,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9)等专著中进行了长篇阐述。2000年,他凭借《线粒体自由基衰老理论》一书获得了剑桥大学颁发的生物学博士学位。这样一个人物说人类最多能活1000年——乍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那就不是外行随便说说而已了。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他的看法。
当你解释你的消息人士的资质时,你还可以给论证加入更多的证据。
卡萝尔·贝克威斯在《尼日尔的沃达贝人》(《国家地理杂志》,1983年10月刊)中报告说,在沃达贝部落等西非富拉尼族内部,梳妆打扮基本上是男人的事。贝克威斯和另一位人类学家与沃达贝人一同生活了两年,通过观察发现,男子为参加舞蹈要长时间精心打扮,在脸上作画,还要洁牙。(她的文章里有很多照片)沃达贝妇女一边观看舞蹈,一边评头论足,并根据男子相貌选择配偶——在沃达贝男子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名男子说:“是我们的美貌吸引了女人。”
注意,可靠的消息人士并不一定要符合“权威人士”的传统定义;反过来,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人士”也未必可靠。例如,如果你想调查大学,最具权威性的就是学生,而不是校方管理人员或招生办的人,因为只有学生了解真实的校园生活。(你只要确保找到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就行了)
还要注意,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并不一定在他们发表过意见的任何领域都是权威。
碧昂丝是素食主义者。因此,素食是最好的饮食方式。
碧昂丝或许是一名优秀的演艺界人士,但并非饮食专家。(另外,我们也不清楚她是不是素食主义者)同理,“博士”只不过是在某个专门领域获得了博士学位而已,并不意味着在任何主题上都有专业资质。
有时我们必须依靠的这些消息人士,他们比我们知道得多,但也有各种各样的局限。例如,战场上或者政治审判中发生了什么,一家企业或者部委内部发生了什么,我们所能获得的最佳信息也是残缺不全的,是经过了记者、国际人权组织、公司监督部门等过滤的。如果你必须依靠这种有潜在缺陷的消息人士,你就应该承认这一点。让你的读者或听众决定,这种不完美的权威是否胜于没有任何权威。
真正可靠的消息人士很少会期望别人马上接受。大多数优秀的信息来源至少会提供一些理由或证据——例证、事实、类比等种类的论证——来帮助解释和支持其结论。例如,贝克威斯提供了她在与沃达贝人一同生活的那些年里拍摄的照片和经历的故事;萨根笔耕不辍地解释什么是太空探索,我们在地球之外可能发现什么。因此对于某些言论,我们接受其的唯一原因可能是,它们是权威的(例如,当贝克威斯谈起她的某些经历时,我们必须相信她);但即使是最优秀的消息来源,我们依然会期望不要只有结论,还要有论证过程。我们此时要找出这些论证过程,并批判地审视它们。
规则15 寻找公正的信息来源在争端中,牵涉利益最大的一方往往不是最佳的消息人士。有时,他们甚至可能会说谎。在刑事审判中,被指控方在被证明有罪之前是做无罪推定的,但即便他们自称无罪,我们在没有第三方证人证实之前也很少完全相信。
然而,愿意说出自己所看到的真相有时也是不够的。人们亲眼所见的真相仍可能有失公平。我们倾向于看到自己期待看到的东西。我们会注意、牢记、传递那些支持自身观点的信息,但当我们发现证据于己不利的时候,可能就没这么兴奋了。
因此,我们要寻找公正的消息人士:当前问题不牵涉自身利益,并且把准确性视为首要或重要标准的个人或组织,例如大学里的(某些)科学家或者统计资料数据库。要想获得某个重大公共议题的最准确信息,就不能只听信政客和利益集团的一面之词;要想获得某种产品的可靠信息,就不能只听信生产商的广告。
错误:
汽车经销商建议我花300美元给汽车涂防锈材料。他应该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我觉得最好照办。
他很可能确实知道怎样做是对的,但他也可能并非完全可靠。消费品和服务的最佳信息来源是独立的消费检测机构,这些机构不隶属于任何生产商或供应商,只会对想得到最准确信息的消费者做出答复。做些调查吧!
正确:
《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里引用专家的说法,由于制造技术的改进,当代汽车几乎不存在生锈问题。他的建议是,我们不需要购买经销商提供的防锈涂料[《消费者报告》,《留心汽车经销商的伎俩》(“Watch Out for These Car Sales Tricks”),2017年2月2日;另见萨米·哈吉-阿萨德的《新车应该上防锈涂料吗?》(“Should You Rust Proof Your new car?”),2013年3月21日]。
在政治问题上,尤其是分歧主要在于统计数字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去看独立的政府部门(如人口普查局)、高校报告或其他独立信息来源。无国界医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等组织在人权问题上是相对公正的,因为该组织的主业是行医,而不是搞政治,无意支持或反对任何一国政府。
当然,独立公正与否并不总是容易判断。你应该确定自己的信息来源是真正独立的,而不是用听起来独立的名称伪装起来的利益集团。查一查他们的资金来源、其他出版物、历史记录;观察他们发表声明的语气。有些消息来源言论极端化、简单化,或者主要精力用于攻击和贬低其他人,他们的可信度就要打折扣。我们要寻找的消息来源应该是这样的:他提出的论证是建设性的,他会负责任地承认其他各方的论证和证据,并一一回应。最起码,你在引用可能有偏见的信息来源时,要核实涉及的事实性论述。好的论证会列出信息来源(规则13);你要查出来。确保你对证据的引用是正确的,而不是断章取义,并进一步查找可能有用的信息。
练习4.1 发现有偏见的信息来源【目标】 提高对有偏见信息来源的警惕。
【要求】 请针对下列问题提出一种有偏见的信息来源,并说明原因。无须点名,描述即可。
【提示】 公正的信息来源就是没有偏见。本节习题要求你寻找有偏见的信息来源,也就是你不想用于论证的信息来源,因为这些信息来源是不公正的。
要想得出有偏见的来源,问一问自己:不同的人会如何回答习题中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个回答,思考会不会有人出于自私的目的而试图说服你相信它。
通过说服你接受某个答案而获利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时候,鼓吹某个观点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例如,百货商店的售货员让你觉得自己跟他卖的牛仔裤很配,因为如果你购买了,他就能拿提成。有时则是其他形式的好处。例如,竞选时政客让选民相信对手贪污腐败,回报就是更多选票。因此,关于牛仔裤,售货员就是有偏见的信息来源;关于竞选对手,政客也是一样。
不过,你也要记住:没有特殊利益驱动的信息来源看人看事同样可能带有偏见。罔顾事实的信息来源同样不公正。例如,你去问高中橄榄球队成员的父母,他们是否觉得自己的孩子比普通队员水平高。绝大部分家长估计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虽然绝大部分队员的水平都比平均水平高是不可能的。就算孩子的父母说服了你,让你相信他们的孩子比普通队员水平高,他们也没好处可拿,但偏见依然存在。推而广之,评价自己的能力时,人们往往也会存在偏见。例如,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奥拉·斯文森于1981年发表了一份研究,发现93%的美国人自认为驾驶水平高于中位数。1986年,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伊安·麦考密克研究团队也发现,高达80%的驾驶员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范例】
电子烟比普通香烟更安全吗?
答案 烟草公司高管是有偏见的信息来源。高管有很强的经济动机去说服人们相信,电子烟并不比普通香烟更安全。如果人们相信两种吸烟方式对健康同样有害,他们从普通香烟改抽电子烟的可能性就降低了,烟草公司也就受益了。
【习题】
1.给新电器购买延保服务值不值?
2.疫苗会损害儿童的免疫系统吗?
3.堕胎手术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如何?
4.全民医保是否会降低美国的医疗开销?
※延伸练习※
如果你觉得练习不够,可以去你喜欢的报纸网站上找一篇感兴趣的文章。想象自己是一名记者,要写这篇文章。请列出若干人或机构,你认为对文章主题来说,他们都是有偏见的信息来源,并逐个解释你怀疑其有偏见的原因。你能采取何种办法来弥补这些偏见?
规则16 多方核实信息来源查阅比对各消息来源,看一看是否有其他同样权威的人士也这样认为。这些专家的观点是截然对立,还是口径一致?如果观点一致,那么采信就比较稳妥;而与其对立的观点最起码是不明智的,不管它对我们有多么强的吸引力。当然,权威观点有时是错误的。但是,非权威观点往往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多方核实有时会表明:专家内部在某个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保留自己的判断。如果权威尚且如履薄冰,你就更不要往冰面上跳了。看一看你能否从其他角度进行论证——或者重新考虑结论的合理性。
那么,奥伯雷·德格雷呢?还有长寿千年的希望?好吧,多方核实后发现,人们普遍认为德格雷的书写得不错,他的研究也值得深入,但很少有人被他说服。很多人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他不代表主流意见。长生不老或许很有吸引力,但你也不要抱太大希望。
在重大议题上,只要你做足功课,很可能会发现一定的异议。更有甚者,有的议题虽然在权威专家中间基本是有共识的,乍看上去却好像有争议。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虽然专家们一度存在不同意见,但现在科学界几乎一致认为气候正在变化,而且人类活动与之相关。诚然,个别媒体和政治选举中还有人嚷嚷,但客观考察过数据资料的气候学家里却几乎没有人持反对观点。另外,虽然有少数针对气候变化共识的合理批评,但几乎所有领域内专家都认为,这些批评并没有改变整体上的判断。虽然有一些批评甚至推动了科学家的认识,然而,这些批评者即使是专家,也是非主流人士(当然,他们很显眼)。
争议背后的推手似乎是意识形态,而非真凭实据或专业判断。你不妨先了解一下表面存在的争议,然后再决定是否要认真对待[6]。
练习4.2 辨别独立的信息来源【目标】 练习辨别独立的信息来源。
【要求】 针对下列每个问题,请给出两个公正的、有根据的、可以在论证中引用的信息来源。无须点名,描述即可。两个来源必须各自独立,即不存在一个来源的信息来自另一个来源,或者两者都来自同一个来源的情况。
【提示】 规则14、规则15和规则16讲解了论证信息来源的三大要求。规则14要求信息来源了解它们谈论的主题,规则15要求信息来源不能有偏见。
那么,规则16呢?它要求的不只是查阅多个来源。论证有多个信息来源时,确保各来源相互独立是重要的。所谓独立,就是不存在一个来源的信息来自另一个来源的情况。
此处举例说明。假如,市长选举几天前,民意调查机构宣布现任市长在支持度方面遥遥领先。本地报纸据此出了一篇头条:“市长连任在望。”如果你同时引用了民意调查机构和本地报纸上的内容,这算不算“多方查证”呢?并不算,因为本地报纸的信息来自民意调查机构,所以不是独立来源。引用该报内容并不能加强你的论证。你还需要引用另一个自行独立做调查的信息来源所提供的内容。
【范例】
对大多数人来说,无麸质膳食更健康吗?
答案 1.知名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2.不是来源1的作者或引用源的营养学专家的文章或言论。
答案解析 请注意,两个答案选项都可以说得更具体。例如,你可以指出一份可能发表关于无麸质膳食对健康影响的论文的知名医学期刊。另请注意,你应该找到营养学专家的信息来源,确认它不是你用到的来源1。
【习题】
1.埃博拉一类致命病毒有没有可能变成“空气传播”,也就是无须直接接触就能人传人?
2.如何写好哲学课论文?
3.你的曾祖母出生于哪里?
4.死刑会震慑罪犯吗?
※延伸练习※
前往你喜欢的报纸网站,找一篇感兴趣的文章,看它有没有参考文献。如果有的话,试着为原文作者补充一些新的独立来源。
规则17 善用网络在互联网上,最卑劣可恶的观点也能打扮出一副合情合理甚至权威专业的样子。最起码,学术出版机构和大部分公立图书馆会查验出版收录书籍等资料的可靠性和语言风格,但互联网至今却仍然是“狂野西部”,根本无人查验。你只能靠自己了。
就其本身而言,“互联网”并不是权威来源,而只是传播其他资料罢了。善用者知道如何评估网上信息的质量——他们会运用本书中介绍的各种规则。比如规则13:信息来源是哪里?很多网站在这一条上都说不清楚——红灯亮了。消息人士可靠吗?(规则14)公正吗?(规则15)这些网站是不是在推销某种观点,或者操纵你对某个议题的看法?他们的伎俩包括夹带私货(规则5)、采用缺乏代表性的数据(规则8)、非主流或虚假专家意见(规则14和规则16)等。你最起码要多方查验,看看其他与之没有关联的网站怎么说(规则16)。
善用者还会深度挖掘信息,而非停留在一般搜索的层次上。搜索引擎是搜不到“一切信息”的——差得远呢。实际上,不管是哪一个主题,最可靠、最详尽的资料往往存放在数据库或其他学术资源中,普通搜索引擎根本触及不到。你可能需要密码才能看,去问问老师或图书管理员吧。
善用者可能也会去查——要小心!——维基百科。反对它的人经常说,“维基百科谁都能上去写”。这是真的。因此,有时维基里面会包含虚假的、诽谤性的信息。此外还有一些更微妙的偏见。尽管如此,维基百科的开放性也是一种优势。每一个词条都会不断得到其他用户的审查修订。许多用户也愿意补充或改进词条。随着时间推移,不少词条都会越来越全面中立。虽然维基的编辑有时会在发生激烈冲突的情况下加以干涉,部分热门词条也会被部分禁止编辑功能。但是,从结果来看,维基百科的错误率(别忘了规则9!)是很低的,甚至比《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还要低![7]
善用者当然也明白,直接引用维基百科(其他百科一般也不行)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是不行的。维基百科的宗旨是整理归纳某一主题的相关知识,然后指引读者去查阅真正的信息来源。善用者还会警惕夹带私货、抹黑反对意见等现象的蛛丝马迹——对任何来源都要这样。
每个引用源都是一群有局限、有偏见的人写出来的,有的坦承存在不足,有的则没有。能够快速修正至少与避免偏见、错误同等重要,而维基百科在这方面无可匹敌。随意增删几分钟内就能改回来。每一处改动都有记录并附带说明(参见各页面的“查看历史”标签),有时还会引发热烈讨论(参见各页面的“讨论”标签)。还有哪一个引用源有如此强的透明度和自我修正能力?善用互联网的用户们不妨加入改进维基百科的行列!
批判性思维活动:辨别可靠的网络资源
第三部分 的“自寻材料分析”是一种运用规则17的课外活动。
章练习4.3 评价有参考来源的论证【目标】 评价论证中对信息来源的运用。
【要求】 评价下列论证是否符合规则13至规则17。
【提示】 评价可以分成两步。
第一步,考察引用是否完善(规则13)。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报纸上可能会报道,阿尔伯塔大学研究团队当时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北极熊化石的论文,而没有给出研究者的姓名和论文题目。引用虽然不完整,但只要知道新闻发布的日期,你大概是能回溯到原始来源的。要想确定论文是否符合规则13,你要问自己:根据论证提供的信息,你是否能轻松查到来源?越轻松,引用就越完善。
第二步,考察信息来源的质量,即信息来源是否丰富(规则14)、公正(规则15)、独立(规则16)。如非公认的优质来源,你就要考虑论证本身能否证明来源的资质。
当然,如果只引用了一个来源,那肯定不符合规则16。至于严重与否,要看具体情况。如果结论有争议性,那就是大问题。规则16的意义在于,一个信息丰富且无偏见的来源未必足以支持结论,因为可能有同样信息丰富且无偏见的来源与其意见相左。多方核实能够确保专业人士之间存在共识或部分共识。
如果论证中的事实妇孺皆知,没有多方核实也无妨。如果信息来源很权威,而且结论的争议性也不大,你或许也无须多方核实。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宣布发生里氏7.4级地震,你就不必再去查其他来源了。除了特殊情况,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美国地质调查局会误报或谎报地震的震级。
还有一种情况要牢记。有些事实很难发现,或者发现这些事实所需要的成本很高。这种情况下,来源可能只有一个(当然,重复的来源可能有多个,但它们不算独立来源)。那么,论证就只能依赖唯一的来源了。例如,查清现居加拿大的华裔人数难度很大。加拿大统计局(负责加拿大的人口普查工作)是唯一可能准确获得该数字的来源。因此,一个论证中提出了关于加拿大华裔人口的命题,而引用来源只有加拿大人口普查数据,这是合理的。
评价他人做出的论证时,若发现其违反规则17,大多也会违反其他规则。如果论证运用不当的网络信息,引用不完善、信息不可靠、有偏见的情况就可能出现。你要记住,不可信的网站有三种。第一,有的网站包含原创研究,也就是网站自己发现的信息。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将其视为信息来源,并评价其可靠性和公正性。第二,有的网站只是引用了其他来源。这种情况下,你要确定这些来源是否可信。第三,有些网站的可靠性、公正性、独立性难以查证。这种情况下,你应当说该论证不符合规则17,因为它采信了资质有待验证的网络来源。毕竟,如果你不知道网站上的信息从何而来,那就谈不上是否符合规则14、规则15和规则16了。
【范例】
根据发表于科学网络期刊《酗酒临床与实验研究》(Alcoholism:Clinical&Experimental Research)网站的一份研究,有10%~20%的人携带一种基因,使其不容易酒精成瘾。第一作者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遗传学教授迪克·威廉姆森博士。
答案 论证引用很规范(规则13),说明了研究作者和发表期刊。我们知道该期《洛杉矶时报》(La Times)的日期,由此大概也知道该研究的发表时间,能够不太费力地找到该研究。若能给出研究的准确题目和发表日期就更好了。信息来源是可靠而公正的(规则14和规则15)。威廉姆森博士是知名学府的遗传学家,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他宣称某些基因能对抗酗酒是别有用心。该论证在多方核实方面做得不够好(规则16)。相关研究或许仅此一篇,但介绍其他遗传学家对该研究的看法也是有益的。多方核实有助于表明,该论证呈现研究结论的方式得到了其他读过威廉姆森论文的遗传学家的认可。该论证引用了一篇网络科学期刊,这是优秀的网络来源(规则17)。
答案解析 上述回答有条理地检验了第四章的各条规则。规则14和规则15两条规则合并论述是合理的,因为判断该论证公正与判断它可靠的理由是相同的。请注意,回答中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该论证是否符合各条规则的判断依据。
【习题】
1.格拉斯哥大学宇航工程师马西米利亚诺·瓦西里花费两年时间,比较了九种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技术。瓦西里博士的研究表明,用核武器炸掉来袭小行星并非良策。因此,用核武器炸掉来袭小行星并非良策。
2.一旦你开始为退休生活存钱并将储蓄投入股市,那么每当你看到自己亏钱就会产生抛售股票的冲动。在参加《今日美国》(USA Today)节目的访谈时,经济学家埃里克·昂格纳尔说你不应该屈从于这股冲动。昂格纳尔是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畅销书《行为经济学教程》(A Course in Behavioral Economics)的作者,专门研究人类心理对经济决策的影响。他指出,尽管人们会在股票亏钱时产生抛售的冲动,但那样做的人往往会以“买高卖低”收场,这可不是赚钱的良方。昂格纳尔说,你应该忽略过去的赔赚,只看股票未来的预期表现。同样研究过行为经济学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卡斯·桑斯坦表示同意:关心短期盈亏会让人们在应该继续持有时卖掉表现不佳的股票。因此,只因为亏钱就卖掉股票是错误的行为。
3.世界知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于2004年7月在牛津大学举行的第十七届广义相对论与引力国际会议上发表致辞。面对700名听众,霍金教授承认自己之前对黑洞的观点有错误。他曾长期认为,黑洞的极端引力场会摧毁一切进入黑洞的信息。霍金教授说,黑洞不会彻底摧毁落入它的信息,而是会在长时期内继续向外辐射,最终揭示黑洞内部的信息。
4.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下属的国家健康统计中心负责运行“全国健康与营养检查系统”。该系统收集了美国公众的代表性健康与营养横截面数据。根据该系统2007年度和2008年度的数据,美国20岁以上人群肥胖率约33.8%。因此,大约三分之一美国成年人患有肥胖症。
※延伸练习※
找到你最喜欢的报刊网站,阅读上面的社论、专栏和读者来信,评价其中有参考来源的论证,考察作者引用信息支持论点的做法是否符合规则13至规则17。另外,你也可以前往本书配套网站,点击“第四章”的问答网址链接。许多问答网站都鼓励答主注明引用来源。运用本章介绍的规则,评价答主引用资料支持论点的好坏。
章练习4.4 引用实操【目标】 练习在论证中引用资料。
【要求】 本节习题要求读者给出论证,引用资料来支持或反对某些论点。首先,你要判断下列论点是否为真。这或许需要做一点儿研究。其次,判断论点为真后,尽可能遵循本章关于信息来源的规则,给出自己的论证。最后,论证写完后,请简要说明你为何认为自己的信息来源是好的。
【提示】 本节习题类似练习4.2,主要区别在于,你需要找到具体的信息来源,并在论证中引用。与练习4.2一样,你要确保来源的可靠性、公正性和独立性。
【范例】
中国哲学家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答案 这句话是正确的。根据哲学史专家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自由出版社1997年重印1948年卜德版,第4页),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斯坦福哲学百科的“孔子”词条给出了同样的结果。
答案解析 上述回答首先表明了立场,即这句话是正确的。接下来,提出两个独立的、可靠的来源来支持(不过,要是能说明斯坦福哲学百科词条的来源不是《中国哲学简史》就更好了)。回答中给出了《中国哲学简史》的详细信息和页码;另一个来源(斯坦福哲学百科)也给出了充足的信息,上网稍加研究就能找到(斯坦福哲学百科恰好是一部网络百科全书,因此很容易在网上找到)。
【习题】
1.美国葡萄酒产量世界第一。
2.全球每年有100多万名儿童死于腹泻。
3.人类首次抵达美洲是在1.3万多年前。
4.日本小货车最安全。
※延伸练习※
前往本书配套网站,点击“第四章”的问答网址链接。运用本章介绍的规则,你应该能够回答网站上的许多问题,给出自己的论证。这样对你有好处,因为练习了你引用资料的能力;对其他用户也有好处,因为你提供了可靠的答案。
批判性思维活动:寻找好的信息来源
第三部分 的“自寻材料分析”为课外活动,你可以练习寻找好的信息来源去支持论点的能力。该活动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在图书馆或微机室进行。
批判性思维活动:批判地看待维基百科
该课外活动能帮你练习运用本章规则的能力,请前往本书配套网站,点击“第三部分”下的“批判地看待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