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7(“孤例不立”)有一种情况例外。与通过堆砌例证来支持概论不同,类比论证可以从一个具体例子推导出另一个,理由是两者在很多方面相似,所以两者在另一个方面同样相似。
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是苏联宇航员,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她有一句著名的妙语:
既然俄国女人能在铁路上干活,她们怎么就不能上太空呢?
捷列什科娃通过女铁路工人的例子想要说明,俄国的女人在体力技术、爱国爱岗方面都不输于男性。因此,女人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宇航员。这个论证展开以后是这样的:
俄国女人已经证明自己是优秀的铁路工人。
当铁路工人与当宇航员是类似的(因为两者对体力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女人也能成为优秀的宇航员。
请注意第二个前提里的“类似”。当一个论证强调两种情况相似时,它很可能就是类比论证。
规则12 类比需要相关且相似怎么看类比论证好不好呢?
第一个前提是用来打比方的。请牢记规则3:从真实前提出发。比如,如果俄国女人没有证明自己是优秀的铁路工人,那么捷列什科娃的论证就不成立了。
第二个前提要说明的是,第一个论证中的例子与结论中要得出的例子是相似的。这个前提的好坏要看两个例子的相似程度。
两者不需要处处相似。毕竟,宇航员和铁路工人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火车不会飞,如果火车真的飞起来,情况可就不太妙了。而宇航员也最好不要挥舞大锤。但是,类比论证只需要在相关的方面相似即可。捷列什科娃这里主要谈的似乎是技术能力和耐力、体力。宇航员和铁路工人确实在这两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
那么,捷列什科娃的类比到底在相关的方面是否相似呢?你或许觉得,对现代宇航员而言,对体力的要求,不如对进行科学实验和观测能力的要求那么高,而铁路工人并不需要掌握后一种技能。然而,在捷列什科娃的时代,体力和耐力的重要性要大得多,还有体形也是:早期的太空舱容积狭小,实际上更适合女性的体形。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早期的宇航员在任务结束时需要从太空舱里弹射出来,然后打开降落伞回到地面,而捷列什科娃恰恰是跳伞冠军。这可能才是关键,而且与耐力、体力有关,当然未必与铁路工作相关。
所以,捷列什科娃的类比是部分成立的,尤其是在她那个年代;虽然放到现在的话,说服力要打些折扣。但是,现在也有许多成功的女性宇航员,所以这个类比未必就过时了。
还有一个惊人的例子。
昨天,美国齐佩瓦人首领亚当·诺德韦尔在罗马打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他是从加利福尼亚出发的,当他身着部落服装走下飞机的时候,他代表美国印第安人宣布,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样,他凭借“发现权”占领意大利。他说:“我宣布,今天是意大利发现日。哥伦布有什么权利发现美洲?当地居民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几千年。既然如此,我现在也有同样的权利来到意大利,并宣布,我发现了你们的国家。”[4]
诺德韦尔的意思是,至少在一个重要的方面,他自己“发现”意大利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是类似的:两人都宣布对一个当地人已经生活了很多个世纪的国家拥有主权。因此,诺德韦尔坚持认为,哥伦布有什么样的“权利”宣称对美洲拥有主权,他就有同样的“权利”宣称对意大利拥有主权。不过,诺德韦尔当然没有任何权利宣称对意大利拥有主权。因此,哥伦布也没有任何权利宣称对美洲拥有主权。
诺德韦尔没有任何权利代表另一个民族宣称对意大利拥有主权,更别提什么“发现权”了(因为当地人已经在意大利生活了很多个世纪)。
哥伦布凭借“发现权”宣称对美洲拥有主权,与诺德韦尔宣称对意大利拥有主权类似(美洲土著也在当地生活了很多个世纪)。
因此,哥伦布没有任何权利代表另一个民族宣称对美洲拥有主权,更别提什么“发现权”了。
诺德韦尔的类比是否成立呢?显然,20世纪的意大利与15世纪的美洲并非完全相似。在20世纪,每个小学生都听说过意大利;而在15世纪,世界上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美洲。诺德韦尔不是探险家,商业飞机航班也不是“圣马利亚号”。但这些不同之处与诺德韦尔的类比无关。诺德韦尔只是想提醒我们,当一个国家已经有人居住时,宣称对它拥有主权是毫无道理的。不管是否全世界的小学生都知道这片土地,也无论“发现者”是如何抵达的,这些都不重要。更恰当的反应或许应该是尝试建立外交关系。就像如果我们今天刚刚发现意大利这片土地和意大利人民的话,我们所要做的那样。这才是诺德韦尔表达的重点,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类比论证十分出色(也让人不安)。
练习3.1 发现重要的相似点【目标】 发现类比论证所需的相似点。
【要求】 下面给出了4对事物,请举出每一对之间的1~3个重要相似点。
【提示】 下列问题的答案不拘一格,要点在于,在看似差别极大的事物中发现重要的相似点。大致来说,“重要”的相似点会引出其他的相似点。例如,你注意到伯利兹和新西兰的官方语言都是英语,于是你就有理由认为,两国曾经都是英国殖民地。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两国都是联合国的成员国,就难以从一国推出另一国的情况。
【范例】
养狗和养孩子。
答案 养狗和养孩子都需要为另一个生命负起责任。而且,两者都会把家里搞乱!
【习题】
1.老鼠和成年人。
2.上学和上班。
3.地球和地球仪。
4.谋杀和安乐死。
※延伸练习※
找一张热映电影或经典电影榜单,例如“2019年度最佳电影”或“1969年度最佳电影”,很多电影网站上都能找到这类电影榜单。请为榜单上的每部电影找到与榜单上的另一部电影重要的相似点,至少要有一个。
练习3.2 发现重要的区别【目标】 发现类比论证所需的区别。
【要求】 回顾练习3.1中的4对事物,请举出每一对事物之间的1~3个重要区别。
【提示】 与练习3.1一样,此题答案同样不拘一格。“重要”区别的标准与重要相似点是相似的。“重要”区别会让做推断更难。例如,新西兰和伯利兹都曾是英国殖民地。因此,你或许会认为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然而,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伯利兹是拉丁美洲国家,而新西兰不是,因此两国就不太可能有相似的文化。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区别是,伯利兹的第一个字是“伯”,而新西兰的第一个字是“新”。
【范例】
养狗和养孩子。
答案 养狗和养孩子的区别在于,养孩子需要承担的责任比养狗要大得多,投入的时间更长,而且养孩子最终是要让孩子长大成人。
【习题】
1.老鼠和成年人。
2.上学和上班。
3.地球和地球仪。
4.谋杀和安乐死。
※延伸练习※
找到一个朋友或同学,各自给“-与-相似”这句话填空,看看能找到多少重要的区别和相似点。你也可以限定类别,比如只能填名人、历史人物、熟人、画作、电子游戏、动物,等等。
章练习3.3 评价类比论证【目标】 练习评价类比论证。
【要求】 评价下列论证是否符合规则12。
【提示】 类比论证会比较两样东西。要想判断一个类比论证是否符合规则12,你需要有条理地思考这两样东西的相似程度,下列四个问题有助于你整理思路。
1.两者在哪些方面相似?
2.这些相似点与结论有何关联?
3.两者在哪些方面不同?
4.这些不同点与结论有何关联?
类比论证中可能会列出两者的若干相似点,你自己可能还会想出几个来。但是,论证很可能不会指出两者的不同,而这正是你要认真思考的。如果你没有想到若干相似点和不同点,那就不可能做出完备的判断。
你在练习3.1和练习3.2中已经练习过回答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了,那其余两个呢?为了说明相似点和结论之间的关联,你要论证的是,该相似点让你有理由相信结论为真。同理,为了说明不同点和结论之间的关联,你要论证的是,该不同点让你有理由对结论产生怀疑。搞清楚相似点和不同点与结论的关联往往是很难的。如果你想不出来,不妨想象自己是在给小孩做解释:从头讲起,尽可能平实地把所有假设都说出来。
依次回答上述问题或许有助于你整理思路。首先,列出若干重要的相似点。其次,依次考察各个相似点,给出一个简短的论证,说明相似点为何让你有理由相信结论为真。再次,列出若干重要的不同点。最后,依次考察各个不同点,说明不同点为何让你有理由对结论产生怀疑。
列出相似点、不同点及其与结论的关联后,你需要权衡相似点和不同点,看哪一边更显著。其他人或许会不同意你的看法。此时,说服对方的唯一办法就是举出新的论证。这是类比论证的一大缺陷。一个类比论证在某些情况下说服力很强,但换一种情况,不接受它的结论的人也不会接受论证。
【范例】
科罗拉多州的一名店主有个防贼妙招。抓到小偷时,店主会给出两个选择:要么把一只鞋交出来;要么报警。他发现,小偷把鞋交出来之后会觉得尴尬极了,再也不敢来店里了。警方为了阻止店主这样做,给出了下面的论证:要求对方拿鞋子换取宽大处理,就好比要求对方掏20美元,两者都是威胁对方交出一样有价值的东西。用20美元换取宽大处理是抢劫,因此,用鞋子换取宽大处理也是抢劫。
答案 这是一个有力的论证,因为要求别人交出20美元和要求别人交出一只鞋是相似的,而且该相似点与“要求小偷交出鞋子是抢劫”的结论有关联。两种行为都威胁小偷交出某样有价值的东西,否则小偷就要受到惩罚(即逮捕)。由于威胁别人交钱是抢劫,这个相似点就与结论即要求小偷交鞋是抢劫有关联。两种行为也有一个互相关联的不同点。例如,店主拿到20美元可以花掉,拿到一只鞋却没有任何用处。该不同点是有关联的,因为它表明店主确实只是想防贼,与谋取个人利益的抢劫不同。但是,它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即要求小偷交出鞋子仍然与抢劫有着相互关联的共同点,因为小偷仍然要蒙受损失(就算抢来的钱捐给了穷人,或者铺在花园里当地膜,抢劫就是抢劫)。
答案解析 该回答不仅仅列出了相似点和不同点。说明一个重要的相似点后,论证又解释了该相似点让我们接受结论的原因,即要求小偷拿鞋子换取宽大处理与要求掏20美元都有抢劫活动的某种特点。说明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后,论证又解释了该不同点为何是有关联的:它表明店主确实是为了防贼,而不是谋取个人利益。
解释完相似点和不同点与结论的关联后,回答做出了最后的判断:类比成立。两种行为具有相互关联的共同点,因此类比论证很好地支持了结论。回答中甚至讨论了相似点为何比不同点更重要。
哪怕你赞同上述答案提出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最后的判断可能也会不同。
【习题】
1.地球能支持生命。木卫二和地球都有由液态水构成的海洋。因此,木卫二也能支持生命。
2.我们都知道,司机不应该酒驾。边打电话边开车与酒驾是类似的,因为两者都会让司机分神,大大提高出车祸的可能性。因此,司机不应该边打电话边开车。
3.遗传学家罗伯特·纳维奥为怀孕雌鼠注射了来自病毒的基因,所产后代的大脑细胞对小鼠体内自然生成的嘌呤产生了异样的反应。接触嘌呤的细胞——包括脑细胞——会激活某种“应激反应”,使其更难与其他小鼠沟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小鼠表现出了类似人类自闭症患者的症状,例如回避陌生人和新环境。因此,人类的自闭症可能是由脑细胞的过度应激反应导致的。
4.有人认为,要是持枪的人更多的话,大型枪击案就会变少——尤其是在容易发生大型枪击案的场所。但增加持枪数量会解决大型枪击问题的论调无异于主张增加吸烟数量会治愈肺癌的。
※延伸练习※
类比论证常见于公共辩论。观看喜欢的新闻节目,或者阅读喜欢的报纸上的社论、专栏和读者来信时,请留意其中的类比论证,考察其是否符合规则12。
章练习3.4 给出类比论证【目标】 练习给出好的类比论证。
【要求】 根据下列情景给出类比论证,一定要符合规则12。
【提示】 首先要明确结论。结论的格式应为“甲是某样”。以前面讲过的诺德韦尔为例,结论就是“哥伦布不应该代表本国宣称他国土地主权”。此时,“甲”就是“哥伦布”,“某样”就是“不应该代表本国宣称他国土地主权”。
下一步,找一样东西与甲做比拟,不妨称之为“乙”。乙也应该与甲一样是“某样”。那么,第一个前提就应该是“乙是某样”。比如,有关诺德韦尔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诺德韦尔不应该代表本国宣称他国土地主权。此时,“乙”就是“诺德韦尔”,而“某样”还是“不应该代表本国宣称他国土地主权”。你应该确保第一个前提没有争议。每个人都应该同意乙是某样,就像每个人都同意,诺德韦尔不能代表齐佩瓦人宣称对意大利的主权一样。
关键的一步在于,论证甲与乙有共同点,且该共同点与结论相关。诺德韦尔提出的共同点是,他和哥伦布都对有人居住的土地宣称了主权。这与“哥伦布不应该代表本国宣称他国土地主权”的结论是相关的,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有人居住的土地宣称主权,等同于从当前的主人手中窃取土地。
【范例】
设想一下,你是一名电影制片人,想要基于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儿童电视剧《爱探险的朵拉》(Dora the Explorer)拍一部新片。你集齐了多名影星、优秀的特效团队和知名导演。你要说服影业巨头高管出资支持,请用类比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答案 近年来,《海绵宝宝》(SpongeBob SquarePants)系列电影取得了巨大成功。《爱探险的朵拉》与《海绵宝宝》电影是类似的,因为两者的蓝本都是经典动作冒险电视片,当年看着它们长大的小朋友,现在都是20多岁。与《海绵宝宝》一样,《爱探险的朵拉》的衍生玩具同样深受广大儿童欢迎。与《海绵宝宝》一样,《爱探险的朵拉》电影也会有明星主演、酷炫特效和大牌导演。因此,《爱探险的朵拉》电影也会取得巨大成功。
答案解析 该论证首先说明了《爱探险的朵拉》电影的比较对象:《海绵宝宝》系列电影。之后解释了两者的相似点,以及这些相似点为何是重要的。最后点明两者比较的意义:《爱探险的朵拉》电影会取得巨大成功。
【习题】
1.假如你的朋友从网上不付费下载了几千首版权音乐,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吗?还是说,不付费下载版权音乐是对的?请给出类比论证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2.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立法规定,骑摩托车必须戴头盔。不戴头盔骑摩托车应当定为非法吗?请给出类比论证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3.三千多年前,奥尔梅克人统治着今天的墨西哥南部。今天,奥尔梅克人最出名的是他们用巨石雕刻出来的头部雕像。头像的高度相当于成年男子,重量可达四十吨,面容奇特而生动。考古学家怀疑头像描绘的是强大的奥尔梅克统治者。奥尔梅克古城圣洛伦佐号称有十座巨型头像,但随着城市的崩溃,头像也惨遭肢解埋葬。没有人知道确切原因。猜一猜头像被肢解埋葬的原因。请给出类比论证支持自己的立场。(想要一点提示?不妨想想其他文明中政治或宗教纪念碑被毁的例子。)
4.人们经常以“不符合自然”为由反对某些活动。例如,有人提出,人不应该吃素,因为人类“自然”就是杂食动物。请通过类比来说明该论证的漏洞。
※延伸练习※
前往本书配套网站,点击“第三章”,其中包含针对多种话题进行结构化辩论的网址链接。请先浏览已有的发言,然后选一个加入进去,提出自己的类比论证。(如果你想参与讨论,不妨将自己的论证发到网站上,不过,只是自己想一想,不发出去也是很好的练习。)此外,你还可以转换立场,看自己能不能对反方观点提出好的类比论证。当然,你在网站上也可以运用其他形式的论证。
批判性思维活动:类比新奇物件
第三部分 的“类比新奇物件”是一种课内外综合活动。
批判性思维活动:伦理学中的类比
第三部分 的“伦理学中的类比”是一种课内外综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