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复利信徒

用宏观经济指标指导投资

用宏观经济指标指导投资

你的书里讲述关于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对股市的影响。

(1)2005我国利率一路上行,但是却爆发了大牛市;

(2)高CPI下会导致企业净资产低估,企业的好年景与温和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我可以做如下推论吗?如果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一起温和上行,那么股市也可能爆发牛市?你指的通货膨胀率是国际通用的CPI吗?还是鉴于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征,采用PPI指标?我国2005年CPI和PPI分别是101.82和104.93,都是处于历史中位水平。这是否就是你所说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很想让你系统地说一下决定利率、通货膨胀率的因素,以及它们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另外,中国当前的三个月和一年期Shibor持续上行,是否会最终影响到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行?这一轮利率上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会是怎样?

你这个问题挺大的,我仔细想了想,如果完全是宏观经济预测类的,我就不回答了,但我想你更关心的可能是宏观经济指标变动与股市之间的某种关系,对此我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宏观经济指标与股市走向之间有没有关系?肯定有,而且肯定有重大的联系。但是很遗憾,以宏观的各类指标来指导或者预测股市的运行,特别是精确的运行,至少在目前还是世界级的难题。到底有多难,我建议去看看凯恩斯的传记,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在股市投资上却历经波折差点儿就翻不了身,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

回到话题。宏观经济中与股市最重要的联系指标是利率,因为它既是宏观经济的货币折射,也直接影响到股市的折现率。从理论上来说,利率越高,那么股市这类高风险资产的估值就应该越低,所以有“通胀无牛市”的说法(因为通胀通常会带来利率上行)。但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关系,实际运行中却异常复杂。

比如,按说利率提升了折现率会上升,估值应该下降。但通常利率刚开始上调的时候,往往也是宏观经济从低迷开始走向强健的时候,这个时候看似折现率有所下降,但整个经济活力开始上升,企业利润增速上升了,那么你说这个时候估值就一定会下降吗?未必(2006年和2007年就是典型)。当然,随着利率地不断上调,终于某一次利率的累积升幅将超过经济复苏本身的正面影响(并且极高的利率本身就是压制经济过热的利器),但这个过程会有多长?有多曲折?完全难以预料。而且每段经济区间都会呈现出它的特殊性,否则投资就靠一个“美林投资时钟”模型早就天下无敌了。

另外,通常认为利率的倒数是估值的中枢,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否则,以日本、美国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环境,其估值早该“上天”了,即便从A股本身的历史来看,这点也并不成立。关于利率与股市的关系,似乎可以这样说:利率的低和高本身并非影响股市的重大因素,而是高与低之间调整的幅度和速度在起作用。低了更低的意义不大,但从很高水平趋势性、大幅度、较快速地下降,则会明显产生重大的影响,反之亦然。其实质是折现率的快速大幅变动。

就目前(2017年5月)来看就有这个隐忧,全球的量化宽松已经很久,各国利率都处于历史低位,一旦流动性收紧,利率上调,肯定会对折现率造成重大的影响。但它是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最终对股市的影响,还要看全市场ROE和公司利润走向,以及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

就目前整体来看,IPO准注册制加大了供应,经济整体处于结构调整而非简单周期景气轮回(因此很难再有大幅的周期性景气导致的利润大增),如果流动性再紧缩导致折现率上升,确实很难预期近期产生整体性的好行情。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变量因素,就是预期。如果市场在某个阶段对上述的负面预期已经予以充分反映,那么这一切其实又都不可怕了。所以综合来讲,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建议是:

(1)如果不是非常自信达到了大师级的宏观经济水平,就不要期待能通过宏观经济指标去精确捕捉市场机会,这之间的深奥、复杂远远超出正常人能够掌握的。

(2)唯一需要关注的是折现率的变化,也就是利率(以及其他真实反映社会真实资金成本的指标),处于历史的哪个区间,以及大约未来会向着钟摆的哪个方向变动,以此来定位市场估值中枢的机会和风险区域。

(3)无论是折现率的周期变动,还是人性的周期变动,抑或是企业业绩的周期变动,这些变动能否形成真正的投资机会最终还是用估值来表达的。2015年如此充沛的流动性不也就牛了半年之后就“一地鸡毛”了?只要学会理解预期所反映的风险和机会的变动,特别是对极端态的变动较为敏感,才更容易把握真正的大机会。

注册制下怎么看待壳股价值

我想问的是,以现有新股发行节奏几乎就是变相的注册制的环境下,股票池里价值成长股和壳股的组合是否可行?怎样的比例分配较为合理?坚守壳股是否还有意义?

做投资分析往往需要很多历史数据,但最怕的就是形成这些数据的历史环境已经改变了。往小了说,一个连年高增长的公司失去了以往的市场环境,可能很难再重现辉煌了。往大了说,一种投资策略如果失去了原来的土壤也是如此。

你提到的壳股确实是A股里一种特有的存在,其历史的高收益是建立在公司上市审批太慢这个特定环境上的。但其实即便是在这样的历史里,没有消息的普通人要想获得高收益也是困难的,因为重仓几个赌的风险极高,高于分散,赌中一两个意义又不大。

从未来看,A股作为经济升级的主要融资平台的定位已经很清晰,IPO数量大扩容也是大趋势,这种情况下壳股的价值将越来越小。当然,从总的供需来看,虽然IPO数量会大幅提升,但市场里的钱主要还是以散户为主,所以我倒觉得壳股在思维惯性下可能还会时不时来点儿回光返照,但也就是如此了吧(其实在我看来,一直也不是什么好策略)。

另外,你提到的价值股和成长股怎么配置,定义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什么是价值股?什么是成长股呢?有的用估值定义,有的用具体业绩增速定义,有的用市值大小定义,所以我不太清楚你的定义是什么。具体到投资组合上,我觉得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是好公司、好价格,都可以买,不用管它什么类别、什么板块。

组合的关键是确保每一只个股都具有较高的正预期,配置的力度取决于赔率。其他的细枝末节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如果说一定有所倾向的话,那么当市场(或者个股)真的到了比较便宜的时候(注意这个前提),我建议配置的重点还是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类公司,而不是暂时看着非常便宜的传统成熟行业的大市值龙头企业。

至于要不要坚守壳股,如果你有信息和分析表明其从乌鸦变凤凰的概率较高,不妨坚持自己的判断;如果只是基于历史表现而泛泛地配置了一些,我个人建议还是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为好。

散户典型的困惑

我想问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在茫茫股海中,怎么快速地缩小范围,再从粗选到精选,这中间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术”?

(2)我发现用不同的软件看到的基本信息存在较大的差别,比如说同花顺和富途牛牛,请问在工具的选择上有没有特别的推荐或建议?

(3)你对投资的建议是初期如果有高弹性,后期稳健增长会比较理想,请问在把握初期高弹性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操作建议?

(4)再问一个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如果选中的标的出现短时间快速上涨,比如说一个月翻倍,那么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考虑和处理?

你提出的问题比较杂,分别简要说明如下:

(1)选股问题。前面有个问题专门讨论“选股和估值标准是什么”,你可以找来看看,回答得比较详细了。快速的方法就是数据筛选,数据筛选的基本原则就是估值,经营指标的选取,不同的投资倾向,数据选择也有差别。

比如,以逆向投资为核心,可能筛选的第一条件是估值要低,其次才是毛利率、周转率、ROE等经营指标。成长股倾向的条件正好相反,筛选时首先看重连续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长能力,相应的毛利率和ROE水平等,然后再排除掉估值高的。

总之,选股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类别的公司,然后根据这类公司的财务和估值特点去编写数据筛查指标,所以选股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方法论来引导你的思路,具体的工具反而是次要的。但无论是什么方法,筛选工作也难以确保不会漏掉好机会。找好公司其实还是有一定运气成分的,也正因如此,我建议要多寻找能持续3~5年的中、长期投资机会,否则机会成本比较高。

(2)工具方面:作为个人投资者时我主要用东方财富的Choice系统,作为私募管理人后主要用Wind系统,我个人觉得前者已经够用了。数据如果出现差别,当然以年报等公司正式公告的文件数据为准。

(3)高弹性的诉求要放在一定的背景下才合理,比如投资者资金基数小,但工作现金流好,同时又年轻且善于学习成长。要想实现高弹性,需要选择:公司明显低估且具有较大成长前景,高度集中持股,在较低估值水平上的重仓,持续持有,直到泡沫区间卖出。这个过程是容易大起大落的阶段,增长快但也很脆弱。不过投资就是这样,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挑战,总的来说越到后面越容易。

(4)如果持仓在1个月内(或者几个月内)涨幅很高(比如翻倍),肯定是不正常的情况,除非这个涨幅是从极低的位置开始(比如2008年的股指1664点)。或者这个公司出现了基本面上的巨大变化,比如业绩突然爆发,或者资产重组等,这些必须具体分析,分析的重点是,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如果这些都不具备,仅仅是市场偏好的变化或者资金驱动的,并且已经透支了公司未来的业绩,那么可能会考虑减仓。减不减,减多少,没有一定之规,也要考虑:比如持仓占比有多大?还有没有更好的替换对象?公司的长远未来如何等。总之最终的落脚点是如何能让自己对投资更舒服、更安心。

投资怎么跨越人性障碍

首先感谢你写的博客、两本书和微博的分享。我全都读过,而且对我的影响极大。经历了一开始的一拍即合,然后偏离,最后再回归的过程。在此我想请教你在人性方面的修炼:

(1)我目前感觉自己处于水平明显上升阶段,但还在亏损的状态。你是否经历过这个过程?如果有的话,心理是如何调整过来的?

(2)能谈一下你体会到的投资中反人性的心理部分吗?

首先比较有意思的是“开始一拍即合,然后偏离,最后再回归”,这点其实就很符合一般人性:道理看上去很棒,但做起来确实艰难,同时还迷茫,所以还是转向了投机。玩了一阵子觉得确实不是办法,再回过头来准备老老实实地学习。当然很多人还会学习一阵后,再次觉得乏味困苦,仍然走回比较舒服的投机老路上去。

其实你的两个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某种心理问题,比如抗压能力、焦虑、患得患失、自制力不强等,所以大家往往会寻求心理帮助:能不能给我一些秘诀或者好办法让我的心理强大起来?从此不再受市场的折磨?

然而这不是问题的本质。早在5年前我就说过,所谓的知行合一的困难,“行”难只是表象,根本而言是“知”远远不到位。还是那个例子,想象一下你从没受过跳伞训练,现在让你从高空跳下去,你觉得有什么秘诀能让自己放松下来不紧张吗?答案是:没有。因为你很清楚这不是心理问题,是技术问题。相反,如果你经过了半年的跳伞训练并且获得了优异的资格证,再让你跳是不是就好多了?然后你跳了上百次以后,还会紧张吗?

投资也是一样的,先不要去谈什么大师们的箴言,先去看看大师们是怎么做的?巴菲特是常春藤的高才生,又师从格雷厄姆多年,在这些基础之后他才能说“投资很简单”,而且还要补充一句“但并不容易”。以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资质,废寝忘食地学习3年能打个好基础,再到市场里摸爬滚打3年积累、反思、总结素材,然后才有资格去谈“心理”这个层面的问题——这个时候,只相当于你拿到了跳伞的培训合格证。

你问我是怎么心理建设的,我告诉你:我读了几十本书,在网上写了几十万字的思考总结,写烂了最少5个笔记本,又在市场里待了五六年后,才大约做到基本的知行合一,但即便是现在,也依然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所以我会刻意距离市场远一些,就像一些投资大师选择搬离华尔街住到幽静的城市,这也是一种客观上的情绪防火墙。除此之外,能做的不多。哲学、大师语录,都有一定帮助,但都是非常次要的,人很难骗自己,知道自己能力不够是很难假装自信的,硬要假装也只能受伤害。

恐惧、贪婪、浮躁、患得患失和梦想暴富,这都是正常人在股市里最正常的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来这里的目的是获取超额收益,那么你必须让自己成为“不正常的人”。途径只有一条:学习,再学习,提升自己的投资综合能力,直到你的能力让你自信必胜的时候,就不会关注心理问题了。在那一天来临之前,只能咬牙忍受并加速提升。确实这很难很痛苦,但这就是超额收益乃至于财富自由的壁垒。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并攻破它,或者不要为此较劲选择普通平凡的生活,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里。

怎么看动态平衡与技术分析

请问在目前(2017年)整个市场仍不低估的情况下,如何动态平衡和控制股票的仓位?另外,个股买卖点上,你是否还采用技术分析来进行优化?

我觉得这个问题隐含两个假设条件:

第一,整体市场不低估;

第二,需要动态平衡控制股票仓位。

我们分别来进行说明。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目前的市场是否低估,站在不同的周期来看可能答案不同,整体而言,肯定没有2012年年底那时的估值低,但也确实说不上很高。眼光放两三年来预测的,是可以投资的区间,但不属于绝对的大机会区间。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个人是不做什么动态平衡的,我的价值观是找经营态势向好,业绩逻辑比较清晰、可持续的公司,然后有便宜的价位就买入,有更便宜的价位就继续买,直到买足。假设买了一堆公司后,除非我当初的买入逻辑是错误的,否则是不会根据短期的上涨就去做新的仓位平衡的。真正的好投资机会,其逻辑起码能支撑几年,因为一点儿上涨就卖出,然后买个看起来估值便宜的,这种所谓的动态平衡我个人觉得太关注短期波动,也有点儿投机取巧的嫌疑,我个人并不是很赞赏。当然短期的大幅暴涨另说,那有可能做一些头寸上的调整,因为我不想在一只股票上押上太多的期望。

总的来说:

(1)要记住投资最终需要靠大格局的成功,动态平衡这种技术性手段不是不能做,但别混淆了主次关系。特别是如果你的选股价值观是找成长性好的公司,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可选择对象能换来换去,动作频繁后往往让组合变得更平庸;

(2)要不要动,动多大仓位,没有统一答案,以让你自己感觉心理舒服为宜。舒服的标准是:不担惊受怕,睡得踏实,能接受意外情况的发生(这个意外包括意外下跌和意外上涨)。

最后讲一下个股的买卖点,是的,在交易阶段我是要看图形的。当价值判断与图形达到共振时,我的决策会更干脆一些。当价值判断很有吸引力,技术指标却很差的时候,我会相对谨慎一些,买入的节奏可能会相对放缓或者更克制一些。卖出时也差不多如此。

牛市、熊市与震荡市的不同策略

A股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本市场,历史不是很长,和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美股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包括基本制度设计、监管体制规范、市场参与者构成等。有几年投资经验的人都知道,股市分牛市、熊市和震荡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你作为过来人和悟道者,能否分享牛市、熊市和震荡市的典型特点以及普通小散如何在这三个阶段操作才能取得收益的最大化?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从来不认为A股的不成熟是个问题,相反我认为未来“成熟”的A股才是越来越难赚到钱的,大家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从历史来看,A股虽然阶段性的价值偏差极大,但中、长期的价值反映是高度有效的,有效性不逊于美股。这种特性就为理性的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更高的投资效率,所以过去的20多年,投资收益上百倍也有可能达成,但真到了完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大家将会体会到获得25%的复利会有多么困难。

至于所谓的小散投资秘诀,其实我可以给一个相反的失败秘诀,就是你一直提醒自己是小散,一直提醒A股是赌场,那你就必输。相反,你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理性的投资人,将A股作为一个投资的平台,才有成功的可能性。至于市场上的各种阶段和趋势,其实大多都是自说自话。站在投资的角度,只有低估、合理和高估三种状态,赚钱秘诀很简单:低估多买,拿着别乱动,高估卖出,你一定赚钱。

在此基础上,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就需要你不但低估多买,还需要买好东西,后面的拿着别乱动和高估卖出不变。所以你看,要赚钱很简单,真正的低估和高估往往是一目了然的,大家也知道2005年、2008年和2012年、2014年是低估吧?关键是知行合一。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就难了,你不但需要情绪管理更为强大,还需要有慧眼,知道什么是好东西。

好了,至于你说的“收益最大化”,讲实话这就是个陷阱。最大化很简单,就是低估买最好的东西同时上10倍杠杆,对不对?但问题是我们都是凡人,都有错的时候,对不对?所以你要考虑,是追求最大化但不惜赔光,还是追求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获得一定超额收益。你说又要本金最安全,又要收益最大化,这个目前估计巴菲特也做不到。

所以简单来讲,常识加情绪管理就能赚钱,常识加情绪管理加专业眼光就可能超额收益,在此基础上,如果运气够好可能就是收益最大化了。

持有的公司低迷却放跑了牛股怎么办

今年(2017年)持有股票美亚光电和翰宇药业表现都很一般,但放弃的几个公司倒是涨得很好,这让我很懊恼。请问该如何面对这种尴尬的情况?

(1)股价上涨放在以年度计的中、长期刻度上来看,无非是两个条件,要么是业绩,要么是预期。从你的介绍来看,美亚光电和翰宇药业这两只股票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很好地表现,所以股价这两年多显得低迷是很正常的,而且这几乎是每一个长期投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恒瑞医药的股份现在够牛吧?但你回看它的股价,从2010年年末到2013年下半年都是下跌和震荡,几乎三年没涨,如果换作是你煎熬吗?平安现在火吧?往近了说从2015年7月到2017年2月也有一年半没什么表现,往远了说从2009年到2014年更是足足低位晃荡了五年。茅台刚上市也是逆势跌了两年,把某公募基金明星经理都熬倒在了黎明前,所以这种1~2年的震荡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实在是太寻常了。

(2)能改变未来的其实还是业绩和预期,预期与业绩相关,但同时也有风口、热点等影响,业绩就需要仔细去分析公司的业务前景了,包括它的基本业务空间,生意特性,行业中长期供需态势,竞争格局,公司产品层面的结构、定位、优势和产能结构,以及公司团队素质和经营策略。好的公司会让你在这些挖掘中越看越兴奋,如果你看了很久还是无法出现这种感觉,那么,要么说明公司确实平庸,要么说明它在你的能力圈范围之外。

(3)从你的表述来看,你的动摇受到阶段股价涨跌以及错失牛股的影响很大。但实际上这些都不重要。牛股这种事儿很大程度来说是运气,不能指望老靠抓牛股赚钱,那是初级投资人对投资的误会。往上说巴菲特错过了那么多超级牛股,为什么他仍被称为“股神”?往下说,就我自己,简直错过了无数只牛股,有些还真切地是从手指缝里溜走的,但为什么投资绩效也还说得过去,而且越来越自信呢?因为投资真正的壁垒是能用一套方法论和交易系统,首先把风险管理好并且能够确实把握到看得懂的机会,关键还能够不断重复这个循环。只要做到这点,运气平平也可以获得长期复利,运气好些财务自由不在话下。但说白了,真正吃这碗饭的人,不是靠抓牛股活着。想明白这点就上了一个层次了。

(4)你的路只有两条,要么持续提升自己公司价值分析的能力,虽然也不可能总抓牛股,但可以大概率地让你持续找到看得懂的机会。另一条就是对能力不自信,需要用耐心和系统学习来补,多从市场先生的失误里获得被动性的机会。至于你说如何理解估值,如何判断业绩前景这种“大问题”,那都是可以写一本书的东西,实在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我的建议只有一个,深刻地理解概率和赔率是一切投资的核心,你的所有学习研究的侧重,就从这点出发不会错。当然这不容易,因为这点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实在是很广,补足这方面的知识从多读书、反复读书开始,微博里有推荐书单(前面的问题中也提及过)。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