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业余投资者,普通上班族,我有一位朋友认为做投资必须要花大部分时间出去调研企业基本面,并且和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沟通交流才能搞懂一家企业到底有没有发展潜力,值不值得投资,而像我这样的坐在电脑前研究一家公司的价值,非常不切实际,我想请教老师,要想弄清楚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资是不是一定要亲自去目标公司调研,并且要经常和同行交流?
这是个好问题。首先可以确定的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去参与调研,多与公司高管以及行业资深人士交流,一定是对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的理解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对于初涉投资的朋友,多参与这种活动和交流所带来的效果,是任何书本都无法代替的,所以,如果有时间、有条件的话,多做这些功课非常有益。
另外,也不必“神话”这种调研交流活动。这里包含三个意思:
第一,调研交流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行业情况以及公司经营的特点和动态。这种工作既不神秘也不神奇,每天都有大量的机构和散户在做,而是不是大量参与这种活动就能带来好收益?完全不是。如果你并不具备理解“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和“对象、时机、力度”等关键投资要素为基础(注意这个词),那么跑调研、跑行业经常只是获得一堆碎片化的信息,而且交流中也无法提炼出高价值的信息,最终这种行为并不一定能带来帮助,甚至有时候可能被误导——有的是被高管误导而过于乐观,有的是被某些所谓的行业专家误导而过于悲观,这种案例实在是太多了。
第二,调研虽然是有必要的,但是不是要花“大部分时间”来干这个?我觉得完全没必要。作为个人投资者,你必须聚焦在有限的“好生意、好公司”上,铺开的面通常不应太广,而真正的好生意、好公司其实比较有限。在有限的范围内,除了初期较为密集的调研交流,后期大致都是跟踪和定期调研即可,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外面跑。对我来说,投资的大多数时间是用来阅读和思考的,一年我可能也就跑几次调研而已。当然,能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太发达了,一些有用的调研信息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报告或者网络获得,但调研报告的直接信息对大家都是公平的,谁能从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才是关键。
第三,调研的多少与收益的高低并不呈对等关系。这与投资模式也有一定关系,比如以逆向投资为核心的,这种投资方式可能涉及面极广,但更重要的是对赔率的理解和财务报告上排除重大风险的能力,这种模式甚至可以完全不用去调研。很多这种风格的优秀投资人都基本不跑公司,有些投资大师甚至定下“绝不去调研”的投资铁律,就是怕被误导,而且每个仓位所占比重很小,投入大量精力调研完全不值得,这是靠普遍的概率获胜的模式。对以成长股为核心的模式,调研相对重要一些,但高度聚焦,远离生僻复杂或者太差的生意,已经排除了绝大多数公司,真正需要关注的公司往往数量不多,本身业务模式也容易理解,而且由于投资周期一般要好几年,这种公司都是长期沉淀积累,只需要定期调研跟踪就好了。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公司研究绝非事无巨细、越多越好,公司的研究其实呈现典型的边际效益递减现象。真正最重要的定性判断往往来自很少时间内,找到公司和行业的“主要矛盾”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定性的能力几乎决定了未来收益的大部分。
所以我对这个问题总结如下:如果有条件,多跑、多看、多调研交流,有利于快速提升自己对特定行业的理解,没什么不好。但调研本身并不能带来超额收益,它只是公司业务分析中的一个很普通的环节而已。真正决定你投资收益的,是对投资本质性问题的认识深度。以对投资本质性问题的认识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投资模式特点,可以采取包括调研交流在内的一切方法去寻找、整理自己需要的信息。至于具体要花多少时间在调研上,我觉得无法统一规定,看每个人的特点,然后自己摸索。
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你的投资组合中大类资产如何配置?具体到股票投资,你建议是以3~5只为宜,最多不能超过10只,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流动资产在百万元左右,只投资了7只股票,还想再买股票池中的2只,然而对这9只股票又不是每只都有高概率的把握,该如何在集中投资、提高收益弹性与分散个股投资风险中取得平衡?
首先明确一点,我并没有建议持仓的具体数量,只是说对我自己而言,这种级别的持仓是比较适宜的。具体持仓多少比较合适是一个很个性化的选择,与你的投资价值观、擅长的投资方法和个人对投资的期望都有很大的关联。如果你有坚强的现金流后盾。又年轻但资金有限,投资期望是获得很大的投资弹性并且愿意承担较高的波动性风险,那么可能大幅的集中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每一条都相反,那么购入几个低关联度的指数基金或者让持仓更为分散化才是合适的。所以稳和赌,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不同人或者同一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情景下,最优选择有可能都是不同的。
而在你的提问里,并没有涉及自己的财务背景、具体的投资期望、对风险和收益的侧重以及熟悉的投资方法,脱离了这些谈组合数量,就像你不告诉我性别、年龄、兴趣、财务状况和对婚姻的期望而让我给你推荐一个合适的伴侣,当然是不可能的。
从你透露的信息来看,对看中的9只股票不是每只都有高概率的把握,我姑且认为其中有几只的把握很高。那么按一般原则来说,你并不需要平均分配仓位,可以考虑对把握高的超配。但是把握高的公司,是不是赔率也高呢?我个人建议,如果把握高,赔率也高就顶格配置(这个顶格也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但一般认为除非出现你认为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否则单个公司不要超过三成的持仓为宜,具体多少以你舒服为标准,舒服的标准就是它涨幅高,你不会太遗憾买少了,它出现“黑天鹅”事件了你不会被“害死”)。如果高概率,但是赔率一般,或者其他概率把握不那么高,但是价格的赔率却不错的,可以半格配置(也就是留有余地,因为反正超额收益比较难,急什么呢,一旦另一个条件逐渐到位了还可以加仓)。
最后,你说的高弹性与分散风险本身就是矛盾的,不可能既要求高弹性又要求大幅分散风险(有例外,比如出现千载难逢的大机会,你有足够的选择余地配置到几十只同样低风险、高弹性的股票,也不是没可能,大概十年一遇)。但有没有平衡呢?有的,但平衡不是在配置,而是在你的心。还是那句话,问问你自己的内心,你更怕的是什么?你更不能承受的结果是什么?只有你坦然了,你的配置组合自然就平衡了。
如果你始终搞不清自己的特点和本质需求,那么不管怎么配置,你保证在上涨的时候恨自己太分散、仓位太轻,而在下跌的时候恨自己太集中、仓位太重。投资的痛苦和纠结,90%其实就是源于没有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有些投资大家,如戴维•史文森等认为:价值投资是不需要考虑择时的,而你的“对象、时机和力度”三要素,显然是考虑择时的。本人一直没有很好地领悟价值投资为什么不提倡择时,后来想到其重视安全边际或低估值时,实际上已经把择时考虑进来,因为大多数时候,估值较低时,也很可能是较好的选择时机,如果安全边际足够,确实也不需要择时了。你应该对此也做过思考,如果可能,想听听你对此的想法。
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择时?如果择时意味着总是试图精确地判断市场机会,那么择时与其说是不重要,不如说是不可能。如果择时代表着选择更好的投资机会出手,那么就像你说的,价值投资的体系中早就有这个考虑因素,安全边际就是择时的核心指标,恐惧贪婪论就是择时的基本原则。
另外,从什么时间维度来看这个问题,结论也不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去30年做多中国就是最大的成功,将A股20多年的K线画出来那就是超级长牛市,从这个尺度看不用择时,美国数十年的记录更是如此(特别是选择指数基金)。但从周期轮替的维度看,市场波动极大,客观上存在着利用市场非理性因素去避免损失或者扩大收益的基础,这个不必视而不见。
当然,投资的落脚点永远在企业本身,所以也要结合公司的特征来考虑这个问题,对于长期具有创业价值的公司而言,其初期状态的静态高估值和昂贵其实也不必择时,因为未来的累积回报远远超过短期择时的贡献。
所以最终我们会发现,问题回到了我们自己身上。你是什么能力特征才是最关键的。如果你具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前瞻性,并且资金状况稳定,性格可以承受波动,那么坚持优质公司长期持有而极大忽略时机因素(当然买入阶段需要考虑,这里指持有中)是比较合适的。若能力中庸一些,可能大多数情况以持有为主,忽略一般性的时机差异,但对市场极端态则必须做出反应。这两者各有其优劣,共同之处都是不把时机作为一种低层次的交易手段,而是从企业价值角度出发,以安全边际和赔率为准绳的原则性、战略性要素进行低频次但关键时刻的决策选项。
在《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一书中提到,要像好侦探破案一样去发现问题,只要出现重大嫌疑和诸多难以理解的因素,就可以直接下判决(我理解为“疑罪从有”)。比如广联达和科伦药业最近(2017年)都出现了大股东的大额减持,那我现在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枪毙”这种公司了?你怎么看这两家公司的大量减持现象?如果你刚买入这两家公司的股票,且仓位较重,你会怎么做?这种公司的股东大规模减持现象,是否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的市场估值普遍较高,风险逐渐累积,股票投资者也应该相应做一些调整(如换成低估值股或降低仓位)?
大股东减持,特别是较大额度的减持,肯定是个负面项。但大股东减持与公司的投资价值未必呈现完全的对应,比如腾讯,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马化腾在过去10年累计减持了70亿市值的股票,2017年10月又公开减持了18亿市值的股票,但你看腾讯这些年的股价和公司经营显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又比如东方雨虹,如果你查询一下其高管的减持记录估计也要倒吸一口凉气,其高管是集体性、长期性的频繁减持公司股票,但这些年下来公司经营得其实挺好,股价也基本算是长牛。所以减持未必代表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但如果是市场在普遍减持,那么确实说明可能处于一个系统性的高位区间。比如2015年4月1日至4月30日,A股市场中共有325家上市公司的股东进行减持,减持股份数量合计约为63.58亿股,涉及金额总计约730.39亿元,比2015年3月份减持金额增加了约16%。2015年全年有1175家上市公司“大小非”,在2015年合计减持金额高达4566亿元,相比2014年的2100亿元增加了一倍多,同时创下A股历史上的新高。
从这点上来看,普遍性的减持是可以作为判断市场温度的参照的。但具体个股却未必能说明什么,比如2015年在全A股减持金额排在第二位的京东方,2017年不就是既迎来久违的经营业绩爆发,又是大牛股吗?
所以不能以公司的减持作为公司未来经营趋势的风向标,你可以根据具体公司的历史估值区间,再结合高管减持的额度,综合来评估是否处于阶段性的高估。就我来看,广联达目前经营比较稳健,但整体估值确实不便宜,对高管减持有吸引力也不奇怪;科伦药业的主业虽然有所回暖,但真正走出泥潭也还需要较长时间,今年下半年的一波大涨确实也是减持的好时机。当然这些都是个人主观感受,并不一定准确,也不作为投资建议。
对于可能的阶段性高估,怎么处理要看情况。比如虽然阶段性有所高估,但是你确信公司的经营趋势优秀,且未来有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成长前景,确定性又很高,那么我个人不会仅仅因为公司减持而做反应,如果确实这笔投入占比太大,那么我可能会择机降低一些仓位并继续观察。真正需要“发现征兆就枪毙”的,主要是业务不真实、高度造假嫌疑以及被证明经营水平差,类似这种高管减持并不算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