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股票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好了一只股票,年报也看了,财务状况也分析了,所在行业的前景也预测评估了,估值也觉得合适了,便开仓买入。买了之后股价不涨反跌,这时就有对买入标的持怀疑心理(特别是买入的标的估值已经很低了,但依然在跌):是不是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忽略了?财务是不是没有分析到位?前景是不是想得乐观了?一旦疑惑久了,心里更是没底,如果遇到股价反弹,一般到成本价或接近成本价或小幅超过成本价就卖了。
还有一种情况:买入后涨了10%~20%后,又跌回来甚至被套10%~20%,就更会对买入公司基本面产生更大的怀疑。我的问题是: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遇到了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怎样才能对自己分析的股票在各项指标都比较好而股价不断下跌时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动摇?
(1)买了股票后,因为短期涨跌影响心态,根本上还是对其认识和判断的不自信。不自信完全是坏事?不见得。比如当你很清楚自己的水平很“菜”,对公司的认识只不过是人云亦云,对公司的研究自己都知道非常浅薄,并且缺乏起码的高度,那么这个时候股票如果跌了(或者涨了又跌回去),你感到怀疑是很正常的。相比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本身能力很差却高度自负,这种“没底”显然是一种保护机制,真不算最糟糕的情况。
(2)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提高自己的能力到足够让你自信的程度。有没有这个程度怎么判断呢?
第一,你能从本质上判断出它是不是个好生意。
第二,你能从公司的经营轨迹、发展战略、业务结构和态势以及历史和当前财务的验证上,判断出它是不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好公司。
第三,你能基本判断出它目前的价位是处于便宜区间、合理区间还是昂贵区间。
说白了,就是你具有判断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的能力。有这个能力,你“下手”的时候必然就是很高赚钱概率和赔率的区间。既然你“下手”已经是在这个区间,那么再下跌你还怕什么?当然是继续择机买入。
然后再用投资体系来确保下面三件事:
第一,确保这个投资对象的仓位与其概率和赔率的程度一致,又安全又高赔率的大机会给予重仓位,否则给予仓位控制,等待更好的时机,这样长期胜率必然很高。
第二,规划好明确的交易战术,对于这个对象总体配多少仓位,分几次或者多大间隔完成补仓进行推算,然后严格执行。这样从体系上解决“黑天鹅”问题。
第三,给予投资对象明确的“投资生死线”,列出这个公司可以容忍的经营波动和需要高度警惕的经营方面的危险苗头,这样就有了纠错的机会。
所以,能力是解决具体判断的问题,投资体系和战术规划是解决总体策略和避免“黑天鹅”的问题。至于怀疑当然也有,毕竟公司经营本质上是处于不确定性中的,但既有能力确保能取得高胜率,又有投资体系避免一旦出错损失惨重,还有明确的纠错机制,那还怕什么呢?什么都不做就不会出错,但从长期来看那才是最大的失败。
因此对自己的能力足够自信,对自己的投资体系足够自信,是不纠结、不怀疑做到知行合一的唯一出路。否则,“知”层面千疮百孔问题多多,“行”层面必然犹豫怀疑,这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然的(不过这比不知道自己不行还偏执自信好很多)。
当然这是个过程,而且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其中包含基础的“一万小时定律”,还包含多年的市场观察和体会,包含多次亲身的经验教训和痛定思痛,也包含战胜情绪干扰之后的几次巨大胜利和鼓舞,所有这一切最终会凝结成一种定力。这个东西装不出来,也不是读过一些经典作品就能学到的,没有上述这些前提,就是把巴菲特语录倒背如流,把格雷厄姆的照片装裱在墙上,再每天读心经和羊皮卷,照样无济于事。所以我说投资这行特别幸运,是个越老越值钱的行当。
当然,除此之外,必然会遇到意料之外的波动,比如极端的系统性风险。那么这个时候你只能相信时间会让一切恢复正常,相信中国会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你所能做的范围内都做到符合规范和标准后,遇到其他系统性风险时只能像彼得·林奇说的那样“跳出当前的涨跌,去想想更大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