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与绝望之间,
是成长过程中层层叠叠的阴影,
若干难辨悲喜的时刻。
据说住在赤道的人,一年之中会有两天,正午十二点低头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我喜欢这句话,虽然它说的只是太阳直射赤道时昼夜均分的客观事实。假如世上有那么一个人,常年为名缰利锁所累,决心来到一个没有阴影的国度。那么,就可以在一年之中的春分或者秋分准时赶到赤道地区,中午十二点往地面看:他将在那一刻,终于失去所有的影子。——听上去很像电影《春光乍泄》里的何宝荣黎耀辉相约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看大瀑布,充满了仪式化的美感。但是,这样的仪式又似乎只能独自完成。一个人走很多很多的路,见到日光月光灯光之下各式各样的影,如此形影相吊地走上整整一年,也才只会得到那么彻底的一刻钟,生命的阴影彻底消失,成为一个没有前尘的人。
早在千百年前的古中国,就有无名氏写过:
寒暑平和昼夜均,阴阳相半在秋分。
金风送爽时时觉,丹桂飘香处处闻。
雁向南天排汉字,枫由夕照染衣裙。
良辰可惜无卿共,慎把情思托付云。
这首诗其他部分都浅易,最不好理解的,莫过于这句“慎把情思托付云”。说的到底是秋分这天白天的还是晚上的云呢?就算不是秋分的云,云也是千变万化难以稳定之物,任何时候都无法托付心事的。可能托付也不是关键,关键只在于“良辰可惜无卿共”,就像一个人某晚看到了很好的月亮,却发现自己喜欢的人早已睡着,又或者在遥远的地方做着别的什么事;甚或那边正在下雨也未可知。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少年时代喜读唐诗宋词,完全配得上黛玉教香菱作诗时的讽刺:“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但吴文英这首《唐多令》,其实也算不得最肤浅的,因为还有后面的“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转了一转,就像这句“慎把情思托付云”,是可以让成年人停下来想一想的。但小的时候懂什么,只要看到一个拆字法就以为奇绝,芭蕉也好,晚凉也好,明月也好,通通视而不见。我还算认真的,喜欢的诗词一般可以整篇背下;有时顺手拿给别的女同学共赏,她看一眼却说:“这首不好。”
我说:“这可是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意象美极,怎么不好呢?”
她说:“作文不都忌讳重复吗,怎么有两个波,波波?”
我说:“那还有两个人的呢——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告语: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还没等我念到“人人无寐”,人家早就笑着走远了。那是我们班上最美的女生,说是班花也不为过,名字也好听,叫“思艳”,颇有“云想衣裳花想容”之意。但她却完全地不喜欢看书。初中我俩都住得远,中午回不去,只能在学校食堂吃饭。饭后,她经常趴在课桌上养神,而我睡不着,就反复翻一本《婉约词》,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的,银灰色封底,一个古装仕女愁眉懒黛地印在封面上。
也许从那时起就习惯了自问自答:愁字已分,那么,秋字再怎么分?
平分秋色的说法据说是从《楚辞》里来的:“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上一句说的还是物候,下一句又回到了伤怀。但秋天的节气已经到了第三个,悲也悲不动了,索性就说说自己身上最近发生的事。
今年从春到夏闭关写了好几个月,不怎么见人。虽然最近新的小说还没有改完,却也借着放放再改的由头出门会友了。不料原来低估了自己的社会动物属性,一旦恢复见人就很高兴,发现自己实在很喜欢朋友,或者毋宁说,喜欢“人”。有一个晚上,和几个认识了多年的老友吃完川菜回家,小区外大马路上空无一人,听见自己硬平底鞋的声音,格外清脆可喜。又留意到路灯把自己的身影拖得很长,而且是在眼前,靠近灯影就变短、变浓。走过去了,又眼看着路灯把影子拉长、拉淡,直到走入下一盏路灯的辖地,如此周而复始。这让我想起好几年前在新疆的戈壁滩上,虽然也有同行者,总不好意思麻烦别人照相,只能拍一张自己被夕阳拉伸得无限之长的倒影,可以替我本人一直走到地平线那边去,走到赤道去。这晚就像那天,影子也在眼前:当日戏言身后意,如今都到眼前来的,眼前。
大概好几年前,也是一个晚上,送朋友走到地铁站,回家很快地写了一首诗:
一个良夜
“我没什么朋友。”
从公交车站往回走的那一个小时他想。
在这个空旷荒凉的春天的夜晚
他意识到自己生而为人的孤独
和路上偶然遇到的一只鸟没什么两样
它有时也和别的同伴在一起站着
叽叽喳喳
但更多时候
它们各飞各的
各自找食
各自寻欢
各自遇险
开头多半来源于脑海中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有些人称之为灵感。而这首诗的楔子就是“我没什么朋友”。这种曲终人散的凄凉感,时常发作在聚会结束的第一个小时。你回想刚才自己说过的话,种种举止,躬身自省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寂寞,知道真正的沟通是不可抵达的。这简直就像昼与夜的两分法一样斩钉截铁,一样无法可想。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旧约·创世记》
大概早已被神分开,我们永远无法走进另一个人心底里去。甚至连自己都无法了解自己的全部,有多少话,是对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认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社交呢——也许朋友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时间过得稍微快一点,虽然热闹浮华,也只会让随后的孤独显得更漫长确凿。
尽管想到了这些,那天晚上我轻快地走在回家路上,还是非常高兴。有时候聊天吃饭只是为了说明,这世界上仍然存在着盲目的爱意和短暂陪伴的热情,即便彼此其实难以体谅,各说各话。
之后一些天,就在离秋分还有几日的一个傍晚,几个在北京的本科同学约我周末喝下午茶——也是因为有个女生从外地来出差,晚上要赶火车回去,中间正好有几个小时没有安排。其中一些大约已经有十年以上没有见过了,去后发现除了面熟之外,基本上都变成了陌生人——也许别人对自己也是如此感想。就这样不无惊诧地见了面,还好没人客套说“你一点都没有变”。
寻找话题并不容易,大家是从其中一个创业的同学开始打开话匣子的。那个出差的女同学刚加盟他的公司,而另一个从经济系转到法律系的女生则认真地和我推荐律政剧,又说如果我想写,可以提供各种行业内幕。虽然大家都适度表示了对彼此职业的兴趣,但头一个小时生疏感始终挥之不散。而随着另一个同学的到来,以及国贸商城七层楼落地窗外的光线渐渐由明而暗,一切都在悄悄发生变化。气氛是从谈到创业男生以前在大学的暗恋对象开始热烈起来的。我也说起当时最要好的朋友试图在我面前自杀,而我一直感激她,因为她曾向我展露足够多的软弱,我因此被迫假装坚强。另一个因出身小镇而自卑多年的男生吃惊道:“原来大家都成长得不容易。”
狼狗暮色袭近的一刻,年少时的荒唐、失败和危险无比真实地推到眼前来,就像路灯下不断逼近的影。几个人都安静了几十秒,才重新组织新的语言。但仍有太多不可说的部分被轻轻地跳过去了。直到下午茶结束,西装革履的男侍应礼貌地提醒正餐时间已到,出差女同学准备拖行李箱离开时,她才突然轻描淡写说起自己最近遇到家暴准备离婚的事——其实也不是最近,十年了。
此前几乎没人提到当下。面临分别,一切诉说才变得急促,慌乱,来不及。
之后男同学们都走了。离开车时间尚远,女生们就又找了一个地方续摊。性别单一之后,交流反而变得高效起来,抒情怀旧成分被大量滤去,但大家其实也都只是在说自己所遇有限的人类样本,和不可通约的各自困境。我们仨找饭馆的路上,那只行李箱和影子一起轰轰烈烈地拖在身后。说沉重不很沉重,说轻快也远谈不上轻快。“我先要努力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要去赶火车的当事人最后眼睛闪亮地说。但我想这几乎可以作为任何交谈的结语,不管是今天,还是目睹好友挂科痛哭也只能硬下心肠逼她去补考的十八岁。
那天我其实也忍不住说了太多话。同学们虽然数年不见,但毕竟很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再是暌违经年,也终于慢慢寻得某种亲切。散场回家,先发了半日呆,才想起来秋分马上就要到了。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我在广州读的大学,收声其实是句广东话,类似新疆话里的“悄悄”,看着平常,其实都是让人闭嘴的厉害意思。也就是说,秋分后阴气旺盛,雷公至此也只好“悄悄”。蛰虫坯户细想有点可爱,是说小虫们纷纷准备冬眠,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以防寒气侵入,竟和人类闭户过冬一个意思。水始涸则是说秋日天干物燥,水汽蒸发变快,湖泊河流枯竭,只能等来年的雨季重又充盈。
顾太清写秋分,“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但北京的秋天没有桂花,除了花鸟市场。也少有桂花养得好的人家,比如我,多少年养了多少盆都死了——所以这是一句教人辛酸的诗。而平分秋色除了让我想起《圣经》,还有许巍的《两天》:
我只有两天
我从没有把握
一天用来路过
另一天还是路过
竟也是一首和秋天有关的歌。到了人生的中途,已经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了,虽然也并没有比十几岁时更了解人生是怎么回事。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是成长过程中层层叠叠的阴影,若干难辨悲喜的时刻。就连刚提到的清朝女诗人顾太清也是如此。我们无法简单地给她贴上中国第一女小说家的标签,也不能轻佻地介绍她是龚自珍的绯闻女友——详情可搜“丁香诗案”;太多人太多事根本就说不清楚。只有诗歌是真的。只有人的软弱是真的。只有永恒的困惑是真的。
即便在赤道地区生活的人,也只有两天正午没有影子:一天分开秋天,一天分开春天。一天用来忘记,一天用来记住——记住所有的伤心、混乱、懊丧,明亮背后的暗影。忘记自己是重要的。
开心就这样纯粹起来。
附录:
春分之后
鹅黄,黛绿,粉白,桃红。
春天供应你所渴望的一切虚空。
春阳下微微的薄汗,比汗更薄的
玻璃丝袜。明媚足以抵抗寒意的裙
春分的意思是。这一天以后
每个白天都会比每个黑夜更长一些
也就是说,合法做梦的黑夜变短
可梦见你的白昼变长。计算春天的尺
是深夜的心脏律动。
是睡不着也醒不来。
是想起你就觉得世界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