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大营销哲学

第三节 树根思维

第三节 树根思维 经营的中长线思维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一次,爱彼迎的CEO布莱恩·切斯基和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聊天,两人谈起了共同的偶像巴菲特。

切斯基问贝佐斯:“你觉得巴菲特给过你的最好建议是什么?”

贝佐斯回答说:“有一次我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确实如此,由于做培训和咨询的缘故,我经常会接触到一类老板,他们总抱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自己花了20年时间才把企业做到1亿元的规模,却寄希望于能有一套好的模式能够帮他们3年做到100亿元,这种“一夜暴富”的心态在企业界非常危险。

2019年年前,在我与一位咨询行业的前辈交流时,他谈到,现在的企业对咨询的普遍心态就是见效快,恨不得立马看到效果。每每碰到类似的经营者,我总会劝他:“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么它一定会害了你。因为当你靠广告、渠道把业绩冲上去的时候,如果你的管理体系没有跟上,那么你上来快,下去也快。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企业一夜之间做上去了,结果却是昙花一现。没有长期主义的价值观,没有扎实的体系做支撑。根基不扎实,你的增长不可能做到持续和稳健。”

企业要做大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持续做大。这是个问题。

所以,对于所有想要导入大营销体系的企业管理者,我都会告诉他们:“做企业要戒急用忍,行稳致远。你不要指望大营销体系能帮助你立马做大,今年不一定有效果,先要把根基做扎实,持续做10年。不出意外的话,第二年、第三年你就能见到不错的成果。”

20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了答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也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然而,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没有足够的定力,很多人还等不到根扎下去就放弃了,短期内觉得没用,就将树直接连根拔起。但是,你要知道,扎根也是需要时间的。正如尼采所言:“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曾经有一位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向我讲述他的经历。早些年,他凭借个人努力和行业机遇快速做到了行业龙头,看起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一场金融危机来临,企业差一点就倒闭了,后来他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大的企业还没有抗风险能力?

最后他的结论是,企业跑得太快,基础没有夯实。这就是我认为经营企业需要的第三大关键思维:树根思维。

越是离钱近,越免不了急功近利。但管理者永远不能忘了,今年结的果,不过是过去种的因。我们要明白,增长没有特效药,只有日复一日的基本功。大营销体系中所包含的一切,譬如六个一工程、过程管理、五星评定、通关流程……这些无非都是经营的基本功,只有把经营的马步扎好了,树根扎深了,企业才能走得长远,才有可能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有人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在面临着困境时,公司的管理者请到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日本咨询公司的大师。大师到了以后,公司所有人都热烈的欢迎,于是,CEO就问大师:“您觉得我们公司在接受您的咨询后什么时候才能有巨大的成效呢?”大师说:“需要5年的时间。”CEO说:“能不能再快点。”大师仍然说需要5年。

我欣赏大师的智慧,其实,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道德经》有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得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得不远。

具体案例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中把华为推上风口浪尖,面对如此滔天巨浪,华为为何能应付自如?我们可以从任正非的只言片语中找到痕迹。

2013年,任正非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发扬乌龟精神,追上龙飞船》。在这篇文章中,任正非把华为比喻为一只“乌龟”。

在《华为没有秘密2》一书中,作者平实地写道:“华为这种‘龟’有两个特点:第一,紧贴大地接地气。华为从来没有梦想过找到一个风口,从来没有梦想长出一对隐形的翅膀,而是贴着地面,坚持走下去。第二,它高昂着头。认定自己的目标,响应内心的呼唤,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跟着客户一步一步走下去,一步步赚着小钱,一步步做大。”

从华为10年的研发投入中,我们就可见一斑:从1996年开始,华为给自己定下了规矩——每年按照销售额的10%提取研发费用。在那个黄金时代,企业无论是把钱投入房地产还是做金融,带来的收益都会是巨大的。但是,面对巨大的诱惑,华为不为所动,坚定投入研发。近10年来,华为的研发投入高达3900多亿元。据统计,华为的研发经费比A股近400家企业的总和还要多几十亿元。有人算过一笔账,华为每天的研发投入高达1.6亿元,这1.6亿元的研发费用,为华为一天赚取10亿元的销售额,带来1亿多元的利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任正非在自己身上的投入却少得可怜。一直到2000年,任正非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时至今日,任正非的个人财富也不多,大多只是“纸面财富”。

在面临行业对手平均年龄超过107岁的不利境况下,华为凭借乌龟精神,在2010年就爬进了世界500强,之后仅仅花了8年时间,就从397位飙升到了72位。正是一步一个脚印,不停地爬行,才让华为的技术爬进了“无人区”。今天华为每天申请8个专利,在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华为一家的核心专利占比就超过了20%,而美国所有企业的5G核心专利占比还不到15%。

无怪乎,作者在书中赞誉道:华为的最伟大之处——等得及!经过28年的爬行,这只小乌龟慢慢长长了大大的象龟,不仅超越了兔子,还长成了大象!

除了乌龟的比喻,任正非在激励华为手机团队时,还贡献了一个非常有穿透力的比喻——尖毛草,这与我所提倡的树根思维不谋而合。

尖毛草被称为“草地之王”,是非洲大地上生长最高的草之一。但是,它的生长过程非常奇特。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生长非常缓慢,肉眼很难察觉。但是,等雨季到来的时候,它会在三五天内就蹿到两米高。

为什么尖毛草会有如此大的爆发力?因为在过去的6个月,尖毛草一直在向下扎根,它的根部会长到28米之长。正是这28米的根系,为尖毛草积蓄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让它一天能长0.5米,短短几天,便超越对手,后发制人。

任正非说:“华为的成长模式与尖毛草是一模一样的,以‘倒生长’为‘正生长’积蓄力量!”

我们的中小企业又何尝不需要尖毛草精神呢?

其实,不只是华为,纵观中外,大凡优秀的企业都有同样的特质:拥有足够的战略耐性。几天前,我听到vivo手机的一位高级副总裁分享道:vivo所有的股东,都会奉行一种“企业健康长久大于短期得失”的价值观,因此,他们也在集团内部提出了“扎根计划”。

为什么企业要有长线思维?我觉得亚马逊公司的贝佐斯给出了最精妙的回答:“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7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从这个角度看,长线思维本身就是淘汰对手最高明的战略。

顿悟与渐悟

这让我联想到,历史上有一个法国历史学派——年鉴学派,年鉴学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关注长时段,那些持续许多世纪的变化周期,尤其是那些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这一点对于我研究营销管理的规律非常有启发。

在给企业做辅导的时候,我经常建议企业家要用长期、中期、短期三个时段来透视问题。譬如,企业暴露出员工流失的问题,有些老板认为是员工不懂得感恩,表面上是某个人的道德问题;而你后退一步,从中期来看,这暴露出的可能是整个公司的管理机制出了问题,其实问题早已发生,只是虚掩在背后,你没看到而已;再后退一步,放到长时段来看,我们可以上升到整个行业的视角来看问题,你需要思考为什么整个行业规模很大,但是公司都散、乱、小……

我经常会给人推荐《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作者黄仁宇提出以“大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就是长中短思维模型的典型范本。

从短时段来看,作者将目光聚焦于1587年的6个人物剪影,从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戚继光、海瑞等6人的经历中折射出一个衰落的帝国;然而,从中期来看,它反映了明朝以来,高度程式化的社会已经定型,这几位精英阶层中最风流的人物试图对抗这套体制中的局限性,却最终难逃落败的结局;再退一步,从长期来看,这不过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官僚体系发展到了顶峰,整个国家以道德代替法制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这能给我们的经营提供什么启示?

过去,我们看问题总喜欢以一个点来判断,把企业增长乏力归因于某个人或某件事,这种看问题的角度太浅层次了。如果站在中期、长期时段来审视自己的企业,你就会思考企业当前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是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企业对于营销管理的需求是否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绝不是换一下人就可以解决的。如果你这样来梳理问题,那么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格局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采取的解决方案也会截然不同。

今天我看到很多企业家把时间都花在追求自己的顿悟上,但是,放眼世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不过寥寥数人,这需要天才的基因。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大多数,我们更应该把心态放平稳,在学习、实践、思考中渐悟。

回望我这24年,就是一个渐悟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体悟到老子所说的“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让自己的心保持虚和静的笃定状态,在万事万物发生的时候,用这种笃定的心态去观察事物的规律。尤其是最近这一两年,在学习历史和哲学的过程中,我逐渐把自己放空,一边散步一边从过去的实践和辅导中提炼,才渐悟出大营销哲学的这套认知和规律。

因此,在这本书的最后,我要给企业家的最后一个忠告是,对于天才型的人保持警醒。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个天才就能把企业带出困境,这是不现实的,而且天才型的人可遇而不可求。更现实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套适用于精英的管理体系,这套体系追求的是可复制,可持续。也许这些精英并不是天才,但是,如果能够抱持一种长期主义的心态,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顿悟,那么他们最终就能做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涓流所积,终成沧海”。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