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夫妻恩爱

第20讲 夫妻恩爱 1.想老公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中,大部分都是写的婚外恋,古人常把它们称为“艳情”,实际上就是偷偷摸摸“走私”的“爱情”。真正描写夫妻恩爱的爱情诗很少,而且大多是“悼亡诗”,也就是妻子死后才深情怀念。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国古代的送别诗通常写朋友分别,爱情诗也大多写一夜情,“彩袖殷勤捧玉钟”(晏几道《鹧鸪天》),“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在丈夫的精神世界里,妻子活着的时候好像死了,死了以后才能“复活”——被丈夫怀念。

王昌龄这首《闺怨》十分可贵,它抒写的正是夫妻恩爱之情,此诗也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先看原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是乐府旧题。

诗题虽是“闺怨”,诗却从“无怨”写起,古人把这叫逆笔或逆入。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写的:“闺中少妇不知愁。”诗题不是《闺怨》吗?但诗人一起笔便说,闺中少妇是个“不知愁”的傻大娘。我们读了第一句,就想读第二句,为什么说她是个“不知愁”的傻大娘呢?

“春日凝妆上翠楼”,“凝妆”就是严妆或盛妆,妆化得很艳丽。“翠楼”指涂饰了绿漆的高楼,此处特指少妇的绣楼。这句写一个少妇在春天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到自己绣楼上去望春。

古代的少妇其实年龄很小,我之前讲过,古代的男性认为十六岁的女孩子是最漂亮的,古代所有小说写到女孩漂亮时,都写“年方二八”,我敢打赌,你们肯定找不到称“年方二九”的,所以诗中这个少妇很可能就是十几二十岁。

一个花样少妇春天施珠敷粉,上到绣楼去望春,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为什么要说她“不知愁”呢?此诗像相声中的包袱一样“三翻四抖”,逗引人们想看个究竟。

最后才道出了个中原因:“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她到了楼上一望,只见满地花红,遍野柳绿,到处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引得她春心萌动,此时此刻突然后悔了:悔不该教老公到边塞打仗,觅什么侯,拜什么相,如今辜负了外面的大好春光,也耽误了自己的美好青春。“悔教”是谁悔?是谁教?当年“教”的是她,如今“悔”的也是她。“夫婿”就是丈夫,我们今天说的老公。“觅封侯”就是到边疆去打仗,立下军功后封侯拜相。

大家注意,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处处洋溢着尚武精神,人人都希望能春风得意。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下层向上的通道比较顺畅,不然,一个少妇怎会逼着自己的丈夫,冲上前线去抛头颅洒热血?怎会幻想夫婿封侯拜相成就大业?

每次读这首诗,我都为她丈夫感到难过,小伙子刚刚娶了个漂亮的媳妇,谁想去边塞打仗呢?她却不依不饶,老在耳边说,你看隔壁黑狗打仗当了师长,连那么笨的二娃也当了团长。你有什么用呀?就知道天天围绕我转。男人就怕老婆说没用,所以丈夫狠狠心到前线去打仗了。

这首诗既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也反映了盛唐前期积极昂扬的社会风貌。当然,这不是我重点要讲的,我们主要是看看当年的少妇如何思念征夫。

最后,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现在明白为什么说“闺中少妇不知愁”吗?古人常说“女为悦己者容”,你的丈夫远在边塞,你一个人“春日凝妆”干什么呀?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给谁看呢?可见她是一个“不知愁”的傻媳妇。

清代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说:“感时恨别,诗人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两句,语境一新,情思婉折。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

少妇思夫恨别本多愁怨,诗人偏以“不知愁”逆起,再以“忽见”二字陡转,全诗的意脉峰回路转,读来实在是欲罢不能,以新颖之思,抒细腻之情。

2.从对面着笔

我们来讲一首杜甫的爱情诗——《月夜》。

杜甫一生极少逢场作戏,他的爱情诗都是写深挚的夫妻恩爱,从不写销魂失魄的婚外恋。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春望》在同一年,“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时杜太太在奉先,最后移居离长安不太远的鄜州。杜甫被叛军围困在长安,所以他才有《春望》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因为他太太隔在鄜州,又因为兵荒马乱中不通消息,这才有了“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的名句。从稍后《述怀》一诗看,他一直到秋天仍打听不到妻子的音信,还以为太太和孩子都遇害了:“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我曾和朋友们说过,男人还没有结婚时,他想家可能就是想父母;已婚男人说他想家,那百分之百就是想老婆。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就是想老婆。

我们看看杜甫是怎样想老婆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大家注意,“看”不能读kàn,而要读平声kān,由于五言律诗要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这首诗的平仄,是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杜甫当时滞留长安,他老婆隔在鄜州。大家注意,清人说杜甫的诗歌很“难入”,为什么读起来“难入”呢?他不像李白那样飞流直泻,而是回旋曲折,细腻委婉。

明明是他在长安看着月亮想老婆,可他偏偏不说是自己想老婆,而是说今天夜晚我老婆在鄜州看着月亮,想我想得要命,这怎么办呢?

人的性格虽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只有两大类,一种叫内向型,一种叫外向型。内向型和外向型的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我以外向型和内向型的女性为例,看她们怎样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假定他们夫妻感情都很好,老公去外面出差半年多了。一看到久别的老公到家,这时家里要是没有公公婆婆,也没有小孩在场,如果老婆是外向型性格的,她一看到老公马上就说:“死鬼,你还知道回家,这半年我想你快要想死了!”

此情此景,性格内向型的少妇该怎样表达感情呢?她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问她老公:“老公,这半年多,你在外面想我不想?”

现在的很多男人更喜欢第一种女性,其实第二种也是蛮好的。

杜甫在表达感情上非常委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两句是说,我老婆一个人在夜晚看月亮,想我想得要命,这怎么办呢?你们听懂了没有?他不仅委婉地表达了对老婆的思念,而且也表达了一个丈夫对老婆的关切。

在烽火连天的乱世,丈夫不在自己身边,一个人独自带一群小孩,此时“独看”,你们想想,杜太太该有多孤独。

闺中为什么是“独看”呢?他不是有儿女吗?下面的第三四句就紧承“闺中只独看”。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将它翻译为:可怜我那些小儿小女,他们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爸爸。这一类翻译全错,都是未婚男人的误读。

杜甫实际上想说什么呢?他说,可怜我那些小儿小女,他们还不理解妈妈思念长安的心事,也就是他们不懂得妈妈正在思念他们的爸爸。他们不懂得妈妈的心事,因为杜太太肯定不会向儿女倾诉。

我们设想一下,他老婆把儿女送到床上睡觉了,她一个人在房间外面,边看月亮,边想老公。她女儿跑过来喊:“妈妈,你一个人在阳台上干什么,回来跟我们一起睡觉吧。”杜太太肯定不会这样说:“你们这几个死鬼好好睡觉,我一个人在月亮下想你们的爸爸。”

我刚才说了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那么第五六句紧承第一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清辉”就是月亮的光辉,遥应首句“今夜鄜州月”。大家注意,“香”“雾”“云”“鬟”“湿”是写老婆看月亮的时间很长,露珠打湿了她的头发后,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从古到今,女孩子都用香的东西洗头发,唐朝用什么东西洗头发我不知道,但肯定比今天健康,肯定是有机产品。

“云鬟”就是一头乌黑的头发。“玉臂”就是他老婆的胳膊、手臂。杜甫和他老婆此时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他老婆已经是几个孩子的妈妈,杜甫还说四十多岁的老婆的手臂是“玉臂”。“香雾”“云鬟”“清辉”“玉臂”,我的个天!写什么东西大家知道吧?杜甫说过他爱老婆没有?没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两句不仅写得美丽,老实说还写得很性感。只有夫妻之间才能这样写,其他异性这样说就有点轻佻了。他在对老婆亲昵细腻的描写中,融进了自己的欣赏与挚爱。

大家看过电影《手机》没有?《手机》中有个情节,一个叫费墨的大学教授和他的女研究生有点暧昧。那个费墨是由张国立演的。电视主持人叫严守一,是葛优演的。费墨与女研究生在酒店里开了一间房,被他太太发现了,不依不饶,吵得很厉害。费墨跟他的好朋友严守一吐苦水。费墨用四川话对严守一说:“有一个美女研究生,对我有点崇拜。我们在酒店里开了一间房,但最后没有上去。我心里一直在挣扎,想来想去还是怕麻烦。还是农业社会好,进京赶考,几年不归,回来跟妻子说啥子都是成立的。我们夫妻同床共枕几十年了,现在是有一点审美疲劳。”

我曾经跟我太太重复了这段话,我太太很不高兴。她说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你什么都不记得,只记得这一段。其实电影我都记住了,不过这一段我记得特别熟。大家注意,费墨说对妻子“有点审美疲劳”。杜甫跟他老婆几十年了,都四十多岁的人了,那时候十几岁就结婚,还说他老婆的手臂是“玉臂”,他一点审美疲劳都没有,他爱老婆真的爱疯了。

在成都草堂时,杜甫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大家看看,还形容他老婆恩爱到什么程度,“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大家都知道,中年夫妻早已是左手握右手,但杜甫一辈子都爱他老婆。

明明是自己想老婆,偏偏说老婆如何想自己,前六句都是从对面着笔,全为拟想之词。

最后两句才直抒胸臆:“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什么时候才能夫妻团聚,夜深人静把窗帘一拉,我们抱头痛哭,哭完了再把对方的眼泪擦干呢?

这首诗写深厚的夫妻恩爱情。杜甫是个非常高尚的人,不一定是个好情人,但他绝对是个好丈夫。

我要是有个女儿,我首选让她嫁给杜甫。我的女儿要是嫁给李白,那我真是死不瞑目。因为李白才气太大,机会太多,这个家伙又控制不了自己,那我真的是放心不下。嫁给杜甫我就放心了,相信他们的夫妻感情,会像陈年老窖一样愈久愈香。

有位外国诗人说,女人在爱情中更加聪明,男人在爱情中更为愚蠢。愚蠢的原因就是失去理性。德国的著名诗人海涅曾说:“爱情是我的罪恶。”因为海涅的爱情像熊熊烈火,对一个女性火一样地充满激情,同时也就是对另一个女性——妻子的严重伤害。《月夜》一诗中的爱情,不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单相思,不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的拈花惹草,它们所抒写的是生死与共的夫妻恩爱。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非常有特点。首先,诗人完全从“对面着笔”。清代纪晓岚在《瀛奎律髓刊误》中说:“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后四句又纯为预拟之词。通首无一笔着正面,机轴奇绝。”清人浦起龙也有近似的解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

这两位清代学者的话,估计大家还不太明白。所谓“摆落现境”,是杜甫越过眼前的实境,不写自己当下如何思念妻子,完全从对方那边着笔,拟想妻子现在如何思念丈夫,用浦起龙的话来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写法上就是“化虚为实”,将想象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既逼真又空灵。其次,抒情细腻委婉,章法上环环相扣。

3.想象团聚

我们再讲一首李商隐写夫妻恩爱的诗——《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题目一作《夜雨寄内》。通常认为是李商隐在大中五年,也就是851年,他在川东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做幕僚的时候写的。而李商隐的原配妻子王氏,就是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既是李商隐的恩师,也是他的岳父。他妻子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过世。李商隐大概是几个月以后才知道妻子的死讯,因为古代没有手机,又没有电报,寄信很不容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能他还不知道他太太已不在人间。

有人认为这首诗不一定是写给妻子的,可能是写给朋友的,因为他们认为他妻子已经死了。但一般认为他应该是写给妻子的,而不是写给友人的,是想念妻子,而不是想念友人。如果是写给男性友人,那这首诗就显得有点轻佻,未免写得太纤弱。

这首诗写得缠绵往复,古今读者都一致叫好。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好在哪些地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想学写诗的朋友一定要认真揣摩,细心体会什么是顿宕。

“君问归期”,就是他的太太问他什么时候回去,突然一转,“未有期”,你说我什么时候回去,老婆,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回去。大家注意,他连用两个“期”字。

“巴山夜雨涨秋池”,他在川东,就是巴蜀的“巴”做幕僚,他这个时候非常孤独,因为巴蜀一带夜晚总是下雨。读读杜甫的《喜雨》就知道,成都那儿也常下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秋天写的,池塘里涨了很多雨水,雨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来,凄冷、孤独、感伤。他老婆在那边独守空房,他一个人在这里也非常孤独。

“何当共剪西窗烛”,他说,什么时候我们夫妻团聚,在窗前共同剪烛花?“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们夫妻团聚,我再告诉你,在巴山一个雨声淅沥的秋夜,我想你真是想疯了。这两句话特别温馨。

大家注意,这首诗的构思特别巧妙,回环往复像音乐的节奏一样,前面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很痛苦;后面的“却话巴山夜雨时”,又很温馨。同样一件事情,你读起来感觉不一样,因为后来的“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他想象中的团聚以后再说当年的痛苦。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曾说过,“一切过去了的,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过去越痛苦孤独,团聚以后就越快乐温馨。在写作手法上,这首诗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有跌宕;“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叙眼前的实景;“却话巴山夜雨时”,写法上是化实为虚。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为什么说是化实为虚呢?大家注意,他是说我们团聚以后,再来絮话当年的“巴山夜雨涨秋池”,此时的“巴山夜雨”已是事后回忆。

近代学者俞陛云评点此诗说:“清空如话,一气循环,绝句中最为擅胜。”(《诗境浅说》)

这首诗语言上清空一气,结构上又回环往复,写得精巧而又缠绵。

4.悼亡杰作

悼亡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类型,通常是指丈夫悼念亡妻之诗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唐宋最著名的悼亡诗词,要数元稹的《遣悲怀三首》、苏轼的《江城子》、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以及陆游的《沈园二首》。

这一讲我们来聊元稹的《遣悲怀三首》。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在男女关系上并不那么认真,大家都知道《西厢记》中有一个张生,有一个崔莺莺,元稹老人家就是张生的原型。《西厢记》的剧情来于元稹的《莺莺传》,但前者的结局是大团圆,后者的结局却是“始乱终弃”。张生先与莺莺苟且,后来又把莺莺甩掉。对元稹这种轻薄的行为,鲁迅先生极为鄙夷。

《莺莺传》中的莺莺是贵族千金,现实中的莺莺不过一风尘女子,野心勃勃的元稹可以和她调情,但绝不会和她结婚。后来,他高攀了韦丛,韦丛是韦夏卿的女儿。韦夏卿是太子少保,用今天的话来说,韦丛是典型的白富美。元稹既富于才华,又工于心计,后来官拜宰相。

元稹追求韦丛小姐,或许首先是“喜欢”韦丛之父,而韦丛父亲将女儿许他,肯定是欣赏元稹之才,韦丛必定也真心喜欢这穷小子。

元稹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那时社会上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即使明经及第也不被人们看重。元稹贞元十八年(802年)与韦丛结婚,当时她才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虽然是翩翩才俊,但婚时仍籍籍无名。

韦丛高贵而又随和,美丽又绝无娇气,嫁给元稹后不仅善解人意,还能安于贫贱生活,又善于持家度日,他们婚后的日子穷得甜蜜。这么贤惠的妻子早逝,元稹的痛苦和思念可想而知。连写三首悼亡诗,首首都成了名篇。

第一首写韦丛生前的温柔体贴、勤劳贤惠。一起笔就说:“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谢公”指东晋名相谢安,他特别喜欢才貌双全的侄女谢道韫,这里“谢公”代指韦夏卿。首联说韦丛出身豪门,在家受尽父母万般宠爱,可嫁给我这个穷光蛋后,我们的穷日子样样都过不顺心。“黔娄”是战国时齐国的隐士,生前食不果腹,死时衣不遮体,此处是诗人自喻。这两句通过婚前婚后生活的反差,凸显韦丛的温柔贤惠。中间四句细写“百事乖”。见我无衣换洗,她到处搜箱倒柜寻找。一旦酒渴太久,我又软磨硬泡地要她拔金钗换酒。没米充饥,她吃野菜也十分香甜;没柴生火,她扫落叶也不生气。越穷越是衬托出妻子的温暖,越是潦倒越能见出妻子的体贴。“荩箧”即用荩草编织的箱子,“泥”就是缠着她死磨。最后两句从过去跳到“今日”,妻子跟着自己一直受苦受穷,今天又富又贵苦尽甘来,贤妻却突然离我而去,这更加深了诗人的悲痛。

想想看,有几个显宦的千金小姐,能像韦丛一样跟着穷书生,一起吃野菜充饥,一起生火做饭,一起受穷受累?

第二首写韦丛死后,自己深沉的悼念。中间两联通过细节来寄哀思,把她的衣裳都施舍出去,因为怕睹物思人;她平时用的针线盒不敢打开,怕的是触景生情引起自己失控;忘不了昔日的夫妻恩情,对她往日的婢仆格外疼爱;生怕她在阴曹地府受穷,半夜做梦也忘不了给她送钱财。没有深切的思念,断然写不出这样复杂的情感。诗最后一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现在还是我们常引用的名句。

第三首“闲坐悲君亦自悲”是它的主题,诗人悲妻也就是在悲己,而悲己也就是在思妻。西方一位哲人说过,最高的爱情是两个生命融为一体。人的一生太短暂了,连“同穴窅冥”死后重聚也做不到,来生再做夫妻更不可指望,我能做的只有整夜睁着双眼把你思念,报答你在穷困中对我的温情,在艰难中对我的挚爱。

写此诗之后元稹纳妾安仙嫔,并很快又续弦裴淑,“惟将终夜长开眼”成了笑话,这自然招致“薄幸”之讥,一生都洗不掉轻薄文人的恶名。但这不影响写此诗的时候,元稹动了真情。古人说“论道当严,论人当恕”,对元稹后来纳妾和续弦,我们也应该理解并宽容。韦丛病逝时元稹才三十一岁,而且膝下又无子女,要他从此鳏居终老未免残忍,再娶即使放在今天也合情合理。元稹对爱情并不专一,这不必也不能为之隐讳,他对婚与宦都充满心机,这更用不着为之辩解,可元稹与韦丛有真挚的爱情,他们婚后的夫妻生活十分甜蜜,这同样也不可否认。不能因为一句“惟将终夜长开眼”的动情之言,便认定元稹就是“渣男”,更不能因此便认为此诗“虚伪”。

这组诗最大的特点,是用平淡的语言,抒深沉的哀情,句句都是脱口而出,字字却能扣人心弦。从这首诗的字字真情,能想见元稹的声声血泪。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

不过,孙洙的话说得有点夸张,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比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更有名、更动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老实说,我每次读这首词,就容易读得哭起来。当时是熙宁十年(1077年),苏东坡在山东密州写的,跟他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个地方,时间也隔得很近。

这个时候他老婆死了十年,他第一任太太叫王弗,第二任太太叫王闰之,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王弗看人看得比苏东坡还准,哪些人是好人,哪些人是坏人,她都比苏轼更有眼光,好人坏人都蒙不过她。生活中她是苏轼的贤妻,处事时是苏轼的高参,情感上更是苏轼的知己。

为什么逝世十年后还在思念呢?因为她很贤惠,又因为她很聪明,还因为她从苏轼“于艰难”,俗话说“贫贱之妻不可忘”。

这个时候苏东坡被贬官,被贬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他不自觉地把自己身世之感,化入了对亡妻的深沉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上来就直接对亡妻倾诉,这十年来我们生死两隔,哪怕从不思量你,也从来忘不了你。最深沉的思念,最深挚的情感,你想忘也忘不了。

英国有个心理学家说:“想忘的恰恰是忘不了的,想记住的恰恰是最容易忘的。”

你看那个鬼英语单词想记一句,我记一百次也记不住。想忘的恰恰是忘不了的,譬如痛彻心扉的哀伤,刻骨铭心的悼念,“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爱妻葬入千里之外的孤坟,我不能到坟头和你说句悄悄话,不能向你倾诉这十年来的凄凉,这十年来的思念。

且不说不能上坟“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苏轼说,老太婆,我们再见面,你我可能不认识了,你死了,我老了,你看看我如今成什么样子,“尘满面,鬓如霜”。

下片转入“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紧承上片的“无处话凄凉”,“小轩窗,正梳妆”,还是那温暖的闺房,还是那可人的模样,还是那朴素的梳妆,苏轼好像重回甜蜜的闺房之乐。久别重逢本应千言万语,可是他们夫妻“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真是力透纸背,无限的悲哀,无限的思念,无限的凄凉,都在两人的“泪千行”之中,任何语言都无法诉说。“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短松之冈、孤坟之中、明月之夜,是苏轼牵挂亡妻之地,是苏轼年年断肠之处,他们虽然是生死之隔,但彼此都放不下,都忘不了……

醒时思念之痛,梦里相逢之悲,是刻骨的哀思,是血写的泪书。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