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否真的存在成功的商业模式,也不管商业模式是否真的能够百分之百助你创业成功,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创业企业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事关产品、市场,还事关赢利或规模,专注或多元化,轻模式或重模式等多种因素。
在进行商业模式设计时,如何排列以上元素?比如是先打磨市场,还是先打磨产品?是先追求赢利,还是先追求规模?……都是创业者心中的疑问。毫不讳言,这也让我很是困惑。
商业模式不是想建就能建立的。正如创业是一个不断试错的实践过程,结局不是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商业模式的建立,也是一个从概念模糊到理念清晰的过程。很少有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就能将商业模式设计得完美无缺,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商业环境和竞争性的市场。
但是,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一直在试图寻找商业模式设计的顺序和规律。在众多投资机构中,红杉资本不仅擅长选“赛道”,在选择投资企业时,对商业模式的分析和把握也是精准透彻。沈南鹏曾明确表示,“商业模式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同为红杉资本合伙人的周逵,也向来不避讳对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关注,而且见解还颇为独到。
外界经常把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拿来做比较,在周逵看来,两者虽然是正面对手,在商业模式上却差别很大:“淘宝的商业模式是向商家收费,京东商城的商业模式是向用户收费。”由此,他得出结论:在商业模式上,阿里巴巴和百度更相似,京东商城和苏宁更相像。
大家有没有听过从这种角度分析商业模式的?在商业模式设计上,我们不妨听听周逵的见解。
先打磨市场还是先打磨产品?对于商业模式,市场和产品缺一不可。市场固然需要用产品来占领,但不根据市场需求,即用户需求打造的产品,又如何占领市场?
当我向周逵道出创业者的纠结,是先打磨市场还是先打磨产品时,没想到,周逵给出的答案竟然是“没有标准答案”。乍一听,觉得周逵过于圆滑,沉静下来,再听听他的阐述,你可能会忍不住点头。“如果没有很好的产品,去追求速度,有时候是白干;但没有足够的用户,肯定找不到产品的弱点。”
先打磨市场还是先打磨产品,其实是一个类似于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无论先迈哪条腿,市场和产品两条腿都要跟上。
如果不符合市场需求,产品做得再好,也不会带来好结果。微软曾经自认为推出的Windows Vista系统性价比超高。他们将所有版本的操作系统都集于一张光盘上,只要用户拥有一张Vista光盘,就意味着拥有所有其他版本Vista的所有代码。
对此,市场买账吗?可惜,微软的想法不是用户的想法,Vista系统并非用户需求,反而限制了用户的使用。Vista系统对Windows XP入门版施加了诸如一次只能运行三个软件、显示器的最大分辨率等限制,妨碍了用户的使用。
如果产品不给力,通过营销等手段争取到的市场也会被夺走,比如粉丝经济。自从知道“著名相声演员”罗永浩做锤子手机,“罗粉”们就不淡定了,短时间内突破20万台的预订量,可能真的让罗永浩“天生骄傲”。
小贴士之“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
粉丝经济不是随互联网才出现的新事物,企业请明星做广告的传统做法,算作一种早期做法,现在仍然为一些企业所用。传统的明星代言,更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现在的粉丝经济,更多是放低姿态,与粉丝进行沟通。传统的明星代言,多是为打广告、做促销,而现在的粉丝经济,更是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
但是,随着频频爆出的返修,出厂良品率低,发货量远远达不到订单量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时,锤子手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天底下哪有死心塌地的脑残粉,除非打算和自己的钱包过不去,才能真正有钱任性!
先赢利还是先追求规模?虽然健康的商业模式是通过为用户创造价值来获取企业的价值,但不可否认,赢利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
尽管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无比潇洒地表示:“简单地说,我们提供服务不是为了赚钱,而我们赚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认为这才是做事的态度。”但是,如果Facebook一直不赢利试试?要相信,仅投资人施加的压力,就够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了。
按常理来说,赢利和规模两者并不排斥,更无须排列前后顺序:先赢利,然后追求规模,一步步做大,争取更多赢利,岂不是更靠谱?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经营加上现在的市场竞争态势,将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造就”成了问。
很多互联网企业在创业之初都没有实现赢利,走的是先烧钱追求规模的路子,然后等到将竞争对手打下马去、做到市场前几名时,才开始赢利。早期的互联网企业新浪、搜狐都是如此,现在如日中天的阿里巴巴、京东商城也是如此。
那么,是否意味着创业公司可以先不需要追求赢利,先集中精力烧钱追求规模?周逵一语中的:“我不追求赢利目标的时候,肯定是在追求另外一个目标。”
周逵话中隐含的意思是,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争取到更多的用户,事先的不追求赢利就会被白白浪费。
说到底,先追求规模,是为了明天更大规模的赢利。创业公司在创业之初,可以为了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暂时放弃赢利,但这并不等于纵容创业企业不知道如何赢利。尽管阿里巴巴在创业之初一直在赔钱,阎焱却从未怀疑其赚钱能力,“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阿里巴巴的模式一旦做到一定规模,赚钱挡都挡不住”。阿里巴巴商业模式之中设置了数个可以赢利的“点”,会员费、广告费、增值服务……
不可否认,一些砸钱“烧”规模的创业公司,确实还不知道如何赢利。比如2011年的“百团大战”,还有现在的O2O“烧钱大战”。“烧钱”之后,剩下的大众点评和美团两家独大的团购巨头,至今不是仍然没有走出赢利困局?至于两家“联姻”之后,能否破解,也是一个未知数。
先专注还是先多元化?诸多企业多元化的悲剧,似乎向创业者和投资人昭示着一个事实:多元化有风险,布局要谨慎!20世纪末太阳神、春都、轻骑集团的落幕,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就连在帮助创始人宗庆后问鼎2012年内地首富后,娃哈哈集团也陷入了多元化困局。
小贴士之“娃哈哈多元化困局”
娃哈哈曾是一个奇迹,帮助宗庆后走上首富位置。为了走出利润日益稀薄的单一产品线,这个通过“卖水”建造起来的商业帝国走起了多元化的路子,却因旁逸斜出的多元业务而面目斑驳。
试水商业地产的第一个项目娃欧商场遭遇解约风波,进军奶粉业务也身陷“强制摊派过期奶粉”的传闻;创办十多年之久的童装品牌至今不温不火,而新品富氧水也被质疑概念炒作……
对于创业企业选择专注还是多元化,周逵给出的答案没有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的人要专注。”再远大的理想,都要由一个点切入;攻占消费者心智,专注于一个点,要比分散于多个点更有杀伤力。更重要的是,创业者手中的资源有限,将其集中攻占一个阵地,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商业规则好像发生了改变,跨界经营似乎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潮流。海尔开始进军手机业,乐视在生产电视后也杀入了手机界,餐饮巨头湘鄂情还做起了大数据,甚至连一直以专业化示人的格力,也开始在做空调之余,“任性”地秀出手机产品……
最“过分”的当属马云,做电子商务,做物流,做金融,“踢”足球……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马云和阿里巴巴的边界在哪里。电子商务开创者马云,都在跑马圈地,大肆发展多元化业务,凭什么其他人不能?
其他人不是不能,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像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一样一生“只做一片玻璃”。专注,不贪大,不求全,并不表示企业关起门来搞研发,不与外界产生任何瓜葛,对所有的机会说不。问题是你像马云一样已经在专注上获得成功了?正如周逵表示:“你得解决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价值链上做第二步的延伸。”
在主业务已经羽翼丰满时,企业考虑一下多元化,也不是大逆不道。毕竟,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更安全。
而且多元化不是盲目的多元化,应该是相关多元化,即周逵口中的“你的目的是为了做厚,它的价值链和你是自然衍生的”。在多元化和专注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避免让多元化业务影响到主业务的发展,最好能巩固主业务。在评判百度是否应该做某个产品时,李彦宏有两个衡量标准:“第一,网页搜索是我们的核心平台,如果一个产品可以使得这个平台更加强大,那么就应该做;第二,如果依附于搜索平台,可以使得一个产品从中获得帮助,从而大获成功,那么这个产品也要做。”李彦宏的评判标准,创业企业可以借鉴。
说来说去,专注肯定要优于多元化。发出类似疑问的创业者,请先脑补一下当初马云言必称电子商务的专注。那时,他被认为是疯子,向陌生人推荐电子商务被拒之门外,打出免费牌以招徕商家,淡定地拒绝一切诱惑,你是否经受过此类的专注历练?
选择轻模式还是重模式?轻模式和重模式两种称谓比较形象。前者是将企业不应该承受的成本外包出去,将市场上的优质资源整合进来,将模式变轻。比如做服装的企业,将生产等环节外包出去,企业抓住设计和品牌塑造两个关键环节。
现在很多的互联网企业属于轻模式,百度是一个搜索框,阿里巴巴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进货、运营、快递等环节都由商家完成。
重模式则相反,将企业经营的重大环节囊括其中。很多传统企业走的是重模式的路子,互联网公司中京东商城是个例外,走起了重模式,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也自建物流。
表面看起来,与重模式相比,轻模式便于企业快速扩张,四两拨千斤。这也是很多投资人看好轻模式的原因。对此,周逵并不掩饰:“通常VC会找轻模式,它切得快。”
但是,轻模式并非一定优于重模式。以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为例。轻模式让阿里巴巴急速成长,说服了华尔街投资者,却也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难题,比如商品品质与服务的参差不齐。最让马云困惑的或许就是假货问题了,尽管他高喊:我们不生产假货,但谁让你为假货提供平台?
作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做服装几乎没有可能,京东商城也没有自主生产电子产品,但是它的重模式至少通过自建物流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也许在创业之初,创业者选择轻模式,能够助你快速奔跑。但是,随着企业规模增大,重模式或许也是种不错的尝试。所谓重,不是让创业者鼻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积累自己的竞争优势,堆积企业的厚度。
在周逵看来,重模式其实也是企业的一个壁垒。重模式的弱点是跑得不够快,但是如果能够利用资本的杠杆,在他看来,“可能又重又快”。这才是成就大公司的关键。
做2B还是做2C?关于商业模式设计,还有一个让创业者纠的问题:到底做2B还是2C?
2B就是To Business,为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就是说你卖的是生产资料而不是消费品。2C则是To Consumer,为消费者或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一般情况下,作为用户的我们更熟悉的是2C模式,比如家乐福、淘宝网、小米公司等。
在周逵看来,这也是因企业而异,尤其是现在的商业社会,截然不同的2B和2C鲜少存在。以计算机公司为例。最初计算机更多被企业所用,IBM和微软的商业模式可以算作2B,随着计算机日益被个人所用,这些计算机公司的商业模式就兼具2B和2C的性质。
天底下没有好做的生意,个人用户并不比企业客户易于获取,换句话说,个人用户也并不比企业用户好“糊弄”。选择哪种商业模式,还是要以产品来论,反正都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
随着资本大潮的升腾,在创业企业中还催生了一种2VC(对投资人)的模式。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创业者深谙投资人心理,盲目注重数据的增长,将其拿给投资人看,以获取大规模的融资。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2VC就不能算作一种模式,只是一种圈钱的手段而已。
创业者面对投资人争取融资时,适当吹牛并非十恶不赦,但是创业还是要实打实地去做,无论做2B还是2C,都前景可期,但如果偏偏选择2VC,你的公司距离倒闭也就不远了。O2O市场中,2VC模式的惨剧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