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商业模式关系创业结果和投资人眼光,想必创业者心中马上会冒出一个问题:对于我的企业来说,什么才是成功的商业模式?
其实,就这个问题而言,不同行业的企业,成功的商业模式自然有所不同,难以一一回答。就像阎焱所说,同样开餐馆,麦当劳将快餐卖到全世界,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开连锁店卖水饺,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不同的领域中,有很多不同的可以成功、可以赚钱的商业模式。”
即便如此,林林总总的成功商业模式之间,总是有规律可循。还是以麦当劳和卖水饺为例,两种商业模式都向用户提供了价值——用美味帮助人们解决饥饿难题,而且以某种方式确立了自己的难以替代性——前者凭借标准化,后者依靠连锁经营。
话已至此,成功商业模式的两幅“画像”,已经呼之欲出。
用户价值先于索取价值创业如同做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先要向社会和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有所收益。在周逵看来,成功的商业模式必定是一种健康的商业模式,即一个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用户价值先于索取的价值,索取的价值比创造的价值少一点。
听起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像一个人的成功模式,就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的“奉献先于索取”。其实,这就是商业社会最本质的道理,最高深也最浅显。说其浅显,是因为人人都挂在嘴边,说其高深,是因为挂在嘴边,却没有记入心中,记入心中,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相信大家脑海中可能对曾经喧嚣一时的SP“抢钱”模式还留有印象。在周逵看来,商业模式不是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
小贴士之“何为SP?”
SP全称Service Provider,指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负责根据用户的要求开发和提供适合手机用户使用的服务。也有人简单地概括为:SP业务即移动增值业务。
SP运营商就是和电信行业合作的服务提供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这些业务确实商机无限。但无限商机倘若缺少约束,乱象滋生也在所难免。
取了“信息服务提商”如此堂而皇之的名字,SP曾经将经历寒冬的中国互联网带入赢利时代,本身也发展成暴利行业。2~3个人,投入1万元,申请一家SP公司,年收益就可达数百万元。2004年,与国内各大运营商签约的SP企业数量已经突破9000家。
但是,SP公司提供的绝非是利于用户的信息,更多的是利用技术为用户设置陷阱,最常见的就是垃圾短信,比如发广告信息、诱导定制、强制定制,为用户退订短信业务设置门槛等。还有更“厉害”的,一些SP公司利用网站主动向用户发送信息,用户便会莫名其妙地被扣款。
建立在损害用户利益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即使让企业赚取再大的利润,也无异于抢用户钱的强盗。如果说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那么,这种抢钱模式就是彻底失去下限,甚至连一种商业模式都不算。就算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整治,也会很快被市场淘汰。
所有不提供用户价值的商业模式都是耍流氓,而提供用户价值的商业模式才是支撑那些成功企业的基石。淘宝网让卖家和买家在网络上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便捷地实现交易,京东则提供了一个既便宜又方便的网上商城,小米去掉市场营销成本赋予用户更多增值服务,360则是对收费服务实现了免费。
为用户提供价值,说起来简单,其实挺困难,尤其是物质极大丰裕的今天。“品尝”过多种商品和服务,用户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创业企业再想以普普通通的商品和服务去取悦用户,几乎没有竞争力。
只有感知用户所需,挖掘用户内心深处的痛点,即用户不满意的地方,极力将用户痛点解决得更加充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才是真正对用户有价值的商业模式。否则,在菜贩云集的菜市场,你再开辟一块地卖白菜,又如何赢得顾客的青睐?
滴滴打车依靠烧钱“走红”后,很多O2O服务也纷纷效仿,却落得个“四不像”的下场。他们只看到了滴滴打车烧钱的表象,却没看到滴滴打车的确解决了打车的痛点,包括出租车司机和打车人双方的痛点。
对此,符绩勋看得很清楚:“我们做了调研,这些司机每天工作12小时,但是空驶率是30%~50%。打车软件带来什么好处呢?降低了空驶率,也就意味着收入增加、效率提升。所以使用者、消费者的效率提高了,司机的效率也提高了。”
对创业公司来说,也许在创业之初,没有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但是你一定要能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释放价值。只有向用户提供价值,用户才可能注意到你,使用你的产品,渐渐地,你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变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不过,在我看来,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快速且准确地找到你的用户,二是要为用户提供最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无限接近性价的最高点,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用雷军的话说,就是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
苹果笔记本一合就自动待机的功能,深得用户之心,就是因为方便简单到极致。无须像其他笔记本电脑一样,合机之前,需要先点击“休眠”,再次打开,在轻微震动之后还要自动重启。
秉承极简思维的乔布斯,最讨厌的是开关。在他看来,关机没有必要,只能增加用户的使用难度。找到用户痛点后,乔布斯先是在iPod上尝试消灭“电源键”,其后苹果的大部分产品,都尽量避免让用户开关机。此后,乔布斯一直围绕这个用户痛点进行深度挖掘,并将之做到极致。
谁敢否认苹果的商业模式不成功?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提供用户最大的价值罢了。
形成一定的壁垒有人惊诧于巴菲特投资眼光的精准,向他取经,常常听到的一句告诫就是“要投资拥有护城河的公司”。虽然股神的投资不同于投资人的投资,两者还是有共通之处。对投资人来说,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除了健康之外,还要能够形成一定的壁垒,也就是股神口中的“护城河”。
至于拥有壁垒的原因,股神老人家已经给出答案:一家具备足够竞争优势的公司,如同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堡,除了高耸的城墙,还有一条护城河。有了这条护城河,公司就像被铜墙铁壁包围一样,有了抵御竞争对手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够避免自己的赢利空间被蚕食,当然,也能够为他的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
在投资人眼中,壁垒的模样不尽相同:在周逵眼中,银行的商业模式壁垒性十足,牌照就是壁垒,否则拥有再多的资金也只能望洋兴叹;“做大”也是一种壁垒,越大越美,越大越容易吸引用户,并提供用户价格更低的产品,拥有超过数百个独家合作品牌和过亿用户的唯品会,最大的中文搜索网站百度,还有淘宝等,都属于此种模式。
在阎焱看来,垄断不失为一种壁垒,并丝毫不介意表达对垄断的喜好,“从商业角度来讲,能垄断最好了”。他口中的垄断,是基于自由市场竞争后“厮杀”出的垄断,如百度和58同城等在行业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企业。
一旦形成壁垒,拥有其他企业难以比拟的核心竞争力,日子会更好过。投资这样的企业,安全系数和收益数额自然节节攀升。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为什么砸钱鼎立支持刘强东扩大品类、做物流?还不是想帮助京东商城建立壁垒,并在京东商城的壁垒上收获超额利润?她之所以敢于这样做,背后有她多年来的研究做支撑:“我们一直研究行业的第一,把历史拉长,我们跟踪了美国50家品类第一品牌,60年之后他们还在吗?还活得好吗?数据证明当年的25个第一,21个还是第一,剩下的4个是第二。这说明,一旦形成了品类第一,你的好日子很长,门槛很高,护城河很深。”
既然几乎所有的投资大佬都认为,壁垒之于商业模式非常重要。那么,多少市场占有率才能算安全?即这条护城河需要挖多深?徐新的回答是,要有30%的市场占有率,而且要比第二名大两倍。在现在的互联网社会,她认为标准应该提高一些:“市场占有率30%还不够,基本要721的模式,即要达到70%才能安全,不然存量很小、增量很大,随时都可能有‘程咬金’杀出来,把你毙掉。”
是否一定要达到这种占有率,应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必每位投资人都意见一致。另外,对不同行业而言,更是不可用统一标准,毕竟有些属于充分竞争行业,如零售业,想要占取70%的市场份额,估计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不可否认,商业社会,永远都是大鱼吃小鱼,大就是一种壁垒。但是,对所有的商业模式来说,大未必都是壁垒。一种情况是,企业做得越大,越难管理,不仅难以赋予商业模式优越性,反而可能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周逵列举的SI(系统集成)业务,颇具说服力——不同的客户会定制不同的服务,客户人数越多,提出的新要求相应增加,拥有太多客户的大公司难以应付,往往会“被拖死”。
对一些定制类商业模式,太大的公司,不仅难以形成壁垒,也难以让用户享受到与企业体量增加相对应的价值,当然不能称其为成功的商业模式。
但凡和资本相关,其实都是有些贪心的,投资人不例外,创业者又何尝不是?谁不梦想拥有“人无我有”的独家经营?对企业来说,努力构建壁垒十分必要,期望构建独一无二的壁垒,长期来看,对企业并非完全有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鲶鱼效应?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刻拥有危机意识,才能激活企业求生和发展本能,催促企业不断前行。
更何况,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变化,用户品牌忠诚度越来越低,让企业的护城河不再固若金汤,或者企业很难再构建起护城河。就连曾经称霸IT行业、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的微软,也已成“当年勇”,在互联网时代遭遇了中年危机。
小贴士之“微软中年危机”
2015年4月4日,微软迎来了它的40岁生日,却也正遭遇着困惑的中年危机:持续裁员,IE断舍离,手机业务迷失,Windows10搏生死……
早在2012年的资本市场,微软的市值已渐渐被谷歌赶上,另一强劲对手苹果的市值也已经超过微软两倍。2012年7月初,《名利场》杂志特约编辑库尔特·艾肯沃尔德撰文称,过去的十年对微软来说是“失落的十年”。
“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句比尔˙盖茨用于激励员工不断进取的经典名言,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刷之下,可能分分钟演变为现实。
对面坐着苹果、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四大劲敌,未来,微软还能稳坐泰山吗?很难让人不替它捏把汗。
未必需要投资人认可出于对投资回报率的考虑,投资人对成功商业模式的考量,不免都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阎焱对成功商业模式的考量,有两个标准:一是市场一定要非常大,二是商业模式一定要具有可扩充性,可以实现快速扩张。
总体来看,投资人往往关注的是那些大而强的商业模式,归结起来,这些商业模式能够帮助他们赚到更多的钱。他们经常对小而美的商业模式忽略不见,难道后者就不能被归为成功的商业模式?
一些难以形成规模利益的商业模式,比如一家餐馆、一间美发沙龙等,既能为用户带来价值,也有可能成就百年老店,即使不被投资人青睐,也应该被归入值得被尊重的成功商业模式,无须等待投资人的认可。
话说回来,难道投资人就没有走眼的时候?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恰逢京东商城资金链紧张的时候,红杉资本创始人及合伙人沈南鹏,曾因为没有看明白其商业模式放弃投资,之后,在京东商城估值50亿美元时,才选择进驻。
创业不是为了获得投资人的认可。更何况,一心向钱看的投资人,心中也有价值观,正如周逵坦承:“甚至没有商业模式的,科学家做的一些东西,都应该被尊重。”
一句话,不是你不够好,只是不适合和投资人合作而已。投资人嫌弃你的商业模式成长速度慢,创业者也不要过于灰心,“唯快不破”只是他们的口味而已,并不是判断你的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的绝对标准。
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完美的商业模式。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都承认,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绝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对于投资人口中的成功商业模式,创业者可以借鉴,却没有必要照本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