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创业的常识

投资人首要关心的问题

投资人首要关心的问题

时移世易。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有些事情、规则,并没有发生改变。创业如是,融资也是如此。

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以创业为例。无论创业者多么坚信创意与众不同,梦想多么辉煌灿烂,从古至今,成功都属于小概率事件。只不过,现在的创业门槛放低,媒体又将乔布斯、马云、雷军等成功企业家的光环有意识地无限放大。

你可能不知道,每当一位创业者成功“撞线”时,身后都站立着不计其数脸色黯淡、心在滴血的失败者,后者才是创业大军的真正“宿命”,身为创业者,我深知其中辛累,你知道他们同样有多努力吗?

再以企业融资为例。自从出现投资人,无论风险投资还是天使投资,面对一批批前来融资的雄心万丈的创业者,他们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几乎都是“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1995年,当第一笔50万美元投资所剩无几时,亚信决定重新寻找风险投资。1997年10月,亚信CEO田溯宁遇到硅谷最著名的风险投资顾问之一罗伯森·斯蒂文,后者问田溯宁:“亚信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20年后的今天,当我带着所有创业者心中的疑问,向中国顶级投资人探寻最重要的创业法则时,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商业模式依旧是关注的重中之重。

顺为资本CEO许达来推崇风口论,当我询问他如何找到“风口上5%的猪”时,他以商业模式为考量:“挑对商业模式,挑对团队。”

投资人群体有少壮派和老成派之分,我向纪源资本合伙人符绩勋发出疑问,少壮派和老成派分别适合什么样的创业者,并示意他不妨站在中立的角度回答,没想到,他的回答竟然是:“我会选择我更熟悉的一些商业模式。”

这个答案,让我联想起那个经典问答:一个女孩性格外向,另一个性格内向,你会选择哪一个?漂亮的那个!看似无厘头,实则蕴藏着亘古不变的规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如果说外貌是女孩的资本和实力,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软实力和经营根本。

看着手拿商业计划书,准备敲投资人办公室门的创业者们,IDG资本创始人熊晓鸽善意提醒:“在找投资人之前,你应该想,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不是想明白了?”软银赛富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更是直言不讳:“我们看创业项目就看两点,一个是商业模式,另一个是创业者。”

小贴士之“商业计划书”

创业者寻求融资,没有一份商业计划书,如何开始?

所谓商业计划书,就是包括企业融资、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等一切经营活动的蓝图与指南,也是企业的行动纲领和执行方案,其目的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一份创业的项目介绍,向他们展现创业的潜力和价值,并说服他们对项目进行投资。

一份成功的商业计划书,需要将创业项目优势、运营思路、商业模式、执行要领等完美地展现出来。

商业模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当风口、赛道等大行其道时,如果再谈商业模式,仿佛有些落伍。但是,投资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询问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揪住商业模式不放?

我想,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可以回答:“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还有巴黎商学院关于企业经营的那条黄金法则:“经商最重要的不是资金,不是人才,而是模式。”这也在时刻警醒着创业者: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商业模式!

作为创业者,也许你不认为投资人的法则是创业的金科玉律,认为只不过是投资人的一厢情愿;也许你不认为学院派的管理理论对实际的创业真正有效,认为只是理论人士的臆想。

但是,回头看看前辈的创业成败,就会明白,商业模式的的确确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当你闷头踏实辛苦经营依旧没有成效,却眼看其他企业“轻而易举”地就甩你几条街时;当你学其他创业者闷头大肆烧钱,抬头看看前方,仍然看不到丝毫光亮之时,就会明白商业模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决定成败的基因。

创业成功的基因

失败的企业各有不同,成功的企业大体相似。成功的企业有着相同的基因,即合理的商业模式。

资料调查显示,当今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23%是因为战略失误,28%是因为执行出现问题,而高达49%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1]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问熊晓鸽对于创业者而言,最容易失败的时间点是什么时,他回答“可能是在开始找到商业模式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又没有坚持下去”。创业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最容易失败的节点不是刚刚踏入黑暗之中,而是在黎明即将到来的最黑暗时刻,正如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马云的这句话可能是为了体现坚持的重要性,我想也可以拿过来一用,找到商业模式,就相当于助企业走出黎明前的黑暗,走出更残酷的明天。

2000年,互联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泡沫”的破灭让一大批没有实际价值、经不起推敲的网络明星企业归于沉寂。当年登陆纳斯达克的网易,股价连续9个月跌破1美元,甚至在2002年被停牌;搜狐由于“登”不逢时,也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收获。对于早期互联网企业的惨状,新浪“教父”王志东描述:“短短一年内,中国互联网就从狂热到剧冷,从被热捧到被抨击,从掌声到唾骂,从得意到失意,走完了两个极端之间的全部历程。”

在中国互联网一片喧嚣浮躁中,这些早期的互联网公司在风险投资的鼎立支持下上市,却在中国概念股渐渐退烧之时备受冷落,既吃了“生不逢时”的亏,更是源于“内力”不足——别说没赢利,连商业模式都很难经得起推敲。

此后,网易暂时放弃新闻,主攻短信和网络游戏,搜狐转走广告和网游结合之路,才得以延续辉煌,并且保持了一种真实的繁荣。在市场千变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必须不走寻常路,设计适合自己的、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成功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各大网站挣扎困顿时,陈天桥的盛大却转向网络游戏,代理韩国的游戏“传奇”并获得每月2000多万元的营业收入。和陈天桥吃过一顿饭后,永怡广告公司的创办人江南春受刺激不小,回家之后,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段感受:“人生就像赶路,途中看到有一辆很大的巴士,上面有很多人,想必是个不错的行业,我也冲了上去。凭着年轻力壮,我把不少人挤到了一边,终于抢到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从此,江湖上有了我的名号,行业中有了我的地位。可陈天桥却没有挤上这辆大巴,他继续往前走,很快发现一辆紫色的敞篷法拉利停在路边。他拉开车门,一踩油门便绝尘而去。”[2]

江南春开始认识到,“只有发掘别人没发现的商业模式,才能挣大钱!”一段时间之后,江南春找到自己的“法拉利”,打造出了楼宇视频广告的分众帝国。

商业模式之于企业,如同企业的发展方向,方向正确,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酿成事倍功半甚至背道而驰的惨剧。不努力的企业一定不会成功,但努力的企业也不一定成功,成百上千次的努力不如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即方向。方向正确,再加上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造就一家成功的企业。

有地图者不迷路,有模式的创业者不盲目。商业模式的成,已经造就了许多堪称伟大的企业。20世纪50年代肯德基的快餐连锁,60年代沃尔玛的零售连锁,70年代联邦快递隔夜交货的速递方式,80年代戴尔的直销战略,90年代亚马逊的电子商务……一度都是商业模式的典范。

今天,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成为行业翘楚。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经营思路和商业模式才能发展壮大,并不断随着经营环境、竞争因素以及消费者变化来调整和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

什么是商业模式?

也许,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确信,找到商业模式是创业成功的一半,然而对于什么是商业模式,大家却未必了解。

正如每家企业可能都拥有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每位投资人或创业者心中可能也有对商业模式的不同定义。也许,对于商业模式的概念,投资人心中也不一定十分清晰。

在罗伯森·斯蒂文向田溯宁发问亚信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后,田溯宁反问罗伯森:“什么是商业模式?”罗伯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举例说明:“一块钱通过你的公司绕了一圈,变成一块一,商业模式指这一毛钱是在什么地方增加的。”[3]

这个回答的确通俗易懂。但是,我私下猜测,会不会是罗伯森心中也没有成体系的商业模式概念,因此才以比喻的方式来解释?

一些创业教科书中对商业模式给出了标准定义:商业模式指的是企业运营的逻辑,也就是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运作,并为股东创造和获取价值。[4]是不是很晦涩,有些难以理解?

要想将商业模式讲清楚,将其列为MBA的一门课程,都可能还不足够。身为正在摸索中,却有幸得到多位顶级投资人提点的创业者,我试图为大家理清楚自己眼中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绝不仅仅等同于营利模式,但是肯定包括营利模式。这个观点多少受阎焱的启发。在2014年北大全球金融论坛上,阎焱对“好的企业”的评判标准,除了“商业模式的可扩充性”外,还有“清晰的营利模式”。

在我看来,商业模式更侧重于企业的价值,而营利模式更多的是关心如何赢利。不赢利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但是不提供自己价值的企业,又如何获得赢利?说句大白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空手套白狼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即使一家饮料公司,还要凭借为大众提供饮料来体现自身价值,从而实现赚钱大计。

对一个创业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应该包括能为用户提供产品,这个产品能够为用户带来价值,同时,你的企业也能获得商业价值,即获得收入。

的确,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对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有要求,尤其在天使投资轮,当时初创企业仅仅有一个雏形,一些天使投资人甚至表示“投项目从来不问商业模式”。但是,创业不是拿到天使投资就算成功,还要继续往下走,先不说顺为资本CEO许达来所说的创业企业在A轮融资时应该对商业模式理解得更清楚,关键是,你拿什么赢得市场。

就此来说,对一个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应该是“天生”的,是你在发现自己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后,才去创业,而不是你先想创业,再去想做什么,能够为社会创造何种价值。

进一步来说,商业模式并不是空中楼阁,它建立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产品和服务为用户创造的价值基础上。

说来说去,看似复杂晦涩的商业模式,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万变不离其宗,终究逃不过商业本质的“五指山”。用周逵的话说就是:商业模式就是将企业的用户价值或社会价值转换成企业价值的方式。

[1]谭小芳:《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道》,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2012年7月5日。

[2]刘世英:《分众的蓝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9月。

[3]《商业模式促生“伟大的公司”》,中国经营网,2013年6月7日。

[4]《在竞争中设计商业模式》,发表于《创业邦》,2011年7月25日。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