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吃出健康好身材

9 日常惰性埋下致肥隐患

9 日常惰性埋下致肥隐患

许多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发胖,这未必意味着他们吃得太多,这类人也无须埋怨自己没有毅力节食。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不断下降,即使饮食数量不变,摄入的食物能量也很容易过剩并储存为脂肪。何况,随着荷包的膨胀和职位的升高,以及职业工作内容的转变,人们从事体力活动的机会普遍越来越少。

人本来是一种动物,我们的祖先和其他野生动物一样,运动量非常大。而现代人体力活动越来越少,每天久坐,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体脂率不断增加,肌肉力量日益下降,内脏功能渐渐衰退,不仅人们自己会感觉到体力衰减,也给许多疾病埋下隐患。

每个人都知道,要想控制体重、延缓衰老,就应当主动增加运动,自觉健身。然而,对于大部分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职业人士,特别是下了班还要操持家务的女性来说,要做到每天下班后换上运动装去健身房运动1小时并长期坚持,是很难的。

不过,没时间去健身房也没关系,研究结果证实,即便不穿运动衣,即便在拥挤的家里,仍然有办法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能量,只要克服惰性,随时都有机会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量。

科学家们发现,即使同样在没有运动设施的环境里生活,年龄、性别、体型几乎相同的受试者,一天的能量消耗差最多的居然能达到500千卡,说明他们的活动量有相当大的差异。500千卡可是相当于1.5碗米饭的能量呢。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这个差异是由个体间“无意识锻炼”数量多少不同造成的。所谓“无意识锻炼”,就是那些人们不觉得是运动的小动作。例如,有的人不喜欢长时间躺着或坐着,而是经常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即便坐在那里,也不是一动不动,而总是时常改变一下坐姿,收收腹、扭扭腰、动动腿、摇摇肩等。

有趣的是,容易发胖的人与较瘦的人相比,这种“无意识锻炼”要少得多。如果让肥胖者与瘦子做完全一样的事情,肥胖者总是倾向于用最省力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能少走一步就少走一步,能坐着就不肯站着,喜欢“葛优瘫”,喜欢当“沙发土豆”,所以做同样的事情时消耗的能量总是比瘦子少。

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生活中的轻微体力活动对于人们消耗能量、预防肥胖、维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养生理念也认为,要想维持健康长寿,应“常欲小劳”,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要多做低强度的体力活动,不能久坐不动。

这里必须解释一下,之所以古人更强调“小劳”养生,是因为古人没有现代化设备,种田、做工、当兵,不论何种职业都有大量高强度体力活动,而过度疲劳并不利于健康。现代人的职业体力活动已经减少很多,去健身房进行1小时中高强度健身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大多数人都知道,打球、游泳、跑步等运动能够健身减肥,所以,只要提到运动,大家总会想到操场、体育馆、健身俱乐部等地方。其实这陷入了一个误区,把运动与生活绝对地割裂开来。实际上,在生活中增加运动的方式是无限丰富的,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去创新。

做家务就是一个很好的增加体力活动的方式。所谓天道酬勤,日常做家务勤快些,不仅能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减肥,又能预防多种疾病,甚至有利于长寿。

对中国人群的研究发现,消除生活条件、体重和饮食习惯差异,勤做家务的老年男性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8%,癌症死亡风险降低48%。美国西北大学健康研究中心对1700名45~79岁的成人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后发现,每天在家里从事4小时以上轻体力劳动的人,日后因膝关节炎残疾失能的风险可降低30%以上。

我十几年前就认识到,做家务并不是吃亏的事。在体力承受范围之内,做家务相当于眼睛和脑的休息,就像饭后的散步活动,比饭后躺在沙发上看手机更健康。

特别是餐后半小时做点家务劳动,既能预防肥肉上身,又能帮助控制餐后血糖峰值,是个特别好的习惯。很多人认为餐后半小时必须坐下或躺下才有利于消化,其实这是对胃下垂患者、严重胃肠疾病患者或身体非常虚弱的人而言的。除了这些人外,餐后立刻起身擦桌子、洗碗、收拾屋子,做些轻微活动,或者放松地散步,对健康只有好处。如果人衰弱到这么轻微的活动都会影响消化的程度,那也就无须担心肥胖问题了。

生活中的日常小活动虽然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同样可以增进健康。如果把健身减肥的目标融入日常活动,生活中会增加许多乐趣,烦琐的家务也会成为美妙的健美操。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