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超越自卑

刻板印象和贴标签

刻板印象和贴标签

即使我们每天都会使用刻板印象来评判他人,我仍认为在开头将它的定义写出来是很有帮助的。这是我目前发现解释刻板印象最为清晰的一个定义:“刻板印象是对群体特征的一种泛化的概括和严格的定义,这种定义会分配给群体中的全体成员。”有时我们对使用这种刻板印象没什么感觉,因为我们没有利用它们来恶意伤人或加重偏见。我们只是用它们给某人的形象做出一个快速的描绘。

我发现自己最常使用词语通常与鞋相关:她穿了木底鞋;比起“懒人鞋”,她更爱穿“人字拖”。

不管是使用与脸上还是脚上有关的词语来描绘别人,也许看起来是无害的,但这是一个转向自卑的快速旅程。看看下面我在采访中听到的这些陈述:

· 他可能是中国人——你知道的,他很聪明。

· 他是印度人,他们都那么粗鲁。

· 他思想太保守了——我不能忍受老年人。

· 我认为她就是那样的人,因为几年前她曾被强奸了。

· 这不会伤害她的感情——她是像慈祥奶奶的那类人。

· 我认为他不是疯了,只是那件让他愤怒的事情又来了。

· 她的男友来自巴基斯坦——她可能不再被允许外出了。

这些都不是无害的——它们是有害的并带有羞辱性的。而且,当读到上面的例子时,我们可能会逃避,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把定义这种刻板印象当作家常便饭。刻板印象让我们把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预想进行归类,这对我们来说是说得通的。它还准许我们将别人的罪责都归于自作自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负责任的施与悲悯——“我不需要理解你的痛苦,这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种刻板印象会伤害人们——个人和集体。据研究人员说,积极的刻板印象会产生纯净无害的理想化形象,而负面的刻板印象会对其形象贬损和嘲讽。不管怎样,我们已经把你的其他特质都忽略掉,只装到我思想中的一类抽屉中。

以下是组织性发展和多样性的专家米歇尔·亨特(Michelle Hunt)对刻板印象的描述:“我不想被归类,我无法承受。我用尽一生的时间来造就我丰富多彩的人生,但当我被归类为(比如)一个女权主义者或一个非裔美国人时,我会感到很不舒服。这也就是将我走路、说话、思考的方式都定格为和某群人完全一样的某种方式。这就是当今社会多样性所面临的危险。这样的聊天方式恐怕只会加重归类化,而不会减轻问题的严重性。与此同时,我的独特之处——其中包括作为一个女人和一个非裔美国人以及我其他全部的特质——都是我想要受到重视的。我需要让我的独特性熠熠生辉。”

当人们谈论被刻画并感觉自己微不足道时,我从中听出了两个不同的问题。我把第一个叫作“背后的标签”给它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种标签通常是人们在背后小声议论时所用的标签。他们的某个生活经历会被用来定义他们是谁或者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如果你用“他是独生子”来陈述一种事实,这并不伤人。然而,如果你用“他是独生子”来解释他会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原因——“他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你知道,他是独生子。”那么它就变成了一个标签。同样,如果你用“他是墨西哥人”来形容某人的种族那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你用它来解释某人会有特定行为的原因或者是给某人设定了期望,那它就会成为一种具有伤害性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和贴标签限制了我们建立联结的能力。当我们因某人处于某种特殊群体内就是自以为很了解他时,我们的联结是基于假设建立起来的,我们会错过互相了解的机会。对于许多人来说,标签是一场与倡导先入为主的社会期望进行的关于“被定位”的斗争,并将我们自己归为微不足道而告终。

与刻板印象有关的第二个问题是专属称谓,它几乎一直是由社会团体的刻板印象所导致的。举几个专属称谓的例子包括婊子、疯子、戏精、神经质、拉拉和娘娘腔。它们被使用的普遍性,很容易让我们忘记了它是多么的伤人。人们也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专属称谓是强化刻板印象的一个最有力的方法。利用某种身份来对人进行侮辱,这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贬损,还辱骂了整个群体的成员。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