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要承认并接受人类的特质,包括我们的不完美和不够惊心动魄的生活,那么我们必须要接纳我们的脆弱性。这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我们害怕自己是脆弱的。正如我在第1章中所写,我们将脆弱与软弱等同起来,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什么比软弱更让人痛恨的了。
当我听到人们谈论他们对脆弱的恐惧时,我反复地听到同一件事情:“我不想和别人分享我的私事,这样他们就有我的把柄了。”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脆弱之处或恐惧是极其令人痛苦的,因为我们无法预料别人是否会利用它来攻击我们,作为一种侮辱、作为争论的筹码,或者作为八卦的素材。
在访谈中出现的一个概念我将之称为“痛诉衷肠的后遗症”。痛诉衷肠的后遗症与我们对脆弱性的恐惧有直接的关系,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我们都曾有过深切的渴望和朋友、同事或家人们敞开心扉的情况。尽管我们有所惧怕,但我们还是有想要分享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冲动或需求。但当你有意识之前,我们已经全盘托出了,我们说出了心灵最深处的脆弱。
在接下来的一小时、一天或一周内,我们的懊悔感就会泉涌而出:“噢,天哪,我为什么要告诉她那些?她会怎么想我的家人?她都会告诉谁?”这就是痛诉衷肠的后遗症。
当我们开始建立自卑复原力时,我们就会对与人沟通并谈论我们的经历有些非常强烈的需求。事实上,这种需求强烈到有时会导致我们能够抛除顾忌,与那些关系还达不到能够帮助我们排忧的人们建立关系。
痛诉衷肠是普遍存在的。当我在演讲中谈到这个概念时,我通常会看到满座的观众都在点头示意:“哦,我经历过,我很讨厌它。”当谈到和别人分享内心的脆弱时,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够找到正确的人、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分享方式,这样是最好不过的。但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转向那些我们几乎不了解的人,而把自己的脆弱之处暴露无遗。
哈里特·勒纳(Harriet Lerner)就这个话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她写道:“在分享内心的脆弱时,明智的做法是先花点时间去测试一下对方是否有倾听我们故事的价值,然后评估我们与她分享敏感信息时的安全感与舒适度。我们要确信这个人不会否认和轻视我们的痛苦,或者她不会以一种无益的方式过度关注我们的问题。我们不希望被贬低、怜悯或八卦,也不希望别人利用这些敏感信息来对付我们。”